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疏导:助人与自助之路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情绪法则:用心疏,不堵

情绪是人们对外界事物和自身感受的一系列主观反应。最普遍最容易理解的情绪有喜、怒、哀、惊、恐、爱等,更细腻微妙的情绪还有焦虑、嫉妒、惭愧、羞耻、自豪等。日常生活中使用的“心情”“想法”“感觉”等词语,虽然不准确,但常常被用作描述情绪的代名词。

情绪没有好坏之分,无论是正面情绪还是负面情绪,都是帮助人类适应环境的产物:喜悦帮我们提升感染力,建立人际联结;愤怒使我们更有力量进行防御或攻击,改变不能接受的现状;恐惧帮助我们集中注意力,应对危险;悲伤帮助我们把关注点从外界退回自身,放慢行动节奏……

但情绪还是有“受欢迎”和“不受欢迎”之分。通常喜悦、放松、兴奋、骄傲是受欢迎的情绪,而愤怒、悲伤、恐惧、沮丧之类,更容易被划为不受欢迎的情绪。偏偏越是那些不受欢迎的情绪,似乎破坏力越大,越容易失控爆发。

很多人有过这样的体验,那些不受欢迎的情绪,一旦汹涌而来,便如同洪水猛兽,让我们整个人都失去控制,说出不该说的话,做出不该做的事,思维仿佛陷入某个死胡同,呼吸变得紧促,头脑一片空白,眼里只看得到最糟糕的信息,整个人都变得“不像自己”了,甚至不自觉地做出伤害自己和他人的行为。

如何面对不受欢迎的情绪?或许我们可以借鉴“大禹治水”的典故来类比。这个典故之中就阐述了两种截然相反的治水思路:堵和疏。

被堵住的情绪,始终在寻找“堤坝”的薄弱点,酝酿着下一次“爆发”。例如,我们有些人不善于表达愤怒,即使感觉被朋友欺负了,也选择忍气吞声。但这些无处宣泄的怒火并不会自动消失,而是被压抑在心里,变成“敢怒不敢言”,在日后与朋友的交往中时不时地出来捣乱。等到某一天朋友不小心说了某句话,我们仿佛一下子被点爆,陷入“新账旧账一起算”的混乱中。事实上,“新账旧账一起算”的做法,往往把当下的客观事实与记忆中未打开的心结混淆在一起,无法就事论事,不仅无助于解决眼前的问题,还会制造出新的冲突和隔阂。

更何况有些时候,新账和旧账的“债主”甚至都不是一个人。我们从朋友A那里积存了一些愤怒,从朋友B那里积存了另一些愤怒,等到在朋友C面前爆发时,我们就很难做到“冤有头债有主”了,一律归结为:“你们都是这样,我受够了,你们凭什么这样对我!”显然,朋友C承担的愤怒超出了他当下行为应该得到的回应。即使他做出补偿行为,也很难平息我们身上“三人份”的怒火。

有时候,被硬生生围堵的洪水把破坏力施加在明处,冲垮堤坝;有时候,洪水看似被成功堵住,却形成了堰塞湖,对两岸的土地造成更隐蔽、更深远的侵蚀。情绪也是如此。

当无处宣泄的怒火被我们压抑到潜意识层面后,就连我们自己都感觉不到它的存在,心理的自我防御机制会引导我们刻意遗忘导致愤怒的创伤经历,但更麻烦的事情慢慢会呈现出来:我们会显得充满戾气,眉眼间不经意地流露出攻击性而不自知,很容易被激怒,全身都是“无名火”,想调节都不知从何下手;我们会开始出现各种躯体症状,查不出病因的偏头疼、游走性肌肉疼痛、各种慢性皮肤炎症;我们会无意识地做出“被动攻击”行为,比如明明很努力读书但就是读不好,明明很认真工作但总是要出错,明明同意做家务却每次都要弄碎碗碟……其实这都是潜意识里自己给自己使绊子。

悲伤和沮丧也会因为压抑而累积。长期累积的悲伤可能转化成冷漠和麻木,长期累积的沮丧可能转化成绝望。夫妻关系从吵架到懒得吵架,直至离婚,常常就是沮丧感不断累积、压抑而得不到及时疏解的结果。愤怒、悲伤、沮丧、恐惧都有可能逐步发展成抑郁症。大部分抑郁症发作都跟外部刺激与内部认知有关联,一个人若受到外部刺激,内心又不能排遣,慢慢地就会陷入抑郁状态。

现实生活中,有经验的心理工作者往往很容易就能识别出那些对待情绪一味采用堵、压、无视等消极处理方式的人,因为他们经常表现得情绪不稳定,或伴有言行冲突,看似“沉稳”实则小动作不断,有时还伴随呼吸轻浅、肩颈僵硬、咬合肌突出等躯体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