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道真影:重解道德经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十七章 顺天应人

通行版本

太上,下知有之;其次,亲而誉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

信不足焉,有不信焉。

悠兮,其贵言。

功成事遂,百姓皆谓我自然。

古本合校

大上,下知有之;其即,亲誉之;其即,畏之;其即,侮之。

访不足,如有不访。

猷呵,其贵言也。

成事遂功,而百姓曰,“我自然也”。

古本注释

访:征求意见。

如:则。

猷:计划,谋划。读yóu。

古本释义

最上,下层民众只是知道有这件事;其次,人们亲近赞美这件事;其次,人们畏惧这件事;再其次,人们侮辱这件事。

征求意见做得不足,则会有没征求到的意见。

谋划啊,他重视言论。

办成了事、完成了功业,而百姓说,“我想要的就是这样”。

真经解读

本章讲的还是治国之道。此讲所涉及的问题大到一国元首小到村子的领袖都会遇到,可以作为政府执政水平的一面镜子。放到今天,仍然具有非常重大的现实意义。

大上,下知有之;其即,亲誉之;其即,畏之;其即,侮之。

老子首先把民众对于政事的态度做了一个分级,从最上开始共分为四级,即下知有之、亲誉之、畏之、侮之。这里需要说明一下,对于这几个“之”字,几乎所有人都认为其所指的是统治者。我认为本句的“之”字所指代的应该是事而不是人。如果把“之”理解成统治者的话,就跟下面的内容就缺乏关联了。其实本章的文意是非常连贯的,它们都旨在说明为政者应该如何办事。

大上,下知有之

最上等的状态是这样的:民众只是知道政府在办这件事,但对此事并没有什么特别的感觉,无所谓好与不好。

其即,亲誉之

次一级的状态是:民众对这件事很感兴趣,而且还经常赞美这件事。人们都来围观,纷纷点赞,热情高涨。这看起来虽然还不错,但老子主张不要偏执一端,别听到人们的赞美就暗自得意。要知道,有人赞美必然有人诋毁,人多嘴杂,难得清静了。

其即,畏之

比较差的情况是:民众畏惧这件事。喜爱、赞美不见得是好事,畏惧更是一种非常负面的极端状态。如果民众普遍对政府的所作所为产生了畏惧,那就说明政府制定的政策脱离了群众,站在了人民的对立面。此时人们将生活在焦虑之中,担心厄运的到来,整个社会都将卷入恐慌的情绪之中。

其即,侮之

更糟糕的情况是:民众侮辱谩骂这件事。那是当政策出现严重失误或者不顺应民意的时候所发生的状况。此时问题已经出现,损害已经造成,民众只有通过辱骂的方式来发泄自己的不满情绪了。

访不足,如有不访。猷呵,其贵言也。

那些办事水平很低的政府,做完事情总是令人不安,甚至被民众辱骂,其主要问题就在于征求意见的工作做得不足,总是让一小部分人满意而大部分人都感到不满。这种情况必然会让民众的利益遭受损失,于是便会导致社会的混乱与动荡不安。

老子说,政府办事的时候应当认真谋划,并重视广大人民群众的言论和意见。不能办事拍脑门、想当然,也不能不是偏左就是偏右,更不能搞一言堂实行独裁统治,否则就会造成亲誉之、畏之甚至侮之的后果。老子在第四十九章写到,“圣人恒无心,以百姓之心为心”,讲的就是尊重民意的道理。

成事遂功,而百姓曰,“我自然也”。

老子认为,一个好的政府推行政务最理想的结果是这样的:等事办成功了,百姓们会说,“这就是我想要的”。既没有赞美,也不用畏惧,更不会侮辱,人们只是觉得事情理应如此,一点都不奇怪。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政府已经把百姓的心思给摸透了,想百姓之所想,急百姓之所急,做出的事儿当然就能跟百姓的心愿相一致了。

本章评述

“我自然也”,简单的一句话,有如神来之笔,把百姓与政府之间平静和谐的微妙关系表现得淋漓尽致。其与本章开头的“大上,下知有之”完美呼应。这一头一尾两句话,展现出了老子所描绘的一幅理想社会的画卷——政府做任何事都是既符合天道又顺应民意,而民众也能心安理得、知足常乐。人们说:

我只需要关心粮食和蔬菜,

不用发愁未来该怎么安排,

我想要的就是你想要的,

一切都是那么的自然而然、自由自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