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华佗的医学教育思想
华佗(?—208年),字元化,一名旉,沛国谯(今安徽亳州)人,东汉末年著名医学家。华佗医术全面,精通各科,尤其擅长外科,精于手术,被后人称为“外科圣手”“外科鼻祖”。
一、专心医学,心无旁骛
医学幽深精微,非专心致志之士难以探其精髓。要想医术精湛,必须要用心专一,心无旁骛,华佗的成功就是典型的例证。
华佗曾在徐州一带游学,兼通数经,颇有名望。据《三国志·魏书》载:“沛相陈珪举孝廉,太尉黄琬辟,皆不就。”面对踏入仕途的机会,华佗不是趋之若鹜,意乱神迷,而是予以拒绝。而之所以如此,就在于他对医学的不懈追求。也正是因为如此,他才能在医学上取得辉煌的成就。《三国志·魏书》载其医术云:“晓养性之术,时人以为年且百岁,而貌有壮容。又精方药,其疗疾,合汤不过数种,心解分剂,不复称量,煮熟便饮,语其节度,舍去辄愈。若当灸,不过一两处,每处不过七八壮,病亦应除。若当针,亦不过一两处,下针言‘当引某许,若至,语人’,病者言‘已到’,应便拔针,病亦行瘥。若病结积在内,针药所不能及,当须刳割者,便饮其麻沸散,须臾便如醉死,无所知,因破取。病若在肠中,便断肠湔洗,缝腹膏摩,四五日瘥,不痛,人亦不自寤,一月之间,即平复矣。”中国医学史上难有医家与之并肩。
二、医者仁心,不事权贵
华佗医名渐盛,被曹操召到身边。刚到曹操身边时,华佗除服务于曹操外,还能为大臣将士及其家人看病。后来,曹操得病笃重,便“使佗专视”。华佗本就不是贪图名利之人,让他以医术侍奉曹操一人更非其所愿,于是就借故归家,并屡次延期不返,最终被曹操逮捕下狱,杀害于许昌的监狱之中。
华佗以生命换取的并不仅仅是个人的自由,而是医学的仁爱光辉。医学是服务于天下苍生,“普救含灵之苦”的,绝非仅服务于少数的权贵,倘若如此,那就失去了医之本意。华佗不愿侍奉曹操,却愿将自己的医术遍施于天下百姓。据史料记载,华佗行医的足迹遍及当时的徐州、豫州、青州、兖州各地。根据他医案中所及地名查考,大抵是以彭城为中心,东起甘陵(今山东临清)、盐渎(今江苏盐城),西到朝歌(今河南淇县),南抵广陵(今江苏扬州),西南直至谯县(今亳州市谯城区),即今江苏、山东、河南、安徽等省广大地区,方圆达数百平方公里,受治者众,深受广大百姓的尊崇和喜爱。在诊疗施治时,华佗用药施针颇为精简,绝不贪图钱财滥用药物,“合汤不过数种”“若当灸,不过一两处,每处不过七八壮”“若当针,亦不过一两处”,而且常常就地取材,《三国志·魏书》载华佗曾路遇一咽塞患者(实际上是腹中有虫),取路边卖饼家的“蒜齑”(捣碎的蒜泥)和“大醋”(很酸的醋)饮之而愈,对于病入膏肓的患者,则不加针药,坦然相告。
华佗死后仅徐州一带就建有十余处华佗庙,凡相传华佗曾居住或经过的地方都建有华佗庙。全国各地很多地方亦建庙纪念,足可以看出人们对华佗的爱戴和敬仰之情。
三、收授弟子,热心医学教育
华佗奔走民间,医人无数,救人疾苦,起死回生,为维护当时百姓的生命健康做出了卓越的贡献。更为可贵的是华佗还积极总结自己的医疗经验,撰写医书,并收授弟子,传承医学。
史料记载华佗著有《枕中灸刺经》等多种医书,只可惜都没能流传下来。据《三国志·魏书》的记载,“佗临死,出一卷书与狱吏,曰:‘此可以活人。’吏畏法不受,佗亦不强,索火烧之”。这是中国医学史上的一大损失。令人欣慰的是,华佗的弟子皆得华佗真传,个个都为医学做出了贡献,这不能不说是华佗的伟大功绩。据史料记载,广陵的吴普、彭城的樊阿以及李当之,皆从佗学。吴普,广陵(今扬州)人,《三国志·魏书》载“普依准佗治,多所全济”,可谓不辱师门。吴普还从华佗那里学得健身功法“五禽戏”,“施行之,年九十余,耳目聪明,齿牙完坚”,其著作《吴普本草》对后世很有影响。樊阿,彭城人,善针术,且远超于众医,“凡医咸言背及胸藏之间不可妄针,针之不过四分,而阿针背入一二寸,巨阙胸藏针下五六寸,而病辄皆瘳”。樊阿还从华佗处求得延年益寿之药“漆叶青黏散”,此药“久服去三虫,利五脏,轻体,使人头不白”,樊阿最终“寿百余岁”。李当之,宋代张杲《医说》记云:“李当之者,不知何许人也。华佗弟子,少通医经,尤精药术。”撰有《李当之药录》。华佗弟子各有所长,看来华佗在传授时注重因材施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