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四 改革开放先行地
1978年9月15日,东莞开办中国大陆第一家来料加工企业——太平手袋厂,揭开了东莞改革开放的序幕。东莞大胆实行体制改革,率先实行政府审批办事“一条龙”,坚持按国际惯例办事,较早实行“以路养路”等市场化机制,有效优化了投资环境,通过引进外资、内地人才和劳动力,改革开放30年时,在只占全国0.03%的土地上,创造了占全国1.1%的财政收入、1.3%的生产总值、4.9%的进出口总额。2013年,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分别达到46594元、27214元,位于全国前列,从一个农业县迅速崛起为全国综合实力排名第十二、生活质量排名第二的城市,成为全国改革开放一个精彩而生动的缩影。
(一)改革开放的先进典型
改革开放以来,东莞抢抓机遇,加快发展,率先发展,全面发展,协调发展,创造了举世瞩目的“东莞奇迹”,成为中国最具活力、经济最活跃的新兴工业城市和举世闻名的现代制造业名城,成为中国改革开放的先进典型。
1.改革开放10年,东莞成为我国沿海农村社会主义建设的成功典型
改革开放初期,东莞以“三来一补”(即来料加工、来件装配、来样生产、补偿贸易)起步,大力发展外向型经济,使东莞的面貌发生了深刻而巨大的变化,成为广东省乃至全国经济起飞最快的地区之一。与1978年相比,1987年东莞的财政收入翻了一番多,社会总产值、工农业总产值、国民收入、出口创汇、城乡居民平均收入均翻了两番以上,人民生活水平大幅度提高。
东莞改革开放的巨大成就引起了党中央的关注。1988年4月,在改革开放10周年到来之前,中共中央办公厅调研室派人到东莞进行为期30天的全面考察,总结东莞改革开放的经验,形成调研报告《东莞十年——对我国沿海农村社会主义建设一个成功典型的考察》,指出“东莞的成功和经验有它的普遍性,又有它的特殊性,有着浓厚的地方特色,可以给各地的改革和建设提供一定的经验”。《人民日报》1988年8月14日全文刊登这篇调研报告,并加编者按,认为“东莞的基本经验,很值得重视”。
2.改革开放15年,东莞成为我国农村现代化建设的先进典型
在改革开放中,东莞用15年时间,基本实现了工业化、城市化,走出了一条有中国特色的农村城市化之路。1992年,东莞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为6269元,提前达到小康水平,进入全国城市前20名的行列。在邓小平视察南方重要讲话的鼓舞下,东莞明确提出要加快城市化进程,按现代化城市格局进行规划、建设和管理,把东莞建设成以城区为中心、镇为卫星城市、村为小市镇,城乡一体,用现代化交通和通信网络连接起来的组团式现代化新型城市。这是对有中国特色的农村城市化之路的大胆探索。这一探索,再次引起中央的关注。
1993年10月,中共中央办公厅调研室派人到东莞调研,形成调查报告《东莞之路——我国沿海农村通过工业化走向现代化的一条现实道路》,指出:“东莞正在经历着从农村走向现代化城市的历史性转变”,“东莞为我们加快经济建设提供了有普遍意义的经验”,东莞城市化道路对我国实现现代化有着重要的启示作用。
3.改革开放30年,东莞成为开拓中国特色发展之路的典型地区
改革开放30年,东莞经济年平均增长18%,创造了比亚洲“四小龙”起飞时速度更快、周期更长的高增长奇迹,成为中国经济发展最快的地区之一,被评为“中国十大最具经济活力城市”,综合经济实力位居全国大中城市第十二位。2008年底,东莞市生产总值达3702.53亿元,是1978年的141倍,人均生产总值53285元,是1978年的95倍;财政收入601.06亿元,是1978年的492倍;进出口总额1132.99亿美元,其中出口额655.37亿美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0275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12328元,分别是1978年的94倍和81倍。
东莞的发展奇迹,再一次引起中央的关注。在改革开放30周年之际,中央政策研究室、中央财经领导小组办公室组成中央调研组,对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旗帜指引下开拓成功发展之路的典型地区进行专题调研,东莞是中央确定的全国18个典型地区之一。2008年11月13日,《人民日报》发表中央调研组撰写的《东莞奇迹是如何创造的——广东省东莞市经济社会发展调查》,编者按指出:东莞“成为‘华南模式’的缩影,也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提供了宝贵的实践经验”。
(二)华南模式的主要代表
在国内外学者对中国改革开放发展奇迹探秘的研究成果中,有三种模式最受关注:一是以乡镇集体经济为主导的苏南模式;二是以民营经济为主导的温州模式;三是东莞、顺德、中山、南海以多样化为主要特点创出的华南模式。
在华南模式中,顺德重点发展乡镇集体经济,使镇办工业成为全市经济繁荣的支柱;南海是市、镇、村、联合体、户“五个轮子”一齐转;中山是以地方国营经济为龙头;东莞则是“借船出海”,由“三来一补”带动经济起飞,创新发展模式,探索发展路径,成为我国沿海经济发展中“华南模式”的主要代表。
东莞的发展模式,一是创新外向型经济发展模式。1978年7月,国务院颁发《开展对外加工装配业务试行办法》,中共广东省委率先作出发展来料加工的决定。东莞抓住当时国际产业结构调整的机遇,利用资源、地缘和人文优势,选择了成本低、风险小、收效快的“三来一补”作为起步,走一条发展外向型经济的路子。1978年9月,中国大陆第一家对外来料加工厂——东莞太平手袋厂正式开工。从此,“三来一补”在东莞蓬勃发展起来,开创了我国利用外资、发展外向型经济的道路。
二是创新投资体制模式。为加快基础设施建设,1978年,东莞大胆改革公路建设投资体制,制定了公路建设的特殊政策和灵活措施。1981年,东莞县高埗区由集体和个人集资,投资250万元兴建高埗大桥。1984年1月,大桥竣工通车,试行“过桥收费”的办法收回投资,成为全国第一座“集资建桥,过桥收费”的地方公路桥梁,在全国开创了运用市场手段大搞基础设施建设的先河。“集资建桥,有偿使用”这种做法,解决了基础设施政府投资不足的问题,减轻了国家、政府的负担,创新了基础设施投资模式。此后,东莞“以路养路”、“以桥养桥”、“以电(电力、电信)养电”模式推广运用到全国各地。这种多元化多渠道的投资融资体制,影响深远,为当时全国交通建设事业乃至基础设施建设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三是创新城市化道路。1984年9月,东莞提出“向农村工业化进军”的奋斗目标,开始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的跨越。1988年,初步实现农村工业化,东莞由此加快城市化步伐。1992年邓小平视察南方重要讲话发表之后,东莞召开第一次城市工作会议,提出按现代化城市格局建设东莞。到2000年,东莞城市化取得了巨大成就,实现了从农村到城市的历史性转变。东莞通过农村工业化、实现城乡一体化、推动城市现代化的城市发展路径,“提供了我国城市化的一种现实可行的模式”。
东莞以发展外向型经济为核心的这种模式,对我国沿海地区改革开放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国内多个城市都借鉴东莞经验,复制“东莞模式”,从而有力地推动了我国外向型经济的迅猛发展,为我国改革开放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三)敢为人先创全国第一
东莞,一个书写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现代化城市奇迹般崛起的地方,在过去短短的36个年头里,改革开放的先行地地位获得举世公认,沿海地区的开放优势在东莞人民敢为人先的创新气魄中发挥得淋漓尽致,它创造了许多的全国第一:
1978年,全国第一家“三来一补”企业——太平手袋厂在东莞诞生。1978年7月,国务院颁发了《开展对外加工装配业务试行办法》,中共广东省委率先作出发展来料加工的决定。东莞抓住这一机遇,利用毗邻港澳、直接面向市场的得天独厚的地缘优势,以及华侨港澳同胞众多的人缘优势,开始了引进外资振兴地方经济的工作。8月30日,东莞县二轻局与香港信孚手袋制品公司签下了东莞第一宗来料加工企业合作合同。9月15日,全国第一家对外来料加工厂——东莞太平手袋厂正式开工,开创了“借船出海”、发展外向型经济的道路。
1978年,东莞在全国率先设立对外加工装配办公室,首创“办事一条龙”。为优化外商投资环境,加快改革开放的步伐,1978年12月21日,东莞县来料加工装配业务领导小组成立,下设办公室,这是全国第一个对外加工贸易装配办公室。从此,“三来一补”在东莞蓬勃发展起来。
1979年,全国农村引进的第一家外资企业——龙眼张氏发具厂落户东莞。改革开放初,东莞虎门龙眼村凭着天时、地利、人和等有利条件,于1979年4月引进了全村第一宗“来料加工”企业——张氏发具厂。它的创办,不仅是龙眼的第一家“三来一补”企业,也是全国农村首家引进的外资企业。
1984年,全国最早实行“以桥养桥”的地方公路桥梁——高埗大桥,开创了全国“集资建桥,收费通车”的先例。
1978年,东莞大胆改革公路建设投资体制,制定出公路建设的特殊政策和灵活措施。1981年,东莞县高埗区由集体和个人集资、总投资250万元兴建高埗大桥。1984年1月27日,高埗大桥竣工通车,试行“过桥收费”的办法收回投资,成为全国第一座“集资建桥,过桥收费”的地方公路桥梁。这种做法,在全国开创了运用市场经济手段大搞基础设施建设的先河。
1987年,东莞率先建成全国最早城乡数字程控电话交换网。
从1985年开始,东莞通过多种形式筹集资金引进日本、英国等一批具有20世纪80年代国际先进水平的通信设备。1987年5月27日,东莞市首批开通包括莞城和17个镇(区)12个交换点的程控电话2万门;1989年6月完成其余17个镇(区)扩容3.3万门。率先建成全国第一个城乡一体化的数字程控电话交换网,长途电话可直拨国内250多个大中城市和海外150多个国家和地区。
1996年,东莞在全国地级市最早开展互联网业务。
东莞市于1996年3月开展国际互联网络业务,是全国最早开展该业务的地级市。
1997年6月9日正式通车的虎门大桥是我国当时主跨度最大的悬索桥。
虎门大桥于1992年5月奠基,1997年6月9日正式建成通车,工程总投资29.41亿元。全长15.76公里,主跨达888米,单跨270米,是当时国内主跨度最大的钢箱梁悬索公路桥。它的建成,缩短珠江三角洲东西部的通车距离120多公里,对密切港澳的联系,促进珠江三角洲的经济腾飞具有重要作用。
1999年,东莞石龙成为国家第一个信息化试点城镇。20世纪90年代,东莞市信息产业发展迅速,1999年东莞市的信息化综合指数达53.7,居全省第一位。1999年12月,国家信息化办公室批准石龙镇成为全国首个信息化试点镇。
2000年,东莞成为全国第一个移动用户超100万的地级市、全国第一个拥有程控电话交换机突破100万门的地级市。改革开放以来,东莞电信业发展迅速。2000年东莞拥有程控电话交换机容量突破100万门;同年12月21日,东莞市拥有移动电话用户突破100万,是全国第一个移动用户超百万和第一个拥有程控电话交换机突破百万门的地级市。
2000年9月建成的莞深高速公路是全国第一条由地级市自行规划、自筹资金、自行建设的高速公路。莞深高速公路于1997年3月8日动工,至2000年9月28日全线竣工通车,全长41公里,总投资17.4亿元,是全国第一条由地级市自行规划、自筹资金、自行建设的高速公路。
2000年12月在全国率先推行农(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2000年12月25日,东莞市召开建立农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暨两个文明建设表彰动员大会,宣布了《东莞市委、市政府关于建立农民基本养老金制度的决定》,由市财政拨款10亿元作为基础资金,在我国率先推行覆盖全社会的农(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这是我国在实现农村工业化、城镇化以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伟大进程中带有全局意义的实践。
此外,东莞外汇结售汇顺差位居全国各城市榜首,乡镇企业出口创汇全国第一,公路密度全国最大,人均存款居全国第一……都见证着东莞改革先行创造的奇迹。
(四)东莞改革先行的见证
1.全国农村第一家外资企业——龙眼张氏发具厂
1979年初,东莞虎门公社龙眼大队党支部书记张旭森与龙眼居港乡亲、港商张细多次商洽,促成了张细与龙眼大队合作开办龙眼张氏发具厂。龙眼大队将早已改作仓库的张氏宗祠旧祠堂作为厂房,张细负责从香港进口原材料,龙眼大队组织劳力手工为橡胶人头插假发,加工完成后的橡胶人头复出口到香港销售。其后,龙眼发具厂又增加设备和生产线,来料加工胶梳及其他发具制品,生产蒸蒸日上。
龙眼张氏发具厂不仅是东莞地区农村大队引进的第一家“三来一补”企业,而且也是当时全国农村引进的第一家外资企业。1999年中央电视台为纪念中国改革开放20周年制作大型节目,摄制组及节目主持人曾专门到虎门镇龙眼管理区“张氏宗祠”旧址采风,在节目中这样解说道:这就是当年首先揭开中国农村经济改革序幕、农村步入经济发展快车道的“第一个里程碑”。
2.全国第一座“以桥养桥”的地方公路桥梁——高埗大桥
高埗大桥旧址位于东莞市高埗镇下江城村,横跨东江支流,1981年动工兴建,1984年1月27日建成通车,是一座长169.36、宽12米的钢筋混凝土双曲拱桥。此桥开创了全国第一座地方公路桥梁过桥收费“以桥养桥”的先例,是东莞乃至广东人民勇为天下先的改革开放精神的重要历史见证。
高埗大桥是东莞第一座地方自筹资金和群众集资兴建的公路桥梁。当时,《人民日报》曾对高埗镇实施“过桥收费,以桥养桥”的历史性创举进行报道,高埗大桥旧址2004年被列入第八批东莞市文物保护单位。东莞10年前将改革开放以来的重要遗存公布为文物保护单位的举措也成为我国文物保护的创新之举。
3.全国首条由地级市自筹资金、自行规划、自行建设的高速公路——莞深高速
2000年9月28日,东莞市自行投资、建设的第一条高速公路——(东)莞深(圳)高速公路竣工通车。这是全国首条由地级市自筹资金、自行规划、自行建设的高速公路。莞深高速公路于1997年3月8日动工,全长41公里,总投资17.4亿元。它的建成通车,不但形成了东莞至深圳高速直通车干道新局面,而且使东莞至深圳皇岗口岸比广深高速公路缩短16公里,这对改善东莞市投资环境、进一步促进经济发展、加强粤港之间及内地的经济交流都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