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3 考研真题和强化习题详解
一、单项选择题
1.下列哪一项描述的是回归假象?( )
A.重复测验时,在第一次测验中获得中等分数的被试的得分将趋向两端
B.重复测验时,被试的分数将与他们第一次的分数相反
C.重复测验时,获得极端分数的被试的分数将接近平均数
D.重复测验时,在第一次测验中获得极端分数的被试的分数将更加极端
【答案】C
【解析】回归假象是指测量值向平均值靠近的现象,也称为统计回归现象,即第一次测量的高分组和低分组两个极端组的分数在第二次测量时向平均数回归了。
2.平衡不适用于( )。
A.差异延续效应
B.一般练习效应
C.随机取样
D.随机分配
【答案】A
3.在实验中,实验者操纵的变量是________,实验者记录的行为是________。( )
A.控制变量;观察变量
B.因变量;自变量
C.观察变量;控制变量
D.自变量;因变量
【答案】D
4.一位研究者对感觉过程感兴趣。他(她)想要了解声音的响度是否影响被试对声音的反应时。研究者操纵蜂鸣器的响度并且测量被试对蜂鸣器的反应时。自变量是________,因变量是________。( )
A.声音的响度;被试的反应时
B.被试的反应时;蜂鸣器的响度
C.被试的反应时;声音的响度
D. 感觉过程;声音的响度
【答案】A
5.当( )时,会发生交互作用?
A.因变量受到自变量的影响
B.有全距限制的问题
C.一个自变量的作用受到另一个自变量的影响
D.自变量受到因变量的影响
【答案】C
6.控制变量是( )。
A.在实验中保持恒定的潜在的自变量
B.在实验中保持恒定的潜在的因变量
C.在实验中实验者以控制的方式操纵的自变量
D.在实验中实验者以控制的方式操纵的因变量
【答案】A
7.在被试间设计中,每一个被试接受________自变量水平,然而,在被试内设计中,每一个被试接受________自变量水平。( )
A.一个;每个
B.每个;一个
C.一个;一个
D.每个;一个
【答案】A
8.心理学家通过( )使不同组的被试尽可以相同。
A.随机化
B.向平均数回归
C.相关
D.混淆
【答案】A
9.一位研究者比较了维他命C在预防感冒中的作用。在实验中,要求被试每天服用小剂量的维他命C或大剂量的维他命C。要求所有的被试每天按剂量服用他们的维他命C,并且保持健康的饮食习惯。记录每位被试在冬天得感冒的次数。在这项研究中,健康的饮食习惯属于( )。
A.无关变量
B.因变量
C.自变量
D.控制变量
【答案】D
【解析】健康的饮食习惯对因变量被试在冬天得感冒的次数有影响,因此在实验过程中应保持恒定,即属于控制变量。
10.乔不经常打保龄球。但是,他第一局打出了一个很高的分数。根据向平均数回归,乔的第二局的分数会( )。
A.与他的第一局相比,更接近于他这个水平的保龄球手的平均数
B.与他第一局的水平十分接近
C.更好
D.非常低
【答案】A
11.一位研究人员对年龄对记忆功能的影响感兴趣。他(她)比较了老年人与年轻人在同一记忆任务中的表现。在这个实验中,年龄是( )。
A.被试变量
B.随机变量
C.混淆变量
D.因变量
【答案】A
【解析】年龄在这个研究中是自变量,同时年龄是被试自然发生的变量,是研究者只能选择而不能操纵的变量,因此是被试变量。
12.在双盲实验中,( )。
A.被试不是随机选取的
B.实验者与被试都不知道被试接受了自变量的哪个水平
C.所有的被试间组都知道实验操纵
D.存在两个混淆变量,使解释数据变得十分困难
【答案】B
13.一个实验者对老年人与年轻人对图片和文字的记忆进行测验。首先,他(她)给被试呈现由图片和文字组成的表格,在表格呈现完毕以后立即要求被试尽可能多的回忆表格上的项目。下列哪一项描述的是交互作用?( )
A.老年人的记忆成绩没有年轻人的稳定
B.老年人的总的记忆成绩比年轻人差,但是所有的组都显示老年人的图片记忆好于文字记忆
C.老年人的图片记忆显著优于文字记忆,年轻人的图片记忆也优于文字记忆只是程度较轻
D.老年人的总的记忆成绩比年轻人差,但是所有的组都显示老年人的文字记忆好于图片记忆
【答案】C
14.一位研究人员想要了解视觉表像是否影响视知觉。在一半的试验中,他(她)让被试注视屏幕,寻找一个闪烁的箭头(控制条件)。在另一半试验中,要求被试在注视屏幕、寻找箭头的同时,在头脑中形成一些物体的表象(比如山)(实验条件)。总有20名被试,10名被试先接受控制条件再接受实验条件,另外的10名被试接受相反的顺序。这属于( )。
A.随机化
B.匹配
C.平衡
D.混淆
【答案】C
【解析】在这项研究中,研究者通过让一半的被试者接受一种实验顺序,而另一半被试者接受另一种实验顺序,以此来消除不同的实验顺序对实验结果的影响,因此属于平衡。
15.为什么说临界实验对科学家很重要?( )
A.可以验证来自两种不同理论的相同预测
B.可以区别两种竞争理论
C.科学家有时进行实验只是想了解会发生什么
D.比单因变量实验的操纵更好
【答案】B
16.一位社会心理学家对被试从个别故事中表现出来的种族态度感兴趣。在多个实验中,一组被试阅读关于一个黑人男性的故事,而另一组被试阅读关于一个白人男性的故事。故事的其余内容都是一样的。要求被试对这名男性的智力作出估计。在这个实验中,种族是( )。
A.自变量
B.随机变量
C.因变量
D.控制变量
【答案】A
【解析】这个实验中的自变量是种族,因变量对男子智力的估计。
17.下列哪一项描述的是零结果?( )
A.实验者与被试都不知道实验处理
B.实验结果不符合预测
C.自变量对因变量有显著的影响
D.自变量的操作对自变量没有产生影响
【答案】D
18.Bushman等(2007)的“当上帝允许杀戮,人们听从(When God Sanctions Killing,The People Listen)”实验发现,圣经中对暴力的许可会增加侵犯行为,尤其对于信徒。下面哪一个的叙述反映了Bushman等发现的交互作用?( )
A.当被试读到的文章涉及到上帝,对上帝的信仰并不影响侵犯行为
B.当被试读到的文章没有涉及到上帝,信仰上帝和不信仰上帝的被试表现出了相同水平的侵犯行为。但是,当文章中涉及到上帝,信仰上帝的信徒表现出了更多的侵犯行为
C.当被试读到的文章没有涉及到上帝,信仰上帝和不信仰上帝的被试表现出了相同水平的侵犯行为。当文章中涉及到上帝,上帝的信徒与非信徒表现出了相同的侵犯行为
D.在阅读无关的文章的被试中,上帝的信徒表现出更多的侵犯行为
【答案】B
19.随机取样意味着( )。
A.被试间不同因素的匹配
B.将连续变量化为二分变量的过程
C.确保每名被试在一次实验中有相等的机会被抽取的技术
D.不同的两个实验获得两个不同结果的不可靠性
【答案】C
20.( )是处理差异延续效应的一种方式。
A.使用被试内设计
B.使用控制组
C.匹配
D.使用被试间设计
【答案】D
21.控制组提供了一个可用于比较的( )。
A. 基线
B.匹配
C.安慰剂
D.随机化
【答案】A
22.一位发展心理学家想要了解5岁男孩与5岁女孩在词汇技巧上的差别。这一实验使用( )设计。
A.双盲
B.被试内设计
C.被试间设计
D.混合
【答案】C
【解析】男和女属于被试变量,即本实验设计只能选用被试间设计。
23.一位研究者对记忆术的效力感兴趣。在一项实验中。他(她)让所有被试接受实验条件和控制条件两种条件。在实验条件中,让被试用“地点法”学习并回忆一张单词表。在控制条件中,仅仅是让被试学习并回忆一张单词表。两张单词表的长度和难度相同。不同被试间两种条件的呈现顺序进行了平衡。这位研究者在两个条件下没有发现不同。这是不是意味着“地点法”并不是有效的记忆术?( )
A.不是,因为存在一般练习效应
B.是的,实验中的被试间设计防止了这个结论
C.不是,可能存在差异延续效应
D.是的,“地点法”不是有效的记忆术
【答案】C
【解析】记忆术对记忆的影响是持续的,因此,在控制条件下,被试也可能不自觉的使用了“地点法”,因此使得两种实验条件下的记忆效果没有差异,属于差异延续效应。
24.一项研究考查了睡眠剥夺(24小时和48小时)对男性和女性被试驾驶能力的影响。要求被试在24小时后进行一项驾驶测验,然后在48小时睡眠剥夺后再进行一次测验。在驾驶测验中所犯的错误数作为实验的因变量。这个设计属于( )。
A.被试内设计
B.混合设计
C.被试间设计
D.what-if
【答案】B
【解析】在这项研究中,存在两个自变量,一个自变量是性别,另一个自变量是睡眠剥夺时间的长短。性别使用的是被试间设计,而睡眠剥夺时间的长短使用的是被试内设计,因此,本研究属于混合设计。
25.随机分配意味着________,随机选择意味着________。( )
A.样本中的任何成员都有相等的机会被分配到每个实验处理中;实验处理执行的顺序在被试间是完全平衡的
B.样本中的任何成员都有相等的机会被分配到每个实验处理中;总体中的任何成员都有相等的机会成为被试
C.总体中的任何成员都有相等的机会成为被试;实验处理执行的顺序在被试间是完全平衡的
D.总体中的任何成员都有相等的机会成为被试;样本中的任何成员都有相等的机会被分配到每个实验处理
【答案】B
26.下列关于小样本设计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包含每个被试的少量观察记录
B.通常是混合设计
C.接受不同自变量水平的被试数量不同
D.在心理物理学、临床和操作条件反射研究中经常应用
【答案】D
27.Bushman等(2007)的“当上帝允许杀戮,人们听从(When God Sanctions Killing,The People Listen)”实验发现,圣经中对暴力的许可会增加侵犯行为,尤其对于信徒。在这个实验中,文章的来源(圣经还是古老的卷轴)是________,对上帝的信仰(信徒还是非信徒)是________,侵犯行为是________。( )
A.控制变量;自变量;因变量
B.自变量;自变量;因变量
C.自变量;控制变量;因变量
D.自变量;因变量;自变量
【答案】B
28.某研究者对年龄对记忆的影响感兴趣。他比较了老年和青年在记忆任务上的成绩。该实验中,年龄是( )。(中山大学2008研)
A.因变量
B.混淆变量
C.随机变量
D.被试变量
【答案】D
29.下面( )是零结果。(中山大学2008研)
A.实验者和被试都不知道实验目的
B.自变量的变化不引起因变量的变化
C.预期之外的结果
D.自变量对因变量有很大作用
【答案】B
30.练习和疲劳效应是( )设计中的主要问题。(中山大学2008研)
A.被试间
B.随机组
C.被试内
D.A和C都是
【答案】C
31.可以通过( )降低天花板效应和地板效应的可能性。(中山大学2008研)
A.避免使用太简单的任务
B.避免使用太难的任务
C.做预实验确保任务成绩不太高也不太低
D.以上都是
【答案】D
32.某实验中,实验材料是两组同样数量的图片和单词。A组里面的图片是B组里面的单词,而A组里面的单词是B组里面的图片。给一半被试用A组材料测试,给另一半被试用B组材料测试。这种设计是( )。(中山大学2008研)
A.随机化
B.匹配
C.混淆
D.平衡
【答案】D
33.实验结果的信度( )。(中山大学2008研)
A.随样本增大而增加
B.随观察次数增加而增加
C.A和B
D.与样本和观察次数无关
【答案】C
34.被试间设计的主要弊端是( )。(中山大学2008研)
A.前面处理的作用可能使得后续处理的作用发生改变
B.被试间差异可能掩盖处理效应
C.必须采用少量的自变量
D.有练习效应
【答案】B
35.在一个实验中,混淆(confounding)发生在( )的情况。(中山大学2007研)
A.一个自变量被同时操控
B.一个未被控制的变量与一个自变量协同变化
C.两个自变量之间发生交互作用
D.三个或者更多自变量之间出现交互作用
【答案】B
36.下述哪一个是被试内设计的缺点?( )(中山大学2007研)
A.the variability due to participants can not be estimated statistically
B.treatment order effects
C.a large number of participants is required
D.both a and c
【答案】B
37.下述哪种方法可以较好地保证不同被试组之间在所有重要的特征上相近?( )(中山大学2007研)
A.双盲技术
B.混淆
C.随机
D.协变量
【答案】C
38.在一项研究情绪的实验中,要求A组被试在前后两次情绪测试之间观看恐怖电影,要求B组被试在前后两次情绪测试之间休息,则A组被试通常被看做是( )。(统考2008研)
A.后测控制组设计的控制组
B.后测控制组设计的实验组
C.前测——后测控制组设计的实验组
D.前测——后测控制组设计的控制组
【答案】C
39.在一个2×2的完全随机设计中,若每种处理使用6名被试,整个实验设计需使用的被试数是( )。(统考2007研)
A.6
B.12
C.18
D.24
【答案】D
40.一项实验拟考察图片材料是否比文字材料更容易识记,则材料是( )。(统考2007研)
A.自变量
B.因变量
C.控制变量
D.无关变量
【答案】A
41.通过双盲法来控制额外变量的方法属于( )。(统考2007研)
A.匹配法
B.平衡法
C.排除法
D.恒定法
【答案】C
42.在2×3的实验设计中,研究的因素有( )。(统考2007研)
A.2个
B.3个
C.5个
D.6个
【答案】A
43.在心理学实验中,要求特征(demand characteristics)是影响实验效果的因素之一。反映要求特征的典型例子是( )。(统考2007研)
A.Stroop效应
B.练习效应
C.霍桑效应
D.序列效应
【答案】C
44.在学年开始时,实验者测试了所有儿童的智商,然后从每班随机抽取几名儿童,告诉他们的班主任这些儿童“智力超常”。学年结束时,再对所有儿童进行同样的测试,发现“智力超常”儿童智商分数提高的幅度明显超过其他儿童。这种现象称为( )。(统考2007研)
A.罗森塔尔效应
B.安慰剂效应
C.反应定势
D.肯定偏向
【答案】A
45.准实验(quasi-experiment)与真实验相比,在前者中,( )。(中山大学2005、2003研)
A.实验者可以对所操纵的变量进行更大的控制
B.实验者检查的是因自然因素而形成的组别
C.研究具有明确的应用价值
D.研究不具有明确的应用价值
【答案】B
【解析】准实验中使用的是无法操纵的自变量,即某些自然发生的自变量。
46.一个有效的实验出现零结果(null result)的原因是( )。(中山大学2005研)
A.自变量各水平之间太相似
B.因变量出现了天花板效应
C.无关变量(extraneous variable)没有保持恒定
D.以上都对
【答案】D
47.如果出现下述哪种情况,平衡技术(counterbalancing)可能不能满足实验的要求?( )(中山大学2005研)
A.General practice effects
B.Random selection
C.Random assignment
D.differential-carryover effects
【答案】D
48.被试间设计的最大缺点是( )。(中山大学2005研)
A.一个处理的效应会影响后续处理的有效性
B.被试差异会干扰处理效应
C.实验中所能容许的自变量数目较少,因而很不经济
D.被试只能接受一个自变量水平,因而很不经济
【答案】B
49.在一个实验室实验中,心理学家更关心( )是否相同,而不太关心物理刺激是否相同。(中山大学2003研)
A.主试
B.被试
C.加工过程
D.自变量
【答案】C
50.为了设计一个真实验(true experiment),必需包含一个因变量和( )。(中山大学2003研)
A.一个自变量且包含至少一个水平
B.一个自变量且包含至少两个水平
C.两个自变量且每一自变量包含至少一个水平
D.两个自变量且每一自变量包含至少两个水平
【答案】B
51.下面哪种情况是随机化的一个实例?( )(中山大学2003研)
A.号码为奇数的被试参加自变量的一个水平,号码为偶数的参加另一个水平
B.被试上午接受自变量中的一种处理,下午接受另一种处理
C.两组被试在各个特征上完全匹配
D.被试能加入哪一组是抛硬币决定的
【答案】D
【解析】A项是匹配,D项是平衡。
52.下述哪种方法可帮助克服实验中的前后干扰效应(carry-over effect)?( )(中山大学2003研)
A.被试间设计(between subjects design)
B.被试内设计(within subjects design)
C.匹配(matching)
D.使用控制组(control group)
【答案】A
53.当研究者说他们的实验结果具有统计学意义时,说明( )。(中山大学2003研)
A.研究具有重要实际和理论意义
B.统计学方法运用恰当具有重要意义
C.研究对统计学具有贡献
D.结果不大可能由随机事件引起
【答案】D
54.在一项研究中,研究者希望考查一种新的学习方法是否有效,一个最关键的无关变量(extraneous variable)是( )。(中山大学2003研)
A.民族
B.运动技能
C.智商
D.性格
【答案】C
55.在一个混合实验设计中,交互作用不显著说明( )。(北师大2003研)
A.各因素之间不存在内在联系
B.各因素的主效应是相互独立的
C.各因素之间可能存在内在联系
D.各因素的主效应可能会相互影响
【答案】B
56.下面属于主试效应的有( )。(北师大2003研)
A.罗森塔尔效应
B.空间误差
C.被试数量太少
D.没有考察交互作用
【答案】A
二、多项选择题
1.平衡技术是控制额外变量的方法之一。常用的平衡技术有( )。(统考2008研)
A.匹配法
B.拉丁方设计
C.双盲法
D.ABBA法
【答案】BD
2.有人想检验课堂教学中屏幕上呈现的四种类型的文字颜色与背景色搭配是否影响学生的学习效果,结果没有发现这四种搭配类型的学习效果之间存在差异。可能的解释是( )。(统考2007研)
A.文字颜色与背景色搭配本来就与学习效果无关
B.所挑选的文字颜色与背景色的四种搭配类型之间差异过小
C.对学习效果的测量不准确
D.授课教师的差异削弱了文字颜色与背景色搭配类型的影响效果
【答案】ABCD
3.需要采用恒定法控制的额外变量有( )。(北师大2003研)
A.实验室物理环境
B.实验过程控制
C.被试的主观态度
D.仪器的性能指标
【答案】ABD
4.拉丁方设计的主要作用是( )。(北师大2003研)
A.平衡实验中可能产生的各种误差
B.降低实验误差
C.收集更多的实验数据
D.合理分配实验材料或者实验处理
【答案】ABD
5.练习实验的主要作用是( )。(北师大2003研)
A.帮助被试学习和掌握反应原则
B.降低实验误差
C.提高被试反应精确性和可靠性
D.练习实验没有什么作用
【答案】ABC
6.多因素设计的主要特点是( )。(北师大2003研)
A.可以观察因素之间的相互作用
B.揭示不同因素之间的内在联系
C.获得更生态化的实验结果
D.实验设计与实施相对复杂
【答案】ABCD
7.实验研究( )。
A.仅仅为了看看发生了什么事
B.用于重复和扩展以前的发现
C.用于验证理论
D.用来表示两个变量之间的相关程度
【答案】ABC
8.下列哪一项描述的是一般练习效应?( )
A.被试对他们长时间参与的任务感到厌倦
B.随着时间的流逝,被试感到疲劳
C.随着时间的流逝,被试的表现越来越好
D.实验的前部分对后部分的影响随着开始时处理方式的变化而变化
【答案】ABC
三、问答题
1.解释实验中的三种变量。试举一例说明。
答:(1)变量是研究者可以操纵和控制的量,主要有自变量、因变量和控制变量。
①自变量是那些被实验者操纵的变量。
②因变量是依赖于被试对环境操纵反应的实验反应值,即被实验者观察和记录了的随着自变量的变化而变化的被试行为。
③控制变量是由实验者控制的,在实验中保持恒定的潜在变量。控制变量是无关变量的一种。
(2)比如研究被试对红、黄、绿三种灯光的反应时是否与灯光的强度有关的实验中,实验的自变量有两个,一个是灯光的颜色,包括红、黄、绿三个水平;一个是灯光的强度,包括强和弱两个水平。
实验的因变量是被试对红、黄、绿三种灯光的反应时。
实验的控制变量很多,包括情绪、态度、动机等被试因素,噪音等环境方面的因素,主试指导语等的控制。
2.什么是零结果?什么原因使有效的实验产生了零结果?描述一个会产生零结果的实验设计,再举出一个可以避免零结果的替代设计。
答:(1)零结果指自变量的操作没有引起因变量的变化,因而因变量的变动为零的现象。
(2)导致零结果主要有以下两个原因:
①实验者所作出的猜测是错误的,而零结果是正确的。
②实验者没有对自变量进行有效的操纵。
(3)比如你想要研究体育锻炼对减肥的效果,因此,你选择一名肥胖的志愿者,并用量程为250斤的秤对他的体重进行测量,在他进行了一个月的相当强度的体育锻炼后,再次对他的体重进行了测量。测量的结果发现体育锻炼前他的体重为250斤,而体育锻炼后他的体重仍为250斤,因此,你得出结论体育锻炼对减肥没有效果。这个实验设计产生了零结果。
(4)在(3)中出现零结果的原因是受到了因变量测量全距的限制,被试在体育锻炼前的体重可能为260斤,而体育锻炼后体重为251斤,其中9斤就是体育锻炼的结果。而由于所使用秤的量程为250斤,使得实验处理前后的因变量都位于量表的顶端,产生了天花板效应。
对(3)的替代设计是换一个量程更大的秤作为因变量的测量工具。
3.解释交互作用并举出一个例子。交互作用如何影响不同自变量的效果?
答:(1)交互作用是指一个自变量的效应在另一个自变量的不同水平上的效果不同的现象。比如,研究年龄对智力的影响的实验,将年龄分为青年人与老年人,将智力分为流体智力和晶体智力,研究结果发现,随着年龄的增加,流体智力有下降的趋势,而晶体智力则有上升的趋势。
(2)每个自变量的单独的效应在实验心理学中称为因素的主效应。一个因素的水平在另一个因素的不同水平上的变异叫做简单效应。交互作用对不同自变量的效果的影响有:
①交互作用显著,主效应显著,而且主效应与简单效应方向一致。比如,在年龄与智力的影响的研究中,青年人的智力显著高于老年人的智力,青年人流体智力显著高于老年人,青年人的晶体智力显著也高于老年人,但二者的程度之间有差异。
②交互作用显著,主效应也显著,这时的主效应方向可能会被交互作用效应扭曲。比如,在年龄与智力的影响的研究中,青年人的智力显著高于老年人的智力,青年人流体智力显著高于老年人,青年人的晶体智力则显著低于老年人。
③交互作用显著,A的主效应却不显著,这时可能是交互作用掩盖了A的效应。比如,在年龄与智力的影响的研究中,青年人的智力不显著高于老年人的智力,青年人流体智力显著高于老年人,而青年人的晶体智力则显著低于老年人。
4.解释随机选择和随机分配,各举一例。
答:(1)随机选择指总体中的任何成员都有相等的机会成为被试,其实质上强调被试选取的随机性。在这里的总体强调的是可得总体,而不是目标总体。目标总体指根据研究目的确定的研究总体,比如研究大学生的主观幸福感,其目标总体从范围上包括全世界的大学生,从时间上包括历史上存在过的大学生、现在的大学生以及未来的大学生。而可得总体指在研究中实际可利用的总体,比如以随机号码表法在某大学心理系中,随机选取30名被试。
(2)随机分配指样本中的任何成员都有相等的机会被分配到每种实验处理中,其实质强调的是实验处理的分配的随机性。比如,将选取的30名被试随机分配到两个实验组中。
被试选取的随机性和实验处理分配的随机性共同构成了实验设计中的随机性原则。
5.一位对印象形成感兴趣的社会心理学家设计了一项研究穿着外表的质量的实验。在这个实验中,被试与一个搭档(被试不认识)完成一项记忆任务,之后,要求他们估计对方的智力。在记忆任务中,通常由被试朗读需要识记的词表,被试的搭档通常是识记者。被试的搭档是两种不同的人。一种搭档通常穿着华丽,其他的则穿着邋遢。并且,搭档在记忆任务中既可能表现很好也可能表现糟糕。这个实验设计是一个被试间设计。搭档的外表(华丽或者邋遢)与成绩水平(高或者低)交互。因变量是在三点量表(1表示低智商,2表示中等智商,3表示高智商)上的智力估计。40个大学生参加了这个实验,每种条件10人。实验结果如表3-1所示。
表3-1 实验中得到的平均数
统计分析的结果显示搭档外表对智力估计有影响,同时记忆成绩对智力估计也有影响。两个变量之间的交互作用不显著。研究人员推断外表和记忆成绩都影响智力的估计。而且,他(她)认为由于两个变量之间的交互作用不显著,因此外表对高记忆成绩与低记忆成绩时的智力估计的影响是相同的。你是否同意这种解释?这个实验设计中有没有什么缺陷?
答:(1)我不同意这种解释。从被试对搭档的智力的估计平均分上看,很可能存在天花板效应,在高记忆成绩条件下,被试对外表华丽的搭档的智力估计平均分为2.7,因此至少有7人给出了量表最高分3分,被试对搭档的智力估计平均分为2.5,因此至少有5人给出了量表最高分3分。另外,在这个实验中包含两个自变量,自变量1是搭档的外表,包含两个水平:华丽和邋遢。自变量2是记忆任务的成绩,包含两个水平高和低。因变量是对搭档智力的估计。实验设计属于被试间设计。被试间设计从根本上不能排除个体差异对实验结果的混淆,因此,交互作用不显著也可能是由于被试间的个体差异造成。
(2)这个实验设计的缺陷有:
①实验设计采用被试间设计,因变量采用被试的主观评定,因此,被试的个体差异及评定标准是主要的控制变量,应采取被试内设计。
②实验中的每组被试的人数为10人,样本较小,出现取样偏差的可能性较大。应扩大样本容量到30。
③因变量为只有三个值的间断变量,应将评分的范围扩大为10分制或100分制,以避免全距的限制所造成的零结果。
6.假设在“实验项目”中包含两组规则的字词,被试的准确率很高(每种条件有超过95%的准确率)。你能否可以得出结论按照拼写与目标词相似的单词数量对成绩没有影响?接受这一零假设存在哪些问题?
答:(1)不能得出结论。因为这一实验结果可能是由于实验者未能对自变量进行有效的操纵而造成的。每种实验条件的准确率都在95%以上,说明实验任务对于被试而言太过简单,因此,可能掩盖了本来显著的实验结果,因此,应该把实验的难度加大。
(2)接受这一零假设可能犯了β错误,即接受了错误的零假设。同时接受这一零假设也就无法确定是由于实验者对自变量的操纵失败还是零结果是正确,可能否定本来存在的因果关系。
7.研究者假设,接受指导语“在看到单词时努力形成该单词的表象”的被试对单词的回忆率要比不接受这样的指导语的被试的回忆率好。另外,研究者也想考察回忆测试的延迟在其间的影响。对两组被试进行了测试。一组是女生,接收形成心理表象的指导语;一组是男生,不接受这样的指导语。给所有的被试呈现的都是50个具体的名词,每10秒呈现一个。每组中的一半被试在一小时后接受自由回忆任务,另一半被试在一星期后接受自由回忆任务。自由回忆任务的时限是20分钟。结果如下,进一步的统计分析表明,两个因素的主效应都显著,交互作用不显著。
表象组 无表象组
延迟1小时 75% 50%
延迟1星期 50% 25%
问题1:自变量是什么?因变量是什么?是什么样的实验设计?
问题2:用图的形式表示数据。描述研究结果。
问题3:该研究可以得出什么样的结论?为什么?(中山大学2008研)
答:问题1:
(1)自变量:①是否在看到单词时形成该单词的表象,两个水平:是和否;
②延迟时间,两个水平:延迟一个小时和延迟一个星期;
(2)因变量:对50个具体词的回忆率;
(3)实验设计:是一个2×2的被试间设计,两个自变量均为被试间变量;
问题2:
(1)图:
(2)实验结果的描述:
①两个自变量的主效应显著说明:
a.是否看到单词时形成该词的表象这一变量对被试的回忆量有影响,表象组的回忆率显著高于无表象组;
b.延迟时间对被试的回忆量也有影响,延迟1小时的回忆量显著高于延迟1星期的回忆率。
②无交互作用,说明是否在看到单词时形成该单词的表象,不影响延迟时间对被试回忆量的影响。
问题3:该研究的结论是:
(1)延迟时间的长短影响回忆量的大小,延迟时间越短,回忆量越多;因为在本研究中,显示延迟1小时的回忆量显著高于延迟1星期的回忆率。
(2)在看到该单词时形成该单词的表象,可能有助于回忆量的提高;因为表象组的回忆率显著高于无表象组;但是,因为在本研究中,是否在看到单词时形成该单词的表象这一变量和性别变量相混淆,是否在看到单词时形成该单词的表象引起的差异可能是由性别的不同引起的。所以,不能下结论说,在看到该单词时形成该单词的表象,一定有助于回忆量的提高。
(3)延迟时间对回忆量的影响不受是否在看到单词时形成该单词的表象的调节。
8.某研究者对智力的发展变化感兴趣。他招募了20、30、40、50、60、70岁的被试各20名,采用韦氏成人智力量表对他们进行了智力测查。结果如下,进一步的统计分析表明各年龄间的智力差异两两显著。
问题1:自变量是什么?因变量是什么?是什么样的实验设计?
问题2:用图的形式表示数据。描述研究结果。
问题3:该研究可以得出什么样的结论?为什么?(中山大学2008研)
年龄 IQ
20 130
30 120
40 110
50 100
60 94
70 80
答:问题1:
(1)自变量:年龄变量,包括6个水平:20、30、40、50、60、70岁
(2)因变量:智商
(3)实验设计:单因素的被试间设计
问题2
(1)图:
(2)实验结果的描述:
从图和统计结果来看,智力(IQ分数)随着年龄的增加而降低。20岁的智力显著比30岁高,而30岁显著比40岁高,40岁显著比50岁高,50岁显著比60岁高,60岁显著比70岁高。
问题3:
结论:根据题中的结果可得如下结论:随着年龄的增加,智力越来越低。因为从统计结果来看,20岁的智力显著比30岁高,而30岁显著比40岁高,40岁显著比50岁高,50岁显著比60岁高,60岁显著比70岁高。但是,由于韦氏智力量表存在文化公平性的问题,不同年龄之间的差异也可能是由于不同年龄之间的文化差异,或同层人效应造成的。
9.实验设计题:针对你感兴趣的领域(认知、社会、情绪等)的某问题,给出一个较完整的实验设计(中山大学2008研)
答:(1)实验目的:工作记忆容量是否影响双语者第二语言句法加工的速度。
(2)实验变量:
①自变量:工作记忆容量,分为高低两个水平;操作定义:根据数字广度测验(最多为9个数字),来筛选工作记忆容量高、低的被试,容量小于3的归为低容量组,高于6的归为高容量组;
②因变量:采用有歧义的句子,以解歧区单词从出现到被试做出反应的反应时作为因变量;
③控制变量:
a.被试变量的控制:年龄,专业,第二语言熟练度(可以通过自评量表控制),性别;
b.材料控制:句子长度,难度适中;
c.实验过程的控制:包括实验仪器,实验环境及指导语的一致性,主试态度的一致性。
(3)实验过程,每个句子采用自定步调的,单个单词依次呈现,从而记录被试在解岐区的反应时间;
(4)结果统计:本研究采用的是单因素的独立样本的实验设计,所以采用平均数的独立样本的检验方法,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10.表1和表2、表3和表4是针对同一问题采用两种不同的实验设计所获得的模拟实验研究结果。请据此回答下列问题:
(1)分别指出这两种实验各自属于何种设计类型,每种设计各自使用了多少被试。
(2)针对研究问题,根据实验设计一的统计分析结果,能得出什么结论?实验设计二与实验设计一的结论是否相同?如果不同,能得出什么结论?
(3)这两种设计中哪一种更适宜考察本研究的问题?请具体说明理由。(统考2008研)
实验设计一
表1 不同教学方法下不同类型学生的学习成绩
表2 方差分析结果
实验设计二
表3 不同教学方法下不同类型学生的学习成绩
表4 方差分析结果
答:(1)实验设计一为2×2被试间设计,被试为24人。
实验设计二为2×2混合设计,其中,学生类型为被试间变量,教学方法为被试内变量,被试为12人。
(2)根据实验设计一的结果,能得出如下结论:
①教学方法的主效应显著,启发式教学方法的成绩显著高于讲授式;
②学生类型的主效应不显著;
③教学方法和学生类型之间的交互作用显著,即教学方法对不同类型学生的学习成绩产生了不同的影响;与讲授式教学方法相比,启发式教学方法对学困生成绩的提高作用更大。
实验设计二与实验设计一的结论相同。
(3)比较说明
①比较而言,被试间设计的方案能更好地回答研究问题;
②虽然混合设计所需的被试量较少,且混合设计将教学方法作为被试内变量,能更好地控制来自不同个体间的差异,但当实验过程中容易产生累积效应或练习效应时,则被试内实验设计无法适用。本实验如果将教学方法作为被试内变量则会产生累积效应或练习效应,因此,包含被试内设计在内的混合设计不能回答该研究所探讨的问题,选择被试间设计更佳。
11.某研究者假设:海马与复杂思维加工有关,与简单思维加工无关。该研究者随机选出20只白鼠平均分成两组,切除它们的海马,让第一组学习简单迷宫,第二组学习复杂迷宫。第一组经过10次学习就出现完全正确的情况,第二组在学习30次后才出现完全正确的情况。研究者据此认为最初的假设成立。请找出该设计中存在的问题,并完善原有的实验设计。(统考2007研)
答:(1)该设计中存在问题。任何白鼠学习复杂迷宫所需要的次数都要比学习简单迷宫多,实验结果可能是与是否切除海马无关,用不切除海马的白鼠为被试可能会得到相同的结果。原设计使用了两个独立变量:任务难度和有无海马,但只改变了其中一个独立变量,只说明了任务难度对学习影响。要研究海马对思维加工的影响,应将海马体情况作为自变量,包括海马体完好和切除两个水平。
(2)完善的方案。加入海马完整的白鼠作为控制组,成为2×2实验设计:一个因素是海马情况,包括完好和切除两个水平,另一因素是迷宫的难度,包括简单和复杂两个水平。如下表:
研究海马情况和任务难度的交互作用,以及海马因素在简单任务和复杂任务两个水平上的单纯主效应。如果海马单纯主效应在简单任务水平上不显著而在复杂任务水平上显著,则能说明海马与复杂思维加工有关,与简单思维加工无关。
12.某研发机构开发了一套适合于5岁幼儿阅读能力训练的游戏产品,欲通过比较该产品使用三个月前后幼儿阅读能力的变化,以确定其有效性。请针对该目的提出具体实验设计方案,说明理由;并对预期的实验数据给出具体统计分析方法。(统考2007研)
答:根据题意,考虑到5岁儿童的阅读能力及其发展速度有一定的个体差异,而且在实验中,往往只能做到随机分配被试,很难做到随机取样,同时考虑到实验的目的主要是考察使用游戏产品前后儿童阅读能力的变化,所以在实验设计中使用前后测设计。前测的练习效应和成熟等影响可以通过设计控制组进行平衡。
(1)具体设计方法
①第一种实验设计方案。采用随机实验组控制组前测后测设计。该设计的自变量为是否接受游戏产品训练,因变量是幼儿的阅读能力,额外变量包括被试选取、历史成熟、实验组控制组学习内容是否相同等。由题意,通过前测可以获得所抽取样本的最初水平,再与后测结果进行比较,以分析实验处理的效应。同时,为了控制历史、成熟、测验等额外变量,增加了控制组。为了降低实验组和控制组被试之间的选择偏差,采取了随机分派被试的方法。
②第二种实验设计方案。同样采取前测后测方法,只是分配被试的方法不同。除了随机分派之外,还可以利用匹配法进行分配被试。因变量、自变量、额外变量同上。前测后测可以较有效的控制历史、成熟的因素,匹配的方法选择被试也较有效的控制了被试选取中产生的误差。
(2)实验方法的选择原理
真实验设计的本质特征在于对影响内部效度的无关变量采取严格的控制并有效地操纵研究变量。实验设计中综合采取随机取样、前测和控制组等手段。
①随机分配被试是保证实验组和控制祖被试特征相同的有效手段,因为它排除了被试取样偏差导致的系统误差。
②实验设计中还常采取匹配方法,即将在各个与实验相关的因素上相近或相同的被试匹配成对,随机分配到实验组和控制组。这种方法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两组被试的相等性。但实际上配对的因素的数量是有限的,不可能保证被试的所有相关因素都相同,而且这种方法比较烦琐,因而不如随机取样方法运用得广泛。
③在实验程序安排中,前测和控制组用于消除或平衡无关变量的干扰。实际上由于采用随机取样,使得前测的意义有所降低,因为前测也可能引起一定的练习效应。一般来说,如果采用随机原则选取和分配被试,是否需要前测视具体实验而定。
(3)具体统计分析方法
①检验(差值检验)
统计思路:
-=表示接受游戏产品训练的实验组前后阅读能力变化;
-=代表未接受产品训练的控制组或者匹配组前后阅读能力的变化;
-就表示接受游戏产品训练引起的阅读能力变化即产品的有效性。
具体统计检验:
分别进行实验组前、后测(与)相关样本检验,控制组或匹配组前、后测(与)相关样本检验,后测的实验组、控制组(与)独立样本t检验,或者后测的实验组、匹配组(与)相关样本检验。
t检验公式为(和分别代表相比较的两组的平均数)
为两样本平均数差数分布的标准误,相关样本和独立样本的计算方法不同。由于研究中,两总体都是正态分布,两总体方差都未知,当通过随机分配被试时,的计算公式为:,代表实验组的方差,代表控制组的方差。当通过匹配方法分派被试时,公式为:其中,
为实验组与匹配组中每一项之间的差异,为差异的平均数。
当前测与没有差异时,可直接比较后测与,也可以比较与,如果二者有差异则代表产品有效。若与有差异时,只能进行与的比较,如果二者有差异则代表产品是有效的。
②方差分析
检验的这种思路面临很多争论。比较一致的是采用协方差分析或重复测量方差分析。
统计思路:
协方差分析又称共变数分析,是将回归分析与方差分析结合起来使用的一种分析方法。在这种分析中,先将前测成绩作为协变量,建立因变量随自变量变化的回归方程,利用回归方程把因变量的变化中受前测成绩的影响扣除掉,从而能够较合理地比较在实验组和控制组下,经过回归分析手段修正以后的因变量的总体均数之间是否有显著性差异,这就是协方差分析的基本思想。
重复测量方差分析是把前后测作为一个组内变量,即重复测量,包括前测和后测,组别作为组间变量,包括实验组和控制组。方差分析的基本思路就是把各样本得到的原始观察值的总差异分解成组间差异和组内差异两部分,计算它们的相对大小:组间差异与组内差异的比值越大,说明各组平均数的差异就越明显。在计算中,以检验来推断多个平均数差异的显著性。
方差分析公式及方差分析表:
协方差分析公式:
其中是指通过建立回归方程将前测的影响扣除后各组成绩的均方。
对协方差分析的预测结果的解释:
如果协方差分析结果发现组别差异显著,即在控制了前测成绩的影响后,实验组的后测成绩显著好于控制组或匹配组,那么就表明该游戏产品对5岁儿童阅读能力的提高作用显著。
重复测量的方差分析公式和方差分析表:
公式如下:
对方差分析的预期结果做出解释:如果重复测量的方差分析结果发现组别主效应显著,实验组的成绩好于控制组或匹配组;测量与组别交互作用显著,通过交互作用图及分析发现控制组或匹配组的前后测成绩变化不大,而实验组前后测成绩变化幅度大,差异显著。那么结果就表明该游戏产品对5岁儿童的阅读能力的提高作用显著。
13.什么是自变量的混淆?怎样避免自变量的混淆?(浙大2002研,中科院2003研)
答:自变量混淆指研究者选定的自变量与一些没有控制好的因素共同造成了因变量的变化。避免自变量混淆就是要控制好实验中的额外变量。
(1)对部分被试变量及暂时被试变量的控制方法
①指导语控制。为了使被试的反应一致,应该对指导语标准化;
②主试者对待被试者的态度应该规范化;
③采取单盲或双盲实验法;
④控制被试者的个体差异;
⑤采取实验组、控制组对照法。
(2)对环境变量及部分被试变量的控制方法
①操作控制的方法
这一方法主要是指主试者的具体操作,排除一些变异因素对所研究问题的影响,包括对控制变量的消除和保持恒定的方法。心理实验在暗室或隔音室中进行就是为了消除控制变量的视觉刺激和听觉刺激。对于实验中不能消除的有机体变量,比如年龄、身高、性别、体重等刺激变量,就需要使其保持恒定。
消除法,即通过采取一定措施,将影响研究结果的各种无关变量消除掉。如为了消除“实验者效应”、“霍桑效应”,可采用“双盲程序”;采用好的指导语可消除被试的紧张、焦虑,还可消除被试因不明白如何去做而产生的各种随机与系统误差。
恒定法,即采取一定措施,使某些无关变量在整个研究过程中保持恒定不变。如使研究环境、测量工具、指导语、研究时间对不同被试保持一样,通过效果恒定来达到控制它们的影响的目的。
平衡法,对某些不能被消除,又不能或不便被恒定的无关变量,通过采取某些综合平衡的方式使其效果平衡而对它们进行控制的方法。平衡法的具体方式有对比组法和循环法。对比组法的原理是,随机建立两个被试组,两组除研究变量外,在其他无关变量的效果方面都是相等的,因而两组结果之差可视为研究变量的差异所致。循环法主要用来平衡研究处理的顺序效应。
②设计控制法
通过实验设计,控制实验结果中可能混入的控制变量的效果。主要方法有:控制变量效果的平衡和控制变量效果的抵消。设计时采取实验组和控制组法是实验中基本的方法。通过随机分配被试可以达到平衡的效果。比较典型的是Kurtz提出的有效计划;对于由于实验顺序所造成的练习、疲劳以及空间位置、动作等造成的控制变量的控制,就需要运用抵消法,常见的如ABBA循环法、随机化法。
③统计控制法
常见的有控制变量的纳入法和统计控制法等。将控制变量作为实验设计中的一个自变量,可以使实验情景更接近实际。但是由于自变量的增加,会带来分析上的困难。在统计分析的过程中也可以把一些影响实验结果的因素分离出来,常用的有共变量分析(或称协方差分析)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