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统计调查方法与调查误差
一、统计调查方法
统计调查方法有统计报表、普查、重点调查、典型调查和抽样调查。其中统计报表、抽样调查和普查是我国目前基本统计调查方法。
(一)统计报表
1.统计报表的概念和特点
统计报表是按照国家统一规定的表格形式,统一的指标内容,统一的报送程序和报送时间,以原始记录为基础由填报单位自下而上地逐级提供统计资料的一种统计调查方法。
统计报表是我国统计调查中取得统计资料的一种重要调查方式。与其他统计调查相比较具有如下特点。
(1)统一性。由于统计报表的指标内容、口径范围、计算方法和表格形式以及报送时间都是由国家主管部门统一规定的,这就保证了所搜集资料的统一性和时效性。
(2)全面性。在报表的实施范围内所有单位都必须贯彻执行。从基层单位的填报,经过部门、地区及全国汇总,便得到国民经济的综合统计资料。
(3)可靠性。基层填报单位必须依法根据报表的要求建立和健全各种原始记录,从而保证了资料来源建立在可靠的基础上。
(4)经常性。统计报表主要用来搜集变动较大的时期现象的数量。为了完整地积累资料,系统分析研究现象发展变化的规律性,就要求统计报表具有定期的、经常性调查的特点。
2.统计报表的种类
我国现行的统计报表种类繁多,按照不同的标志可作不同分类。
按实施范围划分,统计报表可分为国家、部门和地方报表。国家统计报表是根据有关的国家统计调查项目和统计调查计划制定的统计报表,也称国民经济基本统计报表,用来搜集工业、农业、交通运输、基本建设、商业、劳动、物资、财政、文教卫生、科学研究等方面最基本的统计资料,为各级党政领导部门制定政策和编制计划提供数字依据。部门统计报表是根据有关的部门统计调查项目和统计调查计划制定的统计报表,实施范围限于各业务主管部门系统内,一般用来搜集各级主管部门所需的专门统计资料。地方统计报表是根据有关地方统计调查项目和统计调查计划相应制定的统计报表,其实施范围是各省、市、自治区,主要用来满足地方专门需要。
按报送周期划分,统计报表可分为定期报表和年报。日报、旬报、月报、季报、半年报均属于定期报表。报送的周期越短,花费的人力、物力、财力就越多,因此,指标项目可以少一些,粗一些;报送周期长的,指标项目可以多一些,细一些。年报的周期最长,它的内容比较详尽;日报、旬报周期最短,其内容只限于填报少量最主要的指标。在报表中原则上凡一年半年报告一次能够满足需要的,就不用季报、月报;月报能够满足要求的,就不要用日报、旬报。
按填报单位划分,统计报表可分为基层报表和综合报表。基层报表主要由基层企事业单位填报,它提供的原始资料是统计的基础资料。由主管部门根据基层报表逐级汇总填报的统计报表称为综合统计报表,汇总后得到各级的基本统计指标。
统计报表的制定应从实际出发,力求精简,可要可不要的表式、指标、栏次坚决不要。统计表的指标体系应注意与会计核算、业务核算和计划指标体系相适应,相互为用、避免重复。基层报表应逐步做到统一、配套。国家、部门和地方的统计报表应该统一管理,适当分工、互相配合。统计报表必须经过法定审批程序。执行统计报表制度是各地方、各部门、各单位按照法律的规定,必须向国家履行的一种义务。
(二)普查
1.普查的概念和特点
普查是根据统计任务要求而专门组织的一次性全面调查。一般用来调查属于一定时点上的客观现象的总量,也可用来反映时期现象。
有些全面的基本统计资料可以通过统计报表经常搜集,但诸如国情国力的重要数据资料如人口构成、物资库存、耕地面积、工业设备等不可能也不需要通过报表组织经常性的全面调查。政府为了掌握这些资料,以便制订方针政策,编制国民经济发展的长远规划常采用普查。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在社会经济领域进行过多次普查,例如,1953年、1964年、1982年、1990年、2000年、2010年的全国人口普查;1950年、1986年、1995年的全国工业普查;2004年、2008年、2013年、2018年的全国经济普查等。
普查的特点如下。
(1)普查一般用来调查属于一定时点上的客观现象的总量。由于时点现象的数量在短期内往往变动不大,只要间隔一段较长的时间做一次登记即可。为便于观察现象的发展变化过程和规律性,尽可能按一定的周期进行普查。例如,我国规定人口普查每十年进行一次。
(2)普查比其他调查更能掌握大量、全面的统计资料。例如,1982年的人口普查共拟订了19个调查项目,其中按人填报的13项,按户填报的6项。包括地理和迁移特征、户的特征、人口和社会特征、生育率和死亡率、教育特征、经济特征等方面的内容,从而获得了我国历史上有关人口的最完整、最准确、最丰富的资料。从普查的特征可以看到,普查和统计报表虽然都是全面调查,但两者不能互相替代。统计报表不可能像普查那样掌握如此详尽的全面资料,也正因为如此,普查要耗费较大的人力、物力和时间,从而不可能也不需要经常进行。
2.普查的组织
普查的组织方式基本上有两种。一是建立专门的普查机构,配备一定数量的普查人员对调查单位直接进行登记。如人口普查、工业普查都是采用这种方式。二是利用调查单位的原始记录和核算资料,颁发一定的调查表格,由调查单位填报。如历次物资库存普查就属于这种形式。即便是后一种方式,也仍须配备一定的专门人员对整个普查进行组织指导。
普查的涉及面广、工作量大,动用的人力财力较多,必须集中领导统一行动。组织普查必须统一规定调查资料所属的标准时点,避免由于现象数量变动而产生搜集资料的重复和遗漏。各调查点尽可能同时进行调查并在最短期限内完成,以便在步调上取得一致,保证普查资料的真实性。调查项目一经统一规定,就不能任意改变或增减,以免影响汇总综合。普查工作尽可能按一定周期进行,以便历次普查资料的对比分析。
(三)重点调查
重点调查是对调查对象的重点单位进行调查,以反映总体基本情况的一种非全面调查。所谓重点单位是指在总体中具有举足轻重地位的单位。虽然它们的单位数量不多,但调查的标志值总和却占总体标志值总和的较大比重。因此,通过对重点单位的调查,可以反映总体的基本情况和基本趋势。例如,对全国几个大型钢铁公司产量的调查,即可了解我国钢铁生产的基本情况。
重点调查中的重点单位不是主观选择的,而是根据调查的标志值在总体中的分布状况而客观评定的。如果总体中各单位标志值的分布极不均衡(即存在重点单位),并且调查目的只要求掌握调查对象的基本情况时,进行重点调查比较适宜。重点调查投入少,见效快。它既可以用于一次性调查,也可用于经常性调查。在调查时重点单位应尽可能少些,而其标志值占总体的比重应尽可能大些。
(四)典型调查
1.典型调查的概念和特点
典型调查是对调查对象中的典型单位进行调查,用以反映总体发展变化特点及趋势的一种非全面调查。人类认识事物时总是由认识个别和特殊事物开始,逐步扩大到认识一般事物。所以,从研究对象中选择有代表性的典型单位,进行深入细致的调查研究,了解事物的本质发展过程,就可以认识同类事物的本质和发展规律。典型调查是一种比较灵活的调查方法,具有以下特点。
(1)典型调查的调查单位是根据调查目的要求选择出来的典型单位。所谓典型单位是指最能代表同类事物本质属性或特征的单位。它是在对调查对象有所了解的基础上,经过调查者的主观判断而有意识地选择出来的。通过从典型入手,逐步扩大到认识事物的一般性和普遍性,调查方法机动灵活,省时、省力,提高了调查效果。
(2)典型调查是一种深入、细致的调查,通过深入细致的调查研究,既可以搜集有关数字资料,又可以掌握具体、生动的情况,研究事物发生、发展过程和结果,探索事物发展变化的规律性。
2.典型调查的组织
典型调查的组织形式分为两种,一种是对个别典型单位进行调查,又称解剖麻雀式的调查,目的在于深入研究事物发展的结果、原因及各个方面的联系。例如,选择个别先进或后进单位进行深入细致的调查,总结经验或教训,以便进行推广,就属于解剖式的调查。另一种是“划类选典”,即先把总体划分为若干类型,再从每类中选出典型单位进行调查,目的在于推断总体。例如,对农作物产量的估计或对消费品价格的调查等。但须注意典型调查对总体数量的推断不可避免地会存在误差,是一种不严格的估计。
(五)抽样调查
1.抽样调查的概念和特点
抽样调查是非全面调查的一种重要组织形式。它是按照随机原则从总体中抽取一部分单位进行观察,并依据所获得的数据对总体的数量特征作出具有一定可靠程度的估计和推算。
抽样调查和其他非全面调查相比较具有以下特点。
(1)随机原则。抽样调查在抽取调查单位时要非常客观、不受任何主观意图的影响。使总体中所有单位具有同等可能被抽中的机会,从而保证被抽中的单位在总体中的代表性。
(2)从数量上推算总体。抽样调查就是要通过对部分单位的调查研究,计算出综合指标,从数量上推算总体。
(3)误差可以事先计算并可以控制。误差是由抽样的随机性而产生的,其范围可以事先通过有关资料加以计算,并且能够采取各种组织措施来控制这个误差范围,保证抽样推算结果达到一定的可靠程度。
2.抽样调查的优越性
抽样调查应用范围很广,在社会经济统计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比其他调查方法表现出更多的优越性。
(1)抽样调查可以补充和订正全面调查的结果。许多现象虽然可以进行全面调查,但由于范围广、牵涉面大,所调查的项目只能限定少数基本项目。抽样调查涉及面小、省时省力,调查项目可以多一些,就某些问题可以进行深入研究,以补充全面调查的不足。例如,许多国家的人口普查,每隔十年进行一次项目比较简单的“短表”普查,同时每隔两三年进行一次项目详细的“长表”抽样调查,这样不论在内容上和时间上都能得到相互补充。抽样调查还应用于订正全面调查的统计数字。例如我国人口普查中,在填报和复查完毕后,按照规定用抽样调查抽出一定比例人数,重新进行调查,并以此为标准,计算普查的重复和遗漏的差错率,来订正普查数字。
(2)抽样调查能够解决全面调查无法或难以解决的问题。对于带有破坏性的各种检验不可能进行全面调查。例如,炮弹的射程检验、轮胎的里程实验、灯泡的寿命检查、棉纱的强力和青砖的抗压程度检验等,都只能采用抽样的方法进行实验观察。对于范围过大、单位分散的总体,如水库的鱼苗数估计、森林的木材蓄积量调查、城乡居民的家计调查、民意测验等,也只能通过抽样调查达到目的。
(3)抽样调查可应用于生产过程中产品的质量检验和控制。例如,利用抽样检查,来观察生产工艺过程是否正常,是否存在某些系统性的偏差,及时提供有关信息,分析可能的原因,以便于采取措施,防止损失。
(4)抽样调查可用于对总体的某种假设进行检验。例如,某种新工艺或新配方推广后是否有显著性的效果,可以作出某种假设,并确定接受或拒绝的标准,然后应用抽样调查进行推断,加以检验,并在行动上做出选择,这就是抽样方法在决策上的应用。
二、统计调查误差
统计调查误差是调查结果所得的统计数据与调查现象的真实数据之间的离差。产生这种误差的原因很多,根据产生原因可分为登记性误差和代表性误差。
(一)登记性误差
不管是全面或是非全面调查都会存在登记误差。登记性误差是由于错误判断事实或者错误登记事实而发生的误差,例如,调查人员工作态度不认真、职业道德水准低下造成的遗忘、笔误、错填和瞒报、虚报;调查项目不明确造成的被调查者回答不当;测量仪器精准度较低等都会导致登记误差。登记误差多是主观因素所产生,可以通过完善调查方案,加强调查过程的检查监督,提高调查人员政治素质和业务技能,采取现代化搜集信息的手段来提高调查资料的质量,把登记误差减小到最低的限度。
(二)代表性误差
代表性误差是指依据总体部分单位的数据来估计总体数量时所产生的误差。它只存在于非全面调查中,全面调查不存在这类误差。非全面调查从总体中选出部分单位进行观察,用部分单位指标来估计总体指标,势必与总体实际指标存在一定误差。这种误差产生的原因在于所调查单位对总体的代表性。代表性好,误差就会小;代表性差,误差就会大。
根据部分单位的选取原则不同,代表性误差又分为系统误差和抽样误差。系统误差是由于违反随机原则,有意选取较好或较差的单位进行调查而造成的误差。这种误差理论上可以避免。如利用重点调查和典型调查的结果估计总体,调查前多方研究,广泛征求意见,使选出的调查单位具有较高的代表性,系统误差即可大大减少或避免。抽样误差是指遵循了随机原则,使抽中的单位不能完全代表总体而产生的误差。只要遵循随机原则,抽样误差就不可避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