大物流时代:物流集群如何推动经济增长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译者序

岑雪品

这本书可能是目前国内唯一一本系统讲述物流集群的作品。书中没有教科书式的说教,而是用一系列生动有趣的案例和故事、简单易懂的语言,系统地阐述了物流集群所涉及的方方面面的因素,不仅适合各级政府经济管理部门、城市规划机构及相关研究单位的官员和专家学习借鉴,也是物流、电商、工业地产开发、工程建设、银行等各行业的企业家、高管的重要参考读物。

近年来,国内外发生的一系列重大事件,不仅关系到全球物流格局,还可能牵动全球的产业布局和转移、国际经贸关系甚至国际政治关系。比如,2015年8月,由埃及投资约80亿美元(尚不包括相关港口、机场、工业区的投资)建成的新苏伊士运河正式开通;巴拿马运河扩建工程将于2016年竣工,并正在计划推出新的扩建项目;阿里巴巴在纽约证交所上市,创下全球最大IPO的纪录;“一带一路”倡议正开始落实;我国主导的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亚投行)协定已正式签署;中国公布了《中国制造2025》规划,希望从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迈进;等等。

这些事件将撬动人、财、物在海、陆、空甚至虚拟空间的不同流向和态势。物流集群作为地区、国家的基础设施,必须要有长远、战略性的考虑,才能经受住时间的考验。同时,如果我国由外向型经济逐步向消费型经济过渡,这个过程将对全国的物流网络布局、特别是内地和西部物流节点的消长产生长远影响。

因此,怎样合理地进行物流布局就是个突出的问题。幸运的是,我国政府在这方面的效率是非常高的,很少会碰到书中西班牙、美国孟菲斯等地所遭遇的决策、管辖问题。这是我们的优势,如果利用得好,可以极大地助推中国物流业和物流集群的发展。反过来,如果利用不好,或者没有经过周密的论证、规划和协同,大规模的物流基础设施投资也可能变成大规模的失败。这种失败的案例在书中也有不少。

我国物流业以只争朝夕的速度发展,在很多方面的实践已经领先于理论发展水平,比如电商物流的理念、物流商业模式和供应链金融等创新,有些甚至已经超越了发达国家,完全可以向西方“输出”我们的先进知识。但总体而言,我国物流业的发展还不够系统化、均衡化,比如关于多式联运的衔接、物流园区和枢纽的软硬件整体规划和配套设计相对还比较弱,具体实现手段如立体仓库和货架、物流管理信息系统、自动分拣系统和数据的分析利用等方面还有很大发展潜力,企业对物流的增值功能及成本管理水平还有待提高。

物流集群首要的服务对象是生产和流通型企业。中国制造要升级换代,对物流服务的效率、成本、时间精度和配合、数据应用等方面都会有更高的要求。书里面提到了很多具体的例子,使得本书的故事感非常强。虽然提供了很多有趣的案例,本书并不是解决上面这些具体问题的指南,相反,这本书为成功的物流集群提供了一个可供参考的框架思路,里面的内容可以根据各地的具体情况进行调整。

比如,在第2章、第8章等多个地方,作者对比了诸如美国马萨诸塞州剑桥市的生物剑桥、马里兰州巴尔的摩、加州的硅谷和英国剑桥等成功或者不成功的案例,描述了开放、包容、流动的文化对促进创业、创新和集群发展的积极作用,也说明了封闭、排斥、停滞的环境对创业、创新和集群发展的戕害。笔者觉得这点非常值得我们关注和借鉴。良好的文化需要漫长的形成过程,因此从园区和集群规划的一开始,各级政府的决策者、开发者、管理者就应有最高程度的重视,为园区的长远成功植入成功的文化基因。

又比如,作者强调了政府和政策在物流集群形成、发展中的作用,也突出了教育对物流集群的正面影响。作者是美国人,你可能对他强调、描述政府的作用会感到惊讶。事实上,正因为物流是整个经济生态、循环系统的重要组成和支撑部分,是很多行业赖以生存、发展的基础,所以作者才会更加强调政府从根子上积极、高效地参与物流集群的规划。

作者同时提到要有大局观,不能单纯以地方利益为终极诉求,同样是出于系统性的考虑,因为对物流的大规模投资不是孤立的、静态的经济现象,需要平衡区域甚至全国、全球的经济生态。如果不能从宏观角度去考虑,对物流的投资不仅达不到预期的效益,还会成为非常沉重的负担。作为完全市场经济环境中成长的外国专家,能提出这样的观点,实属难得。

随着我国经济对外辐射能力的增强和加快实施“一带一路”倡议,中国各级政府和企业对外基础设施建设的参与深度、广度必然会增加,对外基础设施的投资也会随着亚投行的成立而迅速增加,这些都离不开高水平的物流基础设施布局规划。国内相关投资、建设人员如果具有宏观、系统性的观念,也可以提高投资的成功概率。

2014年10月,中国国务院印发了《物流业发展中长期规划(2014—2020年)》(以下简称《规划》)。如果仔细研读《规划》并对比《物流集群》一书,会找到许多互相印证的内容。比如,《规划》提到的主要原则包括“市场运作,政府引导”“创新驱动,协同发展”,和书中西班牙、美国得州、孟菲斯的案例相似;《规划》的“发展重点”的第(三)点是“着力加强物流基础设施网络建设”,书的第6章专门讨论了基础设施,而且这个基础设施还包括实体设施、金融和信息工程、能源等其他服务的协同发展。又比如,《规划》指出了七大主要任务(如物流信息化)、十二大重点工程(如应急物流工程),也能在书里找到踪影。但值得注意的是,虽然规划、基础设施建设和政府支持非常重要,但物流业发展更多还是依靠市场的内生动力,需要在充分竞争环境中形成的创新、协同的驱动,需要教育、研发和丰富人力资源等创新要素的支持。而《大物流时代:物流集群如何推动经济增长》对物流集群发展的条件、突出优势、内在动力机制等方面的分析,对我国物流行业未来发展的参考价值就更为重要和突出。

总体上看,中国物流业已步入转型升级的创新发展阶段,粗放的物流和供应链管理会转向精细化。按照笔者的估计,这个过程需要10~15年的时间,这也正好和《中国制造2025》的时间表相吻合。政府怎样参与物流行业和物流集群的发展、规划,企业怎样配合我国国情进行物流和供应链管理的创新,个人怎样利用时势创造自己的机会,将是持久不衰的话题,希望读者能在读完本书后得到一定的启迪。

2015年8月于加拿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