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医大师治疗急危重症学术经验选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二、李振华治疗急性黄疸的学术经验

1.学术思想
黄疸的发生与湿邪、热邪、寒邪、气滞、瘀血、疫毒有关,以湿邪为主且往往相兼它邪为患。因此在治疗上,李老认为应该详查病证标本,分清轻重缓急,明析证候主次,辨病与辨证相结合,整体观念,辨证论治。目前普遍认为,黄疸多为感受湿邪,日久郁而化热,且湿邪重浊,留滞不去,气机不畅,血行受阻,日久湿、瘀血互结,治疗上应从瘀论治。临床常见:右胁部疼痛,身目黄染,倦怠,懒言,头昏目眩,肢体乏力,口苦臭秽,干渴引饮,脘腹胀满,大便干结,小便短少色深黄,舌红,苔黄厚腻,脉弦滑数等证。《张氏医通·杂门》指出“有瘀血发黄,大便必黑,腹胁有块或胀,脉沉或弦。”李师应用茵陈、栀子、大黄清热利湿,清心泄黄,其中栀子可苦寒降泄,清泻三焦之火,尤其善于清心,其性清利,导湿热之邪从小便而出,并可兼具入血分;赤芍、泽兰、白茅根以活血、利尿、退黄。《药性本草》记载“解五种黄疸,利五淋,通小便。”《金匮要略》亦有“诸病黄家,但利其小便”之说。近代医家关幼波有“治黄先治血”的说法,因此加入丹参、生地、丹皮以增活血之功。李老根据本病的病因病机,结合多年的临床经验,提出了补气健脾,清热利湿,凉血解毒、活血化湿、温阳化湿、温阳活血等基本治疗原则,以上诸法在临床中根据疾病的具体表现,随证变通,灵活配合,体现了依法立方的原则。此外,李老还提出,在治疗黄疸时,还须注意患者的不同年龄、体质和用药后的病情变化等情况,灵活调整药物以治之。李老遵从先贤“黄家所得,从湿得之”、“湿为阴邪”、“湿邪源于脾虚”、诸病黄家,但“利其小便”、“祛湿当以温药和之”及李老“治湿当重健脾”、“气行则湿行,湿祛热无所存”的观点,集清肝利胆、健脾益气、通阳利湿、疏理气机等药为一炉,使病获痊愈。
2.验案举隅
患者黄某,男,48岁,司机。初诊时间:2005年3月29日。
主诉:身目发黄,尿少黄赤3月余。
初诊:去年12月初开始腹胀、纳差、厌食油腻,周身困乏,至中旬出现黄疸,查肝功能是总胆红素,转氨酶升高超过四倍,乙肝五项显示:HbsAg,HbeAb,HbcAb均阳性,入住某市医院治疗50天,服用丹菌合剂、中药(茵陈、大黄、丹参等)及葡醛内酯等西药治疗效果不佳而出院。现症见:白睛、周身皮肤、巩膜黄染,发热,口干,恶心纳差,倦怠乏力,腹胀胁痛,腹部隆起,大便干,尿黄赤量少,舌体胖大,舌质淡红,边有齿痕,苔黄腻,脉濡缓。查体:白睛、全身皮肤、巩膜黄染,肝区压痛和叩击痛,腹部膨隆,余正常。辅助检查:肝功能:谷丙转氨酶(ALT):480U/L,谷草转氨酶(AST):400U/L,总胆红素(TBIL):109μmol/L,结合胆红素(DBIL):83μmol/L,非结合胆红素(IBIL):59μmol/L。肝胆脾胰超声示:肝胆胰脾未见明显异常。
西医诊断:急性黄疸型乙型病毒性肝炎。
中医诊断:黄疸。
辨证:阳黄,湿重于热。
治则:健脾和胃,化湿清热,理气退黄。
处方:
32付,日1剂,水煎内服,分三次口服。
2005年5月1日二诊:目黄,皮肤黄染,乏力减轻,食量增加,肝区疼痛,腹胀消失,尿量增多,腹胀减轻,查肝功能较前明显改善,胆红素及转氨酶明显下降,说明患者脾气渐旺,胃气渐和,湿热渐化,加气阴双补之太子参,藿香芳香以化中焦之湿,继服 上方21剂。
2005年5月22日三诊:患者皮肤、巩膜黄染基本消失,小便黄已退,但食多仍感腹胀,舌淡红,苔白,脉沉。查:肝功正常。二诊方继服30剂,诸症消失,饮食恢复,四肢有力,复查肝功能各项已经恢复正常,以恢复功能,未诉任何不适,为防复发,嘱继服10剂,每日半剂,以资巩固疗效,随访半年未复发。
【原按】
黄疸的发生往往内外相因为患,病理演变有寒化、热化,病理属性有阴黄、阳黄,皆因中焦湿热不得泄越,同时又瘀结于血,瘀热互结,逼迫胆汁外泄而发生黄疸。临床上治疗黄疸要在辨证论治的基础上,分清阳黄、阴黄、瘀血、因时、因地、因人、因证而异,采用清热利湿、温中化湿、健脾补气,活血、凉血、养血等多种方法。李老常言,临证用药,贵在辨证准确,在此基础上做到理、法、方、药相合,遵循君、臣、佐、使的组方原则,才能获得好的效果。选方用药之时,不可拘泥于一方一证,要根据病情随证加减。另外遣药之时,既要考虑其主要功能,也要考虑到使用其次要功能。既要避免其副作用,又要巧妙运用其副作用,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以收一石二鸟之效。
【编者按】
黄疸是临床常见的症状和体征,可出现于多种疾病之中,临证时,要根据黄疸的色泽、病史、病位、病程等,辨清阴阳,除此以外,还需进行相关的理化检查,区分是阻塞性黄疸、溶血性黄疸或是肝细胞性黄疸,明确病毒、胆结石、胆囊炎症等疾病的诊断。中医对本病认识深远,李老根据多年的临床经验,以中医理论为指导,坚持整体观念、辨证论治,明确疾病的发病趋势,分析各脏腑在生理以及病理上的相互关系和影响。主张在临床中应灵活的辨证分型,辨清疾病标本缓急,分清主次,坚持辨病与辨证相结合,因时因人因地治宜,方能使正胜邪去,五脏安和。本方黄疸治疗遵从,“祛湿当以温药和之”及李老提出的“治湿当重脾”的原则,方以茵陈五苓散加味治之,药用茵陈、郁金清肝利胆退黄;白术健脾益气祛湿;桂枝辛温助阳,助膀胱气化,化气行水;又因黄疸的消失与小便的通利与否有关,小便利则湿邪得以下泄而黄自退,犹如《金匮要略》所言:“诸病黄家,但当利小便”,故以茯苓、泽泻淡渗利湿,通利小便,以助黄疸消退;香附、青皮、厚朴、木香疏肝理气,砂仁、焦三仙理气化湿和胃,甘草调和诸药。诸药合用,而为健脾温中,祛湿清热,利胆退黄之剂。因湿性重着黏腻,病多缠绵难愈,不易速去,故见效后当守方治疗,使脾土健旺,湿邪尽祛,则病达痊愈,体现李老治疗黄疸湿热蕴结学术思想及治疗用药之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