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五节 整体护理在儿科急救中的开展
1994年,美国乔治·梅森大学护理专家袁剑云博士来我国访问讲学提出了系统化整体护理的概念,并指导国内许多家医院开创了模式病房,模式病房的建立受到了患儿和社会的普遍好评,患儿真正地享受到了贴心的临床服务,大大提升了护理水平,同时为我国护理事业与国际接轨奠定了基础。近20年来,我国护理人员经过艰苦的努力和探索,在实施整体护理过程中,取得了瞩目的成绩,使整体护理这一先进的护理模式在临床上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和推广。因为护理工作的对象是人,人是生理、心理、精神、文化、社会特征的整体。因此应把人视为一个整体,应该注重他的感觉和需要,用整体观来指导护理实践。而整体护理正是以患儿为中心、以现代护理观为指导、以护理程序为基础框架,并且把护理程序系统化地用于临床护理和护理管理各个护理环节的工作模式。整体护理是一种护理观念,其宗旨是以服务对象为中心,整体护理与以患儿和以人的健康为中心的护理理念是完全一致的。
一、概述
系统化整体护理是以“护理程序”为基础,护理程序是一种科学的确认和解决护理问题的工作方法,是一个综合的、动态的具有决策和反馈功能的护理过程,是在临床护理中通过一系列有目的、有计划的步骤和行动,对患儿生理、心理、社会文化、个性特征及精神等多个层面进行全身心的护理,使其达到最佳的健康状态。护理程序包括了评估、诊断、计划、实施和评价五个步骤。它是一个持续的循环过程,这些步骤有各自的侧重点。
1.评估
是对患儿正确的估计,应用现代医学模式中生理-心理-社会的整体的方法,以获得有关患儿在健康问题上的基础资料。估计是根据收集的资料信息,对护理对象和相关的事物做一个大概的推断,为护理活动提供可靠的依据。估计是护理程序中最关键的环节,如果估计不准确,将导致护理诊断不对、计划有误和预期目标失败。
2.护理诊断(护理问题)
护理诊断是对患儿进行了正确的估计后,根据资料确认患儿的问题和需求,对其生理、心理、社会文化、个性特征及精神等方面健康问题所做的说明。但这些问题是属于护理职责范围以内的强调能用护理方法解决的。护理诊断由四个部分组成:名称、定义、诊断依据及原因,促成因素和危险因素。护理诊断大致可分为现存的、有危险的、可能的、健康的及综合征等几类。另外,还有合作性问题与潜在性的合并症,合作性问题与潜在性的合并症是指由于各种原因造成的或可能造成的生理上合并症,是需要与其他专业人员合作,共同处理解决的问题。
3.计划
计划是制定解决总的目标和措施的方法,是一个决策过程。其目的是先确定对患儿护理的重点,需要实施哪些护理措施,需要观察什么,对患儿或家长所要做的健康教育指导等,同时,提供护理的评价标准。护理计划一般包括对问题的陈述、护理活动、对患儿进行护理后要达到的目标。在制订计划时首先按照马斯洛的人类基本需要层次论进行排列护理诊断的顺序,优先解决生理需要,然后设定预期目标,制订护理计划。
4.实施
实施是将计划付诸实现,帮助患儿达成健康目的。护士在实施计划的过程中,既是决策者和实施者,又是教育者和组织者。对急性期的患儿是以直接提供护理为主,对恢复期的患儿可适当地协助护理,指导家属或患儿康复训练。在执行计划中,还要不断地收集资料,评估患儿的健康状况和对护理措施的反应,将护理诊断与计划做某些相应的调整,以保证措施的准确性和现实性。
5.评价
评价是确认健康目标是否实现,是护理活动的结果。在实现目标过程中,对患儿的反应变化,首先要评价预期的目标是否实现,然后还必须对目前的健康问题进行重新估计,再作出决定。通常决定有四种,即继续(问题仍存在,目标措施适当,计划继续进行)、停止(问题解决,停止采取措施)、确认或排除(对可能的问题,进一步收集资料,确认或排除)、修订(对原有的不适当的诊断,对新产生的护理问题进行修改或添加)。实际上,重新估计是下一个护理程序的开始。
人是一个开放的系统,患儿与环境不断地相互作用,健康问题就会不断地出现,护理计划也应随着患儿健康问题的出现做出相应的修正。
二、整体护理在儿科急救领域的实施
整体护理为患儿提供的护理是全方位的,包括生理、心理、社会、文化、精神各个方面。整体护理不仅要求重视疾病的生理护理,而且要求护士更重视患儿的心理状态、精神变化、社会环境的影响以及对疾病的预防和保健。在儿科急救领域中如何开展整体护理,这是摆在每一个儿科急救护理人员面前的新课题。
小儿是一群特殊的弱势群体,他们有着与成年人不完全相同的生理、心理、社会、文化、精神等特点。第一,儿童是处在生长、发育的最重要的阶段时期,各器官功能尚不成熟,正处在逐步发展和完善中。第二,小儿在不同的年龄阶段,表现出不同的个性,在不同的环境中,所表现的认知能力、情绪特征、意志强弱、个性特征等方面也有不同的特点。第三,小儿不具备独立生活的能力,必须依赖成人的抚育才能生存。在小儿患病,特别是患危重症时表现更为突出。根据小儿不同年龄阶段的心理特点,为患儿提供的护理重点也会不同。
1.婴儿期
0~1岁的小儿,完全依靠家属或护理人员的呵护才能健康地生长发育。在6个月前尚不能辨认母亲和陌生人,故住PICU的危重患儿常将护理人员误认为母亲而产生依恋行为。因此,PICU的责任护士相对固定时间尽量长一些,以使其对熟悉的人员产生依赖感与安全感。虽不能用语言表达需求,但能逐渐理解简单的语言,能表达喜、怒、哀、乐、恐惧、焦虑等情绪的变化,护理人员应根据患儿的这些特点做到亲切和蔼,避免引起焦虑恐惧,护理时要稳、准、轻、快,动作轻柔,尽量减轻其痛苦,注意安全护理,防止损伤,以促进患儿尽早康复。
2.幼儿期
1~3岁幼儿,此阶段的孩子学会了行走和说话,模仿能力强,情感丰富,神经系统进一步发育,大脑的兴奋过程占优势,情绪不稳定,行动易冲动,安全意识差,容易激动和疲劳。PICU在环境设施上要注意安全,如床栏要牢固,以防小儿坠床;床头置软枕或海绵以防小儿头顶碰撞损伤头部;多种电源开关要远离小儿易触到的地方或有安全盖等;对恢复期的小儿应提供一些适宜的玩具,以分散其注意力,减轻其痛苦,并合理安排作息时间,以防过度疲劳。
3.学龄前期
学龄前期的小儿大多能用语言表达自己的要求和感受,其认知能力进一步发展,情感较复杂,有不同的个性心理特征。对待这个时期的患儿应多关心,多鼓励,树立榜样。在诊疗护理过程中对患儿应多做解释工作,根据其个性特征,采用不同的方法,为患儿提供必需的护理。
4.学龄期
学龄期的小儿认知能力、意志能力明显增强,情感更为复杂,与同伴、同学、老师的社会性情感占重要位置,其个性心理特征和个性倾向、个性特征已基本形成,其思维活跃,对患病及疾病对学业的影响等思想负担和压力较大。护理人员应根据这些特点提供个体化的护理,除做好各项护理工作外,还要为恢复期患儿提供学习上的方便,尽可能提供帮助,以减轻患儿因疾病耽误了学习而带来的心理压力。
5.青春期
青春期的患儿其生理和心理状态接近成人,当他们患有严重疾病或生命受到威胁时会产生不同程度的心理反应和精神压力,尤其当使用各种监护和治疗仪器、抢救药械时,也会加重他们的心理压力和焦虑。护理人员应耐心向患儿做好解释工作,必要时辅以音乐疗法及放松训练,提供必要的心理支持,并最大限度地发挥其主观能动性,与医护人员密切合作。当患儿过度焦虑和紧张时,必要时可适当给予镇静剂。
此外,患儿在危重疾病期间,机体常有应激反应,会不同程度地加重其病情,甚至导致应激性疾病,影响机体的康复。因此,护理方面更应因人而异,实施整体护理。近年来,在国内实施的“以家庭为中心的医疗护理模式”(Family-Centered Care,FCC),打破以往将患儿看做是孤立临床病例局面,充分认识家庭、医护和患儿三者之间的紧密联系,充分发挥家庭、医护人员、患儿的作用,它为提高医疗护理质量、改善人力资源现状、缓解医患矛盾、构造和谐社会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FCC的实施,同样适合于重症监护病房的诊疗护理工作。实践证明,FCC将以最大限度满足、保证、支持患儿及家长的需求,以促进患儿尽快康复。
(方立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