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三节 颈椎病
颈椎病属于中老年人多发病、常见病。随着生活方式及职业的变迁,发病率逐渐增加,并且有年轻化的趋势。随着医疗技术的发展,绝大多数患者可通过非手术疗法获得治愈或好转。由于颈椎涉及骨关节、椎间盘、肌肉、神经血管等组织,病情变化较为复杂。临床表现亦多种多样,因此以下按照传统分型予以阐述,临床上常常有几型重叠的表现。
一、颈型颈椎病
(一)诊断依据
1.颈肩及枕部酸胀痛及不适感,僵硬感。
2.颈部生理曲度减弱或消失,棘突及棘间可有压痛,一般较轻,无神经功能障碍体征。
3.颈椎侧位动力片显示轻度梯形变,颈椎曲度改变。MRI显示颈椎间盘变性或突出改变。
(二)治疗
1.避免各种诱发因素,如长时间屈颈,风寒刺激。
2.各种物理治疗
3.手法治疗
4.局部注射治疗 0.5%利多卡因3~5ml痛点注射,近年来医用臭氧痛点注射也取得较好的疗效,通常采用35~40μg/ml浓度的臭氧每点3~5ml,每周2次,4次一疗程。
二、神经根型颈椎病
(一)诊断依据
1.颈肩部疼痛向上臂、前臂及手指放射,咳嗽、颈部活动可诱发或加重疼痛,常在疼痛区域出现麻木,精细活动困难及无力。
2.颈椎棘突横突常有明显压痛点,椎间孔挤压试验及臂丛神经牵拉试验多为阳性,沿神经分布区域出现感觉减退、腱反射改变,重者可发生该神经支配区域内肌肉萎缩,在手部以大小鱼际肌及骨间肌为明显。
3.影像学改变:颈椎X线片可显示颈椎曲度改变、颈椎不稳、骨质增生、椎间孔缩小、椎间隙变窄等改变。颈椎MRI可显示椎间盘突出及脊神经根受累的部位与程度等,这种改变与临床表现在节段上相一致。
(二)鉴别诊断
1.胸廓出口综合征
由于臂丛神经,锁骨上动静脉在胸廓上口或在胸小肌缘突止点区域受压可引起上肢麻木、疼痛。常表现为上肢自上臂尺侧至手部尺侧的感觉障碍及相应区域的肌无力及萎缩,患者锁骨上窝处呈饱满状态,可触及条索状前斜角肌或骨性颈肋,压之伴有疼痛及上肢麻木加重,Adson试验阳性,而无颈椎病的相应体征及影像学改变。
2.腕管综合征
为正中神经通过腕管时受压所致,主要表现为腕部以下的桡侧三个半手指(拇指、示指、中指及环指桡侧)麻木和疼痛。病程长者可出现鱼际肌萎缩,腕部加压及叩击试验阳性,腕背屈试验阳性,腕管局部注射局麻药有效。
3.尺管综合征
是指走行于尺管内的尺神经因各种原因受压而产生的症状,常表现为尺侧一个半手指感觉障碍及疼痛,肘后尺神经沟处多有明显压痛,可触及变硬、滑动的尺神经,严重者出现手骨间肌萎缩而呈现爪形手畸形。
4.桡神经受损
桡神经因外伤、卡压等因素受损需与第6颈神经受累相区别。其主要特点是手背1~3指(指端除外)及前臂背侧感觉障碍及垂腕表现,而神经反射多无改变。
(三)治疗
1.颈围制动,颈椎牵引。
2.手法治疗。
3.各种物理治疗。
4.药物治疗
可选用营养神经药、非甾体抗炎药、活血化瘀通络中成药等。
5.神经阻滞治疗
根据受累的神经节段可行相应的脊神经根阻滞治疗、星状神经节阻滞及颈段硬膜外腔阻滞,必要时也可行相应节段颈神经根脉冲射频治疗。
6.微创介入治疗
若系椎间盘突出所致者可行椎间盘射频热凝术、臭氧消融术、切吸术等微创介入治疗。
7.手术治疗
若经非手术治疗无效严重影响工作和生活者可行手术治疗。
三、脊髓型颈椎病
主要是由于颈椎病理情况下如椎体后缘骨质增生、狭窄、椎间盘突出、黄韧带肥厚等压迫刺激脊髓而出现运动、感觉、反射与排便功能障碍为特点的综合征。
(一)诊断依据
1.运动障碍
表现为下肢无力、沉重、发紧、易跌倒、踏棉感及束胸感等症状,逐渐扩散至上肢。出现反射亢进、踝阵挛、肌肉萎缩、腹壁反射及提睾反射减退或消失等体征,最终出现痉挛性瘫痪。也可先从上肢开始逐渐波及至下肢,或上下肢同时起病,这主要与脊髓束受累部位不同所致。
2.感觉障碍
出现与运动障碍部位相一致的痛温觉障碍,而触觉可能完全正常。此种感觉障碍主要为传导束型感觉减退而非根性感觉障碍,其上界往往低于实际平面数个节段。
3.反射障碍
表现为生理反射异常及出现病理反射征,如肱二头肌、肱三头肌、桡骨膜反射、膝反射、跟腱反射亢进,后期减弱或消失。腹壁反射、提睾反射、肛门反射减弱或消失。霍夫曼征及掌颏反射阳性,踝阵挛、髌阵挛及巴氏征阳性等。
4.排便功能障碍
早期以尿频、尿急及便秘多见,逐渐发展至尿潴留或大小便失禁。
5.影像学表现
颈椎X线片大多有颈椎病的特征性改变,尤其椎管矢状经狭窄(小于12~14mm)。CT或MRI能清楚显示颈髓受压部位及情况。个别诊断困难者可行脊髓造影检查。
6.脊髓造影检查
一般多显示颈髓不全性梗死征。
(二)鉴别诊断
1.肌萎缩型脊髓侧索硬化症
属于运动神经元疾病中的一种类型,表现为肌无力及广泛性肌肉萎缩,以上肢先发者为多,尤以手部小肌肉明显,双手可呈鹰爪状,病情发展快,波及延髓时可出现发声含糊,影响咀嚼及吞咽,但无感觉障碍,颈椎影像学检查多属于正常。
2.脊髓空洞症
本病以髓内空洞形成及胶质增生为特点,多见于青壮年,早期为节段性一侧痛温觉障碍,病变发展时可扩展为双侧上肢、颈、胸部痛温觉丧失,而触觉及深感觉基本正常。可有自主神经损害表现,如Horner征,charcot关节及皮肤营养性溃疡,CT和MRI可确定病变部位大小及病因。
(三)治疗
1.早期仍以非手术疗法为主。
2.一旦病情加重,应尽早手术治疗。
四、椎动脉型颈椎病
椎动脉型颈椎病是由于颈椎退变,各种机械性与动力性因素刺激、压迫椎动脉导致血管狭窄,或刺激椎动脉周围交感神经丛,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为主要症状的综合征。
(一)诊断依据
1.眩晕 为椎动脉型颈椎病的最常见症状,其发生、发展及加剧与颈部旋转动作有直接关系,甚至发生摔倒,但无意识障碍,可伴有耳鸣、听力减退及视觉症状。
2.头痛 常为单侧发作性头痛,多呈跳痛或刺痛,常因头颈部突然旋转而诱发,有时伴有恶心、呕吐、出汗、心慌、憋气等自主神经功能紊乱症状,故有颈性偏头痛之称。
3.颈椎病一般症状、体征及旋颈诱发试验阳性。
4.影像学检查符合颈椎病特征性改变;椎动脉造影显示椎动脉狭窄、闭塞或畸形;脑血流图或三维穿颅多普勒(TCD)显示血流速度和波形改变。
(二)鉴别诊断
1.梅尼埃病
是一种以发作性眩晕、耳鸣、耳聋为突出表现的内耳疾病。眩晕呈旋转性,前庭功能试验及电测听检查异常,但神经系统检查无异常发生,亦无其他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表现。
2.眼源性眩晕
系眼肌麻痹、屈光不正所致。其特点为闭目时眩晕消失,闭目转颈试验阴性,眼科检查有屈光不正,眼源性眼震试验多呈异常反应。
(三)治疗
1.颈围制动,颈椎牵引。
2.各种物理治疗。
3.药物治疗 可选用扩张血管药、非甾体抗炎药、活血化瘀通络中成药等。
4.神经阻滞疗法 星状神经节阻滞对该型颈椎病有较好的疗效,可予1%利多卡因5~8ml每日一次至症状缓解。还可选用枕神经阻滞、颈椎旁神经阻滞等。
五、交感型颈椎病
由于交感神经长期受刺激,可引起患侧上肢的血管运动及营养障碍。交感神经痛的特点主要为酸痛、压迫性或灼性钝痛,产生部位深在且界限模糊,具有弥散扩散倾向,但不沿着周围神经干走行传播。心脏症状主要表现为心前区疼痛,常呈持续时间较长的压迫痛或者钻痛。
(一)诊断依据
1.头部症状 头痛或者偏头痛、头沉、头昏枕部痛或者颈后痛,头部活动症状不加重。
2.面部症状 眼裂增大、视物模糊、瞳孔散大眼目干涩等。
3.心脏病症状,心跳加快,心律失常,心前区疼痛和血压升高。
4.周围血管症状,血管痉挛,肢体发亮怕冷,遇冷时刺痒,或者出现红肿、疼痛加重现象。
5.出汗障碍,表现为多汗。可局限于一个肢体、头部、双手、四肢远端或者半侧身体。
6.X射线检查侧位片生理前弧度消失或者变直,椎间隙变窄,骨赘形成,部分患者有明显的颈椎椎体不稳表现。MRI检查椎间盘变性、突出,硬膜囊受压表现。CT检查椎间盘变性、突出、硬膜囊受压表现。
(二)鉴别诊断
1.冠状动脉供血不足
心前区疼痛,伴有胸闷气短,无上肢脊神经刺激症状,心电图有改变,服用硝酸甘油可缓解。
2.神经症
无神经根及脊髓压迫症状,应用药物治疗有一定疗效,需长期观察,反复检查以鉴别诊断。
3.梅尼埃病
中耳不明原因耳科疾病,症状有头痛、眩晕、恶心、呕吐、耳鸣、耳聋、眼球震颤、脉搏缓慢等,行耳科检查可鉴别。
4.椎动脉型颈椎病
两者有时同时存在,高位硬膜外阻滞无效。
(三)治疗
1.物理治疗。
2.神经阻滞治疗 椎旁注射;硬膜外腔注射;星状神经节阻滞。
3.微创治疗 射频治疗;臭氧和(或)胶原酶化学溶盘;椎间孔镜治疗。
4.手术治疗。
六、颈椎病的预防
颈椎病的病因较多,与颈项部各种急慢性损伤、颈段组织退行性改变以及工作生活中持续性的不良姿势有密切关系,因此,在治疗颈椎病的同时应对患者进行健康教育,加强保健,巩固疗效。
1.纠正工作生活中的不良姿势
有长期低头作业、伏案工作以及玩游戏者,由于长时间固定姿势及曲颈,易发生颈椎及其周围神经、肌肉、血管的慢性劳损,加速颈椎的退变及颈椎病的发生。因此,有以上情况者应定期抬头、活动颈部。长期伏案者每30分钟将头后仰、左右旋转,或抬头远视片刻,最好能起身活动做工间操。有条件时可根据自身的身高调整工作台或学习桌。
2.采用合适的枕头
一般成人三分之一的时间是在睡眠中度过,枕头的高低形状、使用方法等均可影响颈部肌群的平衡。枕头过高过低可使颈部过度前屈或后仰,从而诱发或加重颈椎病。因此,选用枕头的高度以能保持颈椎正常生理曲度,不使颈项扭曲为宜。通常为10cm左右,枕于头后下的项部。
3.避免颈部受风寒
颈部受风、寒的侵袭可致局部肌肉血管痉挛、颈部肌群失衡,是诱发颈椎病的原因之一。因此,应注意颈部的保暖,避免寒风、空调直接吹至颈部。
4.颈部锻炼
每天坚持做颈部保健操如米字操等运动可加强颈部力量,有助于颈部的稳固,防止、延缓颈椎病的发生及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