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科危重症监护与护理(第2版)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四节 导管相关血流感染

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发展以及对导管技术要求的日益提高,血管内置管已成为儿童重症监护病房不可或缺的处置手段之一。单纯的外周静脉导管和单腔中心静脉导管已不能完全满足临床的需求,多种形式的导管应运而生,成为实施血流动力学监测、安全输液及静脉营养支持的主要途径。然而,随之产生的导管相关并发症,包括机械损伤、感染、血栓形成等也日益突出,延长了患儿的住院时间,增加了病死率,同时也加重了医疗负担。如何提高患儿的治愈率及降低医疗成本,进而采取有效的措施减少导管相关血流感染的发生就显得尤为重要。
一、概述
1.定义
导管相关血流感染(catheter related blood stream infection,CRBSI)是指带有血管内导管或者拔除血管内导管48小时内的患者出现菌血症或真菌血症,并伴有发热(体温>38℃)、寒战或低血压等感染表现,除血管导管外没有其他明确的感染源。实验室微生物学检查显示外周静脉血培养细菌或真菌阳性,或者从导管段和外周血培养出相同种类、相同药敏结果的致病菌。
2.血管内导管类型
血管内导管类型多样,可从不同角度进行分类。根据置入血管类型分为周围静脉导管、中心静脉导管、动脉导管;根据留置时间分为临时或短期导管、长期导管;根据穿刺部位分为周围静脉导管、经外周中心静脉导管、锁骨下静脉导管、股静脉导管、颈内静脉导管。
3.高危因素
年龄<6个月、血中性粒细胞缺乏症、缺乏皮肤完整性或局部感染、全身感染或具有获得性免疫缺陷症的患儿是发生导管相关血流感染的危险因素。
二、诊断标准
1.临床诊断
符合下述三条之一即可诊断:
(1)静脉穿刺部位有脓液排出,或有弥散性红斑(蜂窝织炎的表现)。
(2)沿导管的皮下走行部位出现疼痛性弥散性红斑并除外理化因素所致。
(3)经血管介入性操作,发热,体温>38℃,局部有压痛,无其他原因可解释。
2.病原学诊断
(1)导管尖端培养和(或)血液培养分离出有意义的病原微生物,可以说明。
(2)导管管尖培养其接种方法应取导管尖端5cm,在血平板表面往返滚动一次,细菌菌落数≥15cfu/平板即为阳性。
(3)从穿刺部位抽血定量培养,细菌菌落数≥100cfu/ml,或细菌菌落计数相当于对侧同时取血培养的4~10倍,或对侧同时取血培养出同种细菌。
三、感染防控措施
CRBSI主要并发机械损伤、蜂窝织炎、局部脓肿、化脓性血栓性静脉炎、休克、感染性心内膜炎和迁徙感染等,导致病情加重,故需采取有效措施加强防控。当临床出现可能的导管感染表现时,治疗方案主要包括导管本身的处理、全身或局部使用抗生素以及必要的检查和化验,治疗方案的制订除了参照临床表现、可能导致感染的病原微生物流行病学资料以外,不同导管的类型也是必须考虑的问题。
1.置管前
(1)严格掌握使用血管导管的适应证,评估患儿置管的必要性。
(2)选择合适的静脉置管穿刺点,应当充分考虑置管的安全性和适用性,最大限度地避免置管感染、损伤等相关并发症的发生。
2.置管时
(1)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规程。置管时应当遵守最大限度的无菌屏障要求。置管部位应当铺大无菌单(巾);置管人员应当戴帽子、口罩、无菌手套,穿无菌手术衣。
(2)严格按照《医务人员手卫生规范》,认真洗手并戴无菌手套,尽量避免接触穿刺点皮肤。置管过程中手套污染或破损应当立即更换。
(3)置管使用的医疗器械、器具等医疗用品和各种敷料必须达到灭菌水平。
(4)选择合适的静脉置管穿刺点。中心静脉置管时,应当首选锁骨下静脉,尽量避免使用颈静脉和股静脉。
(5)采用皮肤消毒剂消毒穿刺部位皮肤,宜选用浓度超过0.5%的氯己定醇类皮肤消毒液,也可选用2%碘酊或75%酒精进行消毒。氯己定以其抗菌谱广、对皮肤刺激小而被推荐, 但不宜用于<2个月的婴儿。自穿刺点由内向外以同心圆方式消毒,消毒范围应当符合置管要求。消毒后皮肤穿刺点应当避免再次接触。皮肤消毒待干后,再进行置管操作。
(6)患疖肿、湿疹等皮肤病或患感冒、流感等呼吸道疾病,以及携带或感染多重耐药菌的医务人员,在未治愈前不应当进行置管操作。
3.置管后
(1)应当尽量使用无菌透明、透气性好的敷料覆盖穿刺点,对于高热、出汗、穿刺点出血、渗出的患儿应当使用无菌纱布覆盖。
(2)应当定期更换置管穿刺点覆盖的敷料。更换间隔时间为:无菌纱布为1次/2天,无菌透明敷料为1~2次/周,如果纱布或敷料出现潮湿、松动、可见污染时应当立即更换。
(3)医务人员接触置管穿刺点或更换敷料时,应当严格执行手卫生规范。
(4)保持导管连接端口的清洁,注射药物前,应当用75%酒精或含碘消毒剂进行消毒,待干后方可注射药物。如有血迹等污染时,应当立即更换。
(5)患儿在沐浴或擦身时,应当注意保护导管,不要把导管淋湿或浸入水中。
(6)在输血、输入血制品、脂肪乳剂后的24小时内或者停止输液后,应当及时更换输液管路。外周及中心静脉置管后,应当用生理盐水或肝素盐水进行常规冲管,预防导管内血栓形成。
(7)严格保证输注液体的无菌。
(8)紧急状态下的置管,若不能保证有效的无菌原则,应当在48小时内尽快拔除导管,更换穿刺部位后重新进行置管,并作相应处理。
(9)患儿出现高热、寒战,怀疑患儿发生导管相关血流感染,或者出现静脉炎、导管堵塞时,应当及时拔除导管。并留取导管尖端进行微生物培养。
(10)医务人员应当每天对保留导管的必要性进行评估,不需要时应当尽早拔除导管。导管不宜常规更换,特别是不应当为预防感染而定期更换中心静脉导管和动脉导管。

(杨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