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语料库的当代美国政治语篇的架构隐喻模式分析:以布什与奥巴马的演讲为例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2.4 国内相关研究综述

2.4.1 修辞学视角

刘文科(2008)从修辞学的视角总结了政治修辞的基本要素:政治修辞的主体、情景、受众、主题、论证以及效果等。涂光晋、宫贺(2009)对比分析了中美两国官方对西藏民主改革50周年中“周年纪念”的诠释、纪念日的命名、隐喻的运用以及语篇结构上的分歧,阐释了中国官方以经济发展为主线的“农奴解放”语篇与美国官方以信仰自由为主线的“被迫出走”语篇的对抗以及文化内涵。罗峰(2012)论述了“9·11”事件后,布什围绕发动伊拉克战争的必要性、紧迫性及其正当性、合法性所使用的三位一体的政治修辞,增强了总统的政治、宪法与道德权威,在一定时期内达到了获得民意支持的政策目标。李艳芳(2008)运用博克的戏剧五位法和隐喻分析“9·11”事件后的政治语篇,揭示新保守主义意识形态如何建构其“现实”,指出意识形态作为一种“术语视角”以特定方式引导我们对现实的理解。

2.4.2 传播学视角

袁光锋(2013)研究了中国共产党的政治话语体系中“解放”和“翻身”两种重要的话语。他认为这两种话语与政治实践相配合,一起改造了人们的观念。1980年之后,两种政治话语都被执政党进行了“去政治化”的传播,被用来为新的政策提供合法性论证。荆学民、李海涛(2014)揭示了政治传播中政治语篇的一般特征:霸权、独白、漫谈、妖魔化,尖锐地指出了当前中国政治传播的政治语篇在立场、内容、形态等方面面临的一些困境,提出了转变政治语篇立场、用词、传播渠道等基本的对策。

2.4.3 政治学视角

刘文涛(1991)探讨了1793年以后的国际问题在美国政党的成长及美国政党政治的形成中所起的作用。刘永涛(2005)通过将美国总统布什的战争动员话语放置在一定的社会、文化语境里进行分析,揭示了语言和“9·11”事件后美国政府发动伊拉克战争之间的密切联系。刘永涛(2008)以“言语行动”理论作为认识出发点,对(不)安全文化的来源进行重新思考,指出话语本身可成为一种(不)安全实践活动。刘永涛(2015)从理念上探讨了身份、话语和对外政策之间所具有的相互构成性关系,认为身份和话语不但从未离开过对外政策领域,而且经常处于对外政策分析的中心。谢岳(2000)阐述了政治体系在当代中国社会结构变迁的发生过程中体现的问题,社会结构从传统向现代的转换对政治权力流向的影响,以及权力增量发展问题的解决途径。兰夕雨,陈金龙(2014)考察了中国共产党政治话语的演进,他认为从“革命”“继续革命”到“改革”的词语变迁折射了中国共产党政治话语演进的历史脉络。元光(2014)认为在政治建设中,其理论自信植根于理论体系的科学性。只有塑造先进的政治意识,才能构建科学系统全面的政治理论体系。为了提升我国政治建设的理论自信,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使之成为政治建设的思想基础和理论指引。

2.4.4 批评话语分析视角

国内学者热衷于从批评话语分析视角分析政治语篇。田海龙(2002)指出,政治语言研究政治活动的参与者如何运用语言达到自己的政治目的,以及公众如何通过他们使用的语言认识这些政治活动的参与者。辛斌(2008,2012)对批评话语分析的褒贬进行了归纳和总结,指出批评话语分析研究进一步发展的方向是与认知语言学融合,话语分析需要社会和认知两个视角。朱炜(2009)建立了批评隐喻分析模型,探讨了政治演讲的话语基调。研究发现,隐喻利用主客观的潜势转换并起伏变化以求导向的调控,构建语篇基调以实现人际意义。

2.4.5 功能语言学视角

严世清、赵霞(2009)对美国共和党代表人物约翰·麦凯恩和民主党代表人物巴拉克·奥巴马就战争与和平问题所发表的言论及相关新闻报道中的情态语篇进行分析,揭示了情态在政治语篇中具有操控性和劝说性等功能。李战子、庞超伟(2011)以中外媒体对奥巴马访华的6篇述评为例,探讨语篇分析的元理论角色对语篇意义建构所起的作用,并在此基础上初步建立一个具有可操作性的外交语篇分析模式。鲁英(2012)以《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为语料,探讨了体现说话人意向性与目的的人际元语篇在政治语篇中的分类与功能,分析了人际元语篇在政治语篇中的地位与作用。

2.4.6 语用学视角

陈丽江(2007)探讨了我国政府发布会语篇的内在特征、语篇结构以及话语策略。通过“国”即“家”的概念隐喻等语篇特征表明话语角色的选择并非说话人的随意为之,而是策略性的选择。卢山(2003)研究了语用预设视角下的政治话语。他分别从角色预设、虚假预设、修辞预设和文化预设这四方面阐述了美国总统竞选口号中的语用预设类型;从设置语用功能、个性化功能、自夸及贬低竞争对手功能这三方面阐述了美国总统竞选口号中预设的语用功能。

2.4.7 认知语言学视角

朱永生(2005)从不同的角度讨论了Fillmore框架理论与Halliday语境理论之间的相通之处,从中发现前者对后者的启示。黄敏(2011)以《人民日报》元旦社论为语料,运用“概念隐喻”的理论和“框架分析”的原则,分析元旦社论中隐喻模式的特点、隐喻建构的方式以及隐喻的政治涵义。陈勇、刘肇云(2009)讨论了美国政治家由于各自的政治观点或个人的社会经历、爱好等因素而采取的不同的隐喻表达。如家庭、邻居和领袖隐喻是处理美国国内外事务中常用的概念隐喻。李晓康(2009)以美国总统布什的10篇反恐演讲为语料,以扩展型态度模型(Extended Attitude Model)为分析框架,从词汇和概念两个层面分析了政治演讲中的态度意义的传递。研究表明演讲中判断性词汇使用最多。战争隐喻、旅行隐喻和建筑隐喻的使用最频繁。王晶芝、杨忠(2012)从认知角度分析《人民日报》元旦社论中的概念隐喻,通过对文章中概念隐喻的分类和功能分析,探讨政治隐喻与时代和国家所处环境的关系,从分析时代和国家所处环境的变化中探究政治隐喻在语篇中所起的作用。王晶芝(2012)探讨了《人民日报》60年期间的元旦社论中的概念隐喻的界定和概念隐喻的不同类型、概念隐喻的应用理据、特点与其功能;以及社论中概念隐喻的特点与其功能形成的原因。文旭(2014)基于认知语言学的概念隐喻理论,通过对政治语篇、政治隐喻以及隐喻背后的意识形态研究,洞察人们在谈论政治时如何进行思考和言说。廖迅乔(2014)考察了文革前期《人民日报》社论(1966—1971)在词汇、句法和篇章层面的语言特征及其认知功效,阐释社论如何引导读者建构既定的语篇世界,进而控制读者对现实世界的认识。此外,在架构隐喻的研究方面,汪少华(2007)探讨了哲学与隐喻之间的关系,然后在现代认知科学框架内运用语料库研究的方法剖析中美伦理学中的基本观念,最后揭示了伦理的隐喻性本质和伦理隐喻的体验性。汪少华(2011)分析和对比了布什与奥巴马有关美国对伊斯兰世界政策的演讲。研究表明,架构为我们的思考和推理提供了逻辑,不同的架构和概念隐喻能反映并强化各自隐含的价值观,架构也是公众对政治演讲接受度高低的深层原因。汪少华(2014)探讨了美国政府赖以生存的架构和隐喻,研究发现美国两党均极力将政策的表述通过架构的方式与各自的道德观相联,从而进行概念操纵。政策背后的架构和隐喻决定着美国两党政策为公众接受的程度。梁婧玉、汪少华(2013)结合美国两党不同的价值观,对比分析了布什与奥巴马教育演讲中的隐喻和架构。梁婧玉、汪少华(2015a)运用隐喻架构理论分析了布什与奥巴马的医保演讲,发现其表层架构上的差异体现了两党不同的执政思想,相比而言,奥巴马演讲中的深层架构使其演讲接受度更高。梁婧玉、汪少华(2015b)运用隐喻架构理论和美国两党道德模式分析了政治语篇中的隐喻性表层架构和深层架构,并对比了两党的隐喻架构能力和其演讲的接受度高低,发现政治家在其政治演讲中智慧地使用词语驾驭架构非常重要。梁婧玉(2015c)对1946年至2014年美国两党总统国情咨文中关于教育、就业、税收和医保的演说进行了隐喻架构分析。研究发现隐喻架构具有极强的劝说功能。恰当地使用符合自身道德观的隐喻架构,并迎合受众的架构,可以提升演说的接受度,最终达到劝说目的,以实现其政治目的。张薇、毛浩然、汪少华(2015)研究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官方媒体疫情报道的隐喻架构特点与实效,研究发现十年间官方媒体应对突发事件日趋专业,隐喻架构的使用应增强受众意识,与社会心理需求和价值观相契合,以提高舆情应对的媒体公信度与实效。

2.4.8 历时研究视角

黄秋林、吴本虎(2009)选取了1978—2007年间的《人民日报》两会社论为语料,探讨中国共产党自改革开放以后,如何通过因势利导与时俱进地改变各类概念隐喻的构成,及其使用形态来表述自己的执政理念。尤泽顺、陈建平(2009)以1993—2007《中国政府工作报告》中对外政策部分为语料,依据Fairclough的语篇与社会互动分析及van Dijk的社会认知分析理论,做了历时词汇分析。尤泽顺(2011)对《人民日报》海外版(1992-2008)与中国东盟关系相关的新闻标题进行分析,以此揭示语篇、身份建构与中国东盟关系的互动。兰夕雨、陈金龙(2014)指出中国共产党政治语篇的演讲以“革命”等政治词语的变迁为中心。作为过渡政治词语,转义的“革命”具有存在价值与具体释义,“改革”则承继并最终更替了转义“革命”。

2.4.9 当代中国话语研究视角

施旭(2013)运用跨历史、跨文化的原则方法,提出一套既具中国立场、又有全球胸怀的当代中国话语理论框架,突出展现了当代中国话语在国际语篇体系中的劣势地位及其生成和理解的文化规律、原则和策略。尤泽顺、陈建平(2008)对国外学界运用批判性分析方法研究政治语篇所做的工作进行评述,重点讨论政治语篇的定义、研究视角和研究议题等内容,指出政治语篇分析的现存问题、未来发展及其对中国政治语篇研究的启示。尤泽顺、陈建平(2010)从语篇分析的视角出发,整合Fairclough的福柯后结构主义分析、van Dijk的社会认知分析和Wodak的话语历史分析框架,对郑必坚与中国“和平崛起”理念建构紧密相关的7篇文章进行分析,揭示“和平崛起”理念的建构。尤泽顺(2010)以批判性话语分析为主要研究视角,以话语分析、政治学和跨文化语用研究多学科相互交融的方式,从语言层面揭示当代中国如何建构其对外政治语篇、话语如何反映和建构国家的对外政策、话语与社会变迁之间如何形成互动以及它们如何在跨文化互动语境中推动或影响政策的实施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