刺臂上疏
东京危在旦夕,李纲忧心如焚。为了挽救危机,他主张宋徽宗赵佶禅让,由太子赵桓接替皇帝位,统领全国军民抗金保国。平日,李纲与给事中吴敏“厚善”[1],由于形势急迫,他深夜赶至吴敏家中,表明自己的心迹,倾诉自己报国赤忱,说:“建牧之议,岂非欲委太子以留守之任乎?今敌势猖獗,非传太子以位号不足以招徕天下豪杰。”吴敏是位因循守旧的官吏,胆小怕事,面有难色地问:“监国可乎?”[2]李纲果断地回答:“不可!”便以“唐肃宗李亨灵武事件”的历史教训,阐明禅让的必要,认为“当时不建号,不足以复邦”[3]。李纲与吴敏,经过一番推心置腹的计议,在传位太子、抗金救国等方面取得一致意见。翌日,吴敏在朝会上,禀报了李纲的主张,宋徽宗赵佶决定召见他。
十二月二十三日,宋徽宗赵佶在玉华阁召见李纲,向他求教退敌策略。李纲毅然刺破手臂,用鲜血书写奏疏,说:“皇太子监国,礼之常也。今大敌入攻,安危存亡在呼吸间,犹守常礼,可乎?名分不正而当大权,何以号召天下?若假皇太子以位号,使为陛下守宗社,收将士心,以死捍敌,天下犹可保。”[4]
这篇血疏,写得慷慨激昂,义正辞严,宋徽宗赵佶看了一遍,羞愧交加,连话也说不出来,反思一阵,决定采纳李纲的建议,书“‘传位东宫’四字以付蔡攸”[5],“于是命(吴)敏草传位诏”[6]。十二月二十四日,皇太子赵桓在百官拥戴下,登上皇帝位,史称宋钦宗,次年元旦,改元“靖康”;又尊奉赵佶为教主道君太上皇帝,退居龙德宫;授李邦彦为龙德宫使,蔡攸、吴敏为副使;派遣给事中李邺为使臣,前往金国通报北宋禅让,要求议和。
斡离不所部,相继攻下相州(今河南安阳)、浚州(河南浚县东南),梁方平率领的禁军大溃于黎阳;河北、河东路制置副使何灌,领兵二万,退保滑州(河南滑县东旧县)。由于宋兵败溃,作恶多端的赵佶、蔡京、童贯等人倒台,久积在人们心中的愤怒和仇恨,一起迸发。朝野官民纷纷揭发他们的罪恶。太学生陈东上书说:“今日之事,蔡京坏乱于前,梁师成阴贼于内,李彦结怨于西北,朱勔聚怨于东南,王黼、童贯又从而构衅于二虏,创开边隙,使天下之势危如丝发。此六贼者,异姓同罪,愿陛下肆诸市朝,传首四方,以谢天下!”[7]宋钦宗赵桓被迫罢免王黼太宰之职,“诏贬为崇信军节度副使”。
十二月二十六日,李纲在《上渊圣皇帝实封言事奏状》(《宋李忠定公奏议选》卷二)中列数童贯一伙人的罪行:“造作边事,养成祸胎,屡覆王师,贻患宗社,有如童贯者;招权怙势,首为兵谋,以佞倖之姿,据师保之任,有如王黼、蔡攸者;以穿窬之质,挟奸雄之谋,作奇技淫巧以荡上心,运花、石、竹、木以敛民怨,有如朱勔者;豪夺民田,掊敛财贿,剥下奉上,依势作威,有如李彦者;恃宠眷之私,擅威福之柄,招兵自卫,失禁旅之心,有如高俅者。”李纲、吴敏等官员,为了顺民意、消民怨、以申国法,要求朝廷“诛黼”[8]。这时,宋钦宗赵桓也算从谏如流,诏令开封府尹聂昌,派武士至雍丘南斩王黼;李彦赐死,籍没家产;朱勔免职,放归田里;贬梁师成为彰化节度副使,前往贬谪途中,把他处死。
十二月二十八日,宋钦宗赵桓在延和殿召见李纲,磋商抗金救国策略。当即,李纲精辟地分析宋、金形势,认为:金国知道北宋已经内禅,必定同意议和,议和条件,大致有五个方面:“欲求尊大之礼,一也;欲得归明之人,二也;欲厚索岁币,三也;言我(指北宋)首败盟约过失,四也;欲求割河北之地,五也。”[9]条件虽然苛刻,为了拖延时日,以待勤王之师前来援救京城,对于上述议和条款,李纲主张酌情答应。但是,“祖宗疆土,当以死守,不可以尺寸与人”[10]。同时,李纲劝谏宋钦宗赵桓,率兵亲征,“以鼓士气”;派遣将帅,招募兵夫;不拘一格选用人才;动员民众,奋起抗战;诏令河北、河东各郡县的百姓,坚壁清野,并派遣宋兵固守要道,切断金兵粮草运输线;号令全国各州县赶运粮草、军械赴京;召集四方勤王之师,入京援救等二十项“御寇用兵意见”。由于形势所迫,宋钦宗赵桓总算是从谏如流,全部采纳李纲的意见。翌日,又授李纲为兵部侍郎,让他参与朝廷抗金决策事宜。
[1] 《宋李忠定公文集选》卷首二《行状》上。
[2] 《宋史纪事本末》卷五六《金人入寇》。
[3] 《宋李忠定公文集选》卷首二《行状》上。
[4] 《宋史纪事本末》卷五六《金人入寇》。
[5] 《宋史纪事本末》卷五六《金人入寇》。
[6] 《宋史》卷三五二《吴敏传》。
[7] 《宋史纪事本末》卷五五《众奸之窜》。
[8] 《宋史纪事本末》卷五五《众奸之窜》。
[9] 《宋李忠定公奏议选》卷二《论御寇用兵札子》。
[10] 《宋史》卷三五八《李纲传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