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二节 肺与大肠相表里
“肺与大肠相表里”出自《黄帝内经》,是中医整体观念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从《黄帝内经》至近代医家的多种论著,都强调了这一学术观点。中医学认为,肺与大肠是通过经脉的络属而构成表里关系,这种表里关系除了体现为经络的络属关系,还体现在生理上相互关联,在病理上相互影响。
一、生理联系
1.经脉络属,表里相通
两千多年前的《黄帝内经》已经提出了“肺合大肠,大肠者,传道之府”(《灵枢·本输》),阐述了“肺与大肠相表里”理论,并在《灵枢·经脉》中描述:“肺手太阴之脉,起于中焦,下络大肠,还循胃口,上膈属肺……其支者,从腕后直出次指内廉,出其端。”又曰:“大肠手阳明之脉,起于大指次指之端……下入缺盆,络肺,下膈,属大肠”,提出肺与大肠通过经络络属形成脏腑表里相对的关系。另外二经分布区域比邻,走向相反,沿桡骨、肱骨的内、外侧呈逆平行状态。两经除经脉的直接连接外,还通过支脉与络脉进一步加强联系。
2.肺与大肠在生理功能上相互联系
肺与大肠相关性在生理功能方面主要表现在气的升降出入和津液的敷布两方面。一方面,肺主肃降功能正常,“行气于腑”,肺气肃降则六腑之气皆通,大肠传化糟粕,启闭有度,实现“大肠传导之官”的功能。正如唐宗海在《中西汇通医经精义·脏腑之官》所说:“大肠之所以能传导者,以其为肺之腑。肺气下达,故能传导。”另一方面,肺为水之上源,通调水道,使大肠润而不燥,以利其传导糟粕。“大肠者,传导之官,变化出焉。”大肠是传化糟粕之腑,以通为用。大肠传导功能正常,启闭有度,腑气通畅,气机调顺,则有助于肺的宣降功能正常发挥。即《中西汇通医经精义·脏腑所合》所说的:“肺合大肠,大肠者,传导之府……谓传导肺气,使不逆也。”
二、病理相关性
在病理状态下,肺病及肠的病机主要为肺气不降或津液输布失常引起肠腑不畅,而肠病及肺的病机是肠燥津亏或气机阻滞引起肺失肃降,肺气上逆。
1.肺病及肠
肺病及肠是病邪首先犯肺,导致肺病,之后传之于肠,出现肠病或肺肠同病的病理现象。根据病邪性质、病证特点等,肺病可导致多种肠病的发生。
(1)肺病致肠道传导失常而表现为腹胀、便秘。
如肺气亏虚不能肃降,或肺阴亏虚而致津液不能下达,或肺热移肠,上述多种肺病理状态可以导致大肠传导无力,引起腹胀、排便困难等不适。正如《症因脉治·肿胀总论》中所述:“肺气不清,下遗大肠,则腹乃胀。”这类病理情况在重症肺病中较为常见,如重症肺炎的患者常出现肺热移肠,而形成肺热腑实并见的证候,治疗上宜通腑泻肺,肺肠同治。
(2)肺病致肠道固摄失常而出现泄泻。
肺病而致泄泻,有因于实者,如肺中之热无处可宣,急奔大肠而作热泻。因于虚者,如久咳肺气伤,咳而遗失,或肺久病虚寒气逆,下遗大肠,成寒积之泻。
2.肠病及肺
若肠道传导无力,也会引起肺气失宣等生理功能异常。若大肠气虚传导失司,糟粕内阻,或津液亏虚,肠燥便秘,腑气不通,引起肺失宣降,出现咳嗽、喘息、胸满等证。正如《灵枢·四时气》所描述的:“腹中常鸣,气上冲胸,喘不能久立,邪在大肠。”《黄帝内经素问集注·痹论》也有记载:“大肠为肺之腑而主大便,邪痹于大肠,故上则为气喘争。”《中西汇通医经精义·脏腑所合》亦写道:大肠病,亦能上逆而反遗于肺。”
肺气肃降功能正常,则六腑之气皆通,津液敷布,大肠生理功能正常,传化糟粕,大便通畅,反之,大肠传导有力,大便畅通,也有利于肺气肃降;大肠以通为用,肺气以降为和,两者的“通”和“降”是互相因果,互相依存的。
在重症患者中,常见各种原因引起的阳明腑实证,出现痞满,大便燥实、干结不通等证候,常可见肺气失于肃降而出现喘憋,甚至呼吸困难等证候。肺与大肠相表里理论在重症肺病中有广泛的应用前景,亟待进一步深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