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莞城市历史文化特色与价值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五、与香港的紧密经济联系

由于地理位置毗邻,近代东莞与香港有着非常密切的经济联系。早在19世纪40年代中期,随着香港城市建设的初具规模,华南沿岸各地华人的大量流入,经济逐渐运转起来。有小商贩从附近的东莞、归善(今惠州)、新安等县迁入,经营很兴旺。在大规模的经济交往中,东莞与香港的联系愈加密切。

(一)香港莞籍富商闻人

自近代以来,东莞籍商人即已活跃于香港,经几代人的奋斗,在香港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周氏家族便是其中佼佼者。清末,东莞周家的先辈,与乡人林氏等共凑集资金600银两,前往香港,开设大成金铺,经营金饰玉器,并转兑侨汇,成为香港金饰行业的老字号。周家先辈抵港,送其子周少岐就读于中环大书馆,成绩优良,毕业后,转而经商。周少岐适应潮流,把握时机,涉足金融、保险及航运业,先后创办万安保险公司、全安保险公司、泰新银号、兆安轮船公司、元安轮船公司等企业,均担任总经理或司理。由此而迅速崛起,成为早期港商中之佼佼者。

凭借雄厚的经济实力和在华人社会中的影响,周少岐得到了港英政府的垂青。统治当局初选周少岐为陪审员,继任定例局议员,成为香港华人代表之一。他还曾任过香港保良局、东华医院、东莞商会等总理或主席。张晓辉:《东莞籍港商周少岐父子事略》,《东莞历史文化学术研讨会》(2006年)论文。

周竣年为周少岐之子,生于香港。在香港经济社会领域十分活跃,曾任香港东华医院总理、保良局绅、太平局绅、洁净局绅、物业维持会主席、内河轮船商会主席、东莞商会主席、华商会所主席、香港定例局议员等职。《周竣年大律师》,载吴醒濂编著《香港华人名人史略》,香港五洲书局1937年版,第12页。

周门一家,在港多有作为,除周少岐父子外,周少岐之弟荫乔、卓凡亦善于经商,发家致富。周荫乔的儿子炳垣任广东轮船经理,主持货运,大有收获。荫乔之孙湛鎏毕业于香港医科,在港行医。周卓凡的儿子昌年任华比银行经理,另一儿子锡年留学英国,为五官专科大医生。抗战胜利,锡年除行医外,还经营“丽的呼声”,为香港无线电广播电台的首创者。亦被港英政府任为定例局议员,为华人代表之一。

周家兄弟还热心公益事业,在香港斥资成立“周少岐义学”、“周荫乔义学”、“周卓凡义学”,教育同姓子弟,慎选师资,学生成就甚众。但凡粤省水灾、风灾等,皆乐于捐款救济。广东省政协学习和文史资料委员会编:《广东文史资料存稿选编》第3卷,广东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745~746页。

其他富商名人还有刘景清、林承芬、陈兰芳等。刘景清,祖籍东莞,生于香港。创办海洋船务公司,任总经理,并在许多企业担任兼职。热心赞助公益、慈善、教育等事业,创办香港拒毒会。历充香港拒毒促进会会长、侨港莞邑东义堂主席、侨港东莞工商总会副主席、香港华商总会值理等。《刘景清先生》,载吴醒濂编著:《香港华人名人史略》,香港:五洲书局1937年版,第60页。林承芬,东莞人。早年留学美国,1931年6月,由美归国,任中国银行香港分行副经理。在旧金山时,曾任该市青年会智育部主席、东莞宝安公所主席、研究华侨苛例委员会委员长等职,声誉甚佳。《林承芬博士》,载吴醒濂编著:《香港华人名人史略》,第38页。

(二)东莞与香港联号企业

清同治年间,石龙已有定期航班船往来港澳。20世纪初,因清政府推行新政,尤其是国人抵制美、日货和收回利权运动的促进,中国内地出现了设厂高潮。许多企业、商号将业务扩及香港,如烟花炮竹业的东莞陈泰记炮竹店、东莞南昌泰烟花店等。

值得一提的是“爆竹大王”陈兰芳,他是东莞籍人士,清末在莞城创立陈泰记号,制造炮竹烟花,行销国内外。1916年,在香港开设广万隆公司,规模宏大,为香港首家炮竹企业。嗣以销场日广,求过于供,又增设一厂。1926年,为开拓业务,再在澳门、广州、佛山、东莞等地增设分厂支店,雇工4000多人,生产发展很快,货源充裕,业务扩展到世界各地,执全国同业生产、出口之牛耳。他还曾任香港东华三院总理、保良局绅、华商总会值理、东莞工商总会副主席、莞邑东义堂主席、澳门商会值理等职。《陈兰芳先生》,载吴醒濂编著:《香港华人名人史略》,第59页。

其他较著名的企业如香港邝生记制帽厂,创办于清末,厂主为邝又生,生产各款帽子,具有一定规模。除在香港设有2家分栈外,民初还在广州、佛山、南海盐步、东莞、石龙、惠州、河源、江门、梧州等地广设分栈,承担制销任务。邝生记制帽总工厂广告,《香港华字日报》1913年2月20日。广州民元电机织布厂创于1927年,至抗战前有香港、澳门、东莞石龙三分厂。该厂组织以股东会为最高机构,下设经理、协理及司理。《民元电机织布厂》,王楚莹编:《香港工厂调查》,香港南侨新闻企业公司1947年版。

(原载:东莞市政协、暨南大学历史系主编:《明清时期珠江三角洲区域史研究》,广东人民出版社,2011年,第209—219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