岐黄楼医话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神农本经》与 《神农本草》

清代医家陈修园《医学三字经》云:“医之始,本岐黄。自注云:黄,黄帝也;岐,岐伯也。君臣问答,以明经络、脏腑,运气、治疗之原,所以为医之始。虽 《神农本经》在黄帝之前,而神明用药之理,仍始于 《内经》也。”文中 “《神农本经》在黄帝之前”一语,值得商榷。然在方药中著的《医学三字经浅说》、北京中医学院中药教研组编的 《医学三字经白话解》里,对此,既未 “浅说”“白话解”,亦未提出质疑。只是对 《黄帝内经》(《素问》《灵枢》)的作者、成书年代进行了详略不同的解释。

陈氏 《医学三字经》“全书分为医学源流、中风、虚劳,妇人、小儿等二十四个部分。举凡病因病机、辨证治则、有效方药等,均予述及。并且以韵文编写,言简意赅,易读易记,是一种初学中医的良好入门书” (《医学三字经白话解·内容提要》)。由于 “本书文字通俗,体裁易于记诵,内容简明扼要,广而不繁,略而精要,故流传较广”(《中国医籍提要》)。为澄清陈氏“《神农本经》在黄帝之前”之说,特考释如下。

近代中医学家任应秋在 《黄帝内经研究十讲·内经成书的年代》中云:“《内经》之所以加上黄帝名称,仅仅就是 ‘溯源崇本’的意思,也就是借以说明我国的医药文化渊源甚早。它既非是言实有黄帝之圣,留下这样一部伟大的著作,也不等于说 《内经》是在黄帝时代就有的。 《素问》的成书期总的来说,一般倾向于是战国 (公元前403—前211年)的作品。”“《灵枢》基本上是 《素问》的姊妹篇,并不比 《素问》晚出,《黄帝内经》十八卷,《素问》《灵枢》各居其九,这一说法是正确的。《灵枢》和 《素问》一样,基本上是成书于战国时代,只是个别的篇卷,渗入了汉代的东西,因而它亦并不是成于一人之手。”(《内经研究论丛》)任氏之说,是经过详细、深入考证得出的,有理、有据、有力,而令人信服。

任氏在 《中医各家学说》中云:“远古医药学演变的史迹,在历史文献中可考见者,基本上可以分为三个内容:第一,从伏羲制九针的传说,到总结成 《黄帝针灸》;第二,由黄帝岐伯讨论经脉的传说,到总结成 《素女脉诀》;第三,由神农氏尝百草的传说,到总结成 《神农本草经》。这就是 《礼记·曲礼》篇所说的 ‘三世医学’。这充分说明了由于医药文化的不断积累,经诸医学家的著书立说,作成类似总结性的记录,终于形成医学科学的文化。”此说,为便于理解,图示如下:

甄志亚教授主编的 《中国医学史》云:“《神农本草经》简称 《本经》或 《本草经》,是我国现存最早的药物学专著。关于它的成书年代,说法不一,有人认为成书于战国时代,有的说成书于秦汉之际,亦有人断定成书于东汉时代。我们认为 《神农本草经》也和 《内经》一样,并非一时一人之手笔,大约是秦汉以来许多医学家不断加以搜集,直至东汉时期才最后加工整理成书的。”曹元宇教授在经过40年孜孜以求、辛勤辑注的 《本草经》中云:“总之 《神农本草经》,或其类似书名,迄未发现于曹魏以前文献,而晋人盛称之,则书名之成立,只能谓距三国前不远也。”此说,亦 “稽其言有征,验之事不忒” (王冰 《黄帝内经素问注·序》)。

以上可知,陈修园将 《神农本经》与 《神农本草》混为一谈了。虽是一字之差,却是时序颠倒 “名不副实”啊!

(《中医研究》2015年第1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