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心脏病学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卷三 常见证候的辨证论治

第一章 心悸

《说文解字》曰:“悸,心动也。”心悸是病人自觉心中悸动,惊惕不安,甚则不能自主的一种病证,多呈反复发作性,每因情志波动或劳累而诱发,常伴胸闷、气短、失眠、健忘、眩晕、耳鸣等症。病情较轻者为惊悸,病情较重者为怔忡,可呈持续性[1-2]

《内经》有惊、惕、惊骇、惊惑、惊躁等名称。《金匮要略》和《伤寒论》称为“心动悸”“心下悸”“心中悸”及“惊悸”等,认为其主要病因有惊扰、水饮、虚劳及汗后受邪等,并提出了基本治则及炙甘草汤等治疗心悸的常用方剂。宋代严用和《济生方》首次提出“怔忡”之病名。元代《丹溪心法》提出“心悸”责之虚与痰的理论。《景岳全书》认为怔忡由“阴虚劳损”所致。清代《医林改错》重视瘀血内阻导致心悸怔忡。

根据本病证的临床表现,现代医学各种原因引起的心律失常,如心动过速、心动过缓、过早搏动、心房颤动或扑动、房室传导阻滞、病态窦房结综合征、预激综合征以及心功能不全、神经官能症等,如具有心悸临床表现的,均可参照本病证辨证论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