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米淀粉绿色精益制造:新工艺、新设备、新理念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1.4.3 玉米储存

玉米在安全储存水分(14%)以内,存放时间对加工也有着一定影响。据报道,在安全水分储存期间,随储存时间的延长,玉米粒发生酶解作用使淀粉降解转化为可溶性糖类增多,从而降低玉米品质,加工淀粉收率降低,无形损失增加。

1.4.3.1 玉米的储藏特性

玉米的耐藏性差,有以下特点:

①玉米胚大,生理活性强,玉米的胚几乎占全粒体积的三分之一,占全粒重量的10%~12%。玉米胚大的特点给储藏带来很多不利的因素。

玉米胚含有丰富的营养物质,含有全粒18.4%以上的蛋白质和较多的可溶性糖。由于具有这些亲水物质,所以吸湿性强,呼吸旺盛。据试验,正常玉米的呼吸强度要比正常小麦大8~11倍。玉米吸收及散发水分主要通过胚进行,干燥玉米胚含水量小于全粒或胚乳,而水分大的玉米(超过20%),其胚含水量则大于全粒或胚乳。

②玉米胚含脂肪及可溶性糖多,易于变质。玉米粒内所含脂肪及可溶性糖,主要集中于胚。因此储藏中胚首先遭受虫、霉危害。特别是胚含脂肪高达33.2%,占整粒脂肪含量的77%~89%,所以胚的脂肪酸值始终高于胚乳,而且温度愈高、湿度愈大,产生的游离脂肪酸愈多,酸败也首先从胚开始。在储藏期间不论常温常湿还是高温高湿,都是胚酸度增加速度较快。

③玉米易生虫。玉米胚营养丰富,可溶性糖含量较高,在脱粒时易受损伤,产生破碎粒,还有未熟粒等因素,容易感染害虫,受害虫侵蚀。

④玉米胚带菌量大、易霉变。玉米胚富含营养物质,易被微生物分解利用,且玉米胚组织松散,易感染微生物。据测定,玉米经过一段储藏期后,其带菌量比其他禾谷类粮食高得多。如正常稻谷携带孢子个数,1g干样为9.5万个以下,而1g正常干燥玉米却携带9.8万~14.7万个孢子。据上海地区调查,也说明玉米带菌量比其他粮种都多,故玉米胚很易发生霉变。

引起玉米发热、霉变的主要原因是入库水分高,或在储藏过程受外界因素的影响使局部水分增加(如表层结露、地坪和仓墙返潮等),当温度升高到一定程度时,附着于粮粒上的微生物即开始繁殖和生长。如玉米堆内混有水分高的籽粒或受损伤的籽粒,未到高温季节,也能引起生霉。

根据对玉米霉变的观察,玉米霉变的早期可以发现籽粒表面湿润(俗称出汗),色泽鲜艳,有轻微甜味,胚或破碎面出现白色菌丝(俗称生毛),有轻霉味,粮温上升。此时应积极采取措施处理。

随着粮温升高至20℃左右时,籽粒表面的白色菌丝体发育成孢子,可观察到胚出现绿色霉点(俗称点翠),继而呈灰色,产生腥辣味。霉变后期,粮温继续升高,籽粒点翠部位变成黑色或灰色,全粒变为黄褐色,以致霉变结块,人、畜不能食用。

常规储藏的玉米,入库时水分较均匀,但受仓内温度、湿度的影响,在粮堆上层的30~60cm处也会出现发热现象。砖圆仓和露天囤的玉米,容易发热部位一般也在顶部及向阳面。

玉米储藏的安全水分,一般要求在13%~14%之间,超过25℃就可能霉变发热。

储藏品质变化:玉米在储藏期间,脂肪酸值不断增加,玉米水分和储藏温度愈高,增加愈快。在玉米脂肪酸和总酸度增加的同时,发芽率相应大幅度降低。玉米水分在15%以上,淀粉酶活性加强,导致淀粉的水解和还原糖的增加,适于淀粉水解的条件也有利于玉米籽粒代谢作用的加强,因此最终导致淀粉的损失,使玉米品质下降。

玉米过热烘干,会引起玉米脂肪酸增加,可溶性糖增加,淀粉减少,蛋白质变性和溶解度降低,食用品质降低。据试验,用双塔式烘干机烘干水分18%~19%的玉米,出机粮温在50℃以下,对玉米色泽、味道等品质基本无影响;50~60℃时,色泽、香味大减;60℃以上,玉米色泽变灰,失去原有香味。

发热的玉米,淀粉酶活性增强。发热的玉米在湿磨时淀粉与其他成分很难分离,淀粉产量减少。

黄玉米在储藏中其胡萝卜素第一年损失最快,损失量可达含量的50%以上,甚至低温储藏对胡萝卜素也有影响,在高温中损失更快,只有在缺氧条件下储藏比较稳定。受损伤的玉米粒中,游离氨基酸增加。据试验,完善粒中游离氨基酸值为110mg KOH/100g干样,在籽粒受伤的情况下,可达320mg KOH/100g干样。总之,玉米在高温、高湿等不良条件下化学成分极易变化,影响品质。

玉米储藏品质控制指标为:脂肪酸值≤40mg KOH/100g,干样发芽率≥30%。 

1.4.3.2 玉米的储藏方式

(1)高水分玉米的越冬冷冻储藏 东北三省高水分玉米的越冬冷冻储藏,主要采用两种方式:一种是露天围堆冷冻;另一种是露天做囤冷冻储藏。

玉米露天围堆的堆砌方法与玉米露天储藏的堆装方法相同,利用冬季气候寒冷的自然条件冷冻高水分玉米,可延缓烘干或晾晒的时间。一般情况下,可以安全储藏到翌年4月10日前。

(2)玉米房式仓常规储藏 安全水分玉米的常规储藏方法与稻谷、小麦一样,其主要的措施也是控制水分、清除杂质、提高入库粮质,坚持做到“五分开”储藏(即水分高低分开,质量好次分开,虫粮与无虫粮分开,新粮食与陈粮分开,色泽、粒型不同分开),以及加强虫害防治与做好密闭储藏等。具体要求如下:

①水分高低的划分,要按地区、气候条件、季节等不同区别对待,一般应按当地规定的安全粮、半安全粮和危险粮的界限来划分,分开入库,以免水分高的玉米发生变化而影响全仓、全囤的玉米安全储藏。发现高水分粮要及时采取措施降水,把玉米水分降到安全标准以内。

②质量的划分,一般应按国家规定的质量标准分等入库,分别存放。质量差、杂质多的应进行风筛除杂,将玉米杂质降到0.5%以下,然后入仓储藏。要防止质量好次的玉米同仓混存,以免影响储藏安全。

③陈玉米是经过较长时间保管的玉米,一般色泽发暗,胚显著收缩,其食用品质及营养成分均有所下降。因此,陈玉米应与新玉米分开存放。

④色泽及粒型不同的玉米混合存放,会影响玉米的使用价值。分开储存,有利于不同玉米的合理利用,提高商品价值。

(3)玉米露天储藏

①玉米露天储藏的堆基

a.场地选择 露天堆放玉米,要求选择地势高、干燥通风场所。

b.对堆基的性能要求 玉米露天储藏,首先要打好堆或囤的基础,一般要求长期储藏的基础垫高不得低于40cm,低洼地的垫高要高出汛期的最高水位以上。

②玉米露天储藏的堆装 露天储藏主要有袋装、围包散堆与圆囤散堆三种形式。

a.包装堆放 露天袋装长方堆,起脊,长度不限,宽度一般在5m左右,全高6m左右。檐高2.5~3m,起脊高3.5~4m。起脊时每包约收进15cm,起脊坡度达55°左右,以利防雨。目前,玉米包装堆放多用于短期储藏或备载储存。

b.做囤散装 玉米露天做囤散装储藏是北方地区应用较多的方法,可短期储藏,也可长期储藏。通常囤身为圆柱体,下小上大,囤顶为圆锥体。做囤的材料可因地制宜,有的用席子做囤,有的用竹子或木杆制成篱笆做囤,近几年吉林、辽宁、黑龙江等地区用钢筋焊接制成篱笆形的弧形部件做囤材料等。

ⅰ.穴子做囤 在铺垫好的堆基上,放三层重叠并用绳箍紧了的穴圈,上面铺一层芦席,芦席要伸出穴圈30~40cm,当倒粮高度达1m左右时,把穴圈提起15cm左右,即为底箍。开始入粮后,在折起的铺底芦席的里面做囤身穴圈,第一圈接头处用竹签等别牢,第二圈即略向上提起,开始每圈约提起五分之一至四分之一,逐步加高,到1m以上每圈可提起三分之一,到2m以上每圈即可提起二分之一,一直到檐口为止。如此,囤身穴圈的厚度,下段1m以内平均为四层,中段为三层,上段为二层,与粮堆对囤身所施加的侧压力由下而上逐步减少的情况相适应,以保持囤身的牢固。收顶时,一般可用芦席圈4~6层。每层收进40cm以上,囤顶呈圆锥体,坡度不小于45°。

ⅱ.篱笆(木杆、钢筋)做囤 将毛竹截成200cm左右长、剖成3cm左右宽的竹片,将小竹竿截成120cm左右长,按15cm的间距用铁丝固定在上下两道毛竹片上(毛竹片间距80cm)制成篱笆。根据做囤的大小,将若干个篱笆连成一个圆圈,放在堆上,用钢筋打4道箍,用芦席贴内壁,装粮至90cm高时再放第二层篱笆圈,按前述方法打箍,再装粮。然后再放第三层篱笆圈,直至达到所需高度时,开始收顶。收顶时放小篱笆圈(小篱笆圈由长100cm、宽60cm的篱笆片连接而成),每圈收进40cm,做成塔形顶,坡度不小于45°。

(4)玉米机械通风储藏 玉米机械通风储藏有露天机械通风、房式仓机械通风和立筒仓机械通风等。

玉米露天机械通风降温、降水是通过风机和通风管道使之不断置换粮堆内湿热空气,降低粮温或使粮食降水,提高储藏稳定性。

机械通风方法是:用石头、竹排垫底在水泥晒台上搭围台,铺底用两层麻袋片,中间夹一层塑料薄膜,四周用麻袋装玉米垒起长18m、宽8m、高2.5m的围墙,每个围墙容积360m3,储粮300t,并在粮堆上安装长16m、ϕ30cm竹笼连接分风管,与风机配套安装,以吸出式进行通风降温储藏。测温点设上、中、下12个测温点,中下层各点的间距为1m。外温16~26℃,空气相对湿度在50%~68%之间。累计通风12h,单位通风量29.1m3/t时,局部最高粮温35℃降至15.8℃,平均每小时降温1.6℃,达到保管的正常温度,粮堆温度梯度每米粮层0.4~1℃,粮堆水分梯度每米粮层0.2%~0.3%水分差,符合部级机械通风技术规程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