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四、遗址的年代及有关问题
第三至第五层及其同期遗迹,代表着村头遗址的早期文化遗存。出土遗物中各层的陶器组合基本相同,其型式则略有差异,应是同一时代而有早晚关系的反映。陶器的器形、纹饰及石器的形制,与高要茅岗遗址、佛山河宕遗址、南海灶岗遗址出土同类器物相同或相近;石戈与茅岗遗址所见的一件也相类。据此,它们的年代亦应相同。过去一般认为这类遗址属新石器时代晚期或末期。但从戈类、尊类与饶平“浮滨文化”所见同类器物相似;与香港深湾C层所出石戈相近;陶器中的大敞口、高颈、折肩的形制主要是商周时期的风格等情况分析,推测这类遗存已属青铜时代早期。
早期文化遗存中,贝壳在遗址南部大量堆积,而发掘区北部则有少量或不见,可知这些为当时人类食余后的废弃物,一般都丢弃于遗址的边缘。从发掘情况看,遗址东北部有较完好的房址遗迹,看来遗址东北面较高处是属于这一时期的居住区。而遗址中部偏北处发现有墓葬,推测这一带可能属墓葬区。由此推断在发掘区北,可能还保存有丰富的早期遗存。这次发现的属地面型的房址遗迹,与高要茅岗遗址所见的“干栏式”水上建筑形式不同,说明在珠江三角洲地区先秦遗址中,至少有两种以上的房屋建筑形式,这是广东先秦考古的重要收获。
关于早期文化遗存与周邻文化的关系,如前所述,陶器的敞口高颈尊、石器的戈、矛,当与饶平“浮滨文化”有一定的关系;与曲江石峡遗址中文化层也有一些相同的文化因素,如均有发达的印纹陶,纹饰种类和陶系亦较接近,但器型则有较大的差异,村头遗址的圈足盘、直刃戈,在粤东、粤北地区都不见或少见,说明村头遗址是珠江三角洲地区的一种土著文化,与粤东的“浮滨文化”、粤北的曲江石峡遗址中文化层是分别属于不同区系的地方文化,而在时代上较为相近。
上述情况表明,村头早期青铜文化遗存的发掘,是广东珠江三角洲地区青铜时代早期文化考古的重要突破。七十年代,广东已初步确认“浮滨文化”代表了粤东地区的早期青铜文化,但对珠江三角洲地区那一些遗存属于早期青铜文化,所知甚少。近年来,一些考古工作者已指出佛山河宕、南海灶岗、高要茅岗等遗存可能属于早期青铜文化遗存。这次村头遗址经大规模发掘,遗迹、遗物丰富,器物组合形态清楚,为研究珠江三角洲地区早期青铜文化的特征、年代和分期以及与粤东、粤北、粤西地区的文化关系增添了一批重要的实物资料,对建立珠江三角洲地区先秦文化序列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第二文化层及同期遗迹,代表了遗址的晚期文化遗存。出土遗物以陶瓷器为主。青花瓷器为明代中晚期至清代初期的风格,酱釉陶器与东莞明清墓所出相同。青釉菊瓣纹瓷碗为明代惠东窑产品。铜镜、墨砚亦为明清时代风格。房址中所出铜钱,年代为宋、明至清初。由此推断,这一期文化遗存的年代约为明代晚期至清代初期。从房屋基址密集,排列有序,其间有巷道等情况分析,当时这里应是一处有相当规模的村庄。这是广东首次大规模地对明清时期民居建筑的揭示,为了解该地区的民居建筑形式提供了珍贵资料。出土器物对明清时期的器物断代提供了地层依据,同时也是反映该地区明清时期的生产、生活形态的重要物证。
(原载:《广东省博物馆集刊》1992年第2期,第70—7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