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创新引领:苏南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
第一节 苏南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背景
2014年10月20日,国务院批复同意支持南京、苏州、无锡、常州、昆山、江阴、武进、镇江等8个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和苏州工业园区建设苏南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是目前国务院已批准建设的五个国家级自主创新示范区(其他四个依次为:北京中关村科技园区、武汉东湖高新区、上海张江高新区和合芜蚌自主创新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之一。之所以要在国家层面上建设首个以城市群为基本单元的自主创新示范区,有其深厚的时代背景。
从国际看,世界正孕育新一轮创新竞争高潮。全球金融危机以来,产业和经济竞争的赛场正在发生转换,创新战略竞争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日益重要,抢占创新先机就是抢占新规则的制定权和新赛场的主导权,全球进入了空前的创新密集时代。
从国内看,我国正处于向创新驱动发展转型的关键时期。党的十八大提出科技创新是提高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实力的战略支撑,必须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要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鼓励创新资源密集的区域率先实现创新驱动发展,充分发挥自主创新示范区引领辐射带动作用。
从江苏看,2014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江苏调研时发表了重要讲话,明确指出苏南自主创新示范区是我国首个以城市群为基本单元的自主创新示范区,要用好这些优势和机遇,以只争朝夕的紧迫感,切实把创新抓出成效。国家从完善区域创新体系、支撑创新型国家建设全局出发,支持建设苏南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这是党中央、国务院从全局出发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体现了国家对苏南在创新驱动发展中先行先试、加快发展的大力支持和殷切期望,既是江苏改革创新面临的难得机遇,也是江苏为全国发展探路的光荣使命。
面对新形势新要求,苏南应发挥自主创新的特色和优势,抢抓改革发展机遇,加强顶层设计和统筹布局,营造富有活力的创新生态,推进区域一体化发展,探索自主创新有效路径,推动产业向高端攀升,支撑我国东部地区率先发展,为基本实现现代化和建设创新型国家做出贡献。
一、苏南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面临的机遇
(一)面临的国际国内机遇
后金融危机时代带来的国际治理体系转换和国际秩序重构仍然在持续,以互联网、大数据等电子信息技术与生物、新能源、新材料为中心的新一轮技术革命和产业革命正处于孕育期,以能源与气候变化为推动因素的绿色工业革命进入黎明期和发动期,以“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为目标的创新人才资源跨界整合、全球流动的新浪潮正在形成。技术和产业创新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和规模继续扩散和转移,必将推动创新呈现簇群式发展,催生全新的产业和产业链。
面对我国经济增长速度换挡期、结构调整阵痛期、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的三期叠加新常态,面对我国“一带一路”为引领的全方位开放格局的逐步形成,“京津冀”“长江经济带”区域发展战略的推进,随着“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全面深化,国家确定了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党的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对全面深化改革做出了顶层设计,五中全会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五大发展理念勾画了“十三五”乃至更长时期我国体制建设的新蓝图,提出了“十三五”发展思路、发展方向、发展着力点。创新作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要求强化科技同经济对接、创新成果同产业对接、创新项目同现实生产力对接、研发人员创新劳动同其利益收入对接,严格知识产权保护,增强科技进步对经济发展的贡献度,实现经济增长方式从要素驱动、投资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这为加快建设苏南自主创新示范区、率先全面实现现代化提供了强大动力。
(二)面临的产业发展机遇
当前,新一轮产业变革蓄势待发,世界产业竞争格局和发展态势正在深度调整,全球制造业发展正面临重大变革。新材料、高端智能装备、新一代信息技术、互联网技术和物联网、新医药和新型医疗器械、生物技术、新能源和能源互联网、节能型和新能源汽车、节能环保装备、航空航天装备、海洋工程装备和高端船舶等战略性新兴产业迅速兴起,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深度融合,在积极应对气候变化的背景下,实现绿色、低碳的可持续发展正在成为当今时代世界各国的发展潮流。
这为江苏,尤其是苏南的产业发展提供了极其难得的机遇。为此,江苏,尤其是苏南要趁势而上,强化政策支持和规划引导,在新材料、高端智能装备、新一代信息技术、互联网技术和物联网、新医药和新型医疗器械、生物技术、新能源和能源互联网、节能型和新能源汽车、节能环保装备、航空航天装备、海洋工程装备和高端船舶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实现空间、资源、人才等方面的有效集聚,打造产业集群,使其成为引领江苏经济发展的先导产业和支柱产业。要重点发展规模实力优、带动作用强的科技服务、信息技术服务、金融服务、现代物流、商务服务、服务外包等生产性服务业重点领域,优化整合全产业链、促进企业向价值链高端发展。要积极推动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深度融合,强化制造业创新发展为着力点,以突破关键核心技术和推进智能制造为重点,提升制造业发展水平。要运用先进适用技术和现代信息技术,加快传统产业技术升级、设备更新和绿色低碳改造。
(三)面临的科技发展机遇
“十三五”时期,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与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正在形成历史性交汇,由新的科学技术主导的新一轮增长周期正在形成,智能、绿色和可持续发展是其基本方向。实现绿色、低碳制造,推动绿色增长,正在成为欧美主要发达国家面向未来的重要发展战略。事实是,谁抓住了这一科技发展机遇,谁就将赢得主动,赢得发展乃至赢得未来。之于江苏,尤其是苏南更不例外。
所以,江苏,尤其是苏南要把握科技革命历史机遇,要瞄准相关产业发展方向积极创建通信技术国家实验室和微结构国家实验室,加快建设未来网络技术研究院、纳米真空互联实验站、超级计算中心等重大科技平台,打造若干世界一流的大科学研究中心,努力取得一批具有重大科学意义或应用价值的原创性成果,突破一批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核心技术,在有效解决重大科技问题上做出引领性、系统性重大创新贡献;要积极支持节能环保、新能源和低碳技术等领域创新发展,积极抢占未来发展制高点;要以科技发展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
(四)面临的区域发展机遇
国家一系列重大战略聚焦江苏,“新丝绸之路经济带”“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国家新经济开发战略及“长江经济带”的国家新区域开放开发战略、“长三角一体化”的国家区域一体化发展战略、“江苏沿海开发”的国家战略,尤其是“苏南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国家战略的实施,使得江苏,尤其是苏南发挥制造业产能优势、技术优势以及企业运作模式优势,拓展对外开放的资源、市场和经济发展空间,推动东、中、西互动合作和整合发展,获得产业布局优化和科技资源共享利益有了更大的舞台。
所以,江苏,尤其是苏南为呼应国家“一带一路”战略,要积极推动优势富余产能与国际需求有效对接,开展国际产能合作。要突出重点产业领域,打造境外产能合作载体,创新合作方式,完善政策体系,引导企业更好地“走出去”。
二、苏南自主示范区建设面临的挑战
机遇和挑战往往是相伴而生的。“十三五”期间,苏南自主示范区建设面临的挑战主要表现在:
(一)主阵地:一流的高新区能不能建设起来
创新驱动发展阶段,从国际经验来看,重要标志是科技园区强。中央高层非常明确,创新驱动发展一定要有主阵地,这个主阵地就是国家高新区。国家布局自主创新示范区,都是依托高新区建设的,苏南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覆盖的就是“8+1”国家高新区这样一个范围。可以说,建设苏南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实质上是在更高层次上建设国家高新区,而且是一流的高新区,以带动苏南地区整体创新驱动发展。一流高新区的标志就是在高新区内要培育出世界级的产业、世界级的企业。所以,能不能在高新区培育出世界级的产业、世界级的企业,能否为全省乃至全国再次提供鲜活的典型,直接决定着苏南经济的未来。
(二)主攻方向:中高端产业结构能不能构建起来
江苏是产业大省,其创新驱动发展的战略定位是建设全球有影响力的产业科技创新中心。苏南经济体量大,近年来产业结构调整取得了良好成效,但总体上仍处于产业结构链条的中低端,推动产业向中高端迈进是苏南面临的重大而紧迫的任务。建设苏南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就是要聚焦转型升级,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加快培育国内一流、国际有竞争力的高端产业,建设新兴产业发展高地、先进制造业高地,进而构建中高端产业结构,打造竞争力强的现代产业体系。这是建设苏南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的主攻方向。所以,能不能构建起一个中高端的产业结构,将直接决定着苏南经济的竞争力。
(三)主力军:以高新技术企业为骨干的创新型企业集群能不能打造出来
建设苏南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要抓住高新技术企业发展这个关键。无疑,高新技术企业是建设苏南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的主力军,而且不只是少数几个高新技术企业,而是要打造以高新技术企业为骨干的创新型企业集群。这就要把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摆在全局性、战略性位置予以高度重视,创新企业培育机制,建立覆盖企业初创、成长、发展等不同阶段的政策支持体系,促进充满创新活力和内生增长动力的高新技术企业持续大量涌现。所以,以高新技术企业为骨干的创新型企业集群能不能打造出来,将是苏南自主示范区建设面临的最大挑战之一。
(四)主要特色:区域创新一体化能不能连起来
苏南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是我国首个以城市群为基本单元的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涵盖8个国家高新区和苏州工业园区,横跨5个国家创新型试点城市。建设示范区,最重要的就是要统筹创新资源配置和重大科技平台建设,统筹创新空间布局,统筹区域产业发展,统筹园区和县域协同互动,形成高效合作、协同有序的区域创新格局。所以,实现区域创新一体化就将构成建设苏南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的主要特色。另外,8个国家高新区和苏州工业园区也要围绕一区一主导战略产业,在彰显特色、错位发展中形成竞争,从而推动产业在特色发展中向中高端攀升。所以,8个国家高新区和苏州工业园区,以及5个国家创新型试点城市的区域创新一体化能不能连起来,也将直接决定着国家建立苏南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目标能否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