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余话读书
纵观古今的医药学家,无论是家传、师承或是自学,其治学方法不外“从源到流”和 “由浅入深”两种。
主张从源到流的,有张志聪、徐灵胎等人;主张由浅入深的,有汪昂、陈修园等人。张氏治学主张从 《内》《难》读起,先难其所难,后易其所易,源头既充,则活水不乏。徐氏亦主张先熟读四部经典,然后再博览 《千金》以下各书。“凡读书议论,必审其所以然之故,而更精思历试,方不为邪说所误。”张、徐因主此法,故张氏所集注的 《素问》 《灵枢》 《伤寒》 《金匮》等书,不仅匠心独具,质高诣深,而且解析透彻,符合临床。徐氏毕生不倦地攻经读典,博览群阅,不仅在医学理论上,有许多真知灼见,而且在临床实践中,亦艺精技绝。汪、陈认为祖国医学浩如烟海,古今医籍汗牛充栋,初学者往往望洋兴叹,畏难不前。故其主张由浅入深,从简及繁。汪氏的《汤头歌诀》《本草备要》《医方集解》;陈氏的 《医学三字经》等,都是深入浅出、由博返约的良好读物。数百年来,为普及祖国医学和造就名医,作出了一定贡献。
现在中医院校所使用的教材和课程安排,就融贯了上述两种学习方法。为了继承和发扬祖国医学,不断提高医、教、研水平,上述两法对于已经初步掌握中医基础理论和临床诊疗技术的人,或是具有一定水平的医药工作者,依然是可取的。另外,在读书时还要做到三要,即 “读序、录要、释疑”。
阅读古典医籍,无论是精读、粗读或选读,都要首先认真读序 (和跋)。从序、跋中或能了解到作者的籍贯、生平、学医经历、撰书动机、临床特长、学术思想,以及书的刊刻、传播情况……学习序、跋,除了加深了解作者和他著作的一些情况外,有时还可以从序中学到治学态度、方法和学医的警句、格言等宝贵内容,启迪后学。对于那些连选读亦没有功夫的医籍,尤须挤时间粗读一下序,以备在写作时有目的地查阅参考资料。
俗话说:“千古文章一大堆,看你会抄不会抄。”历代的医学书籍,几乎都是后人在前人的基础上,经过发挥而成。特别是集注和类书,看上去虽然很厚,其实大部分都是选录别人的精华,最后加上一点自己的见解。所以,在阅读书籍时,要笔录作者的独到之处。这样,积之既久,再提出自己的看法,亦就可以著书立说了。
在历代的医籍中,都有许多存疑待考的学术难题,或争论不一的学术问题。这就需要后来的学者去攻关、释疑,不能绕着矛盾走,都照样去留给他人或后人解决。在攻关时,要勇于释疑,有些见解,虽不能完全解决问题,但至少可以给他人一点启发和借鉴。
学习祖国医学,应重点阅读哪些医籍,在 《中医各家学说》教材里,已介绍了历代名医的代表著作。这些书籍,若有可能,要尽量精读、粗读或选读,至少亦要读读序。另外,《山东中医学院学报》编辑出版的 《名老中医之路》,亦介绍了全国现代许多名老中医的治学方法,并罗列了他们各自所读的医籍,皆可参考。除此,我认为下列一些医籍,最好都能通读一遍。
《古今图书集成医部全录:医经注释上》,本书汇辑了王冰、马莳、张志聪三家对 《素问》的注释。读此一本,可以同时了解三家的看法,而且亦可以看到他们对同一学术问题的不同认识。
《古今图书集成医部全录:医经注释下》,本书汇辑了马莳和张景岳对《灵枢》的注释。马氏擅长针灸,张氏工于辨治,阅此一书,对于理解 《灵枢》,大有裨益。
滑伯仁的 《难经本义》和王九思的 《难经集注》是学习 《难经》的两本重要参考书。前者删繁撮要,以类相从,注释质量高;后者汇集诸释,资料丰富,有些系已失传的医家之注。
柯韵伯的 《伤寒来苏集》,是学习 《伤寒论》的必读参考书。该书以方类证,别出心裁,注释明晰,符合临床。
尤在泾的 《金匮要略心典》,是学习 《金匮》的首选参考书。尤氏之注,语言简练,见解独到。在集注 《金匮》的书籍中,尤氏的注释,总是列在首位。
温病必读 《增补评注温病条辨》和 《温热经纬》。前者系统论述和评述温热病的卫气营血三焦辨治,后者是汇辑温热诸说的大成。
在历代医籍中,内科的书籍最多。其中清代医家沈金鳌的 《沈氏尊生五书》(《杂病源流犀烛》 《伤寒论纲目》 《要药分剂》 《妇科玉尺》 《幼科释谜》)值得一读。《杂病源流犀烛》对于内科杂病,穷源极流,搜罗广泛。读后,可以大开眼界,既能提高理论水平,又有助于临床辨治。
无论是内科医生,或是妇科医生,武之望的 《济阴纲目》和傅青主的《傅青主女科》,都须一读。前者内容丰富,广泛系统;后者经验独到,实用可靠。
儿科书籍,须读宋代钱乙的 《小儿药证直诀》和清代医家陈复正的 《幼幼集成》。前者书中的方药,既适用于小儿,亦适用于成人;后者关于小儿疾病,论述全面。
针灸医籍须读杨继洲的 《针灸大成》,外科须读 《医宗金鉴·外科心法要诀》,眼科须读傅仁宇的 《审视瑶函》等。
医案书籍,是古人或他人辨治疾病的经验结晶,对后人和别人都有很大的启发和借鉴作用。其中喻嘉言的 《寓意草》,首倡先议病后用药,所载62例医案,是分析验案的典范。清末民初的著名医家何廉臣编辑的 《全国名医验案类编》和丁甘仁著的 《丁甘仁医案》,前者熟读之,有助于书写住院病历;后者则有助于书写门诊病历。何氏擅长编辑,其所集之案,详细而完备;丁氏善治时病,其案言简意赅。
医话最值得一读的,是陆定圃的 《冷庐医话》,既丰富又有趣味。
总之,展卷有益,若能养成好读书、读好书的习惯,就能不断提高医疗、教学和科研水平。
(《河南刊大·中医》1986年第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