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莞城市历史文化特色与价值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二、早期文化遗存的特征

早期遗存是遗址的主体部分,堆积厚,地层叠压关系清楚,遗迹、遗物都很丰富。

遗迹方面较重要的发现是房址,共6座,其中F14、F18较为完好,分别代表了两种形制。F14的形状为近方形,圆角,周边一周柱洞,转角处以两个柱洞为一组。墙体不存。从倒塌堆积看,可能是木骨泥墙。房址内有数个柱洞,分置四角和中部。由此分析屋顶可能是四面坡。南面设门道。房址进深5米,面宽4米。屋内地面用纯净黏土铺垫,厚约10厘米,并经火烤。F18的形状为圆形,直径3—3.5米。周边有柱洞,分析可能是攒尖顶。房址内不见倒塌堆积,墙体可能是用茅草编织。屋内地面经火烤而较韧实。

发掘区内共发现9条壕沟,其中G6、G8长且宽,其余为小沟,较浅且短。G6、G8均东西向,位于遗址南部,已清理80多米长。G6从遗址东南延至西南拐向北绕遗址台地边缘延伸;G8从遗址东南延至西南台地边缘后仍向西延伸。G8在东南、中、西南数处打破G6,说明两条沟有早晚关系,可能代表同一时期的两个大阶段。

清理灰坑共160个。形状有圆形、椭圆形、长方形和不规则形等。部分灰坑有打破关系,其中形状规整、坑壁经加工而整齐的应是窖穴一类遗迹,这类窖穴一般深1米左右,口径0.80—1米。

有一类遗迹是在粘沙土层中挖出一穴,用泥灰抹壁,再经火烤干而成。敞口,渐向下收成圜底,深约30—40厘米,口径25—35厘米。壁呈灰白色,用途不明。推测是一类储藏器物遗迹。

另在黏沙土层中有一种呈浅盘,内底略圜形,外底为方形的遗迹,亦用泥灰拌筑并经烧烤而成,灰白色,器内填土有灰烬痕迹,有的外底尚见编织印痕。说明是先编织好器形后,再用泥灰加工制作的。推测可能是灶(?)一类遗迹。

在遗址的中部发现1座墓葬。墓坑大部已被晚期遗存打破,仅存底部。为长方形土坑。骨架大部腐朽,残存少量头骨、肢骨。头向西南,仰身直肢。乳齿刚萌出不久,推断其年龄约1岁左右。随葬品有一件陶罐和二件陶圈足盘。

出土遗物有陶器、石器、骨器、贝器、角器及动物遗骸等。

陶器的数量很多,虽然多已破碎,但可复原者亦近100件,为研究本期遗存的分期分段提供了依据。

各大层的陶系特点大体相同,但比例有一定差异。陶质则从早至晚是泥质陶所占比例渐增,夹砂陶所占比例渐减;陶色有灰陶、褐陶、橙黄陶、灰白陶、黑皮陶等,其中灰陶是从早至晚所占比例渐增。

泥质陶的火候,有从早至晚渐为增高之趋势。泥质陶数量越多,火候较高者越多。第三层的部分泥质陶已达到很高的火候,质较坚硬,扣之有金属声。这类陶片,过去一般称之为硬陶。

陶器多为手制,器内常见有手制而呈不平整的痕迹。罐类多在口沿留有慢轮加工的痕迹。盘、豆类多分盘身、器足两段制作后再黏合,用慢轮加工。罐、尊类分口沿、肩、腹分段制作。

陶器纹饰以拍印纹为主,种类多样。有从早至晚渐为增加之趋势。夹砂陶主要有绳纹、粗线曲折纹,其他有粗格纹、菱格纹、方格凸块纹等。泥质陶以叶脉纹、双线或复线方格纹为多,还有曲折纹、双线或复线方格加凸块或凸点、菱格、复线菱格、云雷或云雷与曲折纹组合、梯格纹、蓝纹、席纹、方格纹或细方格纹、指甲形纹、圆圈纹、编织纹、水波纹等。此外,有少量划弦纹。素面陶占有一定的比例,其中灰陶、黑陶中有少量为磨光陶。

陶器器形以釜、盘、豆、罐为基本组合(图一:1—4)。

釜均为夹砂陶,饰绳纹或粗曲折纹。多为侈口,平卷沿,沿面凹下。扁圆腹,圜底。也有斜卷沿,圆腹的。另有一种罐形釜,直口或微敛,深腹,圜底,个别器型较大。这类器的底部多见残留有烟熏后的黑色痕迹。

盘均为泥质陶。多为素面,部分在圈足处划弦纹。浅盘,圈足是从高向矮发展。数量很多,相当一部分为磨光黑陶。

豆为泥质陶。素面,部分在圈足处划弦纹。深盘,喇叭形圈足。

罐类多为泥质陶,少量为夹砂陶。纹饰多样,部分为素面。器形的主要特征是,侈口,束颈或高颈,高颈者多有突棱,圆肩或折肩,圆腹。以圜凹底为多,部分为圈足。圈足器的底部亦多见拍印有与器身相同的纹饰。罐类器形有大有小,型式多样,数量最多。

釜、盘、豆、罐各层均出,但其型式有一定的变化差异,反映了各器类的演变轨迹。

其他器类有:尊,敞口、高颈、折肩;罐,深腹、圜底;盆,平折沿、深腹、圜平底;杯,直腹、圜平底;还有器座、支脚、器盖等。

陶器中还有环、纺轮。后者数量很多。

石器的器形种类亦很多,其中较重要的是戈类,数量颇多,形制为直援直内,锐锋、有栏,内部有穿(图一:5)。另见一种援与内与前述者无异,但无锐锋,呈直刃,正锋状,暂归入戈类。

图一

其他器形有矛、镞、锛、凿、斧、铲、网坠、砺石以及璜、环等。

还有一种双肩石器,器体矮且宽,刃厚钝,推测可能是用于敲食贝类的器具。

骨器有镞、锥、梭、环、簪等。均磨制精致。

角器是用鹿角加工制作,柄端刻成数周环带,便于手握。穿孔。另一端为尖锋。用途不明。

贝器是用海月贝加工成环或玦。极易破碎。

堆积中有许多贝壳、哺乳动物、爬行类和鱼类的遗骸,均系人类食余所丢弃。目前可辨认出有贝类的海月、牡蛎(蚝)、蛤、螺;爬行类的鳖鳄;哺乳动物的牛、羊、猪、狗、鹿、麂(黄猄),其中部分可能是家养,数量亦较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