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古人的农家乐
——《古诗词三首》
回到古代农村,你会看到在茂盛成荫的桑树底下学种瓜的娃娃,对着一片金黄菜花搔首踟蹰、不知所措的孩子,还有躺在溪边剥莲蓬吃的天真儿童。农人们都在忙碌,文人们在此生活,在此创作。钟灵毓秀的山水、如诗如画的田园,便成了文人心灵的栖息地。他们投身于山水田园之中,怡情悦性、歌咏吟唱,使灵魂获得升华。
一、范成大、杨万里,南宋四大家中的哥俩
陆游、范成大、杨万里、尤袤是南宋的“中兴四大诗人”,其中除尤袤的诗集已经散佚,其余三人的作品在诗坛上都享有盛名。陆游和杨万里曾被同时代的诗人刘克庄推许为宋代的“李白与杜甫”,而范成大则以田园诗蜚声文坛,他创作的《四时田园杂兴》组诗,清新自然的地方似王维、孟浩然,而沉重现实的地方又像白居易、元稹,无论在当时还是在后代,都为人传诵不绝。
杨万里的诗在诗坛上别树一帜。他本来是学江西诗派,后来改学王安石,又改学晚唐诗,但总是对自己的作品不满意。有一天,他恍然大悟,烧毁了旧日作品,大胆创新,开始走自己的路子,创立了“诚斋体”,从此自成一派。诚斋体诗的绝妙之处,在于活泼、风趣、幽默,即所谓“见者无不大笑,不笑不足以为诚斋之诗”。
二、会写诗词的武林高手辛弃疾
辛弃疾,南宋人,父母早亡,从小跟随爱国的祖父生活。“弃疾”是“去病”的意思。西汉名将霍去病,多次率军击败匈奴。祖父希望孙子能够像霍去病一样,为宋朝驱除金兵,解除危难。长大后,辛弃疾参加过抗金起义,并带领五十余人夜领袭金营,在五万金兵营中活捉叛贼,成功劝服上万人起义。那年他21岁,成为传奇英雄,南宋朝野为之震动。
可惜南宋朝廷一直没有重用辛弃疾,不管辛弃疾抗金复国的意愿多么强烈,对国、对民多么用心良苦,朝廷始终没有真正信任他。他尽职尽责,大半生被束缚在大小事务上,他虽然倾尽全力,却始终壮志未酬。
英雄生活在一个怯弱平庸的朝代,是一种悲哀。而对于辛弃疾来说,这种悲哀又是一种幸运:政治上的失败造就了他文学事业的成功。
辛弃疾现存词六百二十多首,被后人视为宋词发展中最重要的词人之一,不仅因为其作品数量多、具有强烈的感召力,更因为他在创作中大胆开拓创新,取得了非凡的艺术成就。
三、农忙一年又一年
历史悠久的农耕社会,酝酿出了影响深远的中国农耕文化。和农业有关的事情,你知道多少呢?
农业生产周期
一年是一个完整的自然时段。在农耕时代,农业生产周期是由季节决定的,春播、夏管、秋收、冬藏,四季循环一遍为一年,也就是一个生产周期。将十二个月划分为二十四个单元,依次排列全年的农业生产活动,就是农历上所说的“二十四节令”。二十四节令形成于战国时期,最早见于《逸周书》,也称“时训”,反映的是黄河中下游地区的物候期。其中,雨水、惊蛰、清明和谷雨等节气的先后顺序曾经发生过变化,直到唐朝中期才确定下来。从名称的含义和时间来看,“节令”针对的是北方地区,但只要根据本地的实践和经验在时间上略做调整,就能适应黄河流域以外的地区,所以在我国南方也被广泛使用。
农历四季还有一些别称,我们来了解一下:
春季:阳春、艳阳、淑节、青春、阳节、青阳
夏季:三夏、朱明、九夏、炎夏、朱律、清夏
秋季:凄辰、金天、三秋、商节、素节、白藏
冬季:安宁、冬辰、岁余、九冬、无序、严节
古代南方一年四季的农事和家庭生产安排
靠天吃饭的农民,一年四季都注定要忙个不停,每个月都有不同的工作。
正月里的主要工作有三项:一是垦田、翻土、准备肥料等,为日后种植做准备;二是种桑秧、修整桑枝、给麦子和油菜浇水施肥,以及养护过冬作物;三是置备农具、蓑衣箬帽,以及糟烧酒等饮食上的东西。
二月,继续上个月的农事准备工作,另外,开始整治秧田、嫁接桑苗、劈柴换炭,在地里下瓜种,在池塘下菱角种,买小鸭,雇好忙月的人工。
三月,除继续农事准备和照顾过冬作物外,主要农事活动进一步展开。开始播种梅豆和豌豆,种瓜秧和芋艿,开垦花草(紫云英,可用于施肥和做猪饲料)田,浸泡谷种,整治秧田,雇工修理水车,腌芥菜。茶叶上市,置备茶叶。
四月,进入夏季,农事全面展开。整治秧田、下谷种,收割油菜、麦子,买肥料进一步给桑地施肥,播种和管理各种蔬菜,腌青菜,买蚕蚁入池喂鱼。
五月,农事正忙。继续管理各种蔬菜,给田施肥,拔秧种田,同时收拾油菜籽,整理桑枝,出售大麦,买苎麻布、蒜(醋用),腌梅子,熏杨梅。
六月,农事仍忙。收割梅豆(用手拔),翻垦菜地,管理稻田,预备冬季做羊饲料的枯桑叶,准备菜肴,比如晒酱、做瓜干、做豆豉等。
七月,入秋,农事稍闲。主要工作为管理稻田和桑地,同时下麦秧,并种菜。
八月,农事较闲。主要管理菜地和种菜,同时准备收割稻子的工具,农闲时,做泥砖(砌砖坯,家庭副业)。
九月,进入收获季节,忙月。主要收割稻子,整治稻场,拔豌豆,播种蚕豆,为种麦做准备,整治竹林地,孵鸡、鹅蛋。
十月,入冬,继续收割稻子,用稻桶掼稻(给稻谷脱粒),做米(碾成糙米),播种麦子、油菜,收获赤豆、豌豆,种芥菜、青菜,做菜干,酿酒。
十一月,农事渐闲。管理麦田、油菜地,将糙米碾成精米,卖糠,然后准备副食,比如做风鱼、火腿。
十二月,除管理麦田、菜地以及桑地外,主要制作副食,如做酒,做醋。
四、毛毛虫日记
蝴蝶的生命周期只有9个月,但并不是所有时间里都是漂亮的蝴蝶形态,它的成长过程是一个循环:卵→毛毛虫→蛹→蝴蝶→卵。
毛毛虫结茧时,会在茧里融化成一团液态细胞,然后从中重新构造出蝴蝶躯体。毛毛虫有八对脚,前三对脚就会变成蝴蝶的脚。下面是一只毛毛虫的日记,我们一起来读读吧。
我是一只毛毛虫。我在一颗很小的黄色虫卵里生长,这颗虫卵并不比一个句号大。我的妈妈是一只蝴蝶,有一天我也能长得和妈妈一样。
我已经准备好破卵而出,于是我在卵壁上啃出了一个小洞。我扭动着向洞外爬去,终于,我自由了。
我出生有一周了。每天我都在不断长大,我总是感到很饿。我的外皮越来越紧,有一天我开始蜕皮。
我扭动着从褪下的旧皮里爬出来,新生的外皮衬着我长大后的身躯,十分合适。不久后,这层外皮也包不住我渐渐长大的身躯了。
出生两周后,我又开始蜕皮了。现在我有了亮丽的条纹。
猜猜我有多少只手和脚?我有6只手和10只脚。
我出生有三周了。我正在用力咀嚼我最爱的植物,其他的毛毛虫也在啃食这一株,于是我蠕动着爬向下一株。
当我进食的时候,我的条纹外套能帮助我躲避危险,我的黄色触角能用来吓唬敌人。
我出生有四周了。现在我已经完全成熟了,我在寻找一个安全又隐蔽的地方。
我的身体正在发生变化。我不再是一只毛毛虫了,我现在是一个虫茧。
七周大的时候,我爬出了我的虫茧。现在我是一只蝴蝶了,我的新翅膀又皱又湿。
我在温暖的阳光下休息了一下。
不久后我的翅膀变得平整,我能飞了!
我出生有八周了,我已经完全长大了。我的翅膀十分强壮,我可以振翅飞过草原。
我用细长的舌头吸取花蜜。终于,我看起来和我的妈妈一样美丽了。
白云生处有人家
——《乡下人家》
你在乡下住过吗?《乡下人家》是一篇优美的写景散文,文章的语言处处流露出作者陈醉云对乡下人家宁静、质朴、悠闲、舒缓的生活的向往和留恋。乡下人家种什么花,乡下有哪些小虫在鸣唱,乡下孩子又会玩什么游戏呢?
一、编辑过语文课本的陈醉云
陈醉云,浙江上虞人,现代小说家、诗人。20世纪20年代,他曾在上海中华书局做编辑,主要编辑语文课本,如中华文库之《秦始皇》《明太祖》等。1932年,上海儿童刊物《小朋友》创刊,陈醉云是约稿作家之一,写有儿童诗《龙王》等,并常在上海《民国日报》副刊《觉悟》上发表诗歌、散文。陈醉云曾任台湾中央大学教授,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他闲居在家,著有《玫瑰》《游子的梦》等书。
二、十二月花语
《乡下人家》中的人家,总归是和都市人家不一样的。“有些人家还在门前的场地上种几株花,芍药、凤仙、鸡冠花、大丽菊,它们依着时令顺序开放,朴素中带着几分华丽,显出一派独特的农家风光。”这样的人家、这样的花,自古就有。
古人曾给农历十二个月起名字,每个月分别以一种花名代称:一月梅花,二月杏花,三月桃花,四月牡丹,五月石榴花,六月荷花,七月葵花,八月桂花,九月菊花,十月芙蓉,十一月山茶花,腊月水仙花。十二个月,月月有花语,月月有花香。每种花都有诗人的赞歌。
一月梅花
姿态苍劲,越冷开得越美,象征坚忍不拔的精神。梅花花白、色香,代表高洁和富贵。
梅花
崔道融
数萼初含雪,孤标画本难。
香中别有韵,清极不知寒。
横笛和愁听,斜枝倚病看。
朔风如解意,容易莫摧残。
二月杏花
粉白色花瓣配上鲜绿新芽,美观又精致,杏花开时似乎在告诉人们,年节已过,应该开始农耕了。
绝句
志南
古木阴中系短篷,杖藜扶我过桥东。
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
三月桃花
桃花盛开时鲜艳夺目,颇有桃花舞春风之感,因此,桃花开是春天的象征。
桃花
吴融
满树和娇烂漫红,万枝丹彩灼春融。
何当结作千年实,将示人间造化工。
四月牡丹
红花绿叶,花枝优美,花形艳丽,充分代表着雍容华贵,为我国特产。
赏牡丹
刘禹锡
庭前芍药妖无格,池上芙蓉净少情。
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
五月石榴花
中国人视石榴为吉祥物,认为它是多子多福的象征。西方,石榴花的花语是赞美成熟的美丽。至今,北欧的习俗中新娘都是戴上石榴花出嫁的。
侍宴咏石榴
孔绍安
可惜庭中树,移根逐汉臣。
只为来时晚,花开不及春。
六月荷花
出淤泥而不染的出水芙蓉,象征神圣、纯洁、美丽,常出现在宗教和哲学中。
赠荷花
李商隐
世间花叶不相伦,花入金盆叶作尘。
惟有绿荷红菡萏,卷舒开合任天真。
此花此叶常相映,翠减红衰愁杀人。
七月葵花
炎热的七月,寂寞的蜀葵开花。日出花开,日落花谢,开时闲淡,落时寂静,代表追求理想的文人雅客。
鹤冲天·篘玉液
李弥逊
篘玉液,酿花光。来趁北窗凉。为君小摘蜀葵黄。一似嗅枝香。
饮中仙,山中相。也道十分宫样。一般时候最宜尝。竹院月侵床。
八月桂花
《花经》曰:“桂花清可绝尘,浓能溢远,仲秋时节丛桂盛放,清香扑鼻,处处飘香。”
鸟鸣涧
王维
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
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九月菊花
中国人有重阳节赏菊、饮菊花酒的习俗。在古代,菊花被赋予了吉祥、长寿的含义。菊花还象征着清净、高洁。
咏菊
白居易
一夜新霜著瓦轻,芭蕉新折败荷倾。
耐寒唯有东篱菊,金粟初开晓更清。
十月芙蓉
花艳如荷,寒霜中开花,红花秀丽,令人无限怀念。
木芙蓉
王安石
水边无数木芙蓉,露染胭脂色未浓。
正似美人初醉著,强抬青镜欲妆慵。
十一月山茶花
淡红色的山茶花在寒风细雨中开花,故有“玉洁冰寒自一家,偏惊对此山茶花”之感,充分表示出雅士的高洁。
红茶花
司空图
景物诗人见即夸,岂怜高韵说红茶。
牡丹枉用三春力,开得方知不是花。
腊月水仙花
寒冬时分,水仙散发淡淡清香,不愧为花中雅客,代表着天寒日暮下的水仙,似乎在告诉人们许多人生奥秘。
广群芳谱
刘灏
六出玉盘金屈卮,青瑶丛里出花枝。
清香自信高群品,故与江梅相并时。
三、蛐蛐、蝈蝈、纺织娘,傻傻分不清?
“织,织,织,织呀!织,织,织,织呀!”《乡下人家》里纺织娘的歌声真好听。夏秋的夜晚,你的身边是否也有小虫在鸣唱呢?是纺织娘,还是蛐蛐、蝈蝈?这些爱唱歌的小虫子,怎么区分呢?
先来看蝈蝈。蝈蝈属于昆虫纲螽斯科,是一种短翅的鸣虫。蝈蝈的体色是绿色或褐色的,看上去有些像蝗虫。不过二者也较好区分,蝈蝈的翅膀比身体短,会鸣叫;蝗虫的翅膀比身体长,不会鸣叫。蝈蝈的叫声可不是喊出来的,而是靠前翅的摩擦。当然,也不是所有的蝈蝈都会鸣叫,只有雄性才可以。因为蝈蝈的鸣叫声比较响亮,所以就有爱好者捉来养着,听声音。
也有人捉蛐蛐,不过不是为了听声音,而是为了比赛斗蛐蛐。蛐蛐,即蟋蟀,又叫作促织,属于昆虫纲蟋蟀科。蛐蛐的体色有黄褐色、黑褐色,等等。除了体色,蛐蛐和蝈蝈的触角也有差别。蝈蝈的触角一般不会超过身体的长度;而蛐蛐的触角更长,远远超过自身的体长。雄性蛐蛐可以鸣叫,也是通过翅膀的摩擦产生声音。蛐蛐的个头儿比蝈蝈小,鸣叫声也不如蝈蝈叫得响亮。人们喜爱蛐蛐,主要是因为蛐蛐善斗。斗蛐蛐的活动自古有之,现在民间也有很多斗蛐蛐的活动和组织,到了秋天,各地就开斗蛐蛐大会了。
纺织娘跟蝈蝈和蛐蛐都有相似之处,属于昆虫纲纺织娘科。纺织娘的身体是绿色或褐色的,翅膀比较长,可以达到腹部长度的两倍。纺织娘的翅膀摩擦也可以产生鸣叫声,类似于“轧织—轧织”的声音,这也是它名字的由来。
如果夏日赶上这些“小音乐家”开演奏会的话,不妨竖起耳朵仔细分辨一下。
四、孩子们的小游戏
今天,随着科技的发展,大千世界的点点滴滴都能通过移动互联网呈现在小小的电子屏上,人们的生活方式和学习方式发生了改变。可是孩子们也容易被“束缚”在小小的屏幕前,视力受损,少了和别人面对面交流的机会。
十几年以前的乡下,互联网还不是十分普遍的时候,孩子们又是怎么“消磨”时间的呢?
“捉迷藏”是孩子们最喜欢的游戏,参加游戏的人数不受限制,而且多多益善。捉迷藏不仅考验孩子们的躲藏能力,还能增强团队协作能力,更能锻炼户外“生存”能力呢。胆子大的孩子往往为了赢得游戏而“剑走偏锋”,只有你想不到的地方,没有他们不能藏的地方。例如,齐腰深的草丛里、满是刺的藤蔓里,甚至大树上……这些都是他们的“撒手锏”。而负责找人的孩子则锻炼出了一双“火眼金睛”。“道高一尺,魔高一丈”,大家在心理和能力上博弈着,在欢声笑语中结束了愉快的一天。
撞拐,是男孩子们玩的游戏,分为侧面式与正面式。两个人各自搬起一条腿,金鸡独立,然后以搬起的膝盖互撞。被撞倒的,或是被撞得两腿着地的,便是出了圈儿的鹌鹑,败了。这个游戏稍微激烈了一点,而且有时会撞得很疼,但是玩的人仍然兴致勃勃。
翻腕,又叫掰腕子,是两个人比较腕力的游戏。这个游戏现在仍然盛行于世界各地。两人各伸出一只手,手心相对,握紧,一起用力翻对方的手。谁的手背朝天,把对方的手压倒,谁就是胜利者。这可能是两个人较量力量最直接快捷的办法了。
“丢沙包”也是很受孩子们欢迎的小游戏。沙包就是用布包着细沙做成,有些聪明的小伙伴还特意改进了一下,将里面的细沙换成了米粒,这样沙包砸中人时,被砸到的孩子不会很痛,也不会有沙子撒出来。沙包游戏规则十分简单,在一个和羽毛球场大小的场地,小伙伴们分为两组,一组在中间躲避或接住沙包,另一组则在两端扔沙包;中间的小伙伴一旦被沙包砸中就被淘汰,如果接住了沙包,则“发球”的成员被淘汰。中间的小伙伴为了避免被沙包砸中,需要灵活地移动和躲闪,还要找准时机接住沙包。这个游戏不仅惊险刺激、给人带来欢乐,还能锻炼孩子们的运动协调能力、反应能力,培养团队合作精神。看到这里同学们是不是跃跃欲试呢?课间的时候叫上小伙伴们一起玩起来吧!沙包的制作并不难,用自己亲手做的沙包玩游戏会更有意思。
打开天窗说亮话
——《天窗》
青砖、白墙、黑瓦,小院、弄堂、敞篷船……构成了乌镇独有的风韵,乌镇被誉为江南六大名镇之一。茅盾从小生活在乌镇,在这里留下了他太多童年、少年时期的回忆,孩童时代的快乐、自由在这个美丽的小镇无拘无束地铺陈开来。回忆童年,放飞想象,散文《天窗》就是这样一篇作品。
一、茅盾文学奖的设立人——茅盾
茅盾是中国现代最著名的文学家之一,原名沈德鸿,字雁冰,茅盾是他的笔名。1896年7月,他出生在浙江省桐乡县(今桐乡市)乌镇的一个商人家庭。1981年3月在北京病逝。临终前,茅盾捐献出自己一生的积蓄设立文学奖,专门奖励优秀的长篇小说创作者,这就是著名的茅盾文学奖。他的代表作有《子夜》《林家铺子》《白杨礼赞》等。
课文《天窗》是茅盾先生于1928年写的一篇抒情散文,他以自己的童年生活为题材,表达了孩子们渴望投身大自然的美好愿望。
二、打开天窗说亮话
《天窗》一开头就告诉我们:“乡下人在屋面开一个小方洞,装一块玻璃,叫作天窗。”一个小孩子借助家里的那一方天窗,观看屋子外面的世界,并由此产生了无穷无尽的遐想。
聪明的古人根据天窗的特点创造了一句俗语,叫作“打开天窗说亮话”。亮,语义双关,本指光线强、屋子明亮;这句俗语里,“亮”借指不加遮掩地把意见挑明,比喻直截了当地明说。这句俗语出自清朝李宝嘉《官场现形记》第二十七回:“打开天窗说亮话,还不是等姓贾的过来尽点心,只要晚生出把力,你们老爷还有什么不明白的。”
周骥良在《吉鸿昌》一书中也有使用:“既然你们要一个真正的底,那么咱们打开天窗说亮话。”
和“打开天窗说亮话”类似的谚语还有“打开板壁讲亮话”,比喻把事情摊开,挑明意见,把话说得直截了当。清代小说家吴敬梓在《儒林外史》第十四回中写道:“老实一句,打开板壁讲亮话,这事一些半些,几十两银子的话,横竖做不来。”
这两句谚语,你学会了吗?
三、中国古代民居之眼——天井
你知道天窗为何物了,那天井呢?古代的宅院中,房子与房子、房子与围墙之间所围成的长方形露天空地,还有旧式房屋为了采光而在房顶上开的小洞,都叫作天井。
天井被房屋包围,地方较小,因此光线也较为昏暗。阳光从天井中射下,光线照在地上如井水一般,所以称为天井。
天井把大自然嵌入院落,人们足不出户,就能将日月星辰尽收眼底。独坐庭院,抬头仰望,心旷神怡。这是何等的身心享受啊!
天井是我国传统民居建筑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古建筑中,天井老屋是汉族的民居建筑,房屋组成类似北方汉族民居中的小型四合院,但中间院落小,形成天井,故称为四合天井屋。天井四周都是房屋围绕,但房屋之间都是互通的。天井会由下而上自然地形成气流,从而改善房屋的自然通风,同时也达到了采光的目的。
随着时代的发展,现代建筑设计也借鉴了古人的智慧,一些大商场、写字楼里也会有类似天井的设计。每当我们抬头,看着阳光从上面洒下来,总会感到温暖和喜悦,这种设计也给冷冰冰的钢筋水泥建筑增添了大自然的气息。
四、古代木工到底有多强大?连皇帝都想去学艺
我们都知道古代没有钉子、胶水,木匠仅用木头作材料,就能拼出木桶、木床,甚至是现代机械都很难制造出来的木雕工艺品。古人的智慧真是超乎我们的想象。
说起木匠,就不得不提起我国最为传统的木工艺术——榫卯,在古代,榫卯是一套传统木工制品的灵魂。木料中凸出来的部分称为榫,而凹进去的部分则称为卯,一个手艺成熟的木匠可以将榫和卯完美地无缝衔接起来,做出来的工艺品浑然一体,几百年都不会损坏;相比之下,现代工艺为了节省时间、金钱,提高效率和利润,用铁钉代替榫卯结构,不仅牢固性和美观性大打折扣,时间一久,铁钉也容易腐蚀生锈,做出来的家具不够结实,往往木料还没有腐烂,结构就已经散架了。用胶粘的家具,更是存在环保隐患。
除了实用性,榫卯更是木匠功力和技巧的最佳体现。我国木匠的传统工艺中,榫卯的类型有几十种,包括楔钉榫、夹头榫、传统棕角榫等常见的做法。都说慢工出细活,通过这种工艺打造的纯木家居,不仅外观精致高雅,而且便于拆卸,实用性非常强,纵横之间都充满了古代匠人的智慧。
我国历史上就有一位不爱皇位却爱木工的皇帝,对其中的趣味赞不绝口。他就是明熹宗朱由校,被人称为“木匠皇帝”。他曾制成一座乾清宫的模型,还有蹴圆堂模型五间,都小巧玲珑。据史书记载,天启年间,匠人所造的床,极其笨重,十几个人才能移动,用料多,样式也极普通。朱由校便自己琢磨,设计图样,亲自锯木钉板,一年多工夫便造出一张床来,床板可以折叠,携带移动都很方便,床架上还雕镂有各种花纹,让当时的工匠叹服。可以想象这位朱由校皇帝在木工方面的造诣有多高,简直是鲁班再世。
随着工业变革与制造业的发展,许多传统的工艺慢慢消失了。当提起鲁班,只会想到一个游戏角色,提到鲁班的技能,只会想到“河豚手雷”时,人们还会想起那些流传千年、曾经让人叹为观止的传统工艺吗?
三月的客人,桃花水
——《三月桃花水》
《三月桃花水》是一篇优美的散文。阳春三月,春水滋润大地,催生美丽景色。作者把三月桃花水比成竖琴、明镜,写出了春水滋润大地、催生万物的可贵,通篇都表现出对大自然的热爱。
一、抒情诗之王刘湛秋
刘湛秋是安徽芜湖人,生于1935年,是当代著名诗人、翻译家、评论家,曾任《诗刊》副主编,还是中国散文诗学会副会长。他的作品清新空灵,富有现代意识,手法新颖洒脱,早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他就被誉为“抒情诗之王”。刘湛秋结集出版的有诗歌、散文、评论、翻译、小说等三十多种,他的诗集《无题抒情诗》获过中国新诗奖;他翻译的《普希金抒情诗选》《叶赛宁抒情诗选》广受读者喜爱,一度成为畅销书。他写的散文,必定也是优美的。品味完《三月桃花水》,让我们一起来读读他的诗作《当你进入生命的春天》吧。
当你进入生命的春天
世界开始对你明亮了
像一条铺着卵石的小溪
吹着竹笛,摇着野花的铃
去追逐奔腾的江河
童年的迷惑、天真
让位给勇敢的求知和探索
人生不再是一部童话
而是充满现实的酸甜苦涩
你会昂然地迎接这一切
正如你身上的全部光彩
来自青春的勇气和力
啊,没有人去怀疑春天的美丽
只会为春天的虚度而惋惜
这首诗,是平淡中显崎岖,浅易里寓深意,朴素中见优美。
二、春水为什么称为桃花水?
在《三月桃花水》中,作者称春水为“三月桃花水”。《礼记·月令》中说:“仲春之月,始雨水,桃始华。盖桃方华时,既有雨水,川谷冰泮,众流猥集,波澜盛长,故谓之桃花水。”春天是桃花盛开的季节,而且桃花很美丽,就如一位既明艳又婉约的女子,这一意象很符合春的形象。将春水与桃花联系在一起,表现了春水的明净、美丽、温婉、动人,更能显示春水的烂漫、美丽与活力。读完《三月桃花水》,让我们再来欣赏一下杜甫写的《春水》,再度领略桃花水之美。
春水
杜甫
三月桃花浪,江流复旧痕。
朝来没沙尾,碧色动柴门。
接缕垂芳饵,连筒灌小园。
已添无数鸟,争浴故相喧。
三、天气谚语真的准吗?
《三月桃花水》通过诗一样的语言和生动的形象,赞美了三月桃花水:比金子还贵,比银子还亮,美得让人沉醉。有一句谚语叫作“发尽桃花水,必是旱黄梅”。意思是说如果桃花开放期间雨水明显增多,那么到了芒种节气,梅雨就将偏少或偏迟。类似这样的天气谚语你知道多少呢?
相距一定时间,两种天气之间有一定的变化联系,气象学上把这种联系叫作韵律。许多作为气候预测的天气谚语是属于韵律性质的。3个月的韵律表现为季节之间的联系,例如,与春、夏有关的:“春雨贵如油,夏雨遍地流”“春季无大风,夏季雨水穷”“发尽桃花水,必是旱黄梅”;还有夏秋之交的“大暑不雨秋天旱”“夏寒秋长”;秋、冬的则有“秋水纷纷,冬雪满天”“秋有旱,冬有冰”;最后回到春天:“寒水枯,春水多”“打冬雷,落春雨”“春雪百日雨”。
这些天气谚语,字面意思都很简单,反映的是季节气候特点之间的联系,气象工作者先要进行大量的谚语验证工作,再以此作为气候预报的一种判断依据。
此外,许多天气谚语反映天气气候5个月的变化和联系,大约相隔一个季节。例如:
(1)“不得春风,难得秋雨”“春有几次大风,秋有几次大雨”;
(2)“三九欠东风,黄梅无大雨”“九里一场风,伏里一场雨”“九九南风伏里旱”“四九南风伏里旱”。
以上两组天气谚语主要是根据冬、春冷空气活动来预报5个月(约150天)以后的降水天气。时间相隔这么久,这种预报靠谱吗?人们曾对天气谚语进行验证,研究1月冷空气活动与6月降水的联系,发现26次冷空气活动中,23次冷空气后150天左右有降水,比例高达88%,降水过程平均为3天。由此可以看出,用5个月韵律预测气候变化,可靠程度还是比较高的。老祖宗的智慧真的很厉害啊!
四、河流打架会发生什么?
河流打架会发生什么?是你吐我一口水,还是我掀你一丈浪?真实的河流袭夺可比这激烈得多!
很久以前,黄河和淮河两家的“孩子”(支流)——柴汶河和沂河,就闹了这么一出,结果是柴汶河打赢了沂河。
柴汶河和沂河这一对冤家原本打不着照面,分水岭在山东省沂蒙山区的沂源县。大大咧咧的古沂河高唱“大河向东流哇,天上的星星参北斗哇!”向着东北方向说走就走了。而精打细算的古柴汶河则在发源后往西南方向流走了,二者相安无事,“河水不犯河水”。但岁月并非总是静好,古柴汶河安稳日子过久了,寻思着要发家致富,必先开源。于是,柴汶河源头向上游侵蚀、发展,竟然切穿了与古沂河的分水岭,从而将古沂河的上游河源段抢了过来,成为柴汶河上游。沂蒙山区的柴汶河,流向由东急剧转向西南,并在大拐弯上游形成了壮丽的峡谷和瀑布。柴汶河靠着“巧取豪夺”,挣下了今日这份家业。
沂河呢,由于被袭夺,它源头的水量急剧减少,积累了超过10米厚的沼泽沉积物。这些沉积物的年龄在1万~3万年之间,每日都在控诉柴汶河的“霸道”。当时,渤海也受到了牵连,海平面下降超过120米,使现在的山东半岛与韩国连在一起,整个渤海几乎不存在了。这两条河流打架,让中国北方地区更加干冷。在八万年前的“抢水大战”中,沂河输得很彻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