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莞城市历史文化特色与价值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五 岭南非遗交汇地

自秦汉以来,历经多次大规模的移民南迁,东莞最终形成了以广府为主、客家为辅、另有疍家等族群构成的居民格局。此外,东莞有着为数众多的广府、客家华侨以及改革开放以来不断涌入的外来人口,多种文化在东莞交汇、碰撞和融合,形成了种类繁多、各具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据统计,截止到2014年年底,东莞现有市级以上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共86项,位居珠三角地区前列,其中国家级8项。在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属于广府族群的,约占总量的八成多,其中国家级6项;属于客家族群的,约占总量的一成多,其中国家级有2项;属于疍家族群的非遗共有2项。

(一)广府族群代表性非物质文化遗产

屈大均在《广东新语》中指出:“吾广故家望族,其先多从南雄珠玑巷而来。”[清] 屈大均:《广东新语》卷二《地语·珠玑巷》,第49页。东莞的广府人在较早时从南雄珠玑巷南迁至莞,而得以拥有各处肥沃的土地,较之后来的客家、疍家等占有相对优越的生存条件。随着各姓宗族世代绵延,如今东莞境内广府村落连绵、人口稠密,成为东莞的主体居民。

东莞的广府人开放、包容、务实、敢为人先,融合了古越遗韵与中原习俗,又博采外来文化之长,形成了底蕴深厚、地域特色鲜明的广府非遗。在饮食方面,东莞广府人注重食材原味,崇尚清淡新鲜,饮茶成风,粥品荟萃,尤其各类粥品、小吃便能反映岭南饮食之精、风味之异;在传统手工技艺方面,深受中原文化影响,注重师承,工艺独特,装饰性强,国家级非遗项目“千角灯”,以体量之大,灯角之多,唯东莞所独有,实为东莞民间艺术品一绝;在岁时与风俗方面,广府与中原节令大致相同,但具体的活动内容和方式具有一定的族群特征,龙舟竞渡是本地端午节一项重要的传统节日活动,以比赛规模大、持续时间长、气氛热烈而闻名一方;在民间曲艺方面,屈大均曰:“粤俗好歌,凡有吉庆,必唱歌以为欢乐。”[清] 屈大均:《广东新语》卷十二《诗语·粤歌》,第358页。中原礼乐南下,加之越人能歌善舞,由此形成了木鱼歌、粤剧、龙舟说唱等民间曲艺,并传唱各处村落,寓教于乐,雅俗共赏,具有浓厚乡土气息。

1.龙舟月

东莞水乡地区河涌密布,纵横交错。龙舟竞渡历史悠久,早负盛名。屈大均曾评价广东各地龙舟,指出“广中龙船,惟东莞最盛。自五月朔至晦,乡乡有之”。[清] 屈大均:《广东新语》卷十八《舟语·龙舟》,第487页。

东莞人赛龙舟最大特点是持续时间长,不是一两天而是一个月,故称“龙舟月”。赛龙舟表演主要有两种形式,一种形式是“趁景”,不同村落的龙舟都来参加即为“趁”,龙舟集聚的地方称为“景”,各村龙舟都只注重表演,不争名次;张振江、陈志伟著:《麻涌民俗志》,汕头大学出版社,2008年,第208页。另一种形式是斗龙舟,也叫“斗标”,即龙舟竞渡。民国《东莞县志》写道:“自朔至望,竞渡最盛,龙舟长至十余丈。中为锦亭,画船云集,首尾相衔,乘潮下上。日暮管弦未歇,鼓镇内为巨观。”陈伯陶纂修:[民国]《东莞县志》卷九《舆地略八·风俗》,第8—9页。为吸引更多人观看,同时适应各自地方的水文、潮水涨落,各地代表商定出各村赛龙舟和龙舟景的日子。例如初一万江;初二西塘尾、道滘、斗朗、蕉利;初三卢村、大汾;初四牛涌尾、槎滘、滘联;初五新和、望牛墩、横坑;初六江南、潢涌、保安围、曲海、大鱼沙;初七湛翠、洪梅;初八小河、沥江围、马沥、北丫;初九漳澎;初十温塘过端午节;十二新塘;十三中堂;十四新村;十六麻涌。从农历五月初一起的一个月内,东莞几乎天天有龙舟竞渡、天天有“景”,五月成了名副其实的龙舟月。

龙舟竞渡的传统仪式包括起龙、请龙、投标、祭龙头、采青、游龙、夺标、吃粽子、吃龙舟饭等。这些民俗活动寓意驱邪禳灾,村民们相信吃过龙舟饭、裹蒸棕,一年都会风调雨顺,五谷丰登。赛龙舟不仅是乡村最隆重的民间民俗活动之一,也传承了明清以来龙舟串门、联络乡情的习俗,成为宗亲内部或各“世好”乡村之间联系、团结的重要纽带。东莞的龙舟队多次在国内外龙舟比赛中荣获金奖,声名远播。2011年,赛龙舟被列为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2.龙舟制作技艺

东莞有盛大的赛龙舟,亦有精湛的龙舟制作技艺。东莞龙舟制作首推中堂。中堂的龙舟制作已有100年以上的历史,是东莞及邻近市县唯一有龙舟制作坊的镇区,被中国龙舟协会授予“中国龙舟之乡”。

东莞龙舟,选料严格,制作精湛,装饰独特,不仅是竞渡工具,而且还是一项高超的传统手工技艺。中堂制作“大头龙”龙舟,龙头高高跷起,气宇轩昂。东莞特有龙舟,舟型细长,形似柳叶,有别于广州、西江、北江流域的“鸡公头”龙舟。赛龙舟前,需要制作新龙舟的家族和村落先要选好吉日吉时造龙舟。龙舟制作要经选龙骨、起底、起水、打水平、做横挡、雕刻龙头、安装尾舵等一系列工序。制成后,还要举行盛大仪式庆贺。待选定吉时后,烧香拜祖,新做成的龙舟开始下水。下水后龙舟划至一个预定的地方,船头一人跳下河中,采得一把青草(故称采青)迅速放进龙口之中,跳头的人猛然高高地跳起,双脚在冚板上奋力一踏,全船颤动,顷刻间锣鼓齐鸣,划手们举桡奋力齐划,声势响震四方。

随着龙舟竞渡越来越受到当地民众的欢迎,龙舟需求量也不断增加,中堂的龙舟制作工艺在不断提升,使得赛龙舟这一传统民俗活动得到更好的传承和发扬。2008年,龙舟制作技艺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3.粤剧

粤剧是广东最大的地方戏曲剧种,又称广东大戏、广府戏等,流行于两广、港澳等粤语地区以及东南亚、欧美等粤籍华侨、华人聚居地。据崇祯《东莞县志》记载,正德末年,横坑钟氏家闹鬼,演戏以饯鬼,“戏不佳,再戏再饯始不复见”。[明] 张二果、曾起莘著,杨宝霖点校:[崇祯]《东莞县志》卷八《外志·怪异》,第994页。以戏娱鬼神,可见明代东莞已有梨园活动。民国《东莞县志》记载:“顺治初,篁村演梨园《铁冠图》,邑诸降绅在座,及归,有抱惭、终夕不寐者。”陈伯陶纂修:[民国]《东莞县志》卷九十七《杂录中》,第11页。引文中粤剧《铁冠图》是演绎东莞英雄人物袁崇焕抗金,明崇祯皇帝殉难的剧目,颂扬忠义节烈,在当时民众中有一定影响。由此可见,明末清初,粤剧已在东莞盛行。

东莞素有“粤剧之乡”的美誉。历史上曾出现过楚岫云、陈天纵、陈笑风、陈小茶等誉满梨园的著名粤剧表演艺术家;还有醒天梦剧社、小英雄戏班、双英倩影女戏班、党声剧社、益群剧社等知名粤剧艺术团体;更有闻名粤、港、澳的望牛墩陈氏、石龙黄氏、道滘叶氏等粤剧世家,他们在粤剧发展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粤剧在东莞有着深厚的群众基础。据不完全统计,东莞现有规模不等的“私伙局”300多家,在东莞各镇街的公园广场、街头巷尾或逢年过节等喜庆场合,总能够看到发烧友自发集聚表演《荔枝颂》、《帝女花》、《步步高》等经典剧目。许多莞籍华侨将粤剧作为寻根问祖的乡音,粤剧成为莞人与海外华侨乡音互通、情感互达的纽带。

2009年,粤、港、澳三地联合申报,使粤剧成功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成为继昆剧后,我国第二个成功“申遗”的传统剧种。

4.木鱼歌

木鱼歌属弹词类曲种,是形成于明中叶的粤语说唱,旧时多由盲人演唱,故俗称为“盲佬歌”,主要流传于广府地区而尤盛于东莞。

明末清初诗人朱彝尊(1629—1709)的《曝书亭集》有云:“摸鱼歌未阕,凉月出林间。”又言:“一唱摸鱼声,都来月下听。”[清] 朱彝尊撰:《曝书亭集》卷三《东官书所见》、卷二十四《菩萨蛮·东官书所见》,商务印书馆《四部丛刊》本,据康熙五十三年刻本影印本影印。可见,当时东莞已经流行木鱼歌,至今有四百余年的历史。屈大均《广东新语》记载:“粤俗好歌,凡有吉庆,必唱歌以为欢乐。……其歌也,辞不必全雅,平仄不必全叶,以俚语土音衬贴之。唱一句或延半刻,曼节长声,自回自复。……其歌之长调者,如唐人《连昌宫词》、《琵琶行》等,至数百千言。以三弦合之,每空中弦以起止。盖太簇调也。名曰‘摸鱼歌’。或妇女岁时聚会,则使鼓师唱之,如元人弹词曰某记某记者,皆小说也。其事或有或无,大抵孝义贞烈之事为多。竟日始毕一记。可劝可戒。令人感泣沾襟。”[清] 屈大均:《广东新语》卷十二《诗语·粤歌》,第358页。由此推断,木鱼歌之体例、唱法、传唱内容在清代已自成一体而且趋于固定。

东莞木鱼歌唱词题材根植社会、市井。莞人一听到木鱼歌声,就围坐而听,流连忘返。东莞民谣有云:“要想癫,唱《花笺》;要想傻,唱《二荷》;要想哭,唱《金叶菊》。”杨宝霖:《东莞木鱼歌研究》,《东莞理工学院学报》第12卷第2期,2005年4月。唱木鱼歌已成为当时的社会时尚,莞人几乎家家都存有歌本,《花笺记》、《二荷花史》等名作妇孺皆知,流传甚广。

东莞木鱼歌是优秀的民间传统文化艺术载体,有很高的文学、历史、民俗和音乐价值,是我们不可多得的宝贵精神文化财富。2010年,木鱼歌被列为国家第三批非物质遗产名录。

5.千角灯

千角灯继承了宋代八角宫灯的形式,集书画、剪纸、刺绣等民间手工艺于一体。灯身由多个不同的立体三角形组成,共计有1000个角,缀有1000盏灯,而在东莞方言中,“千角灯”和“千个丁”语音相同,寓意百子千孙、人丁兴旺。

据邓氏《师俭堂家谱》、《东莞县志》记载,南宋初,宋室南渡,皇室离散,宗室之女流落民间,被起兵勤王的东莞人邓铣收留,后许配其子邓惟汲。宋光宗即位后,宗室女得认皇姑,“光宗命赐祀田十顷”。陈伯陶纂修:[民国]《东莞县志》卷三十九《古迹略·冢墓》,第1页。相传,皇姑随夫定居东莞,回忆起宫灯的式样,请县城艺人制扎千角灯,并亲手绣上“二十四孝图”灯带,人称“皇姑带”。从此宫廷彩灯艺术流传到东莞,并代代相传至今。

东莞民国诗人杨鹤宾《东莞竹枝词》云:“一灯千角庆元宵,赵氏天潢衍宋朝。但愿灯花来报喜,三年抱两饮灯烧。”千角灯历史悠久,做工考究,工艺独特,是广府民俗文化的一个缩影,凝聚了数代人的智慧和创造力,2005年获得中国民间工艺“山花奖”金奖第一名和“中华第一灯”的美誉。2006年,千角灯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6.莞草编织

东莞处咸淡水交汇之地,最适宜种植莞草。屈大均《广东新语》载:“有莞席,出东莞县”,“东莞人多以作莞席为业,县因以名。县在广州之东,故曰东莞。”陈伯陶纂修:《广东新语》卷十六《器语·席》,第454页。

莞草编织是东莞的传统手工艺,历史悠久。明卢祥《莞草》诗云:“宜簟宜席,资民之食。邑之攸名,实为伊昔。”[清] 郭文炳修,李作楫、张朝绅撰,杨宝霖校订:[康熙]《东莞县志》卷十三《艺文九·莞草》,第669页。明代已有莞人以采集水草,编织席、绳为业,作衣食之源。明清东莞水草种植区主要在厚街至虎门一带。清道光年间,已利用万顷沙栽种水草,当时草田已有一万多亩。陈伯陶纂修:[民国]《东莞县志》卷九十九《沙田志·公牍》,第1—2页。莞草织席分为挑草、染水草、晾晒、行绠、晾晒、剪席、拍席、统席、捅席九大工序。到了清末,草织技术不断进步,并从德国进口化学染料,使从前单色变成多色的图案花席,生产基地从厚街扩大到太平、道滘、莞城、石龙、望牛墩等地,并有了完整的行业,太平则成了大宗经营草织品的商埠。东莞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东莞市志》,第408页。东莞草织远销欧美,成为当地大宗出口产品。

莞草编织材料环保,花纹图案富有变化,装饰性强,既是一项优秀的民间工艺,又具有一定的经济、文化、艺术价值。2007年,莞草编织技艺被列为广东省第二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二)客家族群代表性非物质文化遗产

一般认为,东莞的客家人主要是明末清初经粤东迁入的,罗香林:《客家研究导论》,上海文艺出版社,1992年,第97页。并自此繁衍生息至今。因迁入时间较晚,客家人多数只能够居于山区或丘陵地带,与当地居民一起开山辟岭,艰苦创业。山地气候多雨潮湿,交通闭塞,与外界交流困难。相对闭塞和艰难的生存环境,孕育了客家人重传统、崇祖先、吃苦耐劳、勤俭节约的人文特质,保留下具有客家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在衣食方面,客家服饰朴素实用,宽敞简便,适于劳作,客家人口味偏咸,久居山地,喜饮酒驱寒祛湿,客家酿酒历史悠久、清香怡人;在婚庆礼俗方面,承中原古礼又融合南越土著文化,婚庆用物纷繁别致,程式严谨,礼仪周全;在民间艺术方面,既保留当地习俗,又体现客家移民文化特质,以樟木头、清溪为代表的客家麒麟舞,融汇中原武术招式,刚劲雄健,造型奇特,在国内外各类比赛中屡获奖项,成为东莞客家文化名片。

1.麒麟舞

麒麟舞是一种以模仿动物形态的表演艺术,向人们叙述麒麟起居、梳理洗漱、巡城采青、吃青吐青、降福人间的故事。东莞麒麟舞,历史悠久。民国《东莞县志》记载:“邑尚技击,秋冬闲,延师教习。元旦至晦,结队鸣征鼓,以纸糊麒麟头,画五采。缝绵被为麟身,两人舞之,舞罢,各演拳棒,曰舞麒麟。”陈伯陶纂修:[民国]《东莞县志》卷九《舆地略八·风俗》,第7页。

舞麒麟在客家习俗、信仰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传说孔子出生时,麒麟吐玉书,故“麒麟送子”、“麟吐玉书”成为民间石雕、泥塑年画和刺绣中屡见不鲜的装饰题材。由于麒麟寓意祥瑞,客家人常于春节、婚庆、乔迁等喜庆日子表演麒麟舞,寄托着吉祥好运、避灾降福的美好愿望。

东莞麒麟舞,集舞蹈、音乐、打击乐及纸扎、绘画、刺绣等工艺于一体,融汇了表演、造型艺术及民间工艺,具有独特的民俗文化内涵和较高的艺术价值。2010年,樟木头麒麟舞被列为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清溪麒麟舞先后荣获中国麒麟舞大赛金奖、第六届中国民间艺术节表演银奖。除多次在国内外比赛中获奖,东莞麒麟舞还远渡重洋到加拿大、澳大利亚、意大利等国家表演,促进了中华文化的传播与交流。

2.客家山歌

客家山歌用山歌进行情感交流、表达生活愿望与追求。黄遵宪在《人境庐诗草·山歌》评价“土俗好为歌,男女赠答,颇有《子夜》、《读曲》遗意”。罗可群:《客家文学史》,广东人民出版社,2000年,第352页。

客家先民在迁徙的过程中不断寻觅新的居所。尽管历经磨难,但坚定、刚毅不屈的客家人依然以乐观豁达的情怀创编出丰富多彩的山歌。东莞客家山歌有自己独特的音调,唱腔有仙公调、自叹调、洋烟调、花笺调等。山歌题材广泛,以七言四句为主,一二四句押韵,在表现手法上承袭了十五国风的赋、比、兴,吸收了大江南北民歌特点。常用直叙、比喻、双关、歇后、夸张、叠字等手法,语言生动,通俗易懂。山歌种类繁多,有情歌、劳动歌、劝业歌、习俗歌、谜语歌、叙事歌等,内容丰富。凡所想所感都用山歌表达,即景即唱。客家山区开门见山,隔山对歌,因而音调较高,音域较宽,音韵悠扬,意味深长。

近年来,东莞把客家山歌作为客家镇的艺术品牌来扶持推广,如清溪镇、凤冈镇成功举办了粤、桂、闽、赣四省山歌邀请赛和全国六省山歌比赛,在全省乃至全国都有较大的影响。

3.客家服饰制作技艺

客家传统服饰讲究朴素实用,宽敞简便。东莞客家服饰形制比较固定,最常见的穿着是“大襟衫配大裆裤”,富有特色的服饰另有凉帽、冬头帕、童帽、围身裙、绣花鞋及绣花鞋垫等。

东莞山区林木葱茂,河流密布,适合种植苎麻、葛和蓝靛等作物,客家人就地取材,用其织布制衣,浆染上色。所出产的夏布、蓝靛布实用耐脏,是客家人长年劳作、出入山野的最好选择。客家人喜穿单色,以蓝、灰、黑色为主,反映了客家族群在迁徙客居过程中逐渐形成的严谨内敛、坚毅刚强、传统保守的性格。客家服饰制作精巧,纹样众多,其动植物、几何图形、神像造型等纹样,寓意深刻,体现了客家人的审美情趣和祈愿。

4.客家酿酒

客家酿酒是客家人独有的民间传统发酵型米酒,主要采用优质的糯米和红曲,由客家成年女性酿造。酿制水平的高低,是衡量一个客家妇女能干与否的标准。故此酒也被称为“客家娘酒”,即客家妇女所酿的酒,简称为“娘酒”。

由于山地寒湿,饮酒是客家人的普遍习俗借以驱寒祛湿,从一日三餐到逢年过节、婚庆寿诞,到大型节庆活动,客家人都喜欢摆酒设宴,称之为“做酒”或“请酒”。酒还可以被当作煮制肉食的汤汁,以酒煮制肉食,在客家地区叫“煞酒”、“涮酒”或“煮酒”。在水酒里涮过的肉类,既可去腥,又格外爽口,如用娘酒炒鸡,又名“娘酒鸡”、“姜酒鸡”,是客家人滋补身体、产妇“坐月子”期间的美味佳品。而酿酒后的酒糟,客家人称之为“糟麻”,也是做菜的最佳配料和调料,可以做“酒糟煮虾”、“酒糟鱼”、“酒糟鸡”等,成为客家饮食的一大特色。

客家酒文化是客家传统文化的重要内涵之一。不管是酿造工艺、饮酒风格,还是红白喜事中的摆席请酒等,都彰显了客家人浓厚的民俗特色,映射出客家人豪爽、热情、好客、纯朴的特性。

5.客家传统婚俗

客家婚俗承中原古礼发展而来,在流传过程中同南越诸文化交流融合,成为客家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东莞客家婚嫁习俗历史悠久,内涵丰富,婚庆用物纷繁别致,程式严谨,礼仪周全。

据《仪礼》记载:“婚有六礼,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至宋以后,婚礼程式有所改变,将六礼简化为“纳采、纳吉、纳征、亲迎”四礼。岳庆平:《婚姻志》,《中国文化通志》第九典,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第63、100页。客家传统婚礼承接中原婚俗,将整场婚礼分为相亲、定亲、迎亲、回门四个阶段,包含说媒、看亲、过礼、择吉、迎亲、拜堂、喜宴、闹房、回门等九个程序,内容丰富多彩。

在婚礼活动中,几乎每一个环节,每一个礼仪动作,甚至是物品的摆设、着色和数量,都隐含着一种寓意。如男方喝尽一杯茶水,意味看中女方;哭嫁表示新娘对家人的深情难舍;新娘跨火盆,代表驱除路途中遭遇的瘟邪等。客家传统婚俗源于客家生产生活,反映了客家社会的礼仪秩序,体现了客家人的伦理价值观念,寄寓了客家族群的精神内涵和价值追求。

(三)疍家族群代表性非物质文化遗产

约在明末清初,东莞境内已有疍民分布,散居沿海和东江沿岸各地。随着沙田不断浮出水面,吸引大批疍民漂泊来此滩涂拓荒。疍民的生活与水、船分不开。沿海疍民靠海洋捕鱼为业,内河疍民靠江河从事运输、打渔捕蟹为生,沙田区疍民也须使用船艇从事集捕鱼、下钓、养殖、造船编竹、咸水种植于一体的劳作。

由于世代极少上岸,鲜与陆上居民交往,疍民形成了独特的民俗文化。在衣食方面,传统疍家服饰,阔袖短裤,上长下短,简朴实用,疍家人喜腌制或晒干水产,吸食水烟;在信仰方面,有着以宗奉妈祖、玄武等水神为主的信仰习俗;在婚庆礼俗方面,疍家人的水上婚礼,融汇了水、婚船、船队、哭嫁、对歌等多种元素,热闹繁复,别具特色;在民间音乐方面,极富东莞特色的咸水歌,在沙田世代传唱,其自由的节奏、质朴的曲调,充分体现了疍家人的生活与情感,成为东莞疍家文化的重要标志。

1.疍家咸水歌

咸水歌是流行于珠三角地区的疍家渔歌,又称“白话渔歌”。疍家渔歌兴起于宋,流行于明、清两代。宋代周去非《岭外代答》载:“以舟为室,视水如陆,浮生江海者,疍也。……其地有民歌。”[宋] 周去非著,杨武泉校注:《岭外代答校注》,中华书局,1999年,第115—116页。此所指的“民歌”就是“咸水歌”,既是疍民抒发内心情感、诉说日常生活和表达生产劳动情景而创作的歌曲,又是疍家婚嫁迎娶、庆贺的主要节目。

东莞沙田咸水歌内容与形式都极为丰富,可大体分为生产歌和生活歌两类。生产歌多在劳作时唱,正所谓“劳者歌其事”,反映劳作的情景以及传授劳动知识,有打渔歌、摇橹歌、出海歌等;生活歌多表现疍家人日常生活以及精神观念,有时政歌、情歌、嫁娶歌等。

沙田疍家人在漫长的迁徙过程中,生计方式发生改变,一部分歌种、曲调被遗忘而失传,能在沙田落地生根的这部分咸水歌,大多与疍家人生产生活息息相关。歌词多用东莞口语,朴实、真诚,节奏舒缓松散,是东莞疍家人歌唱生活、情感交流、休闲娱乐的主要方式,也是沙田疍家移民迁徙的见证。

2.疍家传统婚俗

疍家传统婚俗特色是在水上举行,以水为陆、以歌做伴。屈大均《广东新语·疍家艇》:“诸疍以艇为家,是曰疍家。其有男未聘,则置盆草于梢,女未受聘,则置盆花于梢,以致媒妁。婚时以蛮歌相迎,男歌胜则夺女过舟。”[清] 屈大均:《广东新语》卷十八《舟语·疍家艇》,第485页。文中描述场景印证了沙田疍家流传至今的婚礼习俗。

疍家婚礼分订婚、娶亲、庆贺三大程序,从定情到花船迎亲到对歌再到归程都在水上进行。疍家婚俗中以歌为载体,咸水歌开声唱叹贯穿始终,主要包括“叹歌”、“哭嫁”、“对歌”等。旧时疍家女一旦出嫁即随夫海上漂泊,居无定所。因此在出阁前一天,新娘彻夜泣唱“叹歌”以示惜别;“哭嫁”歌有新娘自叹、母女对叹、姐妹或伴嫁娘互叹,主要为感念长辈关爱、父母养育、兄妹亲情等;迎亲时,男方女方“对歌”,男方获胜则新郎把新娘拉上船舱。整场婚礼在悠扬的咸水歌声中进行,有苦情、有欢乐、有喜庆,歌声表达了疍家婚礼的内涵所在。

疍家传统婚俗以水,婚船、船队、哭嫁、对歌等元素,构筑一台别开生面、热闹非凡的喜庆婚礼,婚俗包含了大量的民俗活动,反映着疍家人的生活情趣及审美观念。

(四)华侨民俗及新民俗

东莞是广东著名的侨乡,现有海外侨胞20多万人,港、澳、台同胞70多万人,华侨文化内涵丰富。改革开放以来,全国、世界各地不断涌入的外来人口带来的多种多样的文化习俗在东莞交汇,使东莞成为多元文化的融合地。

东莞的广侨、客侨文化由来已久。东莞的广府人和客家人在不同历史时期移居港澳台甚至世界各地。自明永乐年间郑和下西洋后,东莞的广府人与海外交流逐渐增多,不少人因经商留居或避战乱而移居南洋(东南亚)诸国。鸦片战争、香港开埠之后,东莞广府人大批移居香港或到海外谋生。东莞的客家人多居于山区或丘陵地带,土地贫瘠,物产不足,由于生活所迫而出洋谋生。19世纪中期,西方殖民者到中国招募契约华工,不少东莞人被招募到东南亚以及中南美洲从事垦殖,到美国西海岸和澳大利亚墨尔本等地修筑铁路。其中仅1865年2月至1866年1月,以东莞及周边地区客家人为主的1100多名华工被招募到南太平洋大溪地种植棉花。广东省地方史志编纂委员会编:《广东省志华侨志》,广东人民出版社,1996年,第180页。据统计,现香港800多万人口中,有80多万原籍东莞,占总人口的十分之一。在英国居住的约15万华侨、华人中,有半数为祖籍东莞及周边地区的客家人。许多早期移居港澳台和海外的东莞广侨、客侨,经过艰苦创业,事业有成后,拿出大量资金支持家乡办医院、建学校、修桥筑路,带回侨居地的文化和习俗,在东莞形成了独特的广侨、客侨民俗文化。

改革开放以来,东莞作为先行地,成为外商投资创业的乐土,大量吸引港、澳、台和日韩、欧美等企业来莞投资建厂,投资者在带来资金、技术和管理的同时,也带来了不同国家或地区的文化习俗。而迅猛发展的经济创造了众多的就业机会,吸引着来自全国各地、不同民族的人口来到东莞。据统计,2013年,东莞常住人口830多万人,其中非户籍人口近643万人。大量的外来族群,伴之而来的各地多姿多彩的民俗文化,在东莞交汇、碰撞和融合,形成了新的东莞民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