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四节 重症医学运行模式
随着医改的深化,大型公立医院将逐步向疑难重症病人诊疗中心发展,重症医学的比重将会逐渐加大。建设什么样的重症医学科,才能顺应医改大潮、满足日益增长的患者需求?
随着社区医疗的发展,大型公立医院的角色将逐步转变为疑难和危重病人的诊疗中心,重症医学的比重在医院会逐渐加大。在美国,重症医学的床位已占综合医院总床位的12% ~15%,年收治病人近600万例次,其费用占医院全部医疗支出的15%~20%,占美国GDP的0.8%。我国重症医学专科最近10年来蓬勃发展,正逐步接近欧美现状。
一、应建立区域重症医学中心
重症医学的突出特点是集中,其临床单元ICU是仿照工业革命流水线模式,将空间、病人、医护专业人员和先进监测治疗设备集中在一起。但是,ICU的建设耗资巨大,平均每张ICU床位的相应配置一般在50万~150万元人民币,且每10~15年需更新一次;同时,重症医学科的发展与其他兄弟专科互为依赖,只有在综合实力较强的医院,ICU才能更好地发挥作用。因此,配合公立医院改革中建立不同层级 “区域医疗中心”的设想,应该相应设置不同层级的区域重症医学中心;在国家级、省级、县级合理设置不同档次装备的重症医学科或单一ICU,摒弃 “所有二级(含)以上医院均设立ICU,且统一装备标准”的误区。同时配套完善各级医院的双向转(会)诊制度,尝试依靠IT技术的远程医疗(Tele-ICU),以达到重症医学资源的合理配置。如此,可以大幅度节约政府和各级医院的人力、物力、空间投入,及后续更新花费,并提升医疗服务质量。
二、医院ICU要集中化发展
在大型三级医院,每个专业都可能有建立ICU、收治本专业危重病人的需求。但分散于各个不同空间的ICU病房与设备,及其所必须的医护技人员配备,将极大地占用和消耗医院的空间与人力物力,而且会由于季节、疾病构成变化、突发事件等因素而影响其利用效率。而这恰恰与ICU设立的初衷——集中化背道而驰。
集约降成本,规模出效益。建立医院层面的重症医学科,搭建大型重症医学平台,才能真正突出和保持重症医学 “集中”的优势,也是大型公立医院在医改大潮中生存和发展的重要一步。
但此 “集中”非简单行政命令式的 “集中”,除了在硬件建设上集中配置外,还应该建立一支多专业背景、知症懂病的重症医学团队。这支多专业背景团队,既有受过规范化专科培训的重症医学专科医生护士,也有呼吸治疗师、体疗康复师等专业技师,还应包括营养师、临床药师甚至社会工作者、心理治疗师等专业人员。
三、增设次级ICU和社区照护中心
近年来,全世界的ICU都逐渐遭遇到老年、慢性器官功能障碍病人长期留滞于ICU病房的窘困,再多的ICU病床也难以满足需求。因此,欧美的ICU建设中,特别强调了次级ICU、呼吸机脱机病房、苏醒病房等配套建设,要求此类病房的床位数占ICU的比例从20年前的1/4达到当前要求的1/2左右,即每一张配置呼吸机的ICU病床需对应一张次级ICU(不用机械通气的)的病床。
此外,应在社区大力发展照护中心(Nursing Home),帮助一些生活不能完全自理的老年慢性病人。可以预见,未来的医院和社区中,将需要更多的康复体疗专业人员和社会工作者,他们也必将成为重症医学团队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四、基层医院重症医学运作模式
三甲医院在重症医学科建制方面做了很多有益的工作,2009年原卫生部颁布 《重症医学科建设与管理指南(试行)》明确要求重症医学科必须独立建制,提出了严格的病患收治标准,同时对人才配备、设备配置也提出了具体要求。但是由于重症医学是临床医学新的分支,起步时间不长,相关人才储备有限,基层医院重症医学科技术力量更是相对薄弱。
文献及临床实践表明,在基层医院以协作小组模式治疗重症患者首先有效解决了基层医院重症医学科自身技术力量不足的问题,将各个专业最强的技术力量通过积木组合方式形成一个较为稳固的团队,面对危重症能及时形成 “重拳”,完成危重患者的救治工作;其次协作小组通过每日病情讨论会确立当天治疗方案,最大限度上完善治疗,减少医疗缺失,若遇病情变化时协作小组成员共同拟定处理方案,分工合作,态度积极,杜绝了隐性推诿,避免了 “出工不出力”,最大限度保障了患者的利益;已有的关于协作小组运作模式的研究表明,多个专业人员组成的协作小组并未增加患者的经济负担,相反使患者的ICU住院天数、ICU治疗费用、药物占住院费用比例和住院总费用明显下降,考虑这与每个小组成员都能准确掌握病情变化,及时调整治疗方案,早期预防、治疗并发症,使治疗及时降阶梯,避免过度治疗,能够及时转出重症医学科等因素有关。
同时,在协作小组运行模式下,医生个人压力明显减低的同时,患者家属对医院、医生的信任感容易建立,焦虑的情绪容易安抚,对患者病情变化容易接受,容易取得家属的理解与合作。可见,协作小组运行模式是适合基层医院重症医学科的运行模式。但是由于运行实践有限,经验不足,且运行过程中可能仍存一定问题,如对医生的收入、不同科室的利益如何分配,还需要深入的研究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