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五、结语
食盐的生产与贸易,在晚清以前,一直影响着东莞地区的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从古代东莞发育出来的珠江三角洲城市,包括今天的中山、澳门、深圳、香港、珠海,甚至广州的一部分,这些城市所辖地区的早期历史,几乎一无例外都是以盐场的历史为主体的。由盐的生产而形成的盐场的管理和组织制度,由盐的贸易而形成的墟、埠的管理和缉私制度,也影响了珠江三角洲的地方历史进程。宋代东莞盐场,尤其是影响力较大的靖康、大宁等盐场,成为明清东莞地区盐场社区历史记忆的一个重要部分。大多数的盐场社区的宗族,在追溯祖先的时候,经常会将祖先描述成这些盐场的场大使之类的场官。盐场的历史,成为本地居民构建正统性身份认同的集体记忆;盐场的区划,则奠定了日后珠三角地区的城市分布结构。
东莞地处珠江三角洲核心地带,江环海绕,历来为粤省门户,广海咽喉。明代以前,东莞的屯门地区就是广州对外贸易的重要门户之一。《广东通志》称:“明初,番舶往来,泊无定所,率择海中地之弯环者为澳。若新宁则有广海、望峒,东莞则有虎门头、屯门、鸡栖,香山则有浪白、濠镜、十字门,皆置守澳官。”到了明代中期以后,随着广东海外贸易的发展,东莞成为西方商人在中国沿海最重要的贸易场所之一。
东莞之虎门,地处珠江口,为盐船出入省城必经之道,历来担负着稽查私盐的重担,受到朝廷的重视。洪武年间设虎门镇,万历年间改筑虎门寨城,康熙二十六年(1687)又筑寨于石旗岭。乾隆五十四年(1789)又在虎门、紫泥厂、桅甲栅、蕉门等四处“令局商设立巡船,召募巡役,由守口员弁兼同,昼夜巡缉”。虎门在作为缉私据点的同时,也扮演着广州对外贸易的重要中转点,尤其在澳门成为重要港口之前,虎门地区也是外国船只入粤贸易的重要停靠地点。
从明代以来,虎门以在盐业和军事上的重要地位,逐渐成为东莞三大名镇之一,与政治中心莞城、商贸中心石龙“三足鼎立”于东莞,推动着东莞城市的发展。
总之,盐业历史与地方历史之间有着密切的关联,盐业制度的变化也往往影响到地方历史的演变。“在强大的王朝国家的政治与文化渗透下,地方社会逐渐发生转型,国家在地方社会的存在方式也就由盐场转为州县,再在州县的架构下,建立起以王朝正统主导的权力实体和文化象征所支撑的基层社会。”珠江三角洲盐场的历史进程表明,随着盐业的发展,东莞由最初的以盐场为主导的县级单位,析分出若干后来在历史上有着重要地位的行政区划,并最终形成今天珠江三角洲的局面。盐业的发展带动了“东莞”地区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与地域的开发和拓展,奠定了珠三角的社会格局。
(原载:东莞展览馆、中山大学历史系编:《珠江三角洲盐业史料汇编——盐业、城市与地方社会发展》,广东人民出版社,2010年,第1—2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