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蜘蛛和苍蝇的旷世奇缘
——《琥珀》
课文《琥珀》从一块琥珀裹有苍蝇和蜘蛛的现象,假想这块琥珀形成和发现的过程,从而判断它的科学价值。作者用生动有趣的语言,讲述了一个沧海桑田的故事。这篇课文特别适合成年人和小朋友一起读。
一、柏吉尔,爱写童话的科学家
柏吉尔(1804—1882)是德国科学家、科普作家,作品集有《乌拉波拉故事集》《活动》《爱的代价》等。著名的《琥珀》一文,就是根据《乌拉波拉故事集》改写的。
《乌拉波拉故事集》由十五个非常有趣的故事组成,主要介绍了各种自然科学常识,不仅讲述了很多科学内容,还富有童话故事的趣味,所以有人说它是一部科学童话集。作为科学与文艺的结晶,《乌拉波拉故事集》很适合青少年的口味,许多科学家就是在这本书的吸引下,从小立志,投身于科学研究的。
二、自然界的瑰宝,化石的精灵——琥珀
《琥珀》一文从一块琥珀的发现推测出约一万年前琥珀形成的过程。那么,琥珀到底是什么呢?
千万年前植物分泌出来的树脂,经过地壳变动而深埋地下,逐渐演化成的一种天然化石,这就是琥珀。琥珀看上去油润有光泽,透明至半透明,颜色多为黄色、橙黄色、棕色、褐黄色或暗红色,浅绿色和淡紫色的品种极为罕见。
我国在传统上按色泽、透明度及纯净度将琥珀分为明珀、蜡珀、花珀、水珀等,其中含有完整昆虫或植物的琥珀最为珍贵。这样的琥珀,真是一滴定格时间的泪珠。
琥珀在我国古代有很多别名,如“兽魄”“江珠”“顿牟”“遗玉”,其神秘和珍稀程度,由此可见一斑。一些医者认为琥珀是一种药材,具有安定心神、帮助睡眠的作用。在佛经中,琥珀与金、银、琉璃、玛瑙、珊瑚、珍珠并称“七宝”,被佛家视为吉祥之物。
我国早在新石器时代的遗址中就出土了琥珀雕刻的装饰物,此后历经商、周、秦、汉,其与古代玉器的发展形影相随。隋唐前,琥珀仅产于我国的云南边疆,来源稀少,十分珍贵。据《南史》记载,潘贵妃的“琥珀镯一只”就价值“百七十万”,令人匪夷所思。到了辽金时期,琥珀制品骤然增多。1987年发现的辽代陈国公主与驸马的合葬墓,两人全身金碧辉煌,几乎被琥珀覆盖。后经清点,琥珀佩饰竟有2102件之多,令人瞠目结舌!这个习鞍马、善骑射的游牧民族所拥有的琥珀数量超过了我国历代的总和。究其原因,是他们找到了数千年来未被发现的辽宁抚顺煤矿中的大量琥珀,因此琥珀加工业在短时间内迅速发展并达到巅峰,造就了琥珀史上空前绝后的辉煌。此后再也没有任何一个国家的任何一个朝代超越过它,辽代衰亡,琥珀饰物也随着钟爱它的王朝夕阳西下了。
琥珀在国外也被作为装饰品。世界上知名的琥珀产地集中在波罗的海沿岸国家,如俄罗斯、波兰、丹麦。挪威、罗马尼亚和英国也有少量出产。闪烁着太阳般金色光泽的琥珀不知令多少人魂牵梦萦。
俄罗斯曾用100幅珍贵的油画交换“二战”时期流失德国的苏联国宝——“凯斯大帝的琥珀房间”。这件国宝由数千枚五颜六色的小琥珀粘镶制作,可惜它的一半下落不明,换回的仅仅是剩余的一半,但这也已经令所有的俄罗斯人民欣喜若狂。
这就是琥珀,自然界的瑰宝,化石的精灵。
三、曾被当作“神药”的琥珀
琥珀的药用价值较早为人们所关注。第一本关于琥珀的专论《琥珀历史》(1551年)和波兰第一部关于琥珀的专业论文都是医生撰写的,以此大力宣传琥珀的药用价值。
琥珀药用的首次记载要追溯到远古时代。当时药的主要成分来源于大自然,如植物、动物、矿物。瑞典保存下来的古配方注明了22种药的成分,其中就包括琥珀。在阿尔波特大帝提出的六种最有疗效的药品中,琥珀不仅榜上有名,而且排名第一。
中世纪时,可怕的瘟疫弥漫在欧洲的各个城市中,给居民带来了无尽痛苦和灾难。人们将琥珀点燃来预防瘟疫,琥珀燃烧可以散发出烟雾。根据记载:“没有任何一名来自波兰格坦斯克(波兰城市)、克莱佩达(现为立陶宛港口)、哥尼斯堡(现在俄罗斯琥珀之都加里宁格勒)或是利耶帕亚(现在拉脱维亚港口)的琥珀商人死于瘟疫(1680年)。”因此,在缺医少药,又缺乏科学检验手段的古代,琥珀被认为是一种杀毒的介质,人们将琥珀制成婴儿奶嘴、勺子、烟嘴、烟枪等器皿。人们还发现了17世纪时用琥珀制成的茶叶罐。时至今日,琥珀仍在香熏疗法中被使用。
中世纪,欧洲的医师在药方中将琥珀用于治疗溃疡、偏头痛、失眠、食物中毒、黄疸、不孕症、疟疾、气喘、痨病、肿瘤和其他疾病。在沙皇时期的俄国,人们认为佩戴琥珀制成的项链可以让病痛远离自己和孩子们,孕妇佩戴琥珀项链可安胎,有助于顺利分娩。在德国,小孩子在脖子上戴着琥珀项链,是为了没有疼痛地长出坚固、健康的牙齿。而在19世纪的药书中,也能找到琥珀治疗各种疾病的记载。尽管今天我们知道,这种能治疗百病的“神药”是不可能存在的。
阿格里科拉是15世纪著名的矿物学家和医生,他使用干蒸馏法,通过在真空中加热琥珀,提炼出酸、油和松香。按科学的检测方法可以检测出,琥珀含有3%~8%的琥珀酸,琥珀酸主要集中在琥珀皮中,即琥珀矿石的最外层。因此,佩戴用琥珀做成的项链、手链和吊坠,将琥珀作为化妆品成分来永葆青春,是有一定依据的。
非常有趣的是,琥珀酸没有在任何一种类似琥珀的树脂中被发现,也就是说这种成分是琥珀独有的。而更有趣的是,虽然琥珀产于世界各地,但是任何一个区域的琥珀都没有波罗的海的琥珀中的琥珀酸含量高。
四、为什么人会害怕蜘蛛和蛇?
从《琥珀》一文中我们知道,在远古时代,世界上就已经有蜘蛛了。蜘蛛和蛇是让人毛骨悚然的生物。这种恐惧来自哪里呢?你可能会认为,这些小动物的外形太吓人了,让人们恐惧。
但是新的科学发现彻底打破了这个观念。据研究显示:人类对蜘蛛和蛇的恐惧感可能是与生俱来的,也就是说,在人认识和了解这些动物之前就已经产生了恐惧感。
德国马普研究所(人类认知和脑科学研究所)的一项研究发现,当面前出现蜘蛛或蛇的照片时,从未接触过它们的6个月大的婴儿都会产生压力反应,这表明我们天生就害怕这些小动物,而非见识了它们的可怕之处才觉得吓人。
研究人员表示:向婴儿展示一条蛇或一只蜘蛛的照片,而不是相同颜色的花朵或鱼类照片时,婴儿会产生更明显的瞳孔放大反应(当人处于激动、害怕、紧张等应激状态时,瞳孔会变大)。在光照条件不变的情况下,瞳孔大小反映了人感受到的压力的大小。因此,没有接触过恐惧事物的婴儿似乎也能感受到这些动物带来的压力。
鉴于这一发现,研究人员认为人们对这些特定生物的恐惧跟进化有联系。值得注意的是,人们对蜘蛛和蛇的恐惧,并不能扩展到熊、狮子等其他危险的动物。蜘蛛和蛇,不愧是最“吓人”的动物。
和恐龙来此约会
——《飞向蓝天的恐龙》
《飞向蓝天的恐龙》是一篇科普文章,它向人们介绍了科学家们根据研究提出的一种假说:鸟类很可能是一种小型恐龙的后裔。20世纪末,我国科学家首次发现了保存有羽毛印痕的恐龙化石,为人们想象恐龙飞向蓝天、变化为鸟类的演化过程提供了证据。
一、不属于恐龙家族的翼龙
说起恐龙,你的第一印象是什么?是挥舞着小手、凶神恶煞的霸王龙,体形巨大、行动迟缓的地震龙,还是长着羽翼、翱翔于蓝天的翼龙呢?等等,说到翼龙,有个小知识点被很多人忽视了——翼龙不是恐龙!
翼龙目,希腊语意思为“有翼的蜥蜴”,是飞行、爬行动物演化过程中的一个分支。翼龙类生物主要存在于三叠纪晚期到白垩纪末期,约2亿1000万年前到6550万年前。翼龙类是第一种能主动飞行的脊椎动物。它们的双翼是由皮肤、肌肉,还有其他软组织构成的翼膜,翼膜从身体两侧延展到极长的第四手指上。较早时期,翼龙的颌部布满了长牙,还长有长长的尾巴;后来,一些翼龙的尾巴缩短了,而某些晚期翼龙甚至没有牙齿。目前,科学家们在某些标本的身体和部分双翼上发现了丝状结构的痕迹,显示后来翼龙可能已经演化出毛发。
在大众媒体、大众读物中,翼龙类常被当成飞行的恐龙,这是错误的。恐龙指的是一种陆地爬行动物,它们能采取直立步态。恐龙包括蜥臀目与鸟臀目,并不包括翼龙类、鱼龙类、蛇颈龙类、沧龙类。所以,千万不要被《侏罗纪世界》误导了,这些动物的名字里虽然都带“龙”字,但并不是恐龙哦。
翼龙与恐龙生存的时代相同,但属于进化树上的一个独特分支。当恐龙称霸陆地时,翼龙却聪明地选择控制天空。
迄今为止,世界上已经发现并命名了超过120种翼龙化石。翼龙的个体大小和形态差异非常大,森林翼龙的个头儿像鸟类一样小,而风神翼龙与哈特兹哥翼龙却是地球上出现过的最大型飞行动物。20世纪70年代在美国得克萨斯州发现的翼手龙化石,它的两翼展开约16米,宽度比F-16战斗机还长约1.5米,而体形小的翼龙,就像麻雀那么大。翼龙有两大类:早期的喙嘴龙类主要生活在侏罗纪,有一条很长的尾巴;晚期的翼手龙类主要生活在白垩纪,尾巴很短,甚至消失不见。
中国曾经发现了一件比较完整的蛙嘴龙科化石“宁城热河翼龙”,骨骼保存得很完整,翼膜、遍布全身的毛状皮肤衍生物以及脚蹼都保存下来了。这件化石的发现,让古生物学家对翼龙的“毛”的结构、分布以及翼膜的形态有了一个比较全面的了解,科学家们得出结论:翼龙的“毛”与带毛恐龙的原始羽毛,可能为同源关系。
这一在内蒙古宁城发现的热河翼龙的完整骨架,还进一步证明,翼龙是温血动物。学者曾发现,巴西掠海翼龙巨大的头部中具有调节体温的血管的印痕,这也是翼龙作为温血动物的直接证据。翼龙的骨骼像鸟一样,有一些调节体温的小气囊,这也是证据之一。
所以说,翼龙不是恐龙,而是一类非常特殊的爬行动物。
二、恐龙还能复活吗?
你看过《侏罗纪公园》系列电影吗?电影根据小说改编而来,讲了这样一个故事:生物科研集团“国际基因公司”进行恐龙化石开挖工作时,偶然发现一颗来自上古时代、保存有一只蚊子的琥珀,科学家从蚊子体内提炼出稀有的恐龙血液,由此获得了恐龙的基因,成功“复活”了恐龙。看到这里,你心中是否也浮现了一个疑问:现在科技这么发达,真的可以复活恐龙、打造一个真实的“侏罗纪公园”吗?
《自然》杂志上的一篇论文表明,科学家确定了恐龙的整体基因组结构。基因组结构是基因在每个物种染色体上的排列方式。虽然不同个体具有不同的DNA序列,但总体基因组结构是具有物种特异性的,也就是说,每个物种都有自己特定的基因组结构。
研究人员最先确定的是鸟类与龟类的共同祖先的基因组结构,然后开始追踪从那时起到现在发生的所有变化。这一血统包含2.4亿年前出现的恐龙和翼龙、兽脚类恐龙(其成员包括霸王龙和迅猛龙),最终以鸟类结尾。
尽管研究人员并没有说已经提取到恐龙的DNA,但似乎很多人都想问:“这是否能让我们离‘侏罗纪公园’更进一步?”对于这一问题,答案是明确的:“No!”科学家给出的理由如下:
首先,“完好存在于琥珀中的吸血昆虫体内含有完整的恐龙DNA”这一想法并不靠谱。即使我们已经发现含有恐龙血的史前蚊子,但其中所含有的任何恐龙DNA早已被降解。虽然科学家已经成功分离出尼安德特人和猛犸象的DNA,但恐龙实在太过古老。迄今为止发现的最古老的DNA的年龄大约为100万年,想要获取恐龙DNA,我们至少需要回溯到6600万年前,这仍是一件遥不可及的事。
其次,即便科学家真的可以提取恐龙DNA,它们也已经被切成数以百万计的小碎片。而如何将这些碎片恢复、重组,我们几乎毫无头绪。这就如同在没有参考图案、不清楚是否有碎片遗失的情况下,试图完成世界上最难的拼图游戏。
在《侏罗纪公园》的故事里,科学家们发现了这些缺失的部分,并用青蛙的DNA加以填充,但这只能产生一个杂种,或是所谓的“蛙龙”。而且,这些外来的青蛙DNA很可能对发育中的胚胎产生各种负面影响。退一步来看,即使要使用这种方法,也应该采用鸟类DNA而不是青蛙的DNA,因为鸟类与恐龙的关系要密切得多。
最后,那种“一条DNA链就能重造一个完整生物”的想法目前只可能存在于科幻小说里。DNA只是一个起点,而动物的发育还需要依靠一系列环境因素,基因的开启和关闭实在是太复杂了,搞不好就会造出一个有缺陷的怪物来。
总之,你需要完美的恐龙蛋,还有包含于其中的所有复杂化学物质。在科幻小说中,人们生成人工蛋;在电影中,人们使用鸵鸟蛋。但在现实中,这两种方法都不可能成功——我们不可能将鸡的DNA放入鸵鸟蛋中之后,孵化出一只鸡,迅猛龙也是如此。
三、化石是怎么形成的?活化石又是什么?
在远古时期,地球上生活着很多稀奇古怪的动物,如今,我们之所以知道这些动物曾经存在,主要依据是考古挖掘出来的化石。考古学家通过对化石的研究,还原这些动物,好让我们知道远古时期的动物是什么样子。
化石是什么呢?化石就是存留在岩石中的古生物的遗体、遗物或生活痕迹,最常见的就是骸骨和贝壳等。研究化石可以帮助人们了解古代的生物是如何演化的,还能帮助我们确定地层的具体年代。从34亿年前至1万年前,都有化石出现。
简单地说,化石就是生活在遥远过去的生物的遗体或遗迹变成的石头。在漫长的地质年代里,地球上曾经生活过无数生物,这些生物死亡后的遗体或是生活时遗留下来的痕迹,被当时的泥沙掩埋起来。在随后漫长的岁月中,这些生物遗体中的有机质分解消失了,坚硬的部分如外壳、骨骼、枝叶等与包裹在周围的沉积物一起,经过石化作用变成了石头,但是它们原来的形态、结构(甚至一些细微的内部构造)依然保留着;同样,生物生活时留下的痕迹也可以这样被保留下来。我们把这些石化了的生物遗体、遗迹统统称为化石。从化石中我们可以看到古代动物、植物的样子,从而推断出古代动物、植物当时的生活情况和生活环境。根据埋藏化石的地层形成的年代和经历的变化,我们还可以看到生物从古到今的变化。
其实有很长一段时间,化石作用简单地被认定为“石化”,后来人类才逐渐了解化石形成的原理。这是一种非常复杂的过程,是生物、物理、化学三种现象的结合。而化石的形成,需要一些特殊条件:首先,死去的有机体被迅速埋在沙土、淤泥或河泥中而没有分解。海底和湖底是非常有利的环境,草原和沙漠也不错。其次,被埋起来的生物不会腐坏,而随着时间的推移,生物体的有机物质逐渐被矿物取代。最后,化石若要保存几百万年不变,还需要具备一个条件——石化后不再经历任何地质变动。
还有一种“活化石”,是指一些与化石十分相近的现存物种,或是一些生物,刚开始被人们认为只存在于化石中,后来被发现它们仍然存在于现实世界中,舌形贝、鲎(又称“马蹄蟹”)、水杉、银杏等都是珍贵的活化石。
科幻大片里的纳米技术
——《新奇的纳米技术》
《新奇的纳米技术》一文介绍了纳米技术的作用和特点,让我们发现了纳米医学技术的神奇,纳米技术给我们的未来生活带来了无限可能性。
一、纳米技术到底是什么?
“纳米技术”这个词,我们在日常生活中或多或少都听说过,在科幻大片里更是经常出现。头发丝大小的纳米丝线可以轻轻松松地让驶过的卡车裂成两半;由纳米技术制成的防弹衣不但薄如蝉翼,还能无坚不摧。纳米技术到底为什么具有神奇的魔力呢?
“纳米”(nano)这一名称起源于希腊语(nanos),意思是“矮小的”。从字面来说,纳米只是一种尺度,和我们所熟悉的米(m)、毫米(mm)、微米(μm)一样都是长度计量单位。1纳米=10-⁹米,也就是1米的十亿分之一,约等于5~10个原子排列起来的长度,比单个细菌的长度还要小。
你可以用尺子衡量米、厘米、毫米,但想测量比这更小的单位就会比较困难。事实上,很难去想象一米的十亿分之一的小东西。以下的一些数据可以帮助你更好地了解纳米:
一页纸的厚度=100000纳米
一根头发的厚度=40000纳米
一个红细胞的直径=7000纳米
一个细菌的大小=1000~10000纳米
DNA的宽度=2纳米
大多数原子=0.1~0.2纳米
从本质而言,纳米是一个很小的长度单位,其意义也仅是计量长度而已,纳米本身并没有太大的“价值”,而真正有“价值”的是纳米技术。
纳米技术涵盖了一切在纳米范围的物理、化学方面的技术和工艺,说它包罗万象也不算过分。纳米技术可以应用到很多领域,从环境、健康,到人们生活中会用到的各种各样的商品。
用纳米材料制作的器材重量更轻、硬度更强、寿命更长,而且维修费更低、设计更方便。利用纳米材料还可以制作出特定性质的材料,或自然界中不存在的材料,制作出生物材料和仿生材料。现在,一些发明还在想象或实验阶段,比较现实的纳米技术,是制造机械领域的润滑剂,化工领域的催化剂,还有医学领域的定点超效药剂。在科学家的不懈努力下,不久的将来,纳米技术一定会被应用到更多领域,使人类的生活更加方便。
二、决定我们未来的三种技术:基因、纳米和人工智能
科技改变世界。你现在看到的世界,足以让你相信这句话,如果将眼光放远一点,你能猜出未来十年内对人类社会产生重大影响的新技术是什么吗?
计算机科学家和发明家雷·库兹韦尔在2005年出版的《奇点临近》一书中就预言,有三种技术将决定人类的未来,这三种技术分别是基因组学、纳米技术和机器人技术。为什么?遗传学革命将使我们重新编写自己的基因,纳米技术革命将使我们能够在分子和原子尺度上进行操作,机器人革命将席卷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彻底改变世界。
基因组学——解密更为强大的密码
计算机技术飞速发展,科学家有能力揭开生物遗传密码的奥秘,遗传密码学作为基因组学的新领域,发展前景广阔。首先,新的基因组学技术能够查明引发肿瘤的基因组成,修复致病的基因,让病人恢复健康;其次,利用基因组编组新技术,科学家也可对微生物的DNA重新编组,例如使用酵母菌生产出塑料等石油化工产品。基因组学仅历经了数十年的发展,还是一门非常“年轻”的学科。虽然目前对它的研究还相当肤浅,但在未来,这种技术注定会从根本上改变人类的生活。
纳米技术——探秘科技的“底部”
1959年圣诞节后没几天,美国著名物理学家理查德·费曼在美国物理学年会上发表了题为《底部有足够的空间》的演讲,这被认为是纳米技术的起源。如今,人类通过纳米技术发明了一系列新材料,比如:具有革命性意义的电子设备材料半导体量子点被应用于电子设备制造,能加快计算机运行速度,同时提高电视机显示效果;纳米级的石墨材料超轻,却具有超高强度,可以用于制造假肢和超导导线等诸多产品。
纳米技术对人类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人类历史中,我们不得不受限于原材料的性质。而现在,我们可以根据需求重新制作具备各种特性的原材料,半导体量子点以及石墨烯等纳米技术已经成为现实。在纳米世界里,物质发生了质的飞跃,人类的生活也因此充满无限可能。
机器人技术——带来机器人时代的崛起
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工业机器人,诞生于1961年通用汽车制造工厂的流水线上,它被用于汽车车身焊接。在随后的几十年中,工厂中机器人的作业比重越来越大,往往是各自独立完成任务。1969年,随着第一台ATM机问世,机器人开始面向公众提供服务。
今天,我们身边的机器人越来越多。机器人制造公司Baxter,专为小型公司提供廉价工业机器人,这种机器人在合作生产中具备足够的安全性;iRobert公司的扫地机器人,可以自动清洁家中地板;而软件机器人,可以为人们制订个性化的旅行计划。从Baxter工业机器人到iRobert Roomba家用机器人,再到软件机器人,人工智能已经逐渐成为现代生活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
现在,各种新技术兴起,还需要科学家的不断探索和研究。雷·库兹韦尔的预言是否会成真?让我们拭目以待!
三、令人谈之色变的癌症
癌症,往往让人谈之色变,但很多人并不了解癌症为何如此致命。要搞清楚这一点,首先要明白什么是癌症。在大多数人心中,癌症往往与“绝症”是同义词,癌症的可怕源自人们对不治之症的恐惧。事实上,癌症的真相远比上述理解更复杂。
癌症不是简单的一种病,我们平常俗称的癌症其实就是所谓的恶性肿瘤,那到底什么样的病才会被称为癌症呢?医学上的定义是,首先要有肿瘤,其次还是恶性的。肿瘤又是什么呢?简单来讲就是细胞在各种致癌因子的刺激下,发生非正常增生而产生的瘤状物(并非所有的癌症都是肿瘤形式,例如血液类疾病),可以简单地理解为体内某一种细胞疯狂超生。所以,无论是骨骼细胞、皮肤细胞或是脑细胞,都存在发展为癌细胞的可能性。当癌细胞不断增加、聚集成堆的时候,便会形成恶性肿瘤。我们所说的“癌症”通常是泛指所有的恶性肿瘤。
如果要更深刻地了解癌症,那便要了解良性肿瘤和恶性肿瘤之间的区别。良性肿瘤有哪些特点呢?首先,它的生长速度十分缓慢,轮廓清晰,和周围的肠道组织有着明显的分界,而且多为膨胀性生长,通常不会引起患者死亡。当它不断长大时,就会压迫到周围的组织结构,于是病人会感到疼痛。良性肿瘤最为关键的一点就是不会发生转移,而且不容易复发。良性肿瘤虽然不如恶性肿瘤危险,但还是需要谨慎处理,避免恶化。
如果是恶性肿瘤,那又会怎么样呢?恶性肿瘤一开始非常小,但是生长速度非常快,还会不断侵入正常的人体组织,与周围组织粘连、边界不清。病人早期可能低烧、食欲差、体重下降,晚期可能出现严重消瘦、贫血、发烧等症状。恶性肿瘤肆意生长、越来越大,需要更多的养分,于是恶性肿瘤就会自主生长出更多血管,侵入更多人体组织,不断地恶性循环。如不及时治疗,常常会导致病人死亡。更可怕的是,晚期癌细胞会通过这些血管向远处转移,进入人的大脑、肝脏、肺部等,然后在那里扎根,繁衍生息。癌细胞非常顽固,容易复发。
仅仅这些,还不足以让癌症成为“众病之王”。首先,癌症并非源于外部病毒细菌的入侵,而是因为人体细胞发生了基因突变,但当人体自身细胞出现问题时,光是识别出这些变异的细胞,人体的免疫系统和现代医学就已经力不从心了。其次,癌症无法免疫,人类通过基因突变而不断进化,细胞癌变就是进化的“副作用”。所以癌症无法免疫,只能防范。另一方面,癌症只是一种统称,因为基因突变具有很强的随机性,所以,即便是同种癌症,也是因人而异的,这就让医生很难对症下药。
癌症如此可怕,人们只能从生活习惯上积极防范。平时要拥有良好的饮食和生活习惯,多吃绿色食品,不抽烟喝酒,定期运动,保证自己的身心健康。
四、刘慈欣少儿科幻系列《天使时代》
科技如此发达,推动着人们不断奔向美好生活,但也可以在一瞬间毁灭世界。未来会走向何方?著名科幻作家刘慈欣用科幻作品《天使时代》告诉了我们一种人类可能拥有的未来。
在书中的世界,基因工程获得突破性发展,基因编辑技术像软件开发一样成熟,人们可以任意编辑所有生物的基因,成为真正的造物主。
非洲国家桑比亚为了拯救饥荒中的人民,启动了基因工程,通过对人类的基因重新编译,最终改造出一大批进食青草和树叶的草食性人类,从而解决了饥饿问题,这是人类的重大进化。
但主流国家对此表示担忧,认为对人类进行的基因改造是有违伦理道德的,进而发动了对桑比亚的战争。战争的结局出人意料:拥有先进技术和武器的美国大兵摧毁了桑比亚,但却败给了2万名黑色身躯、白色翅膀的改造人。最后基因改造人遍地开花,撒向全世界的各个角落,“天使”在非洲这片古老的大陆上空盘旋……
这个故事带给你什么样的感受呢?是新奇、震撼,还是不安?感兴趣的话,找来刘慈欣的小说读一读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