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疏导:助人与自助之路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原则二:接纳情绪+重视理性

心理疏导重视当事人的主观感受和内在体验。情绪是人类在几千年进化中发展出来的自我保护的方式之一。当一个人能够诚实地面对自己的情绪时,他就真切地体会到了自己当下的需求和想法,这为他的行动提供动力——或去争取自己想要的事物,或去避免自己厌恶、恐惧的事物。

因此在心理疏导中,“情绪”“感受”是出现频率很高的词语。日常生活中,有些人对自己的情绪波动反应比较迟钝,也羞于主动表达,而心理疏导中,我们恰恰鼓励大家多多去观察和表达情绪。现代人太习惯于用“大脑”“理智”去思考问题,人们常有一种错觉,即“全然理智,全然不受情绪左右是最理想的状态”,当人们察觉内心有负面情绪涌现时,就会强迫自己压抑情绪。但正如前面一再提及的那个比喻:洪水不疏,总有决堤之时。如果一个人长久以来都忽略、压抑、伪饰自己的真实情绪,总有一天,喷涌而出的情绪会把他压垮。所以,在心理疏导中,情绪、感受尤为重要。

但这不意味着要放任当事人无止境地沉溺在负面情绪中。如果当事人的情绪是激烈的、来势汹汹的,疏导员就更加需要成为一座温柔却牢固的城墙,稳稳地围住当事人的情绪,并用适当的方式让情绪排解掉,使当事人免于淹没在汹涌的情绪中。心理疏导意味着安全,却不意味着绝对的自由。

例如,有一位认为自己被上司不公正对待的当事人,我们鼓励他去正视和表达自己的委屈和愤怒,但这不代表我们鼓励当事人沉浸在“受害者”的苦涩感中,更不代表我们鼓励当事人采取不理性的行动去报复上司。 鼓励情绪的表达并不意味着鼓励理性的缺位。与情绪一样,人们在漫长的进化中发展出理性,也是为了保护自己:理性帮助人们更好地获得长期的“任性”,帮助人们以更积极、更少伤害的方式思考问题,帮助人们勇于承担责任、主动照顾他人、构建长远规划,等等。

完全跟随情绪、随心所欲,摒弃理性时,就像酒后驾驶,害人害己;一味追求理性而压抑情绪、隔离感受,就像失去汽油的机车,徒有方向而动力不足。正确处理情绪和理性的关系是心理疏导的核心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