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中国宏观经济基本假设条件与西方假设条件对比研究
在上面关于我国宏观经济研究基本假设条件的初步讨论的基础上,我们必须将其与西方经济学的有关假设条件做一对比研究,进一步说明提出中国宏观经济理论研究基本假设条件的必要性和现实性。当然,我们的对比研究仍然是初步的,仍需要进一步的深入研究才能提出真正经济学意义上的假设条件。
一、西方宏观经济理论的暗含基本前提
宏观经济学研究的是在一定的经济环境下宏观经济变量的决定过程。经济环境与经济变量事实上是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忽视任何一方都不可取(龚刚,2005)。当然,对于经济环境的定义是广泛的。我们认为,从实证研究方法的角度看,经济环境最核心的体现即一国宏观经济的基本特征(或者基本假设条件)。毫无疑问,西方宏观经济理论(不管是新古典理论还是凯恩斯理论)都是以西方发达国家的基本经济特征为主要背景来研究经济变量的决定过程的。我们认为,从生产力结构和经济制度的角度看,这些暗含的前提主要体现为以下三点。
第一,原发科学技术机制。现代经济增长的根本动力是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因此,一个国家科学技术产生和发展机制的不同将深刻影响其市场机制运行的方式和经济增长的方式。我们认为,发达国家的科学技术进步产生和发展机制是原发和自发创新的机制,其具有以下几个基本特征:首先,原发科学技术机制的产生和维持需要一个相对连续和稳定的科学知识自然积累的历史背景;其次,原发机制下的创新主体(主要是企业家)具有自由、流动、创造等特点;最后,原发机制下的技术进步具有目标的不可知性和过程的不确定性等特性。显然,原发科学技术机制实际上与发达国家科学技术进步的历史以及其长期经济增长中科学技术始终处于领先地位的事实是相吻合的,由此也构成了现有宏观经济理论研究的经济环境。我们认为,原发科学技术机制作为暗含的假设在经济增长理论中表现得最为明显。现代增长理论的演变很大程度上体现为科学技术作为生产要素逐渐被纳入经济学研究的过程中。从20世纪50年代起,以索洛(Solow,1956)模型为代表的新古典经济增长理论引入技术进步变量,将其作为解释稳定状态下人均资本和人均产量进一步提高的决定性因素。但是,新古典框架假定技术变量At是外生的,这个假定显然仅是对发达国家技术快速进步事实的简单抽象和假设,而没有进一步分析技术的内涵、进步机制以及影响技术进步的因素。虽然20世纪80年代末从罗默(Romer,1986)开始的内生增长理论开始关注对技术变量At的解释,其或者将技术理解为与人力资本直接相关,或者把技术看成是知识资本,但是毫无疑问,内生增长理论中对At的设定几乎都隐性地假设技术进步是原发的和自发创新的。
第二,生产力平衡结构。原发科学技术机制决定了发达国家的生产力结构的演变是自发的、相对平衡的。一般情况下,发达国家的科学技术可以粗略地分为两大类:前沿的不成熟技术与非前沿的成熟技术。前沿技术风险大,但收益高;非前沿技术风险小,收益也小。因此,从发达国家总体的角度来说,技术的回报是相对均衡的,生产力水平也是相对平稳的。此外,由于原发机制下技术进步的目标是不可知的,创新主体具有自由、流动的特点,由此决定了各部门技术进步的概率不存在质的差别,从而从结构上保证了发达国家各部门生产力水平的相对平衡。我们认为,生产力平衡结构作为暗含的前提在现有经济理论中得到了充分体现,其中最核心的体现就是经济学的“均衡”概念。根据一般均衡理论,均衡不仅仅是总量上的平衡(总需求和总供给的相等),更是结构上的平衡(即国民经济各部门的供给和需求也要相等)。这种状态的实现事实上需要一系列严格假设的保证,包括同质的经济人、完全信息、商品的无差别、资源的自由流动等。我们认为,以上这些基本假设本质上体现了生产力一元结构(或平衡结构)的状态,是发达国家基本经济特征的抽象反映。
第三,私有制市场制度。私有制市场制度作为发达国家的基本经济特征,在国家层面上体现为国家对经济领域的控制力相对弱化。私有制市场制度主要由市场经济运行机制和私有企业制度两部分构成。前者保证了经济资源分配和调节主要由市场(价格)来完成,后者保证了企业追逐私利行为的合理性。以下我们将从私有制市场制度有效性的角度分析私有制市场制度、生产力结构及其在宏观经济理论中的体现。我们认为,生产力平衡结构是支撑私有制市场制度发挥作用的重要前提:(1)从微观主体角度看,生产力平衡结构表明企业实力不存在质的差别(满足同质性假设),一方面排除了单个企业操纵市场价格的可能,保证了市场调节价格的可能性,另一方面保证了不同企业在信息获取能力上的相近,保证了满足完全信息假设的可能性;(2)从产品角度看,生产力平衡结构保证了同类产品不同生产者的技术水平大致处于同一水平,从而商品的无差别性才能实现;(3)从资源配置角度看,生产力平衡结构保证了各部门技术回报率相对均等,从而避免了资源的单向配置,实现了资源在各部门之间自由流动。因此,私有制市场制度作用的有效发挥需要生产力平衡结构作为支撑。现有宏观经济理论不同流派(新古典理论和凯恩斯理论)虽然在部分假设以及分析方法上存在着一定分歧,但基本都是围绕“均衡”概念展开的,或以“均衡”为前提,或以“均衡”为归宿。从方法论角度看,西方宏观理论以私有制市场制度和生产力平衡结构为研究前提具有必然性。
二、中国宏观经济的基本特征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中国经济取得了快速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得到了极大的提高,“中国奇迹”也越来越被世界所认同。我们认为,中国经济的成功一方面归功于市场化改革的不断推进,另一方面决定于中国宏观经济自身的基本特征。从实证研究方法的角度看,往往是一国经济的基本特征(假设前提)决定了该国经济的绩效(理论结果)。那么,在引进西方宏观经济理论的同时,经济学界对于中国经济自身基本特征的总结就变得非常迫切而有意义了。我们认为,与发达国家的经济特征相比,中国宏观经济在较长一段时间内至少具有以下几个基本特征。
第一,引进科学技术机制(Mechanism of Technology Import)。在现有西方工业文明占主导地位的世界格局下,落后国家发展的重要途径之一就是接受主流文明范式下的发展模式。科学技术作为西方工业文明的核心,无疑是发展中国家引进、吸收并将之转化为本国生产力的重要对象。中国科学技术发展长期落后是基本历史状况和现实事实,引进国外先进科学技术自然是中国赶超发达国家的必然选择(改革开放是解放生产力,本质上就是引进先进科学技术的过程)。但是,这种引进科学技术机制与发达国家原发科学技术机制存在本质的不同:引进科学技术机制下技术进步有一个明确的方向,从而避免了创新不确定性的损失,因此是一种更为低廉和有效的技术进步方式。众多研究表明,推动我国近三十年来经济高速增长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内外)投资的高速增长。我们认为,投资快速增长的背后真正推动我国经济高速增长的因素是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因而投资增长方式本质上就是科学技术影响经济增长的方式。
第二,生产力不平衡结构(Unbalanced Productivity Structure)。这个特征既是发展中国家经济的一般特征,也是中国经济的基本特征。忽略历史和文化方面的影响因素不计,我们将对中国生产力不平衡结构的内涵、形成及强化的理解表达如下:(1)近代以来,中国生产力演变过程中,始终强烈地受到发达国家相对发达生产力所形成的外部环境的影响;(2)在外部环境强烈的冲击下,中国生产力发展的主要推动力是外来科学技术的引入,即中国生产力演变总体上不是一种“自然进化”过程,而是一种“强制进化”过程;(3)在生产力演变过程中,不同经济部门的生产力水平形成了“质”的差别,生产力演变的常态是多元结构状态。我们认为,生产力不平衡结构概念反映了中国经济与“世界经济结构”的关系问题,即反映了发达国家高生产力水平对中国经济的影响和冲击形成的一种多时代生产力共存的结果,反映了中国经济的“共时性问题”的存在和复杂性(陈璋,2007)。
第三,国家强控制力(State Control Capacity)。国家控制力是指一个国家对经济资源的调控、组织和分配的能力。与发达国家私有制市场制度不同,无论是过去还是未来中国对经济领域都会保持较强的国家控制力,这是中国宏观经济比较鲜明的特征。现有宏观经济理论认为,一国宏观经济的运行的最佳状态是总量和结构的双“均衡”,即商品市场、要素市场与货币市场都实现供求均衡。正如我们前面所论述的,这个均衡以私有制市场制度下国家控制力最小化为隐含的假设前提。市场价格的力量在以上三个市场实现均衡的过程中起到了主导作用。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中国逐渐放开了对商品市场的控制,基本实现了市场对供求的自由调节,但是我们认为国家对于要素市场和货币市场的控制力由于制度因素将在较长时间内不会发生根本性变化,主要体现在以下三方面:(1)土地要素供给。中国的土地公有制保证了国家对土地市场的供给有很强的控制力。一般情况下,政府为了经济增长往往会人为压低土地价格,一方面推进城市的基础设施建设,另一方面以低价土地吸引大规模投资,特别是外资的进入。(2)金融资源供给。中国实行的国有商业银行制度保证了国家通过指导性信贷计划对金融资源供给进行控制的可能。根据龚刚和林毅夫(2007)的研究,中国金融资源(以实际利率等衡量)比OECD主要国家便宜许多,中国的贷款供给是相当廉价和容易获得的。(3)人力资本供给。新中国成立以来国家关于教育和医疗的制度构架对人力资本供给的质量产生了重要影响。一方面,国家推行的义务教育制度保证了全民的基本文化水平,全国文盲率由1949年的80%以上降到现在的4%以下,接近发达国家的水平;另一方面,我国医疗卫生体制也取得了很大成就,人均寿命从1949年的35岁上升到1978年的68岁。显然,过去在基础教育和医疗卫生方面取得的成绩是形成我国现今世界上最大规模具有较高素质低成本劳动力的历史基础,同样也是我国三十多年来经济高速增长的一个重要基础。
上面我们初步对中国宏观经济研究的基本假设条件与有关西方经济学假设条件进行了对比研究,我们的结论是鲜明的、深刻的,充分表明了在新的假设条件下研究中国的宏观经济问题的必要性和现实性,我们必须在基本理论问题上做出重大的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