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部分 课后习题
第一章 货币和货币制度
一、概念题
1.货币(Currency)
答:货币是一种被人们所接受的,用做交换媒介、计价单位和具有价值储藏作用的商品或者法定的凭据。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认为,货币是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的特殊商品。在金属货币条件下,货币同其他商品一样,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但货币是一种特殊商品,它除了以自然属性满足人们的特定需要外,还具有特殊的社会职能,即具有表现、衡量其他一切商品的价值和直接进行交换的能力,具有价值尺度、流通手段、储藏手段、支付手段、世界货币五种职能。在信用货币条件下,货币是一种交换媒介,表明保有或向社会索取等量物质财富的权利。货币作为商品,只是对货币的使用权进行交易的一种特殊商品。货币的产生和发展经历了漫长的历史。它是商品价值形式发展的必然产物。物物交换中,商品的价值表现经历了偶然的简单的价值形式、扩大的价值形式、一般价值形式三个阶段。纸币是货币的完成形态。货币的形式从实物货币、金属货币、纸币发展到信用货币和现代的电子货币,形式不断更新,趋于多样化和电子信息化。但其基本职能不变。
2.存款货币(Saving account)
答:存款货币是指能够发挥货币作用的银行存款。存款货币主要是能够通过签发支票办理转账结算的活期存款。客户存入商业银行的活期存款,没有期限规定。客户可以使用银行发给的活期存款支票簿,随时签发支票,进行日常支付和结算。如果所签发的支票被存款人用来从银行提取现金,则仅作为一种普通的记账凭证,证明存款将转化为现金;当签发的支票被存款人用来支付货款和偿还债务时,就成为流通工具,并执行着货币的部分职能。所以,从总体看,商业银行的活期存款余额应视同货币,通常被称为“存款货币”。一个国家所有商业银行的活期存款形成该国货币供应量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商业银行的存、放款信用业务又直接影响着活期存款的增减变化,所以银行的信用业务对货币供应量的增减有极为重要的影响。
3.价值尺度(Unit of account)
答:价值尺度是货币具有的表现一切商品价值和衡量商品价值量的功能。这是货币的首要职能。货币的这个职能克服了在物物直接交换条件下,由于价值表现不同而给商品流通造成的困难。货币出现后,一切商品的价值都通过货币来表现,货币成为商品价值的惟一表现形式。通过货币,不同商品的价值就可以很容易地进行比较了。货币通过与商品交换,把商品的价值表现为一定的货币量,这一定的货币量就是商品的价格。价格是商品价值的货币表现。在货币本身价值不变的条件下,商品价值的大小是通过货币量(即价格)的变化来表现的。商品价值量大,表现的货币量就大,价格就高;商品价值量小,表现的货币量就少,价格就低。所以商品价值量的大小是通过价格的高低变化来区分的。价格是商品价值的货币表现,并不是说价格在任何时候都能和商品价值保持一致,价格常常围绕着价值上下波动,有时高于价值,有时低于价值,这是市场供求因素影响的结果。商品供大于求,价格就下跌;商品供小于求,价格就上涨。因此,价格是由商品价值决定,并在供求影响下形成的。
4.电子货币(Electronic currency)
答:电子货币是指用计算机系统储存和处理的电子存款和信用支付工具。电子货币是在当代高科技迅猛发展过程中出现的电子化、信息化的支付工具。就具体形式而言,目前主要有两种,一种是以各种卡片如:普通信用卡(credit card)、芯片卡或IC卡(integrated circuit)等形式存在的卡式电子货币;另一种是以计算机软件形式存在的,在网络电子支付系统中用于清算的数字化货币(E—money),这种形式下,通过使用特定软件,使货币价值通过诸如Internet等电子通讯网络发生转移。
5.流通手段(Medium of value)
答:流通手段,是指货币在商品流通中充当商品交换的媒介的职能,其作用是实现商品的价值。货币执行流通手段的职能,孕育着经济危机的可能性。货币作为流通手段,使商品交换由货币出现前直接的物物交换,即W-W,转变为以货币为媒介的商品交换,即W-G-W,从而使商品交换分为买和卖两个环节。买、卖两环节时空上的分离容易引起买卖脱节,使得社会分工形成的生产者相互依赖的链条有中断的可能,从而孕育着经济危机的可能性。当然,经济危机的爆发只有在商品经济发展到一定水平,社会生产者的联系十分紧密的条件下,才能转化为现实。
6.货币制度(Money system)
答:货币制度是指一个国家以法律形式规定的货币流通的组织形式,简称币制。它是随着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建立而逐步形成的,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变化,货币制度也不断演变。货币制度的内容包括:确定货币材料、规定货币单位、规定流通中的货币种类、规定货币法定支付偿还能力、规定货币铸造或发行的流通程序、规定货币发行准备制度。
7.贮藏手段(Store of value)
答:所谓贮藏手段,指货币退出流通领域,作为社会财富的代表而贮藏或保存起来的职能。货币执行贮藏手段的职能,必须是足值的、实在的货币,如金银铸币、金银条块及贵金属器具等。货币执行贮藏手段的职能,能起白发地调节货币流通数量的作用,即“蓄水池”功能。因为在金属货币流通的条件下,当流通中的货币过多时,货币购买力下降,多余的金属货币便会自动退出流通领域而被贮藏起来;而当流通中需要的货币量不足时,货币的购买力增加,贮藏的金属货币又会重新进入流通领域。这样,由于货币的贮藏手段职能,流通中的货币量自发地得到调节,并与商品流通的货币需要量相适应。
8.本位币(Standard currency)
答:本位币又称主币,是用法定货币金属按照国家规定的规格经国家造币厂铸成的铸币。本位币是一国流通中的基本通货。现在流通中完全不兑现的钞票,也称之为本位币,其含义也不过是用以表示它是国家承认的、标准的、基本的通货。
本位币的最小规格是一个货币单位。如中国的银铸币全部是1元。有些国家的金银铸币最小规格的面值为5个、10个,甚至100个货币单位。
9.支付手段(Standard of payment)
答:当货币作为价值运动的独立形式进行单方面的转移时,就执行着支付手段的职能。在这里,货币不再作为交换的媒介,而是成为补足交换行为的一个环节,作为交换价值的绝对存在,独立地结束商品交换(W-G-W)的整个过程,是一种价值单方面的转移,如偿还债务,支付工资、租金,借贷,纳税等行为。货币发挥支付手段的职能,是建立在信用产生的前提之上的。货币执行支付手段职能,一方面,克服了现款交易对商品生产的限制,促进了商品生产和流通的发展;另一方面,又进一步加深了商品经济的矛盾,加大了爆发经济危机的可能性。在赊购赊销的信用交易中,许多商品生产者之问都存在债权债务关系,从而形成债务链。只要有一个债务人不能履约付款,就会引起一系列的债务人不能按期付款的连锁反应,从而导致一些商品生产者因无力清偿债务而陷入困境甚至破产,严重时甚至会引发经济危机。
10.辅币(Fractional currency)
答:辅币是“辅助货币”的简称。主币单位以下的小面额货币。它为辅助主币流通而存在,主要用于零星支付和“找零”。辅币通常也有法定单位。在金属货币流通时代,为防止劣币驱逐良币的现象发生,辅币一般只具有有限法偿能力;在信用货币流通时代,由于货币制度的变化,辅币与主币一样具有无限法偿能力。辅币是本位币的等分,其面值多为本位币的1/10或1/100。中国于1935年法币改革后,确定辅币为“角”和“分”。在金属铸币流通时,本位币与辅币的铸造材料是不一样的。辅币用贱金属铸造,以节省流通费用。辅币的实际价值低于名义价值,是不足值的铸币,它与主币按照法律规定保持固定的兑换比例,以保证其按名义价值流通。辅币的铸造权由国家垄断,铸币收入归国家财政所有,铸造数量也有一定限制。
11.世界货币(World currency)
答:世界货币,指货币越出国内流通领域,在世界市场上发挥一般等价物的作用的职能。它是价值表现和实现的国际化。世界货币的职能主要包括:
①执行一般支付手段的职能,指最后的支付手段,即用以平衡国际收支差额的支付手段。
②作为国际间一般的购买手段,用以购买外国商品。
③作为国际间财富转移的一种手段,即货币作为社会财富的代表,由一国转移到另一国,如援助、战争赔款、输出货币资本等。
货币执行世界货币的职能,只能以贵金属的条块形态出现。但当代一些西方发达国家的信用货币,成为世界上普遍接受的硬通货,实际上也发挥着世界货币的职能。
12.银本位制(Silver standard)
答:银本位制指是指以白银作为本位货币的一种金属货币制度。银本位制又分为银两本位和银币本位。银两本位是以白银的重量单位——两作为价格标准,实行银块流通的货币制度。银币本位则是以一定重量和成色的白银,铸成一定形状的本位币,实行银币流通的货币制度。在银本位制度下,银币可以自由铸造和自由熔化,并具有无限法偿的效力,白银或银币可以自由输出输入。
13.铸币(Coined money)
答:铸币是金属货币的一种,是由国家的印记证明其重量和成色的金属块。所谓国家的印记,包括形状、花纹、文字等。最初的铸币形式各异,后来由于圆形最便于携带且不易磨损,都过渡到圆形。中国最古老的金属铸币是铜铸币,有“布”、“刀”、“铜贝”三种形式。在战国中期流通的圜钱,也是铜铸的圆形铸币,有两类:一是中有圆孔,一是中有方孔。便于串在一起携带。后来又建立了五铢钱制度,铸“开元通宝”钱。自宋代开始,我国主要铸币白银是以称量货币流通的,其计量单位是“两”。西方贵金属铸币的典型形式是银元,出现很早,一贯的特点是圆形、无孔、铸有统治者头像。铸币出现标志着交换媒介又向前发展了一步,政府根据铸币所包含的实际价值标明铸币的面值,以其信誉作为担保。
14.特里芬难题(Triffin dilemma)
答:特里芬难题是指一种主权货币作为国际储备货币的货币制度的两难处境,即信心和清偿力之间的矛盾。布雷顿森林体系下,美元直接与黄金挂钩,其他国家货币与美元挂钩,这就形成了所谓的“双挂钩”体系,它实际上是一种美元本位制。因此,它的运行既要求储备货币发行国——美国保证美元按固定官价兑换黄金,以维持各国对美元的信心,又要求美国提供足够的国际清偿力即提供足够的美元,以促进生产和国际贸易发展的顺畅运转。而信心和清偿力又存在着不可克服的矛盾,美元供给太多就会有不能兑换的危险,从而发生信心问题,美元供给太少就会发生国际清偿力不足的问题。这一布雷顿森林体系的根本缺陷是美国耶鲁大学教授特里芬在20世纪50年代第一次提出的,故称“特里芬两难”。从四五十年代的“美元荒”到60年代以后的“美元灾”,布雷顿森林体系实实在在地陷入了“特里芬难题”中。这一根本缺陷,使后来采取创设特别提款权复合货币也已无法修补,从而最终使布雷顿森林体系无法维持。
15.纸币(Paper currency)
答:纸币是指以纸作为币材的货币,在人们面前呈现了其纯价值体。由于印刷纸币所耗费的劳动量与其执行货币功能所体现的价值量相比是微不足道的,其纯价值与它的物质价值体之间已毫无数量上的关系。从纸币自身的发展过程来看,经历了三个阶段:可兑现的银行券阶段、不可兑现的银行券阶段和纸币完全独立的阶段。纸币的出现是货币发展史上的一次重要革命,对社会经济的发展具有重大意义:首先,突破了金属货币价值总量的限制,能够满足经济规模的扩大对货币的需要,为生产力的发展扫除了流通领域的障碍;其次,纸币体现了国家强制力的作用,使货币的供给集中在国家手中,可充分运用货币政策调节货币供应量,进一步调整产业结构和经济发展速度;再次,纸币的出现大大提高了商品流通速度,提高了经济效益。
16.金币本位制(Gold coin standard)
答:金币本位制是金本位制中最基本的形式。金币本位制是19世纪中叶到20世纪初,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实行的货币本位制度,它有如下特点:其一,金币可以自由铸造。黄金持有人有权请求将生金铸造成金币,同时金币也可以自由熔化,金币持有人如有非货币需要,如工业用、生活用或输出国外时,可以自由将金币熔化成金块。政府也按照一定价格无限制地出售黄金,其作用与自由熔化相同。其二,辅币和银行券可以自由兑换成金币。具有无限法偿能力的主币和具有有限法偿能力的价值符号(硬辅币和银行券)同时流通,各种价值符号能按其面值兑换金币,就能稳定地代表一定数量的黄金流通,从而保证币值的稳定,使流通中的通货不致贬值。其三,黄金可以自由输出人国境。在实行金币本位制的国家之间,两圈主币法定含金量的比值,即法定比价,通称“平价”、“金平价”或“铸币平价”。金币本位制是一种比较稳定的货币制度,它在资本主义发展过程中起到了促进生产、促进信用制度、促进国际贸易的作用。但是随着资本主义经济和政治的发展,金币本位制的稳定因素不断受到破坏,到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已经很难再维持下去了。
17.信用货币(Credit money)
答:信用货币是由国家法律规定的、强制流通、不以任何贵金属为基础的独立发挥货币职能的货币。目前世界各国发行的货币,基本都属于信用货币。
信用货币的存在形式主要有:现金、银行存款、信用卡、电子货币等。
信用货币量直接与中央银行的信用规模相关。信用货币具有较强的弹性。通过信用规模的调整,可以影响经济的规模。所以调节中央银行的信用规模,维持适度的信用货币量是任何国家货币政策的核心内容。
18.金块本位制(Gold bu11ion standard)
答:金块本位制又称为生金本位制,是金本位制三种基本形式之一,流行于金币本位制消亡后。其特点是:金币停止流通而以银行券(政府发行的“纸币”)作为流通货币。银行券仍规定一定的法定含金量,其发行以一定数量的黄金作为准备,银行券在达到一定数额之后可以兑换为黄金。但这一兑换限额往往比较大,一般公众通常无法接受。实行金块本位制只需保留一定比例的黄金作为发行准备,可节省黄金使用,暂时缓解了黄金短缺与商品生产和交换发展的矛盾。但金币流通的取消和兑换数量的限制,表明黄金的货币职能已开始萎缩,这时货币制度已不如金币本位制稳定;并且长期来看黄金数量仍然不能满足世界经济增长和维持稳定汇率的需要,最终会被不兑现的信用货币制度所取代。
19.银行券(Bank note)
答:银行券是指由银行发行的以信用和黄金作双重保证的允许兑现的银行票据,是由银行信用所产生的一种信用工具,从性质上讲是一种本票。银行券流通的历史过程:开始时为安全起见,一些人将金银交由从事货币兑换业务的金商保存,金商则给客户开出一纸收据,并承诺随时提取原有数量的金银;后来,由于交易和支付日益频繁,人们用保管凭条进行直接支付,这成为银行券的雏形。随着商业信用的发展,商业票据日益广泛,但持票人只能到期才被支付,为了解决持票人临时需要资金的问题,银行开展贴现业务,当银行的现款不足以支付持票人时,可以用自己发行的银行券来支付,银行券逐渐广泛使用。
20.金本位制(Gold standard)
答:金本位制指以黄金作为本位货币的货币制度。自18世纪末到19世纪初开始流行,最先实行金本位制的是英国。1929~1933年的世界性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后,随着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各种金本位制相继为信用货币制度所取代。它包括三种主要形式:金币本位制、金块本位制和金汇兑本位制。
①金币本位制以黄金作为基础,实行金币流通,是典型的金本位制度。它具有4个基本特点:第一,金币可以自由铸造,有无限清偿能力;第二,辅币与银行券与金币同时流通,并可按其面值自由兑换为金币;第三,黄金可以自由输入输出;第四,货币发行以黄金做准备。金币本位制是一种稳定有效的货币制度,它保证了本位币的名义价值与实际价值相一致,国内价值和国际价值相一致,价值符号所代表的价值与本位币价值相一致,并具有货币流通的自动调节机制。
②金块本位制,又称为生金本位制,是不铸造也不流通金币,银行券只能达到一定数量后才能兑换金块的货币制度。这样既节省了货币性黄金的用量,又减少了黄金外流,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黄金短缺和商品经济发展的矛盾,但也使黄金的货币职能逐步缩小了范围。
③金汇兑本位制,又称为虚金本位制,是不流通金币,但规定本币与一种可直接兑换黄金的外汇保持固定汇率,同时本国发行货币时必须将等值黄金与外汇存于该外汇发行国作为准备金的制度。金汇兑本位制进一步节省了黄金的使用,扩大了各国的信用创造能力,使黄金货币职能进一步减弱,货币制度的稳定性下降。金本位制是一种比较稳定的货币制度,曾对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金的产量无法满足经济发展的需求,各国也不可能无视黄金外流而执行金本位制的规则,最终被信用货币制取代。
21.格雷欣法则(Gresham’s law)
答:格雷欣法则又称“劣币驱逐良币规律”。在金银复本位制下,金银两种货币按国家规定的法定比例流通,结果官方的金银比价与市场自发金银比价平行存在。根据国家法令规定,同一面值的金属铸币具有同等的法偿能力,不管其实际重量和成色。由此,在流通过程中人们都愿意支付实际价值较低的劣币,从而使劣币充斥市场。而实际价值较高的良币则逐渐退出流通,被收藏、熔化或输出国外。最先对这种现象加以理论概括的是英国人托马斯·格雷欣(Thomas Gresham,1519~1579)。他是一个大商人、银行家和财政家,1551年任英国王室财政顾问和在安特卫普的金融代理人。1559年他上书女王伊利莎白一世,建议收回成色不足的铸币加以重铸,以阻止良币流出国外。在奏书中他使用了“劣币驱逐良币”提法。后来英国经济学家亨利·麦克劳在他1858年出版的《政治经济学纲要》一书中最先称之为“格雷欣定律”,后为其他经济学家所沿用。
22.金银复本位制(Gold—silver bimeta11ic standard)
答:金银复本位制是由国家法律规定的以金币和银币同时作为本位币,均可自由铸造,自由输出、输入,同为无限法偿的货币制度。金银复本位制又分为平行本位制和双本位制。平行本位制是金币和银币按其实际价值流通,其兑换比率完全由市场比价决定,国家不规定金币和银币之间的法定比价。由于金币和银币的市场比价经常变动,这就使得用不同货币表示的商品价格也随之经常发生变化。货币作为价值尺度,要求本身价值稳定,本身价值不稳定的货币商品充当价值尺度,会造成交易紊乱。为了克服这一缺点,一些国家以法律形式规定了金银的比价,即实行双本位制。双本位制是金银复本位制的主要形式。但是,用法律规定金银比价,这与价值规律的自发作用相矛盾,于是就出现了“劣币驱逐良币”的现象。
23.金汇兑本位制(Gold exchange standard)
答:金汇兑本位制,是金本位制三种基本形式之一,常见于殖民地与宗主国之间。虚金本位制的特点是:国内市场上没有金币流通,本国货币仍规定有一定含金量,但在国内不能兑换黄金,规定国内货币与另一实行金币或金块本位制的国家货币保持固定汇率,并在该国存放黄金外汇储备作为发行准备,居民可按法定汇率购买外汇,在联系国兑换黄金。实行金汇兑本位制,进一步节约了黄金的使用,也扩大了各国的信用创造能力,它使货币供给量进一步摆脱了黄金的束缚。但是,实行金汇兑本位制的国家,使本国货币依附于外国货币,本币的币值常受联系国币值波动的影响,且在财政金融与外贸政策制订等方面都受这些国家的制约,最终被不兑现的信用货币制度所取代。
24.不可兑现的信用货币制度(Inconvertible credit currency standard)
答:信用货币制度又称纸币制度,在此制度下各国的主要货币是中央银行发行的纸币,它是国家强制流通的价值符号,具有无限清偿能力。纸币本身没有价值,它代替金、银执行货币的职能。纸币不能兑换黄金,它的发行不以金、银为保证。纸币的发行是依据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而定,它的发行是通过信用程序进入流通的。信用货币制度有以下特点:①流通中的货币都是信用货币,由纸币和银行存款构成,它们都是银行对所有者的负债,体现着信用关系。②流通中的货币都是通过信用程序投入流通的,即是通过信用程序发行的。③国家对货币流通的管理成为经济正常发展的必要条件。纸币制度是货币制度发展的高级阶段,它克服了金属货币制度下货币的数量受金属供给限制的缺点,使国家可以根据经济活动的客观需要来发行或回笼货币,以便灵活地控制货币供应量,进而实现对整个经济的宏观调节与控制。同时,纸币造价低廉、携带方便、节省流通费用。然而,正是由于纸币发行的人为性,也使得货币发行存在着超过经济发展需求的可能。
25.国际货币制度(International money system)
答:国际货币制度亦称国际货币体系,是支配各国货币关系的规则以及国际间进行各种交易支付所依据的一套安排和惯例。国际货币制度通常是由参与的各国政府磋商而定,一旦商定,各参与国都应自觉遵守。国际货币制度一般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①国际储备资产的确定;②汇率制度的安排;③国际收支的调节方式。理想的国际货币制度能促进国际贸易和国际经济活动的发展,这主要体现在国际货币秩序的稳定,能够提供足够的国际清偿能力并保持国际储备资产的信心,保证国际收支的失衡能得到有效而稳定的调节。
二、思考题
1.怎样认识货币的本质特性?
答:现代社会离不开货币,现代社会的经济运转必须依靠货币。对于货币的本质是什么,理论界已经形成了许多不同的学说。
(1)货币金属说
货币金属说反映了欧洲封建制度逐渐解体、资本主义进入初步发展阶段的十六七世纪重商主义者的货币本质观。重商主义者认为:货币是惟一的财富,货币等同于贵金属,国家和个人要想富强。就必须得到越来越多的货币。
货币金属说在资本主义原始积累时期占重要地位,当时是贵金属发挥货币职能作用,而最大限度地积聚货币是新兴资产阶级实行原始积累的最重要方式,它实际上反映了当时新兴资产阶级的一种愿望。
(2)货币名目说
货币名目说否定货币的商品性,否认货币必须具有实质价值,认为货币是商品价值的符号,只是观念的计算单位,是一种票券。货币名目说还认为货币不是财富,它只是便利交换的技术工具,是换取财富的要素,是一种价值符号。
货币名目说盛行于18世纪以后,当时出现了不足值货币流通的现实。货币名目说在货币理论上影响较广。现代西方货币理论中的“管理通货论”也是一种货币名目说。
(3)劳动价值说
货币是商品,是人类劳动的产物,是价值和使用价值的统一体。如果货币与其他商品没有这种共性,也就不可能在交换发展过程中被分离出来充当一般等价物,具有与其他商品相交换的能力。认识到货币是商品,是理解货币本质的基本点。
由于商品均要把价值表现在货币上,货币才成为表现价值的材料,才成为社会劳动的直接体现物。商品均要以货币来表现自己的价值,货币才具有与其他一切商品直接交换的能力。
(4)货币是核算社会必要劳动的工具
商品生产者的劳动要得到社会的承认,就要实现商品向货币的转化。如果实现了这种转化,说明私人劳动是社会总劳动的有机构成部分,是社会所需要的。至于私人劳动有多少为社会所需要,要通过商品向货币转化的程度,即在实现货币数量的多少上得到验证。
在价值规律作用下,个人劳动耗费低于社会必要劳动耗费的产品、市场上供不应求的产品,就能够换回较多的货币从而得到发展;反之,则换回较少的货币而受到限制。
2.货币有哪些职能?各有什么特点?
答:货币的职能是其本质的具体表现,通常认为货币职能表现在如下五个方面:
(1)价值尺度
货币在表现和衡量其他一切商品价值时,执行着价值尺度职能,这是货币的基本职能。货币发挥价值尺度职能,把商品的价值表现为同名的量,使它们在质上相同,在量上可以相互比较。
价值尺度职能克服了在物物直接交换条件下价值表现不统一而给商品流通造成的困难。在物物直接交换的情况下,物物交换的比例随交换物品的增多而增加,交换比率越多,价值表现形式也越多,而众多的交换比例都是由不同商品的不同的使用价值的量来表现的。货币出现后,一切商品的价值都通过货币来表现,货币成为商品价值的惟一表现形式。
(2)流通手段
流通手段是货币的基本职能之一,即货币在商品流通中充当交换的媒介。在货币出现以前,商品的交换是采用直接物物交换的形式,商品生产者进行商品交换时,既是卖者,又是买者,在卖出自己的商品的同时又买进了别人的商品。
执行流通手段职能的货币,不能是想象的或观念上的货币,但可以用货币符号来代替。因为,货币在交换中是转瞬即逝的,是交换手段而不是交换目的。所以只要有一种符号就可以代替或满足这种需要。作为货币符号的纸币,就是从货币的流通手段职能中产生的。在流通中对货币需要量一定的情况下,货币符号数量的多少成为影响商品价格的重要因素。
(3)贮藏手段
贮藏手段职能是货币退出流通领域被人们当作独立的价值形态和社会财富的一般代表保存起来的职能。贮藏手段职能是在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职能的基础上产生的。货币作为价值尺度作为社会财富的一般代表,才具有了贮藏的价值。
马克思认为在金属货币与货币符号同时流通的情况下,货币符号没有价值贮藏的职能,因为货币符号只有作为流通手段才有价值,一旦退出流通就一钱不值了。现在的情况和马克思当时所描述的时代背景不同,流通中已经没有金属货币,而是以银行券、存款货币为主的信用货币作为一般等价物的代表,发挥货币的各种作用。
(4)支付手段
支付手段职能的产生发展是和信用关系的产生和发展密切相关的,随着商品流通的发展,在现金交易基础上往往产生商品的让渡与价格的实现相脱节的情况,于是买卖关系变成了债权债务关系。
在现代商品经济中,货币作为支付手段发挥的作用越来越大,首先是由于大额交易的增多,而大额交易大部分是采用延期付款方式进行的。其次是在财政、银行方面的运用,财政的收入和支出、银行的存款和贷款都是货币发挥着支付手段职能。此外,在支付工资和各种劳务报酬时,货币也在发挥支付手段职能。
(5)世界货币
当商品流通越出国界,扩大到世界范围,货币的职能作用也随之发展。货币超越国内流通领域,在国际市场上充当一般等价物,就执行着世界货币职能。
世界货币职能具体表现为:作为国际间的支付手段,用于平衡国际收支差额;作为国际间的购买手段,用于购买外国商品;作为社会财富的代表,由一国转移到另一国,如支付战争赔款、对外援助等。
3.货币形式的演变过程是怎样的?
答:货币的形态是随着商品交换和商品经济的发展而不断变化和发展的,人们通常根据币材的变化来划分货币形态。大致而论,货币材料的演变是从实物货币开始的,发展到金属货币,再发展到货币商晶的代表——纸币和信用货币形式。货币材料的演变过程,反映出商品生产、商品交换的发展对货币材料的要求。
(1)实物货币
实物货币是指以自然界存在的某种物品或人们生产的某种物品来充当货币。贝币是中国最早的货币之一。然而以实物形态存在的货币,并不能很好地满足交换对货币的要求。因为许多实物货币都形体不一,不易分割、保存,不便携带,而且价值不稳定,所以不是理想的交易媒介。
(2)金属货币
以金属如铜、银、金等作为材料的货币称为金属货币。与实物货币相比,金属货币具有价值稳定、易于分割、易于贮藏等优势,更适宜于充当货币。从殷商时代开始,金属货币就成为中国货币的主要形式。
就金属货币本身发展而言,以贵金属黄金作为货币材料是金属货币发展史上的鼎盛时期。,历史上最早实行金本位制的国家是英国,开始于1816年。金属充当货币材料采用过两种形式:一是称量货币(currency),二是铸币(coined money)。
(3)纸币
纸币是国家强制发行流通的货币符号。
中国是世界上使用纸币最早的国家,北宋就开始使用纸币——交子。中国历史上流通过的纸币往往是和金属铸币一起流通,虽然有些纸币发行初期禁止铸币流通,但由于纸币发行过多,贬值速度快,最终还是恢复铸币的流通。
(4)信用货币
信用货币是以信用活动为基础产生的、能够发挥货币作用的信用工具。信用货币的形式主要有银行券、存款货币、商业票据等。这里着重对银行券和存款货币作说明,关于商业票据的内容将在以后的有关章节中论述。
银行券在流通的初期是可以兑换金属货币的,后来由于小银行信誉不佳,不能保证兑现,他们发行的银行券也就渐渐地被一些资金雄厚的大银行发行的银行券所取代。信用货币还包括另外一种形式,即存款货币。存款货币就是指能够发挥货币作用的银行存款,主要是指能够通过签发支票办理转账结算的活期存款。
(5)电子货币
电子货币是在当代高科技迅猛发展过程中出现的电子化、信息化的支付工具。由于它正处于不断完善的过程中,在全社会范围内还不存在像纸币那样的统一规范的具体形式,这方面的立法也还处于初始阶段,给电子货币下一个精确的定义还很困难。
电子货币形式主要有两种,一种是以各种卡片如:普通信用卡、芯片卡或IC卡等形式存在的卡式电子货币;另一种是以计算机软件形式存在的,在网络电子支付系统中用于清算的数字化货币,电子货币的具体形式虽然有些差异,但是已经反映出这种货币形态法的一个总特征,即货币载体已经由纸质转变为电子质,由实体转变为虚拟。
4.货币制度的基本内容是什么?经过了怎样的历程?
答:货币制度是国家以法律形式确定的货币流通的结构和组织形式。
(1)货币制度的基本内容
货币制度的基本内容主要包括:规定货币材料、货币单位、流通中货币的种类、货币的铸造发行和流通程序,以及准备制度等内容。
①规定货币材料
国家在货币制度中规定哪些商品可以作为货币材料,确定不同的货币材料就构成不同的货币本位,用金、银或金银共同作为货币材料就形成金本位制、银本位制或金银复本位制。
②规定货币单位
规定货币单位即规定货币单位的名称和货币单位的“值”。国家通常是以习惯形成的名称为基础规定货币单位的名称。
③规定主币和辅币
主币就是本位币。在金属货币制度下,本位币是指用货币金属按照国家规定的货币单位铸成的货币,因而是足值货币,它的实际价值与名义价值是一致的。
辅币是本位币货币单位以下的小面额货币,它是本位币的等份,辅币是专门为不足一个货币单位的零星支付使用的。
④自由铸造、限制铸造
自由铸造、限制铸造是针对金属货币流通而言。限制铸造是针对辅币而畜,即辅币只能由国家垄断铸造。
⑤有限法偿和无限法偿
无限法偿是指具有无限的支付能力,即法律上赋予它流通的权力,不论每次支付的金额多大,受款人均不得拒绝接受。在金属货币流通条件下,本位币具有无限法偿资格。
⑥准备制度
黄金准备是货币制度的一项重要内容。在金属货币流通条件下,金准备是一国货币稳定的坚实基础,作为金准备的贵金属往往集中于中央银行或国库。
(2)货币制度的发展历程
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确立以后,货币制度主要经历了银本位制、金银复本位制、金本位制和不兑现的信用货币制度。
①银本位制
银本位制是以白银为本位币的一种货币制度。主要特点是:银币是本位货币,银币可以自由铸造,具有无限法偿能力,辅币和其他货币则为有限法偿,但它们可以自由兑换成银币,白银可以自由输出入国境。
②金银复本位制
金银复本位制是金、银两种铸币被同时法定为本位货币,金银均可自由铸造、自由输出入国境,同为无限法偿,金币和银币之间、金币银币与货币符号之间都可以自由兑换。
在复本位制下,虽然国家规定金银同时充当货币材料,金币和银币同时都是本位币,但在流通过程中,实际上只有一种货币发挥本位币的作用,而另一种货币则变成了普通商品。
③金本位制
金本位制包括金币本位制、金块本位制和金汇兑本位制。其中,金币本位制是最基本的形式。
a.金币本位制19世纪中叶到20世纪初,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实行的货币本位制度,它有如下特点:其一,金币可以自由铸造。其二,辅币和银行券可以自由兑换成金币。其三,黄金可以自由输出人国境。
b.金块本位制又称生金本位制,它是不铸造成金币,没有金币流通,国内只有纸币、银行券、辅币等流通,银行券只有在一定条件下才能兑换金块的货币制度。
c.金汇兑本位制又称“虚金本位制”。它是指国内没有金币流通,但将本国货币依附于实行金本位制国家的本位币,同时将黄金外汇储备存放在该国的货币制度,本国货币仍规定含金量,但国内流通的银行券不能兑换金币或金块,只能换成在外国兑取黄金的外币汇票。
④不兑现的信用货币制度
不兑现的信用货币制度是一种没有金属本位货币的货币制度,它袭用了金属本位币的单位名称,确定不兑现的信用货币为法偿货币。
在不兑现的信用货币制度下,黄金退出流通,切断了银行券与黄金的联系,黄金不再执行货币的职能,银行券在形式上不再规定含金量,不再兑换黄金,发符银行券既不要金银外汇储备,也不要信用担保。不兑现的银行券由国家法律规定强制流通,成为无限法偿货币和最后支付手段。
5.信用货币制度具有哪些特点?
答:信用货币制度主要有五个基本特点:
(1)不兑现的信用货币,一般是由中央银行发行的,并由国家法律赋予无限清偿的能力。
(2)货币不与任何金属保持等价关系,不能兑换黄金,货币发行一般不以金银为保证,不受金银的数量控制。
(3)货币是通过信用程序投入流通领域,货币流通是通过银行的信用活动进行调节,而不像金属货币制度下通过金属货币进行自发地调节。银行信用扩张,意味着货币流通量增加,银行信用紧缩,意味着货币流通的减少。
(4)当国家通过信用程序所投放的货币超过了货币需要量,就会引起通货膨胀,这是不兑现的信用货币流通所特有的经济现象。
(5)流通中的货币不仅包括现钞,也包括银行活期存款。
6.布雷顿森林体系的主要内容是什么?什么是“特里芬难题”?
答:布雷顿森林体系的主要内容可以概括为以下六个方面:
(1)建立了一个永久的国际金融机构,即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旨在促进国际货币合作。
(2)以黄金为基础,以美元作为最主要的国际储备货币。美元直接与黄金挂钩,确定l盎司黄金等于35美元的宫方价格,各国政府或中央银行可以用美元官价向美国兑换黄金。
(3)实行可调整的固定汇率制度。各国货币与美元定出比价,货币汇率只能在上下1%幅度内波动,如超出规定的上下限,各国政府有义务在外汇市场进行干预,以保持汇率的稳定。
(4)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向国际收支赤字国提供短期资金融通,以协助本国解决国际收支困难。会员国可用本国货币向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按规定程序购买一定数额的外汇。
(5)取消外汇管制。国际货币基金协定第8条规定,会员国不得限制经常项目的支付,不得采取歧视性的货币措施,要在兑换性的基础上实行多边支付。
(6)制定了“稀缺货币”条款。当一国国际收支持续盈余,且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库存下降到其份额的75%以下时,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可将该国货币宣布为“稀缺货币”。
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建立是国际货币合作的产物,它消除了战前国际金融秩序的混乱状况,在一定时期内稳定了资本主义国家的货币汇率,营造了一个相对稳定的国际金融环境,促进了世界贸易和世界经济的增长。
“特里芬难题”(Triffin Dilemma)最早由美国耶路大学教授特里芬(R.Triffin)在1960年出版的《黄金与美元危机》一书中首次提出。简言之,要满足世界经济和国际贸易增长之需,国际储备必须有相应的增长,而这必须有储备货币供应国——美国的国际收支赤字才能完成。但是各国手中持有的美元数量越多,则对美元与黄金之间的兑换关系越缺乏信心,并且越要将美元兑换成黄金。这个矛盾终将使布雷顿森林体系岌岌可危。
在布雷顿森林体系下,美元与黄金挂钩,美元承担的两个责任,即保证美元按官定价兑换黄金、维持各国对美元的信心和提供足够的国际清偿力(即美元)之间是矛盾的。即当美国国际收支处于长期顺差时,人们愿意持有美元,但却很难得到它;当美国国际收支处于长期逆差时,人们对美元的需求很容易满足,但却因对美元失去信心,不愿意持有美元了,这种两难就是“特里芬难题”。
7.牙买加协议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答:牙买加协议是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后的产物。1976年国际货币基金“国际货币制度临时委员会”在牙买加首都金斯敦召开会议并达成了《牙买加协议》。其主要内容概括有:
(1)浮动汇率合法化。会员国可以自由选择任何汇率制度,当其汇率政策应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协商决定并接受其监督。
(2)黄金非货币化。废除黄金条款,取消黄金官价,各会员国中央银行可按市价自由进行黄金交易,取消会员国相互之间以及会员国与IMF之间须用黄金清算债权债务的义务。
(3)特别提款权的国际储备地位,修改特别提款权的有关条款,以使特别提款权逐步取代黄金和美元而成为国际货币制度的主要储备资产。
(4)扩大发展中国家的资金融通。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以出售黄金所得到的收益设立“信托基金”,以优惠的条件向最贫穷的发展中国家提供贷款或援助,以解决他们国际收支的困难。
(5)增加会员国的基金份额。由原来的292亿特别提款权增加到390亿特别提款权。
8.什么是联系汇率制?其利弊何在?
答:联系汇率制(Currency board)是一种固定汇率制,即将本币与某特定外币的汇率固定下来,并严格按照既定兑换比例,使货币发行量随外汇存储量联动的货币制度。如果所联系的货币是美元,也可称作“美元化制度(dollarlization)”。
联系汇率制度的发行机制和汇率决定机制有两个优点:
①由于实行100%的发行准备制度,因而能产生抑制通货膨胀的效应。
②市场汇率自动向发行汇率靠拢,产生稳定市场汇率的效应。
联系汇率制度的发行机制和汇率决定机制的缺点主要有:
①联系汇率制被认为在金融危机到来时非常脆弱,例如:阿根廷在经济危机的持续动荡中放弃了联系汇率制,大幅下调了官方汇率,并引进了双重汇率制。
②中央银行采用联系汇率制,无法发挥最终贷款人的作用,不能通过放宽货币政策提供流动性,也不能直接融资来支援陷入问题的商业银行,实际上把货币政策的决策权让给了所联系货币的管理当局。
③联系美元的情况下,经济美元化,中央银行损失本币发行、本币需求增长和本币存量利息这三项铸币税收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