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对外汉语教学的教学设计和大纲
2.1 复习笔记
一、对外汉语教学的教学设计
(一)教学设计的相关概念
1.课程设计
(1)含义
①它是对语言教学的整个过程制订计划方案并对其实施情况进行监督和干预。
②具体来说是对与语言教学相关的内外部因素进行综合考虑,并对教学的实施进行的全面设计,它涉及教学的计划、实施、评估、管理以及与教学相关的行政管理等多方面内容,主要是对语言学习的性质、目的、过程、评估、教师和学生的作用等问题作出一般的规定和描述。
(2)与“课程设置”的区别
①一般意义的“课程设置”是指按照教学培养目标和教学目的,为分解和落实教学内容而划分教学科目、设计课程,是针对课程本身进行计划和安排的一个概念,属于“课程设计”的一个部分。
②“课程设计”的含义要大于“课程设置”,是对整个教育项目进行的总体性的设计,由于第二语言教学是专门针对某个语言的教学,其“课程”含义包含的是教学的所有内容,所以“课程设计”实际上就是一般所称的“教学设计”。
2.大纲制定
它是指对语言教学大纲的一种设计,它是根据教学目的和教学目标的要求对教学内容和课堂教学实践进行规定和描述,其主要任务集中在语言教学内容的选择和分级上。“大纲制定”的具体成果就是“教学大纲”。“教学大纲”对教学的性质、目的、途径、方法等进行规定,重点是对教学内容进行归纳和细化处理。
3.教学计划
(1)含义:它是属于教学管理层次上的概念,是教育机构为保证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规格而制定的重要文件之一,是组织教学过程、安排教学任务、确定教学编制的基本依据,决定着教育和教学内容总的方向和结构。
(2)内容:主要包括专业培养目标、基本要求、修业年限、课程设置、教学进程、总体安排、教学要求和相关说明等几部分,是涉及学习者知识、能力、素质等多方面内容的综合培养方案。
(3)与课程设计的不同:教学计划更侧重于教学行政管理,属于教学管理的一个部分;课程设计是学科理论的概念。
4.语言培训
(1)含义:是第二语言教学中的另一个重要概念。它是为学习者培训与职业工作有关或获得工作所需要的能力的一种教学形式。是第二语言教学中一种主要的、典型的类型。
(2)内容和程序
①需求分析,要找出真正的社会需求和工作需求并使培训与之一致;
②受训者的自然特性和职业特点分析,确定和选择学习者;
③确定培养目标或培训目标;
④进行大纲设计,对教学内容、教学材料以及内容的评估办法进行选择;
⑤选择教学途径,包括学习科目、方式、学习时间和过程安排;
⑥确定教育策略,包括教学原则和教学方法;
⑦测试教学和课程的有效性;
⑧反馈教学效果并及时调整培训方案。
(二)总体设计
1.含义
(1)第二语言教学的全过程和全部教学活动概括为总体设计、教材编写(或选择)、课堂教学和成绩测试四大环节。
(2)作为第一环节的总体设计就是要根据语言规律、语言学习规律和语言教学规律为全部教学活动设计或选择一种最佳教学方案,以规范和指导教材编选、课堂教学和成绩测试等其他教学环节的进行,提高第二语言教学的效率和成功率,最终目的是要为教学的具体实施提供最优化的教学方案。它属于课程设计的范畴。
2.理论的提出
(1)由吕必松先生(1986)最早提出。他认为,语言教学的总体设计就是为全部教学活动选择一种最优化的方案,既是指设计过程,又是指设计结果。
(2)具体而言,它是在全面分析语言教学的各种内外因素、综合考虑各种可能的教学措施的基础上制订出最佳教学方案,对教学类型、教学对象、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途径、教学原则以及教师的分工和对教师的要求作出明确的规定,以便指导教学大纲的制定、教材编写(或选择)、课堂教学和成绩测试,使各个教学环节成为一个相互衔接的、统一的整体,使全体教学人员根据不同的分工在教学上进行协调行动。
(3)它包括三个层次的含义,即总体设计的设计过程、总体设计的结构内容和进行总体设计的目的。
3.语言教学设计的几个阶段
(1)调查和需求分析阶段。即对各种相关的社会因素如政策和制度层面上的可行性、教育资源条件、社会和教育需求、学习者的学习需求等进行调查。
(2)确定教学设计和大纲制定的理论和实践依据。即在调查和需求分析的基础上,论证并确定培养方向和教学目标。
(3)将教学目标转化为教学计划,确定教学目的、教学内容,即制定语言教学大纲。
(4)准备教学材料,编写教材。
4.结构组成成分:教学类型、教学对象、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原则、教学途径、教师分工和对教师要求几个部分。
5.进行总体设计时的程序和方法
(1)分析该教育项目的教学性质,根据教育项目所体现出的教学主要特点明确教学类型。
(2)从自然特征和学习目的两个方面分析教学对象的特点,以决定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的选择,并确定和选择该项设计所适合的学习者。
(3)从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等方面确定教学目标,明确学习者最终所要达到的使用语言进行交际的范围、技能和能力的等级水平。
(4)从语言要素、语用规则、相应的文化知识、言语技能和言语交际技能等五个方面确定教学内容的范围,为制定各项教学内容的大纲提供依据。
(5)根据学生的特点、教学目标、教学内容以及对语言教学规律的认识确定教学原则,选择教学的出发点、教学内容的处理方式、技能训练的处理方式以及教学内容中各构成要素的处理方式。
(6)明确如何把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教学原则等贯彻到教学过程中,规定实现教学目标、落实教学内容的具体途径。包括教学时间和课时计划、教学阶段划分和设计课程。
(7)明确教师分工和对教师的要求。
(三)大纲制定
1.含义
大纲制定就是要对语言教学内容和方法等作出选择,其主要任务就是确定教学内容,并为教学内容进行相应的细化处理。
2.内容
语言的使用情景、语言使用时涉及的话题、学习者将要运用的语言功能、学习者能够处理的意念、学习者将要使用的语言形式、学习者将要参加的语言活动以及学习者运用语言的熟练程度。
3.类型
根据大纲对教学内容描述的侧重点的不同,教学大纲分为结果式大纲和过程式大纲。
(1)结果式大纲
主要是对语言项目和言语技能的归纳,重点是描述学习者通过学习所应获得的知识和技能,侧重语言教学的最终结果。结果式大纲又可以分为组合型和分解型两种。
①组合型大纲:把语言内容由易到难分成不同的组成部分,最后形成一个完整的语言内容体系,如传统的语法大纲。
②分解型大纲:从语言运用的角度向学习者提供教学内容,这些内容由难度不同的语言要素组成,语言形式被分解在不同的教学材料中,不按照语法系统排列内容,如意念——功能大纲。
(2)过程式大纲
主要是对学习的任务和教学的程序的描述,重点在语言学习和语言活动本身,侧重语言教学的过程。过程式大纲分为任务型和程序型。
①任务型:侧重从学生的角度为大纲选择任务活动;
②程序型:从教学的角度为大纲选择任务活动。
4.语法大纲:传统的大纲类型
(1)特点:以语言结构为基础,按照语法项目的难易程度编排教学内容。
(2)缺点:语法大纲的内容不能准确反映复杂的语言现象,与实际使用情况有矛盾,与学习者掌握语言的习得顺序不尽相同。
5.功能--意念大纲
(1)功能--意念大纲是把学习者运用语言的需要作为出发点,是以交际为基础的大纲模式,大纲的内容主要是功能和意念项目。
(2)功能,就是使用语言的目的,如询问、描述、表达态度等;意念,就是语言表达的概念意义,如时间、空间、处所、事态、逻辑关系等。功能—意念概念及其大纲制定是由威尔金森最早提出的。
6.任务大纲
(1)任务大纲是20世纪80年代以后兴起的一种新的大纲类型,是以学习任务为基础的任务型或程序型大纲。
(2)任务是指教师在课堂布置的让学习者用目的语完成的语言活动,根据学生将来使用语言的需要而设计的交际活动。
(3)典型范例:蒲拉布(1983)设计的。任务分为三大类:①信息差活动,即用目的语进行各种形式的信息传递活动;②推理差活动,即通过已知信息进行推理、概括、演绎,以获得新的信息;③意见差活动,即辨别和表达个人的爱好、感觉和态度。
(4)评价
①它以描述学习者将要参加的任务和活动为焦点,注重较劲、目的,注重刺激教学过程,可以较大程度地满足学生学习的个性特征和学习需求,是一种更为有效的教学大纲模式;
②在选择任务和活动时很难确定令人信服的依据或标准。
二、汉语水平等级标准与等级大纲
(一)汉语水平等级标准
1.《汉语水平等级标准》
(1)定义:是对学习者学习和使用汉语所要达到的水平和能力的界定和描述,是科学划分出来的教学等级和每一等级应该达到的教学标准语水平。
(2)本质特征:规定统一的教学要求、统一的教学等级和统一的教学水平。
2.汉语水平等级
基本框架结构是三等五级:即初等水平、中等水平、高等水平;一级标准、二级标准、三级标准、四级标准、五级标准;初等水平含一级和二级标准,中等水平含三级标准,高等水平含四级和五级标准。
3.主要内容:话题内容、语言范围和言语能力
(1)话题内容:描述和规定话题涉及的范围和内容,如日常生活、学习、社交、工作、新闻、职业活动等,分为“最基本”、“基本”、“一般性”和“较高”等层次;
(2)语言范围:描述和规定语言知识和语言要素的范围和内容,如语音、汉字、词汇、语法项目等,并分别进行了量化要求,包括字、词、语法项目的等级和数量等;
(3)言语能力:描述和规定在汉语听、说、读、写、译等方面的能力,分为“初步的”、“基本的”、“一般性的”、“较高的”等层次要求和对汉语使用的规范性、多样性、得体性的要求,以及对所学汉语的文化背景和语义含义的要求等。
4.研制的具体原则
(1)综合性原则。综合了我国对外汉语教学多年的教学实践经验和理论研究成果、其他多种学科的最新研究成果、语言教学的三大要素,、语言的五种主要表现形式。
(2)针对性原则。针对外国人学习汉语的特点,要切实可行。
(3)限定性原则。对教学要求、等级水平进行定性描写和定量限定,对各类相关的具体教学内容界定出不同的范围、等级、水平,并允许一定的调节比例。
(4)系列性原则。要求在纵向和横向两个方面相一致、相协调,构成一个完整的级差、涵盖系列。
(5)导向性原则。要求在教学内容、教学水平、教学方法等方面,能够引导全国对外汉语教学向统一的目标体系靠拢。
5.评价
(1)具有很强的实用性
①对各水平等级的语言内容作出的明确规定与汉语词汇大纲、汉字大纲、汉语语法大纲基本上是对应的,对教学内容的选择具有可操作性;
②注重了与对外汉语教学年级的对应关系,可以直接对学生的专业前、进入专业、专业内的汉语学习提供水平等级的参考;
③与汉语水平考试有完整的对应关系,使得教学和教学测评紧密连接,可以较好地监控和反馈我们的教学效果。
(2)对语言功能和文化内容的具体描述有所欠缺,过多偏重于对语言内容的界定,会使标准本身有所失衡,容易造成对教学实践的偏差引导。
(二)汉语语法等级大纲(《语法大纲》)
1.《汉语水平语法等级大纲》定义
《汉语水平语法等级大纲》是对汉语语法项目和语法点进行选择和排列,并为这些语法项目和语法点划分等级,形成系列的大纲。
2.其语法内容与理论语法的区别
(1)理论语法侧重按语言的实际对语法进行描写;
(2)语法大纲中的语法属于对外国人的教学语法,侧重选择规范语法。。
3.内容特点
(1)突出语言的使用规则,而不是详细介绍语法理论和语法知识;
(2)重视对语言结构形式的描写,同时又注重结构形式与意义的结合;
(3)对语法规则的说明简明、通俗、具体、实用;
(4)从典型的语言材料出发选取和确定语法项目和语法点;
(5)根据外国人学习和使用汉语的学习需求和对外汉语教学的教学需求,对理论语法的内容和结构作相应的简繁处理,选取和确定有针对性和实用性的语法项目和语法点;
(6)不要求进行详尽的语言分析,而是要求帮助学生掌握必要的语言规律,并运用这些规律去指导语言实践活动。
4.评价
(1)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和实用性;
(2)在具体的教学实践、教材编写中,还需要使用者科学地、创造性地进行相关的选择和编排工作。
(三)汉语词汇与汉字等级大纲(《词汇与汉字大纲》)
1.《汉语水平词汇与汉字等级大纲》定义:是对汉语词汇和汉字进行筛选并形成汉语词汇和汉字等级系列的大纲,是一种规范性的水平大纲。
2.选词原则
(1)常用性原则,即根据词频统计分析结果选取高频词;
(2)均匀性原则,即根据对词汇在不同语料篇数分布情况的词频统计分析结果,选择使用度较广、使用度较高、分布较均匀的词;
(3)科学性原则,即从汉语本身的特点出发,采取语义与语用兼顾,侧重语境中的语法功能的词汇切分方法;
(4)规范性原则,即立足于在全国范围内并能在国际上通用,慎重对待方言词、儿化词、轻声词和拼音词的连写分写等问题,注意词的规范化;
(5)实用性原则,即针对对外汉语教学的需要,采用传统的划分词类的方法,同时选进一部分常用的大于词的短语、结构以及成语与习用语等;
(6)联想性原则,通过群体性专家的主题联想、类聚联想、异向联想、同构联想、异构联想、纵向联想等形式添加调整所收入的词汇;
(7)包容性(节省性)原则,即采取等义词包容、缩写词包容、前后缀和类词缀单独统计等方式处理词表和选词;
(8)序列性(等级性)原则,即对词汇进行适当的分级。
3.对外汉语教学词汇分级的四个界标:1000词、3000词、5000词和8000词。
3000常用词是初等汉语水平的词汇量界标,也是对外汉语教学基础阶段的词汇量要求。
4.《词汇与汉字大纲》的颁布
(1)概况:于1992年由国家汉办组织的研制组研制完成。分为四个界标,即与甲级词相对应的800字种、与乙级词相对应的800字种、与丙级词相对应的600字种、与丁级相对应的700字种。
(2)作用:大纲的问世标志着对外汉语教学朝着规范化、科学化方向迈出了一大步。
三、对外汉语教学的教学类型和教学模式
(一)对外汉语教学的教学类型
1.教学类型
(1)定义:教学类型是从教育学、教育管理学的某个特定角度划分出来的体现教学特点的类型。
(2)教育类型的要素:教育性质、教学任务、教学期限、教学组织形式、教学媒体等。
2.对外汉语教学大致分为专业教育、进修教学、短期教学、速成教学等四个类型
(1)汉语言专业教育
①定义:是指对外汉语教学的专业学历教育。属于专业教育类型,是专门为母语为非汉语的学习者设立的一个语言专业。对母语为非汉语的留学生专业教育包括汉语言、中国语言文化以及其他众多学科的多个专业,汉语言专业只是其中的专业之一。
②特点
a.兼有专业教育和第二语言教学的双重特点;
b.有固定的修业年限和修业要求;它不单纯指语言教学,还涉及其他学科内容的教学,教学具有专业性和全面性特点;
c.是为了使学生具备较为全面的汉语能力和专业素质而设立的教学类型。
(2)汉语进修教学
①定义:汉语进修教学属于对外汉语教学的非学历教育。属于非学历教育类型,是专门为母语为非汉语的学习者来华进行汉语的系统学习而设置的一个对外汉语教学类型。有相对较长的教学期限;教学具有综合性和系统性特点;是为了使学生的综合汉语水平有相应的提高而设立的教学类型。
②特点:教学具有全面性、系统性和多等级的特点
a.以培养学生汉语的综合运用能力为目标,要求学生具有较全面的汉语知识和汉语应用能力,教学具有全面性的特点;
b.强调教学内容和学习的系统性,它以汉语的系统语言知识和技能为核心,教学的重点在于学习的最终目的状态即汉语知识和技能的系统掌握,教学具有系统性的特点;
c.它是一种系列化与阶段性相结合的教学,它把全面性的教学目标和系统性的教学内容划分为不同的等级,达成总体教学目标并最终结业,教学具有多等级的特点。
(3)汉语短期教学
①定义:属于非学历教育,是专门为短期来华学习的外国人或海外华人华侨设置的一个教学门类。教学期限相对较短,教学时间上具有明显的短时特性,是为了使学生在汉语特定领域或专项技能上强化提高而设立的教学类型。
②特点:短期、强化、速成
a.这种教学的教学目标必须有侧重地指向某一特定范围和某项特定的汉语技能,教学呈现出单一性特点;
b. 在教学内容上,它要求选择学生日常生活、学习、交际中最常用、最急需的功能和话题,具有较明显的实用性;
c. 教学在组织教学上,它要求根据教学周期的变化和学生入学时的多等级特点,动态地设计教学实施方案,教学具有突出的针对性和灵活性;
(4)汉语速成教学
①定义:属于非学历教育,是对外汉语教学中的一个特殊的教学类型,是专门为具有强化速成学习需求的、母语为非汉语的学习者设置的一个教学门类。也就是为了达成某项确定的、较高的教学目标,通过实施教学最优化手段,充分挖掘教学中的各项潜能而实现的一种高效率教学。是一种既定目标的高效率教学;围绕明确的教学目标,通过实施教学最优化和特殊的教学管理手段,使学生的学习过程尽可能缩短。
②特点:高目标、高强度、高效率
a.在教学时间上具有短时特性,教学期限都相对较短,而且相对集中,因而特别强调学习期间内时间的全方位设计和利用。
b.强调教学的效果及达到高成效的最优途径,教学最优化包括优化教学目标、优化教学内容、优选教学方法、优化教学时间、优化开发和利用学生学习潜能等多项策略,表现为高强度、大数量、多操练特点。
c.对它的教学对象有严格的要求,对教学对象进行一定比例的筛选。教学环境和教学管理上也多采取淘汰激励机制。
(二)教学模式
1.定义:教学模式是指具有典型意义的、标准化的教学或学习范式。它是教学理论的具体化,也是对教学经验的一种提炼,既可以直接从丰富的教学时间中通过理论概括而成,也可以在一定的理论指导下提出一种假设,经过多次实验后形成。
2.基本要素:理论基础、教学目标、操作程序、实现条件(手段和策略)评价。
3.类型
(1)分技能教学模式;(2)语文分开、集中识字教学模式;(3)词语集中强化教学模式;(4)实况视听教学模式;(5)汉语交际任务教学模式。
四、对外汉语教学的课程与课程设置
(一)对外汉语教学课程的含义
简单的概括为“教什么“的问题,具有多重含义:
1.课程即学习过程,即语言的内化过程。对外汉语教学的课程是学习者学习和习得汉语的主要途径,是学习者发现汉语规律、寻求汉语规律、并对原有语言规则系统进行重组和内化的保证。
2.课程即有计划的教学活动。有侧重地指向任务教学,语言教学的课程本身应当就是一系列有目标、有计划、有组织的活动组合。教学活动包括语言操练活动、技能训练活动、模拟交际活动、语言实践活动等等。
3.课程即教学科目。反映语言学习所必需的知识结构,教学科目主要以讲授为主。
4.课程即文化意识的再造。对外汉语教学的课程包括文化对比和跨文化意识培养的含义。
(二)对外汉语教学的课程设置
1.定位:课程设置作为教学设计的一个重要部分,是实现教学目标、分解教学内容的主要途径。
2.主要类型
(1)综合课:是把语言要素、文化知识、语用规则的教学和言语技能、言语交际技能的训练等各项内容综合起来,培养学生综合运用语言能力的课程。课程内容具有全面综合性特点,一般作为基础课或主干课设置。
(2)专项技能课:是以训练某项言语技能和言语交际技能为主的技能训练课,培养学生的专项技能。课程具有专门性特点,一般都作为重点课程设置,对有些教学形式还作为核心主干课设置。
(3)专项目标课:是一种有专门的教学目标和专项教学内容的特殊课程,重在培养学生在特定领域、特定方向的技能或能力。
(4)语言知识课;是系统讲授语言知识的一类课程,包括语音、词汇、语法、修辞、文字等内容。
(5)翻译课:是对两种语言进行对比和对译的一类课程,重在培养翻译能力和翻译技巧。这类课程要根据不同的语种分别设置,一般列为选择性课程。
(6)其他课程:包括文化知识课、文学课、语言实践活动等。
(三)对外汉语教学的课程研究
对外汉语教学的课程研究主要包括:
1.综合课的技能培养取向:综合课,也称为精读课。核心任务是语言技能的训练,是以听说技能为重点,包括听说读写各项技能的综合训练。
2.专项技能课的微化训练倾向:技能是指听说读写的能力。专项技能课倾向于针对各项能力的微技能训练。
3.各类课程的口语交际能力中心化倾向:是指各类课程大多以口语交际能力为出发点或落脚点。
4.课程的活动化倾向:体现在课程内容的活动取向、课程教学的活动方式以及活动性课程的设置等方面。
5.课程的教材一体化倾向。
6.课程的规范化倾向。
(四)对外汉语教学的课程规范
1.定义
(1)课程规范即对课程本体和课程实施这两部分内容的规范,是对外汉语教学步入科学化、标准化、规范化的产物,也是对外汉语教学课程研究进一步深化的结果。
(2)课程本体:课程的性质、课程目标、课程内容;
(3)课程实施:即课堂教学,是指课程的教学环节、课程的教学步骤、课程测试等过程。
2.具体内容
(1)对课程性质及课程特点的规范:主要是为课程定性、定位,阐述课程的一些基本的或主要的特点。
(2)对课程目标和课程教学要求的规范:主要是规定课程的教学目的和课程的具体任务,明确课程在知识、技能、能力等各个项目上的具体目标和教学要求。
(3)对课程内容的规范:主要是从语言要素、语用规则、技能、话题、知识等不同角度确定教学内容,并明确教学的重点。
(4)对课程教学环节和教学方法的规范:主要是对课程教学的基本的或主要的环节提出具体的建议,并对每个环节的教学提出具有典型意义和广泛适应性的方法。
(5)对测试进行规范。主要是对测试原则、测试方式和成绩评定方式进行规范:课程规范一般还针对该课程的某个或某些具体教学单元提供参考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