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一章 核心素养内涵解读
一、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简介
2012年,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这意味着我国开始从国家层面更加深入系统地思考“教育要立什么德,树什么人”这一根本问题。立德树人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核心所在,是党的教育方针的本质要求,明确强调了教育的本质功能和真正价值。
为贯彻十八大精神,教育部发布了《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明确提出了落实立德树人工程的十大关键领域。其中,研制修订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被放在首要位置,成为修订课程标准和课程方案、研制学业质量标准的依据,用于统领课程改革的相关环节。“核心素养”一词正式进入人们的视野。
为什么要把核心素养的培养放到如此高度?研制核心素养体系对我国教育的价值和意义何在?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是在怎样的大背景下提出的?
(一)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提出的背景
1.核心素养提出的国际背景
20世纪中后期,为进一步增强本国的竞争力,世界主要发达国家和国际组织纷纷开展“21世纪核心素养”的相关研究,并进一步将其研究成熟的核心素养模型融入基础教育课程体系之中,促进基础教育模式向提升学生能力水平、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创新教育模式转变。
1996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成立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该委员会编写了一份影响深远的教育报告,即《教育——财富蕴藏其中》(Learning: The treasure within)。该报告首次提出了“学习的四大维度”:学会认知(learning to know)、学习做事(learning to do)、学会共处(learning to be together)、学会做人(learning to be)。2003年,该报告中又增加了有关“学会改变”(learning to change)的内容。这样,UNESCO终身学习关键能力包括五大维度(表1-1),为21世纪需要培养的人才类型指出了方向。
表1-1 UNESCO终身学习关键能力的五大支柱

2012年,UNESCO发布《全民教育全球监测报告》,从工作和市场需求的角度反思青年人应该具备的3类主要技能:第一类为基本技能,包括能够获得满足其日常生活需要的工作所要求的识字和计算能力;第二类为可转移技能,包括解决问题的能力、有效地交流思想和信息的能力、创新意识、领导力以及责任感和创业能力;第三类为技术和职业能力,即工作中要求具备的特定的专业技术知识。
2013年,UNESCO联合美国布鲁金斯学会发布名为《向普及学习迈进——每个孩子应该学什么》(Towards Universal Learning: What Every Child Should Learn)的报告,该报告为基础教育阶段学生的核心素养培养提供了科学性框架(图1-1)。

图1-1 UNESCO和美国布鲁金斯学会联合发布的“学习领域全球框架”
与此同时,世界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在1997年启动一项名为“素养的界定与遴选:理论和概念基础”(Definition and Selection of Competencies:Theoretical and Conceptual Foundations,简称“DeSeCo”)的研究计划。其研究结果表明:21世纪核心素养的核心是反思精神。支撑反思精神的3个支点分别是:(1)使用工具,即可以互动地使用语言、符号和文本,互动地使用知识和信息,互动地使用技术。(2)异质互动,因为未来社会是一个非常多元的社会,如何在异质的群体中跟他人建立良好的关系、实现良好的团队合作以及解决矛盾冲突,是21世纪必须解决的问题。(3)自主行动,学生必须学会在复杂的大环境中行动,形成并执行个人计划或生活规划,维护自身的权益,关照自身的需求。其研究结果模型如图1-2所示。

图1-2 OECD提出的DeSeCo模型
2012年3月,OECD发布一份题为《为21世纪培育教师,提高学校领导力:来自世界的经验》的研究报告,明确指出21世纪学生必须掌握4个维度的核心技能(表1-2)。
表1-2 OECD提出的21世纪学生必须掌握的核心技能

在4个维度的核心技能中,掌握无定式的复杂思维方式和工作方式最为重要,因为这些技能是计算机无法轻易替代的。“OECD提出的21世纪学生必须掌握的核心技能”强调不同于传统的针对碎片化知识的评估体系,而是注重对学生创新与合作意识以及更为复杂的思维方式及工作方式的培养。
欧盟的核心素养框架受到OECD研究项目的影响。2002年3月,欧盟发布《知识经济时代的核心素养》研究报告。该报告认为:核心素养代表一系列知识、技能和态度的集合,是可迁移的、多功能的,是每个人发展自我、融入社会及胜任工作所必需的。2005年,欧盟正式发布《终身学习核心素养:欧洲参考框架》(Key Competences for Lifelong Learning: A European Reference Framework)的报告,明确提出终身学习的八大核心素养具体内容(表1-3),并对每一素养从知识、技能与态度3个维度进行了具体描述。几乎全部欧盟国家都在政府协调下针对特定核心素养开展了较大规模的行动计划。
表1-3 欧盟终身学习的核心素养及其内涵

作为教育强国的美国,2002年在联邦教育部的主持下成立“21世纪技能合作组织”(P21)。该组织将21世纪学生应具备的基本技能进行整合,制定《21世纪技能框架》(简称《框架》),并以合作伙伴的形式将戴尔、苹果、思科、英特尔等公司,以及州立学校首席官员委员会( Council of chief state School officers,简称“CCSSO”)、国际科技教育学会(International Technology Education Association,简称“ITEA”)等教育界机构、商业界机构、社区机构和政府机构联合起来,以使对21世纪基本技能的培养融入中小学教育当中。P21的成立标志着美国提高了对培养21世纪人才的重视。
美国学者伯尼•特里林(Bernie Trilling)和查尔斯•菲德尔(Charles Fadel)在2011年提出“21世纪知识技能彩虹结构图”(图1-3)。他们认为21世纪的人应具备的知识和技能应该包括3个模块,即:生活与职业技能;学习与创新技能;信息、媒介与技术技能。所有技能均围绕核心课程与21世纪主题展开。

图1-3 21世纪知识技能彩虹结构图
哈佛大学教育学院的赖莫斯(Fernando Reimers)教授认为:21世纪核心技能包括3部分,即自我技能(Intra-personal Skills)、人际技能(Inter-personal Skills)和认知技能(Cognitive Skills)。其中,自我技能包括开放灵活、好奇心、积极主动、坚持不懈、自我效能等;人际技能包括共情、沟通、团队合作、信任、协商、解决冲突、服务导向、人际互动和领导力;认知技能包括知识、批判性思维、问题解决、分析、逻辑推理、解释、决策、执行功能和创造力等。3部分的具体关系如图1-4所示,其基本逻辑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有相似之处。

图1-4 赖莫斯提出的21世纪核心技能结构
除上述组织和国家外,英国、法国、澳大利亚、德国、日本都从不同的维度提出核心素养框架。尽管不同学者、不同国际机构关于“21世纪核心素养”的解读和具体指标维度不完全相同,但这些都给了我国基础教育改革以新的启示。我们从中能够发现一些基本的趋势:
第一,价值观是21世纪核心素养的核心。如果将21世纪核心素养比喻成一个人成长的发动机,那么价值观就是这台发动机的引擎。价值观不仅为人的发展提供最初的原动力,而且是学生核心素养发展方向的重要保证。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促进女童和妇女教育特使”彭丽媛女士在联合国“教育优先促进可持续发展”大会上曾说过,教育之所以重要,是因为它不仅要教授知识和技能,而且要帮助青年人成长为具有强烈社会责任感的公民。
第二,强调真实情境和非常规复杂思维的重要性。未来社会的不确定性和复杂性使得解决社会问题、创造社会价值变得更为复杂。凭借单一学科在简单环境中进行思考的思维方式已经无法满足未来社会的需求,未来社会的问题解决和价值创造都需要调动多学科的知识和多方面的能力,特别是非常规的人际互动能力和可迁移技能将是确保人们有效合作并解决问题的关键。
2.核心素养提出的国内背景
2013年5月,受教育部委托,北京师范大学会同多所高校的近百位专家,联合开展“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研究”课题。经过1年多的努力,课题组提交了核心素养总框架初稿。2014年7月,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专家工作委员会对核心素养研究阶段性成果进行审议,并组织课程、教学、评价、教研、管理等方面的研究力量,开展“核心素养与课程标准衔接转化研究”课题,同时基于核心素养总框架研究核心素养在课程标准中落实的方式和方法。
2014年12月,教育部正式启动我国普通高中课程标准的修订工作。本次修订工作旨在贯彻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通过研制我国核心素养体系,将基于核心素养的学业质量标准融入高中各科课程标准中,引导和促进学习方式与育人模式的根本转型,从而实质性推动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2016年9月13日,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研究成果发布会在北京师范大学举行。2018年1月16日,教育部召开新闻发布会,正式颁布基于核心素养体系全新修订的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14门学科的课程标准。新的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的印发和实施意味着中国新一轮基础教育改革驶入快车道。
核心素养框架的提出和课程标准的修订,深入结合了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现状和问题,具有深刻的现实背景,主要体现在以下3个方面:
(1)以核心素养作为基础教育育人目标,与国际教育改革背景相适应
以核心素养为核心设计理念的本次高中课程标准修订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没有机械地照搬西方国家的相关概念和研究结论,而是在借鉴国际先进经验的基础上开展课程和教学改革。核心素养的突出特征在于个体能否应对新时代现实生活中各种复杂的真实任务。在这一过程中,离不开综合运用相关领域的知识技能、思维模式、探究技能以及态度和价值观等在内的动力系统。核心素养的育人目标是在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基础上培养学生跨学科的学习能力,是“三维目标”的整合和升华,蕴含了学习方式和教学模式的变革。
(2)核心素养是对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基础教育改革成果的继承和发展
在价值取向上,“核心素养”这一提法与我国20世纪80年代以来倡导的“素质教育”有着内在的一致性,是对素质教育在新时代的深化。20世纪80年代提出的素质教育旨在改变当时过分强调“智育唯一、分数至上”的“应试教育”弊病,促进育人模式的转型。此次提出核心素养并研制基于核心素养的学业质量标准和课程标准,将有助于进一步明确基础教育的质量观念,阐明人才培养要求,从而实现育人模式的根本转型。之所以采用“素养”概念,而没有沿用“素质”的说法,有如下3个方面的考虑:
第一,“素质”通常指个体先天禀赋和后天环境(教育)交互作用在个体身上所体现出来的结果。而“素养”更多地指向后天习得的,是可以通过教育培养的,可以更加凸显教育的价值。
第二,国内虽然已有大量有关“素质”和“素质教育”的讨论,但对此一直没有形成公认的系统理论体系、课程模式和实施途径。相比之下,“素养”是与国际科研文献一致的科学建构,存在大量相关研究和成果,我国可以在借鉴国际理论和研究模式的基础上构建核心素养的理论框架体系。
第三,从推进策略的角度来讲,选择“核心素养”而不沿用“素质”的用法,可以更加容易赋予其新的含义,引发公众的关注和思考,免除旧有概念可能蕴含的思维定式。
(3)核心素养是新时代贯彻落实党的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具体举措
如果说基础教育阶段的学校课程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载体,那么对当前和未来一定时期内我国基础教育阶段学生需要具备的核心素养内涵、构成、彼此关系及其发展水平的论证和阐述,就是将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转化成具体和系统的基础教育阶段育人目标的根本途径。按照这种定位,确定核心素养既要批判性地吸取国际上有关核心素养研究的合理内涵和学理基础,又要站在21世纪的角度合理继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还要对我国自20世纪以来历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尤其是第八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进行深入总结和反思。在这一定位下,核心素养既要涵盖通过学校学习应该掌握的人类文化工具,又要包括适应21世纪信息时代所需的创新、批判性思维、沟通交流和团队合作等能力和技能;既要关注西方文化背景下科学认识世界和参与社会的特点,又要继承中华文化“明德修身”和“止于至善”的精神内核。
此次课程改革所采用的核心素养及其理论建构,本质上是在回答在当前中国政治、经济、社会状况和发展趋势下“培养什么人”和“怎样培养人”的问题。
回顾国内外学者对核心素养概念的界定,结合我国基础教育和社会发展的现实情况,我们可以对核心素养概念提出的背景作如下4个方面的总结:
第一,核心素养概念的演变与人类进步和社会发展密切相关,是社会生产力和生产方式发展变化的产物。历史上不同时期的人们对教育所持的理解,反映的都是当时社会发展的需求,是当时人们对“教育应培养什么样的人”这一问题的解答。在以农业经济形态为主导的古代社会背景下,人才的培养重视道德品性;在以工业经济形态为主导的现代社会背景下,人才的培养重视能力本位;而在以信息经济、绿色经济、人工智能等为主导的当代社会背景下,人才的培养则需要重视核心素养,因为核心素养反映了当今社会发展的需求。
第二,核心素养是一个复杂的结构,其所涉及的内涵是多元维度的。素养不仅重视知识,而且重视能力,更强调态度的重要性。一个人即便再有能力,如果没有正当的态度,仍称不上具备“素养”。因此,“素养”要比“能力”的内涵更为宽广,可超越传统的知识和能力,并能纠正过去重知识、重能力而忽略态度的教育偏失。
第三,核心素养的范畴超越了行为主义层面的能力,涵盖态度、知识与能力等方面,体现了全方位的素养,契合我国传统文化“教人成人”或“成人之学”的特色育人观,与《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的“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适应社会需要”的教育质量根本标准一致。核心素养的提出有利于在实际教育教学工作中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完成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第四,核心素养的形成与发展是一个不断丰富、优化的动态模式。从个体层面看,人的素养不是与生俱来的,有一个形成、发展和逐渐趋于成熟的动态过程,即个体的核心素养是在动态的教育过程中不断丰富和发展起来的;从社会层面看,社会的发展是不断递进超越的进程,对人才的需求也会不断重组更新,而核心素养的内涵也就与之齐头并进,具有鲜明的时代性,这是其生命力和活力的彰显。
总之,核心素养概念的提出是深化和推进我国当前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增强我国基础教育国际竞争力的迫切需求,是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的重要举措,对提高我国未来的国家竞争力具有至关重要的战略意义和长远价值。
(二)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内容
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主要是指学生发展应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研制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根本出发点是将党的教育方针具体化、细化,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提升21世纪国家人才核心竞争力。2016年9月发布的《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研究成果确定了我国核心素养的框架和内涵。
1.总体框架
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以“全面发展的人”为核心,分为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3个方面,综合表现为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六大素养。根据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总体框架(图1-5),可针对学生年龄特点进一步提出各学段学生的具体表现要求。

图1-5 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总体框架
2.基本内涵
(1)文化基础
文化是人存在的根和魂。文化基础重在强调学生能习得人文、科学等各领域的知识和技能,掌握和运用人类优秀智慧,涵养内在精神,追求真、善、美的统一,成为有宽厚文化基础和崇高精神追求的人。
①人文底蕴
主要是学生在学习、理解、运用人文领域知识和技能等方面所形成的基本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取向,具体包括人文积淀、人文情怀和审美情趣等基本要点。
②科学精神
主要是学生在学习、理解、运用科学知识和技能等方面所形成的价值标准、思维方式和行为表现,具体包括理性思维、批判质疑、勇于探究等基本要点。
(2)自主发展
自主性是人作为主体的根本属性。自主发展重在强调学生能有效管理自己的学习和生活,认识和发现价值,发掘自身潜力,有效应对复杂多变的环境,成就出彩人生,发展成为有明确人生方向和生活品质的人。
①学会学习
主要是学生在学习意识形成、学习方式方法选择、学习进程评估调控等方面的综合表现,具体包括乐学善学、勤于反思、信息意识等基本要点。
②健康生活
主要是学生在认识自我、发展身心、规划人生等方面的综合表现,具体包括珍爱生命、健全人格、自我管理等基本要点。
(3)社会参与
社会性是人的本质属性。社会参与重在强调学生能处理好自我与社会的关系,养成现代公民所必须遵守和履行的道德准则和行为规范,增强社会责任感,提升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促进个人价值实现,推动社会发展进步,发展成为有理想信念和敢于担当的人。
①责任担当
主要是学生在处理与社会、国家、国际等关系方面所形成的情感态度、价值取向和行为方式,具体包括社会责任、国家认同、国际理解等基本要点。
②实践创新
主要是学生在日常活动、问题解决、适应挑战等方面所形成的实践能力、创新意识和行为表现,具体包括劳动意识、问题解决、技术应用等基本要点。
3.主要表现
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六大核心素养具体细化为人文积淀、理性思维、乐学善学、珍爱生命、社会责任、劳动意识等18个要点,其中每个要点确定了重点关注的内涵和具体表现(表1-4)。
表1-4 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主要表现

续表

续表

(三)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意义
1.核心素养框架对落实国家教育方针的意义
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提出,综合了世界多国及相关组织的研究经验,充分考虑了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现实国情以及我国基础教育发展的基础和现实,进一步厘清了教育、教学、课程的关系,是在借鉴前人和世界多国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党和国家的宏观教育目标的解读与落实,是连接宏观教育理念、教育目标和具体学科的教育内容、教学方式的中介环节,是对党的教育方针、政策和国家教育总目标的解释框架(图1-6)。

图1-6 核心素养框架在国家教育系统中的地位
2.核心素养框架的具体意义
建构学生的核心素养框架,需要在跨越不同具体学科领域的水平上对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阶段所预期的教育结果有一个整体的思考和构思。从问题定向的角度,核心素养的提出具有以下3个方面的重要意义:
(1)核心素养是修订课程方案的指导
一方面,现行课程方案中关于课程目标、人才培养目标的表述,具有改进和完善的空间,而核心素养框架及内涵的提出,有利于在修订课程方案时使人才培养目标的表述更加科学;另一方面,就课程设置和课程结构的调整而言,在新一轮课程改革过程中诸如“如何调整、增减课程”、“应采取哪些具体依据”等问题也需要核心素养给予指导和解答,因为只有明确了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内容,才能进行具体的课程调整,才能对完善课程结构发挥参照和指导作用。
(2)核心素养是修改和完善课程标准的指导
通过研究各学段的学生核心素养,可以进一步完善各学科的课程目标,在保证学科体系完整的前提下,合理地调整学科内容,增删、调整学科模块,并明确界定学生在完成各阶段学习后所应具备的核心素养及其应达到的具体水平,进而修订、完善学业质量标准。
(3)核心素养是考试改革的指导
核心素养强调学生在知识、能力、态度、品格等方面的表现,在关注基础知识学习积累的同时,重视信息搜集、综合分析与应用、问题解决、过程性体验与态度形成等综合能力、综合素养的培养,将为进一步的考试改革提供新的思路和参考,为落实“德育为先,能力为重,全面发展”的育人要求提供保障。
无论是从国家宏观教育政策分析还是从基础教育现实的角度考虑,核心素养的提出都具有重大意义,为培养学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奠定了坚实基础。从个人角度讲,在未来发展与社会生活中所需要的品格与能力很难预测,个人在受教育期间唯有发展关键能力与必备品格,打好道德基础和能力根基,才能以不变应万变,从容应对未来发展的需要。从学校角度讲,学校教育要解决的主要矛盾是无限的知识与有限的学习时间之间的矛盾。知识呈几何级数增长,能力呈几何级数分化,学校教育是无法穷尽知识与能力的。未来的社会生活越来越纷繁复杂,价值取向日趋多元化,学校教育难以培养能够应对所有社会问题的各种素质。因此,学校只有专注于培养正确价值观念、关键能力与必备品格,才能体现出教育的有效性和长期性,才能培养出社会主义的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