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一章 大学生心理健康概述

第一节 健康与心理健康

一、健康的概念

1946年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对“健康”的界定是:“生理、心理和社会适应的完好状态,而不仅仅指无疾病、不虚弱。”其基本内容包括: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良好的社会适应三个方面。1989年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又提出了21世纪健康新概念:“健康不仅是没有疾病,而且包括生理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良好和道德健康。”

二、健康的标准

1989年,世界卫生组织提出了10条具体的健康标准:①有足够充沛的精力,能从容不迫地应付日常生活和工作压力而不感到过分的紧张。②处事乐观,态度积极,勇于承担责任。③善于休息,睡眠良好。④应变能力强,能适应环境的各种变化。⑤能抵抗一般性感冒和传染病。⑥体重得当,身材匀称。⑦眼睛明亮,反应敏锐,眼睑不易发炎。⑧牙齿清洁,无空洞,无痛感;齿龈颜色正常,无出血现象。⑨头发有光泽,无头皮屑。⑩肌肉和皮肤富有弹性,步伐轻松自如。

1999年,世界卫生组织归纳和总结了实践经验,又把身心健康的新标准概括为“五快三良好”。

“五快”是生理健康标准:快食、快眠、快便、快语、快行。其具体内容为:“快食”包括胃口好、不挑食、不偏食、不狼吞虎咽;“快眠”是指入睡快、睡眠质量高、精神饱满;“快便”是指大小便通畅、便时无痛苦、便后感舒适;“快语”是指思维敏捷、说话流利、口齿清楚、表达正确;“快行”是指行动自如、步伐轻捷。

“三良好”是心理健康标准:良好的个性、良好的处世能力、良好的人际关系。“良好的个性”是指心地善良、乐观处世、为人谦和、正直无私、情绪稳定;“良好的处世能力”是指观察事物客观现实,有良好的自控能力、能较好适应复杂的环境变化;“良好的人际关系”是指助人为乐,与人为善,待人接物宽和,不过分计较小事。

三、心理健康的概念

在1946年第三届国际心理卫生大会上,不仅界定了“健康”的概念,还就心理健康下过这样的定义:所谓心理健康,是指在身体、智能以及情感上与他人的心理健康不相矛盾的范围内,将个人心境发展成最佳的状态。

在理解心理健康这一概念时,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首先,没有心理疾病只是心理健康的基本标准,就像身体没有疾病是身体健康的最基本条件一样,更多的是从“正常—不正常”的角度出发。而心理健康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是一个连续变化的概念,因此,将心理健康与否看作是黑白分明的事情这一观点是不正确的。第二,心理健康具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的心理健康指的是预防心理疾病的发生;广义的心理健康是以促进人们的自我心理调节、发挥更大的心理效能为目标。心理健康的人,能够不断提高自身的心理健康水平,更好地适应社会生活,更有效地为社会和人类做出贡献,这是一种积极发展的态度。第三,心理健康受到社会制度、民族风俗、传统习惯、道德观念和宗教信仰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从而产生了不同的内涵。事实上,心理健康是一个非常复杂的概念,因此,在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之间存在着不同的观点,即便是在同一个国家的不同地区、不同时代也存在着不同的看法。最后,身体健康与心理健康,二者是相辅相成、缺一不可的。身体健康是心理健康的基础,心理健康是身体健康的保障。身体的不健康会对人的心理产生不良影响,从而有可能导致心理的不健康,甚至会出现心理疾病;而心理的不健康,更有可能会导致身体疾病的产生。例如,研究发现,心理过于紧张、压力过大的人,通常更经不住感冒病毒的侵袭,从而更容易患感冒。这是因为,当一个人的心理压力过大时,其免疫力也会相应降低。

四、心理健康的标准

心理学家马斯洛和米特曼提出的心理健康的十条标准被公认为是“最经典的标准”。

(1)具有适度的安全感,有良好的自尊心和自我价值感;

(2)有自知之明,了解自己的动机与目的,并能对自己的能力作适当的估计;

(3)具有适度的情绪表达能力,能控制自己的情绪。

(4)与现实环境保持良好的接触,能容忍生活中的挫折,无过度的幻想;

(5)在不违背社会规范的前提下,能对个人的基本需要做恰当的满足;

(6)有切合实际的生活目的,个人所从事的多为实际的、可能完成的工作;

(7)对个人违背社会规范、道德标准的欲望不作过分的否认或压抑;

(8)能保持人格的完整与和谐,个人价值观能视社会标准的不同而改变;

(9)具有从经验中学习的能力,能适应环境的需要而改变自己;

(10)能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在团体中能与他人建立和谐的关系,重视团体的需要,接受团体的传统,并能控制为团体所不容的个人欲望或动机;在不违背团体意愿的原则下,能保持自己的个性;有个人独立的意见,有判断是非善恶的能力。

除上述标准外,许多中外学者都从不同角度,提出了各自的观点。

人格心理学家阿尔波特提出了6条心理健康标准:①自我广延的能力,广泛参加各类活动,有自己的爱好,在自己感兴趣的领域施展拳脚;②与他人热情交往的能力;③在情绪上有安全感,有积极的自我认同;④表现具有现实型知觉,根据客观事实看待事物;⑤具有自我个体化的表现,清楚了解自己的优缺点,认识到理想自我和现实自我的差别;⑥有一致的人生哲学,有生活目标和动力。

Havingurst(1952)综合许多心理学家的意见,认为个体具有以下9个有价值的心理特质即为心理健康:①幸福感,这是最有价值的特质;②和谐,包括内在和谐及与环境的和谐;③自尊感;④个人的成长,即潜能的发挥;⑤个人的成熟;⑥人格的统一和完整;⑦与环境保持良好接触;⑧在环境中保持有效适应;⑨在环境中保持相对独立。

李百珍提出7条心理健康标准:①了解自我、接纳自我,能体验自我存在的价值;②正视现实、接纳他人;③能协调、控制情绪,心境良好;④有积极向上的、现实的人生目标;⑤对社会有责任心;⑥心地善良,对他人有爱心;⑦有独立、自主的意识。

黄珉珉认为,心理健康的标准有8条:①能进行正常的学习、生活和工作;②能与他人和睦相处,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②具有健全的人格;③具有良好的情绪体验;⑤具有正常的行为;⑥有正常的心理意向;⑦有良好的适应能力及对紧急事件的适应能力;⑧有一定的安全感,有信心和自立性。

郑日昌提出6条心理健康标准:①正视现实;②了解自己;③善与人处;④情绪乐观;⑤自尊自制;⑥乐于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