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医学教育思想史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一节 淳于意的医学教育思想

淳于意 (约前205—?),姓淳于,名意,临淄(今山东省淄博市)人,西汉初期著名医学家,因曾任齐太仓长(主管仓库的官员),故人们尊称他为“仓公”或“太仓公”。淳于意“少而喜医方术”,曾拜公乘阳庆、公孙光为师,精于望、闻、问、切四诊,尤以望诊和切脉著称。淳于意的学医和行医经历对医学教育有诸多启迪。

一、喜好医药,转益多师

淳于意的学医经历提示我们:学医首先要有对医学的喜好,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也是追寻医学真理的不懈动力;再者,学医一定要转益多师,不可拘泥,否则易入偏执狭隘一途。

淳于意原本是齐国管理粮仓的小官,之所以会走上医学道路,皆因其自少时即对医学有着浓厚的兴趣。汉文帝问其“受学几何岁?”淳于意答云:“自意少时,喜医药。”正是出于对医药的浓厚兴趣,淳于意痴迷于医药,曾不断地读书实践,但由于不得其师,不得其书,“医药方试之多不验者”。后师事公乘阳庆,“至高后八年,得见师临淄元里公乘阳庆”。其时,公乘阳庆已七十多岁,膝下无子,对于品学兼优的淳于意非常喜欢,决定毫无保留地传授其医学。阳庆谓意“尽去而方书,非是也”,并将“古先道遗传黄帝、扁鹊之脉书”“药论书”等禁方书全部传于意,才使意走上正确的医学道路。淳于意自身的学医经历即明示世人医学经典的重要性,倘若学医读书选择不当,就会误入歧途。淳于意受其师阳庆脉书、上下经、五色诊、奇咳术、揆度阴阳外变、药论、石神、接阴阳禁书等,经过三年的刻苦学习,医术遂精。后意又拜公孙光为师,深受公孙光的赞赏和器重,得其真传,学识大增,医术精进。

二、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淳于意学习医典并付诸实践的进程对医学教育亦颇多启示。《史记·扁鹊仓公列传》载:

受其脉书、上下经、五色诊、奇咳术、揆度阴阳外变、药论、石神、接阴阳禁书,受读解验之,可一年所。明岁即验之,有验,然尚未精也。要事之三年所,即尝已为人治,诊病决死生,有验,精良。

淳于意学医以理论为先导、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在“受读解”医书的同时,跟随老师临床“验之”,既以医学理论指导临床实践,又通过临床实践来验证医学理论。经过这种双向的参验互证,既提高了对医学理论的掌握,又增强了临床实践的能力。经过长期的跟师临床,才尝试着为人治疗。淳于意本身就是“早临床、多临床、反复临床”的成功教学案例。

淳于意以理参证的能力在其医案中也得到了明显的体现。其在为齐中御府长信诊病时断言:“热病气也。然暑汗,脉少衰,不死。”而之所以如此判断,就是基于医理之上。

所以知信之病者,切其脉时,并阴。脉法曰:“热病阴阳交者死。”切之不交,并阴。并阴者,脉顺清而愈,其热虽未尽,犹活也。肾气有时间浊,在太阴脉口而希,是水气也。肾固主水,故以此知之。(《史记·扁鹊仓公列传》)

淳于意对于病的判定与预后都是根据医理,是依医“法”而断,而非主观臆断,这种思想贯穿在他行医诊断的医案当中,“竖伤脾,不可劳,法当春呕血死”“此伤脾气也,当至春膈塞不通,不能食饮,法至夏泄血死”“法不当砭灸,砭灸至气逐”。

淳于意苦读经典医书,但诊病时,则视病人的实际情况,不盲目地死搬硬套,断章取义。《史记·扁鹊仓公列传》中记载了这样一则医案。

齐王侍医遂病,自炼五石服之。臣意往过之,遂谓意曰:“不肖有病,幸诊遂也。”臣意即诊之,告曰:“公病中热。论曰‘中热不溲者,不可服五石’。石之为药精悍,公服之不得数溲,亟勿服。色将发臃。”遂曰:“扁鹊曰‘阴石以治阴病,阳石以治阳病’。夫药石者,有阴阳水火之剂,故中热,即为阴石柔剂治之;中寒,即为阳石刚剂治之。”臣意曰:“公所论远矣。扁鹊虽言若是,然必审诊,起度量,立规矩,称权衡,合色脉,表里,有余不足,顺逆之法,参其人动静,与息相应,乃可以论。论曰‘阳疾处内,阴形应外者,不加悍药及镵石’。夫悍药入中,则邪气辟矣,而宛气愈深。诊法曰‘二阴应外,一阳接内者,不可以刚药’。刚药入则动阳,阴病益衰,阳病益著,邪气流行,为重困于俞,忿发为疽。”意告之后百余日,果为疽发乳上,入缺盆,死。此谓论之大体也,必有经纪。拙工有一不习,文理阴阳失矣。

这充分体现了淳于意读书要活读、临证要变通的作风。在诊病时必须要审慎行事,诸诊合参,以避免片面性。而齐王侍医遂则拘泥于扁鹊之言,不听淳于意的劝告,最终因疽发而死亡。

三、谦虚谨慎,求真务实

淳于意很重视通过实践来验证所学的理论,他的医案就是临床实践的实录,详细地记载了病人的姓名、地址、职业、病状、方药、病理分析、治疗效果等内容,是我国现存最早见于文献记载的医案,其体例内容开后世病历医案之先河,在医学史上具有重要的价值。

要特别指出的是,淳于意记载医案目的在于积累材料、总结经验,“观所失所得者”,所以,治愈和没治愈的,都记录下来。《史记·扁鹊仓公列传》共记载了仓公25例“诊籍”,其中治愈的15例,不治的10例。当汉文帝问他:“诊病决死生,能全无失乎?”他实事求是回答说:“意治病人,必先切其脉,乃治之。败逆者不可治,其顺者乃治之。心不精脉,所期死生视可治,时时失之,臣意不能全也。”这种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是很可取的。

四、收授弟子,热心医学教育

淳于意不但是一个著名的医学家,而且是一位热心传播医学的教育家。他广收弟子,精心传授,使得医学得以薪火相传。

据《史记·扁鹊仓公列传》记载,就有宋邑(临淄人)、冯信(临淄人)、唐安(临淄人)、高期、王禹、杜信等6人,是秦汉时期文献记载中带徒最多的一位医家。对每位弟子,淳于意皆尽心授学,并注重因材施教。“临淄人宋邑。邑学,臣意教以五诊,岁余。济北王遣太医高期、王禹学,臣意教以经脉高下及奇络结,当论俞所居,及气当上下出入邪正逆顺,以宜镵石,定砭灸处,岁余。淄川王时遣太仓马长冯信正方,臣意教以案法逆顺,论药法,定五味及和剂汤法。高永侯家丞杜信,喜脉,来学,臣意教以上下经脉五诊,二岁余。临淄召里唐安来学,臣意教以五诊上下经脉、奇咳、四时应阴阳重,未成,除为齐王侍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