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宁波自然地理环境
宁波海岸线绵长,海涂宽广,港湾众多,浅海辽阔,水道穿插,岛礁棋布。境内海岛同属北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冬夏季风交替明显,年温适中,四季分明,夏热少酷暑,冬冷无严寒,光照较多,热量较优,雨量充沛,空气湿润,光热同季。然而四季都可能出现灾害性天气,有影响的台风年均2.7~3.5个、暴雨3.1~3.6次。由于海岛区下垫面多为热容量大的海洋,受海气作用影响,海岛区与邻近大陆相比,具有冬、夏各短7天和2天,春、秋各长5天和4天的季节特点。海岛区中有几个乡镇建制之岛屿均为距大陆不足10千米的近海岛屿,冬季盛行离岸风(偏北风)时,各岛屿气候趋于大陆性,最冷月为1月(平均最低气温2.5℃~2.9℃),反之,夏季盛行向岸风(偏南风)时,则各岛屿气候趋于海洋性,最热月比大陆略迟(北部7月,南部则8月,平均最高气温30.7℃~31.8℃)。由于近海岛屿面积小,地形低矮,难以形成地形雨,且天气系统在海上移动快,停留时间短,致使降水比邻近的大陆偏少(年降水量1239~1522毫米),风力则较大陆为大(每年大风日达52~94天)。此外,空气相对湿润,在近海洋流作用下,易产生平流雾,因此与邻近之大陆相比,雾日更多(雾日达24.3~55.7天)。
宁波大陆海岸线北起钱塘江口余姚西三闸,南至三门湾西的宁海旗门港,经余姚、慈溪、镇海、北仑、鄞县(今鄞州区)、奉化、象山、宁海滨海线。甬江口北,海域辽阔,岸线平直,多砂质、泥质岸,陆地宽广,滩涂发育。甬江口南,岸线曲折,岩岸、泥质岸相间,多丘陵港湾、岛屿,内陆布小平原。分淤泥质、基岩、沙砾质、河口海岸等。
从岸线至0米线有滩涂45处,计971.27平方千米,大致分五大片。一为余姚慈溪岸段,自余姚临山至慈溪龙山;二为镇海北仑岸段,自龙山从镇海至北仑郭巨;三为象山港岸段,自北仑峙头角至象山钱仓;四为象山半岛东部岸段,自象山钱仓至石浦镇;五为三门湾北部岸段,自象山石浦至宁海旗门。
宁波地处中纬度地带,属北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南部有向中亚热带过渡之痕迹,东部具海洋性季风气候之特征。夏冬季长,春秋季短,四季分明。“夏热而不酷,冬寒而不烈”,温暖润湿,光热充足,雨水丰沛。风向因季节交替而变化明显,多异常天气。
境内年平均日照时数为1801.8~2014.3小时。年际日照时数,最多年有1985~2404小时,最少年仅有1425~1784小时,二者差值有560~736小时。最多为7—8月,平均243.8小时;最少为2月,平均108.4小时。年日照百分比为41%~45%,日照最多年可达45%~54%,最少年仅有29%~38%。日照时数地域分布总体而言北多南少,北面地区年平均时数为1960小时,而南面地区年平均时数在1861小时以下,中部地区日照时数介于两者之间,南北平均差异在100小时左右。出现极值年份时,南北差异不十分明显,而各县之间差异则较为显著,最多年份可差240小时,最少年份在300小时以上,分布极不平衡。日照百分比分布趋势亦是北多南少,平均相差2%。太阳年辐射量一般在4270~4564兆焦耳/米2,年变幅最多与最少之间可相差265~293兆焦耳/米2,相当于冬季1个月的辐射量。在季节和月份分布上,夏季7—8月为最大,月均值分别为571.5兆焦耳/米2、550.6兆焦耳/米2,占全年25.4%左右。冬季12月至次年2月为最少,月均值在251兆焦耳/米2以下。太阳辐射量水平分布北多南少,北部较南部平均多126兆焦耳/米2,相当于冬季半个月的太阳辐射。
宁波年平均降水量1285.8~1674.5毫米,年际差异明显,枯水年雨量差异可达2.3~2.7倍。全年有2个相对雨季,从3月开始到9月,各月降水量均超过100毫米。3—7月为第一个雨季,即春雨连梅雨,其中3—5月为春雨期,雨量、雨日分别占全年的27%和31%,6—7月为梅雨期,又称“黄梅雨”,雨量、雨日分别占全年的24.5%和18%,6月雨量为全年之最,平均为203毫米,占全年雨量的14.3%。8—9月为第二个雨季,2个月雨量平均为357.1毫米,占全年雨量的25%,但降水相对变率较大,此时段雨量主要取决于台风活动。台风多则常狂风暴雨以致洪涝,反之则出现伏旱加秋旱。12月至次年1月为少雨期,月平均雨量在60毫米以下。雨量分布呈沿海向内陆递增,南部多于北部、西北多于东部,山区多于平原、平原多于沿海。多雨区集中在西部山区的宁海双峰及余姚四明山区大岚附近,年降水量均在1700毫米以上,而北部海滨地区为相对少雨区,年降水量不足1000毫米。月降水量地域分布与年分布基本相似,但12月至次年1月则出现南略少、北略多的现象。
宁波境内风向分布具有典型季风特征,风向因季节交替而变化明显。冬季受蒙古冷高压控制,盛行干燥寒冷的偏北风和西北风;夏季受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影响,盛行湿热的偏南风和东南风。春秋两季为冬夏交替期,风向多不稳定,春多偏南风,秋多偏北风。境内常年最多风向是:东部沿海及宁海以偏北风为主,而内陆地区(不包括宁海)则以偏南风为主。年均风速2.9~5.5米/秒,其中内陆地区2.6~3.1米/秒,沿海5.3米/秒,年际差异各地不一,为0.8~2.1米/秒。最大风速各月均在11.7米/秒以上,其中濒海的北仑、石浦各月均超过20米/秒。7—9月是热带气旋与台风期。平均每年受台风影响1.8次,最多6次,其中东南沿海平均2次,境北1.5次。
宁波海区盐度南高北低,港口湾外高,港底湾内低,杭州湾等盐线密集,水平梯度大。宁波海区年均盐度,南部30.5‰,中部25.7‰,北部杭州湾内12.3‰,紧贴杭州湾南岸水域最低。海区北部毗邻舟山群岛,南部系开敞的大目洋,外海波浪传入,北部受岛屿阻碍,南部畅通无阻。波浪运动受季风影响明显,南、北水域各异,北部以风浪为主,(游山站)累年出现频率48%,涌浪累年出现频率21%;南部以涌浪为主的混合浪占优势,(松栏山站)累年出现频率99%。冬季以外,月、年平均波高南部皆略大于北部。最大波高北部游山站2.6米,南部松栏山站1.7米。波向变化,北部、南部差异明显。北部呈西北至北东北向、东至东南向两个主浪向,出现频率前者45%,系冬季主浪向;后者25%,为夏季主浪向。南部主浪向东东北至东东南向,季节变化较小,混合浪中风浪比例极小。
宁波海区潮汐运动基本能量源是太平洋潮波,受经琉球群岛传入台湾北部海域入长江口区北股潮波控制。除杭州湾南岸,即慈溪庵东至北仑穿山一线,属不规则半日潮、混合潮,其余皆规则半日潮。潮差趋势两头大、中间小。东南部近海象山东部、象山港内,潮差较大,均3.0米以上。东北部近海峙头角至镇海一线,潮差渐减,一般1.8米左右,为潮差最小的一段水域。北部近镇海进入杭州湾,潮差逐渐增大。潮时,杭州湾南岸,以龙山为界,龙山以西涨时小于落时,越向西,其差愈大;龙山以东涨时大于落时。象山港内涨时普遍大于落时,越向港内,其差愈甚。
宁波潮流在海区沿岸水域,除象山东部水域开敞呈明显旋转,余皆往复流。镇海口附近涨潮流向西西北,退潮流向东东南。象山港口外涨潮流向西北,退潮流向东南。杭州湾南岸,境内最大涨潮、落潮流速分别为2.68米/秒、1.80米/秒。象山港内平均潮流速,落潮流大于涨潮流,港口附近差0.52米/秒,中段差0.18米/秒,越往港内,其差愈小。象山港东部近岸浅海水域,最大潮流速0.14厘米/秒,由北向南减少,不同季节常差异。杭州湾南岸涨落潮流历时,以慈溪新浦沿分界,其东涨潮流历时短于落潮流,其西至庵东附近,涨潮流历时长于落潮流。象山港内涨潮流历时皆大于落潮流,港口附近差1小时34分,中段差2小时26分,越向港内差值愈显。涨落潮流流速垂直分布以表层或5米层最大,随深度增加,流速垂直分布渐小。杭州湾余流值大于0.40米/秒,表层流向趋外海,底层偏北,表层至底层呈明显左旋现象,上流至下流依次作逆时针向变动,河口纵断面构成表层向外海、下层向湾内半封闭式环流。象山港内余流,上层大、下层小,呈上层向港外、下层向港内流向,有河口段纵向环流模式。象山东部浅海水域,年流量值最大0.20米/秒,流向多偏东或东南向。三门湾境内,涨潮、落潮流速明显不对称,一般落潮流速大于涨潮流速,差值最大0.7米/秒。大潮水浑浊,小潮水较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