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三节 大学适应问题与应对

一、莫恋旧,要喜新

·案例·

以下是某大一男生自述:我现在一点都看不下去书,老想着回家。原来在中学时把大学生活想象得挺美好的。可进入大学后,发现情况完全不是我想象中的那样。

宿舍里有两个人和我作息习惯不一样,他们要比较晚才起床,喜欢在舍自习,但我喜欢去教室。另一个人和我性格差异很大,我们在讲话时有很多观点不一致,就是话不投机。本来想在宿舍交一个朋友,现在看来也不可能了。中学时,同学之间座位都是固定的,交朋友也比较容易,现在大家座位都不固定,交朋友就难了,宿舍以外的同学之间很难碰到面,大家都忙于学习。我现在很多时候都独来独往,心里很想有个知心朋友,感到很孤单,有时候都想哭。

周围的人都以自我为中心,宿舍里的同学在晚上经常吵闹,根本不顾及别人,不像我们那山区农村,大家都是互相帮助的,同学之间也都很友好。另外在学习上,周围的同学都很刻苦,成天看书,而我每天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后,很容易放松自己,不知道做完作业后该干什么事,该看什么书。有时候就在网络上耽误了很长时间,也很后悔,浪费了学习时间。但我看书又总是看不进去,现在也很担心期末考试不及格。

我现在完全没有了在家时的活跃,我都待不下去了,经常想着坐车回家。

(一)案例分析

上述案例的情况是大学新生经常遇到的困惑,主要表现为由于对大学生活不适应,对新环境陌生而产生的依恋过去、渴望回到过去生活的心态。

这是一种正常的心理状态,特别是对于第一次离家的年轻人来说,在对新环境适应之前留恋过去的美好,极为常见。如果不能尽快熟悉和适应新环境,长期处于怀旧、恋旧的心理状态中,就会增加对新环境的心理冲突和抗拒,从而影响正常的生活和学习。因此,尽快适应新环境,克服过度的“回归心理”,对于大学新生来说尤为重要。就该同学的具体情况而言,主要原因如下:

第一,以中学同学关系来衡量大学同学关系,对彼此生活习惯的差异、想法观点上的不同等显得不适应。既没有集体生活中求同存异的态度,也没有人际交往上正确的沟通理念和宽容的态度,而求同存异、正确的沟通理念、宽容的态度,是处理复杂人际关系时所需要的三大因素。

第二,处于学习生活中的“断乳期”而显得无所适从。中学阶段,高考的学习目标明确,又有老师在学习上每一步的具体指导和跟踪。而大学生活,一方面要求学生在学习上的独立性和自觉性,另一方面存在高考目标实现后新目标的寻找和确定,在新目标确定和自主性形成之前正是一个“断乳期”。该同学在学习上的典型表现还是对中学学习方法的依赖和延续,不能自主安排好学习生活,也还没有意识确定新的目标,因而表现出明显的对大学学习生活的不适应。

(二)案例应对

1.运用认知疗法,改变不合理认知

(1)帮助其认识到适应困难在大学新生中是一种普遍现象,一般来说,任何人在面对新环境时都有一个适应过程。因此,关键在于以积极的态度努力适应新环境,为自己进一步发展创造条件。

(2)介绍新环境的特点以及可以充分利用的大学资源,除了图书馆丰富的学习资源之外,还有良好的体育设施,各种社团组织等。

(3)分析中学和大学的不同,并重点介绍如何安排学习生活以及确立新目标。

(4)在人际交往方面,介绍“求同存异”“宽容”的具体内容以及什么是正确的沟通理念,并举实例帮助其实践以上三大原则。

2.积极参加团体活动

与同学所在的班级及所在系领导进行沟通,多安排一些诸如“学习经验交流”“小组体育竞赛”“节日联欢会”等多种形式的活动,增进同学友谊。

此外,还可以请该同学参加“心理交流活动”,活动由新生、高年级学生、老师共同参加。在活动中,老师可以先请该同学就“当前需要什么”“我有哪些困难”等问题当众发言。然后请高年级同学就自己的切身体会介绍经验。

二、莫自卑,要自信

·案例·

某大学三年级女生自述:我一直以来就缺乏自信,譬如小时候,很想参加绘画班,后来发现很多报名的人以前都接受过训练,我是一点基础都没有,担心参加后会出丑,就放弃了报名。后来很多事情都是担心自己出丑就不参加了。

其实,我的学习成绩并不差,但我如果这门课程考得好了,就担心下一次能否保住优势,要是哪门课考得不好,就更加担心了。现在生活中,很在意别人的看法,担心别人会不高兴,很多事都是按别人的意愿去做,结果自己很不舒服。我发现身边的人自信心特别强,很想像他们那样,但我总是做不到。

(一)案例分析

自信心不足,一般来说,对于性格偏内向的大学生来说较为常见,由于自信心不足而产生的自卑心理,大致由以下因素引起:一是中学时代的“尖子”水平到大学时代中下水平形成的心理落差,对自我能力产生怀疑。二是在和其他同学比较过程中较多地关注自我的不足和缺点,尤其是进入大学以后,智力因素(学习)之外的非智力因素,诸如动机、兴趣、情绪、情感、性格、意志等因素会突显出来,某种程度上也暴露了中学阶段应试教育的片面性。三是性格内向,自小缺少相关的自信培养。

就该同学而言,在其自卑心理的形成过程中,第一个因素表现得并不显著,因为她在学习成绩上并没有明显地感受到从中学阶段到大学阶段的落差。比较而言,第二、三个因素在该同学身上表现得较为突出,从她对小时候参加绘画班经历的深刻印象看,第三个因素显得更为核心。

(二)案例应对

基于以上分析,在咨询中应放弃就第一、二个因素进行认知启发的做法,而是有针对性地抓住问题核心,将来访者中心疗法和认知领悟疗法相结合,以来访者自我陈述中“自己身边的人自信心特别强,很想像他们那样”这句话为切入点,在和她身边有自信的人的对比中,启发对方寻找自信的来源,进行自信心培养。

以下是该女生与咨询师的对话:

问:你刚才提到,身边的人自信心特别强,有这样的人吗?

答:有,我们宿舍就有一个女生,和什么人都有话说,而且很多人都愿意和她说话,她这人一直显得特别自信,特别阳光。

问:你发现她有什么不足或缺点吗?

答:有,她英语成绩特别差,但她总是不在乎的样子。我曾问过她有什么追求,她说有一份好工作就行了,要活得开心一点。她似乎对自己要求不高,但我觉得这样没意思,我总想将来做一点成功的大事。

问:她英语差,是不是就不努力学习了呢?

答:不是的,我注意过她,她一直在努力学习,有时候她早上起床读英语比我起床还早。

问:那你能说,她“不在乎”“对自己要求不高”吗?

答:嗯,这样看来,她还是在乎的。

问:她既然“在乎”自己英语差,那她有没有表现出不如别人的自卑呢?

答:没有,我从来没见过她有自卑的表现。

问:那是为什么呢?

答:我也不知道,也没有问过她这个问题。可能是她性格开朗吧。

问:性格开朗可能是其中一个原因。我以前听到一个比较自信的同学说“人无完人,每个人都是有缺点的,因此我有缺点是正常的,也是可以接受的”。你同意这个看法吗?

答:人都是有缺点的,我同意,但人总是要不断改正自己的缺点呀,怎么可以接受自己的缺点呢?

问:你说的很好。我觉得这里要区分两种态度的“接受”,一种是“积极的接受”,即在接受自我缺点的同时努力改正;另一种是“消极的接受”,即接受自我缺点不想改,就像有些人说“我就是这种人,你爱怎样就怎样吧”。你刚才提出反对的应是“消极的接受”,你说是吗?

答:是的。

问:现在再来看一下你的那位英语特别差的室友,她之所以不自卑,除了可能的性格开朗的因素外,还会有什么原因呢?

答:应该是对自己的缺点采取了“积极接受”的态度。

问:那你对你自己的缺点呢?

答:我过去一直担心暴露自己的缺点,其实是不能接受自己的缺点;同时又总是以为接受自己的缺点是不对的,没有区分两种态度的接受。

问:我觉得你这样的分析很好。下面我们再来看看你的那位室友,你有没有留意,她有哪些优点和技巧,帮助她和周围的人打成一片呢?

答:有,一个是她说话比较风趣,另一个是她的话题很广泛,跟谁都说得来。

问:这是不是你可以学习的地方?

答:是的。

问:和她比较,你有没有什么优点?

答:有,我的优点是能够和人处长期的朋友,我的朋友不多,但我们关系很好,交往也很深。但我的缺点是不能像她那样在短时间内给人良好的深刻印象。噢,对了,我和她相比,其实各有优点,各有不足。

问:很好,现在我们总结一下,从你那位阳光的室友那里,我们可以获得哪些启示呢?

答:我觉得有三点,第一,要对自己的缺点采取积极接受的态度。第二,多展示和发挥自我优点。第三,在和他人交往中互相取长补短。

三、莫片面,要全面

·案例·

某大学一年级男生自述:期末考试快到了,但我现在很担心自己会挂科。每天拼命看书,除了吃饭睡觉外,其他时间都用来学习。但最近总是注意力不集中,书也看不下去,晚上睡眠也不好。我想拿奖学金,用优异的成绩来显示自己的才能,以补偿其他方面的不足。

我来自农村,我们那儿很苦,经济条件也很差,我从小就意识到农村的孩子读书上学不容易,所以自幼就刻苦学习,一直在班上成绩都很好,高考时的成功令全家、全村人都为我高兴。但进入大学后,我并不高兴,总觉得处处不如别人,我的穿着、举止都土里土气的。上中学时,学校就不重视体育课,现在上体育课时,动作也很别扭,又没有什么业余爱好和文艺才能,也无法像班上那些来自城市的学生那样活跃。另外,家里好不容易凑够了钱供我上大学,我也舍不得花钱,每天去食堂吃饭都捡便宜的吃。我从来都没有看过电影,也觉得这样很累,没有那些衣食无忧的城市同学轻松、潇洒。

和那些来自城市的同学比,我先天就不如他们,想到这些就很自卑。但我又不甘心如此,就想拼命学习,一方面用自己的成绩弥补不足,另一方面也想拿到奖学金,减轻一点经济压力,学校的困难补助、助学贷款我都没有申请,因为我想通过自己的努力来获得经济来源。

(一)案例分析

来自农村的该同学进入大学以后,典型地表现出在贫困农村和富裕城市之间强烈反差面前的不适应,环境的悬殊加剧了自尊心和自卑感的矛盾冲突,导致心理失衡,以至于影响学习所要求的正常心态。

在大学新生的适应过程中,从农村来到城市的同学,普遍存在类似该同学的心态,在和来自城市的同学的比较中,发现了自己在学习以外的才能上的不足,在物质生活上的巨大反差,而忽略了自身优点,导致自卑。又由于来自农村的学生一般在早期都已具备勤奋刻苦的精神,因此,渴望通过自我学习优势的发挥来弥补不足,维护自尊。但由环境所导致的自我评价和认知上的失调,造成了内心自卑与自尊的冲突。

因此,对于该同学来说,关键在于如何消除其自卑心理,建立自信,如何将外界环境的压力转化为激发学习的动力,如何对自我形成正确评价,从而让自尊维持在正常的水平。

(二)案例应对

鉴于该同学自卑形成的时间不长,其认知误区程度不深,又由于是大一新生,因此,咨询中主要采取认知上的指导和启发。

首先,在讨论中启发他主动挖掘自我优点,诸如勤奋刻苦、节俭的优良习惯等,肯定其优点,帮助他对自我和他人形成全面而客观的评价,消除主观片面评价,建立自信。

其次,通过对“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这句名言的介绍和讲解分析,帮助其建立对自我所处逆境的积极认知,并介绍面对逆境和压力的两种态度,以纠正其置身逆境时的消极态度。

第三,在对待学校提供的困难补助和助学贷款的态度上,帮助其树立现实态度,克服因过度自卑而形成的排斥心理。

·名言警句·

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弗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

四、莫失落,要振作

·案例·

王同学是某重点大学的大一学生,半年来,他因自己不再是出类拔萃的尖子生、不再是学生干部、不再受到老师的宠爱而失落痛苦,他感到自己各方面都表现平平,这与他在中学时代截然不同。王同学开始怀疑自己的能力,对未来也不再满怀希望,他变得既不服气别人,又不满意自己。非常要强的王同学该怎么办呢?

(一)案例分析

王同学没有认识到这样一个道理:人在环境中的地位是随着环境的变化而变化的。在原来的环境中,是佼佼者,被人看重,有其客观性,但到了与原来环境有较大差别的新环境以后,而变得平凡,同样有其客观性,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不懂得这个道理,就不能接受现在的自己,适应不了新环境。要消除或减弱他的失落心理,就必须首先解决认知问题。

(二)案例应对

让王同学明白和接受以下几点建议:

(1)一个人永远保持领先的地位是不现实的。你已经来到了“尖子生”聚集的重点大学,进入了优秀群体,同学也都是百里挑一、千里挑一的佼佼者。在这样的群体中,一个人在各方面都表现突出是不可能的。学校里既有文体特长生,又有外语、作文、辩论等各类比赛的冠亚军或优胜者,你不可能在每项活动中都能出类拔萃,其他人同样不能成为“全能冠军”,你要发掘自己的潜能,和自己比,只要不断进步就应当感到欣慰。

(2)到大学后,评判优秀的侧重点已经发生了变化。中学老师青睐的是学习成绩优秀的同学,而大学老师更欣赏知识面广、思维敏捷、有独到见解、善于发现问题、有研究能力、勇于发表自己的观点的学生。另外,不同的课程侧重培养学生不同的能力,因此,很难找到一个学生是受所有老师喜欢的。

(3)全面客观地认识自己,不断超越自我。在大学里要学会重新认识和评估自己的特点、优点,善于发挥自己的优势,尽量弥补自己的弱点。个体是在不断超越自己的同时超越他人并赢得人们的赞赏的。能够不断战胜自己的人,才能去超越他人,最终获得成功。一个人成长的过程也就是他进行自我探索的过程。

(4)扩大参照系,把握现在。每个人生活在现实中,会情不自禁地与周围的人进行比较,希望自己是其中优秀的一员。但人生不只局限在四年的大学生活中,你现在比周围同学优秀并不一定代表一定拥有美好的未来。你需要把目光放长远,把自己放在社会大背景下来评价自己。因此,你要把握好现在,努力适应大学生活,全面锻炼自己。有压力就应立刻采取相应的措施,把压力转化为奋发向上的动力,在实际行动中不断提高自己,在充实的学习生活中体验收获的欢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