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大学适应问题与应对
一、莫恋旧,要喜新
·案例·
(一)案例分析
上述案例的情况是大学新生经常遇到的困惑,主要表现为由于对大学生活不适应,对新环境陌生而产生的依恋过去、渴望回到过去生活的心态。
这是一种正常的心理状态,特别是对于第一次离家的年轻人来说,在对新环境适应之前留恋过去的美好,极为常见。如果不能尽快熟悉和适应新环境,长期处于怀旧、恋旧的心理状态中,就会增加对新环境的心理冲突和抗拒,从而影响正常的生活和学习。因此,尽快适应新环境,克服过度的“回归心理”,对于大学新生来说尤为重要。就该同学的具体情况而言,主要原因如下:
第一,以中学同学关系来衡量大学同学关系,对彼此生活习惯的差异、想法观点上的不同等显得不适应。既没有集体生活中求同存异的态度,也没有人际交往上正确的沟通理念和宽容的态度,而求同存异、正确的沟通理念、宽容的态度,是处理复杂人际关系时所需要的三大因素。
第二,处于学习生活中的“断乳期”而显得无所适从。中学阶段,高考的学习目标明确,又有老师在学习上每一步的具体指导和跟踪。而大学生活,一方面要求学生在学习上的独立性和自觉性,另一方面存在高考目标实现后新目标的寻找和确定,在新目标确定和自主性形成之前正是一个“断乳期”。该同学在学习上的典型表现还是对中学学习方法的依赖和延续,不能自主安排好学习生活,也还没有意识确定新的目标,因而表现出明显的对大学学习生活的不适应。
(二)案例应对
(1)帮助其认识到适应困难在大学新生中是一种普遍现象,一般来说,任何人在面对新环境时都有一个适应过程。因此,关键在于以积极的态度努力适应新环境,为自己进一步发展创造条件。
(2)介绍新环境的特点以及可以充分利用的大学资源,除了图书馆丰富的学习资源之外,还有良好的体育设施,各种社团组织等。
(3)分析中学和大学的不同,并重点介绍如何安排学习生活以及确立新目标。
(4)在人际交往方面,介绍“求同存异”“宽容”的具体内容以及什么是正确的沟通理念,并举实例帮助其实践以上三大原则。
与同学所在的班级及所在系领导进行沟通,多安排一些诸如“学习经验交流”“小组体育竞赛”“节日联欢会”等多种形式的活动,增进同学友谊。
此外,还可以请该同学参加“心理交流活动”,活动由新生、高年级学生、老师共同参加。在活动中,老师可以先请该同学就“当前需要什么”“我有哪些困难”等问题当众发言。然后请高年级同学就自己的切身体会介绍经验。
二、莫自卑,要自信
·案例·
(一)案例分析
自信心不足,一般来说,对于性格偏内向的大学生来说较为常见,由于自信心不足而产生的自卑心理,大致由以下因素引起:一是中学时代的“尖子”水平到大学时代中下水平形成的心理落差,对自我能力产生怀疑。二是在和其他同学比较过程中较多地关注自我的不足和缺点,尤其是进入大学以后,智力因素(学习)之外的非智力因素,诸如动机、兴趣、情绪、情感、性格、意志等因素会突显出来,某种程度上也暴露了中学阶段应试教育的片面性。三是性格内向,自小缺少相关的自信培养。
就该同学而言,在其自卑心理的形成过程中,第一个因素表现得并不显著,因为她在学习成绩上并没有明显地感受到从中学阶段到大学阶段的落差。比较而言,第二、三个因素在该同学身上表现得较为突出,从她对小时候参加绘画班经历的深刻印象看,第三个因素显得更为核心。
(二)案例应对
基于以上分析,在咨询中应放弃就第一、二个因素进行认知启发的做法,而是有针对性地抓住问题核心,将来访者中心疗法和认知领悟疗法相结合,以来访者自我陈述中“自己身边的人自信心特别强,很想像他们那样”这句话为切入点,在和她身边有自信的人的对比中,启发对方寻找自信的来源,进行自信心培养。
以下是该女生与咨询师的对话:
三、莫片面,要全面
·案例·
(一)案例分析
来自农村的该同学进入大学以后,典型地表现出在贫困农村和富裕城市之间强烈反差面前的不适应,环境的悬殊加剧了自尊心和自卑感的矛盾冲突,导致心理失衡,以至于影响学习所要求的正常心态。
在大学新生的适应过程中,从农村来到城市的同学,普遍存在类似该同学的心态,在和来自城市的同学的比较中,发现了自己在学习以外的才能上的不足,在物质生活上的巨大反差,而忽略了自身优点,导致自卑。又由于来自农村的学生一般在早期都已具备勤奋刻苦的精神,因此,渴望通过自我学习优势的发挥来弥补不足,维护自尊。但由环境所导致的自我评价和认知上的失调,造成了内心自卑与自尊的冲突。
因此,对于该同学来说,关键在于如何消除其自卑心理,建立自信,如何将外界环境的压力转化为激发学习的动力,如何对自我形成正确评价,从而让自尊维持在正常的水平。
(二)案例应对
鉴于该同学自卑形成的时间不长,其认知误区程度不深,又由于是大一新生,因此,咨询中主要采取认知上的指导和启发。
首先,在讨论中启发他主动挖掘自我优点,诸如勤奋刻苦、节俭的优良习惯等,肯定其优点,帮助他对自我和他人形成全面而客观的评价,消除主观片面评价,建立自信。
其次,通过对“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这句名言的介绍和讲解分析,帮助其建立对自我所处逆境的积极认知,并介绍面对逆境和压力的两种态度,以纠正其置身逆境时的消极态度。
第三,在对待学校提供的困难补助和助学贷款的态度上,帮助其树立现实态度,克服因过度自卑而形成的排斥心理。
·名言警句·
四、莫失落,要振作
·案例·
(一)案例分析
王同学没有认识到这样一个道理:人在环境中的地位是随着环境的变化而变化的。在原来的环境中,是佼佼者,被人看重,有其客观性,但到了与原来环境有较大差别的新环境以后,而变得平凡,同样有其客观性,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不懂得这个道理,就不能接受现在的自己,适应不了新环境。要消除或减弱他的失落心理,就必须首先解决认知问题。
(二)案例应对
让王同学明白和接受以下几点建议:
(1)一个人永远保持领先的地位是不现实的。你已经来到了“尖子生”聚集的重点大学,进入了优秀群体,同学也都是百里挑一、千里挑一的佼佼者。在这样的群体中,一个人在各方面都表现突出是不可能的。学校里既有文体特长生,又有外语、作文、辩论等各类比赛的冠亚军或优胜者,你不可能在每项活动中都能出类拔萃,其他人同样不能成为“全能冠军”,你要发掘自己的潜能,和自己比,只要不断进步就应当感到欣慰。
(2)到大学后,评判优秀的侧重点已经发生了变化。中学老师青睐的是学习成绩优秀的同学,而大学老师更欣赏知识面广、思维敏捷、有独到见解、善于发现问题、有研究能力、勇于发表自己的观点的学生。另外,不同的课程侧重培养学生不同的能力,因此,很难找到一个学生是受所有老师喜欢的。
(3)全面客观地认识自己,不断超越自我。在大学里要学会重新认识和评估自己的特点、优点,善于发挥自己的优势,尽量弥补自己的弱点。个体是在不断超越自己的同时超越他人并赢得人们的赞赏的。能够不断战胜自己的人,才能去超越他人,最终获得成功。一个人成长的过程也就是他进行自我探索的过程。
(4)扩大参照系,把握现在。每个人生活在现实中,会情不自禁地与周围的人进行比较,希望自己是其中优秀的一员。但人生不只局限在四年的大学生活中,你现在比周围同学优秀并不一定代表一定拥有美好的未来。你需要把目光放长远,把自己放在社会大背景下来评价自己。因此,你要把握好现在,努力适应大学生活,全面锻炼自己。有压力就应立刻采取相应的措施,把压力转化为奋发向上的动力,在实际行动中不断提高自己,在充实的学习生活中体验收获的欢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