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者谈供给侧改革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二、一个基本分析框架

中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背景主要是产能过剩,产能过剩可以用宏观经济学的基本分析框架总需求—总供给模型来进行分析。

一个国家或经济体的宏观经济状况可以用总产出(GDP或GNI)及其增长、物价及其涨幅(通货膨胀)、就业率或失业率、对外贸易顺差或逆差等指标来衡量,而这些指标值是经济中各种力量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结果。这些力量可以划分为两大类:影响总供给的变量和影响总需求的变量。于是我们有了分析宏观经济运行状况的基本框架———总需求—总供给模型。

总需求(记为AD)是一定时期一个经济中各经济主体(经济部门)愿意对商品和服务支出的总量,它是价格总水平(例如CPI)的函数,也取决于货币政策、财政政策、消费者和生产者的预期和信心,以及其他因素。

从结构上看,总需求由四个部分构成:居民消费、企业投资、政府支出和净出口(出口减去进口以后的差额)。在中国的统计口径下,总需求由三个部分构成:消费(包括居民消费和政府消费)、投资(包括企业投资和政府投资)和净出口。这三部分被中国媒体称为拉动总需求的“三驾马车”。

总供给(记为AS)可以区分为实际的总供给和潜在的总供给。实际的总供给是一定时期一个经济中的生产单位愿意生产并提供到市场上的各种商品和服务的总量,它也是价格总水平的函数。实际的总供给水平或规模取决于潜在的总供给和生产成本。所谓潜在的总供给是指一个经济最大的生产能力(产能)或潜在的总产出水平,它取决于一定时期的技术水平、管理水平、资源(主要是劳动力和资本)的数量和质量,以及经济体制的效率。经济体制的性质和状况影响消费者、生产者的积极性和政府的效率,影响资源配置状况,从而影响生产率和资源配置效率。

总需求和总供给达到均衡时就决定了一个经济的宏观经济状况:总产出、物价、就业或失业的实际水平(见图0—1)。

picture

图0—1 总需求—总供给模型

在图0—1中,纵轴表示价格总水平P,横轴表示实际的总产出y(例如按某种价格指数调整的GDP);当总需求和总供给达到均衡时, AD曲线和AS曲线的交点所决定的价格和总产出分别是均衡价格P e和均衡产出y e,也就是一个经济在一定时期实际呈现的价格总水平和实际实现的总产出。在图0—1中虽然看不出就业或失业状况,但是,在短期,由于总产出主要是就业量(N)的函数,所以一定的总产出水平对应的是一定的就业量,也就是说,横轴y隐含了就业量N

当一个经济中的实际价格总水平高于均衡价格时,全体生产者愿意生产和提供到市场上的各种商品和服务的数量将大于全体需求者所愿意购买的数量,即AS> AD,这时候将出现生产过剩或总供给过剩。在图0—2中,当P 1> P e时,总供给的数量y bAS曲线上的B点决定,总需求的数量y a由总需求曲线上的A点决定,这时y b> y a, y b- y a就是生产过剩的数量,也就是在现行的价格水平(P 1)下无法销售的商品和服务的数量。这种生产过剩表现为企业库存意外增加,即生产单位出现超额库存。反之,如果实际价格低于均衡价格,那么经济中将出现生产不足或供给短缺,也就是供不应求。

picture

图0—2 当总供给大于总需求时就是生产过剩

由于在长期,一个经济的体制状况、技术水平、管理水平、资源的数量和质量是一定的,因此潜在产出是一定的,或者说,在长期,价格总水平的变动独立于实际产出水平,从而在长期,潜在总供给曲线是一条垂直于横轴的直线,如图0—3中的LS。当一个经济的均衡点位于潜在总供给曲线的左侧时(如图0—3中的E点),表明经济中的生产能力利用不足,即产能过剩。这时实际生产出来的商品和服务的总量小于经济的最大的生产能力所能生产出来的商品和服务的总量,一部分资源(主要是劳动力和资本)被闲置,没有被用于实际生产。图0—3表明,在现有的条件下,经济的最大生产能力可以生产出的总产出是y f,而经济实际生产出来的总产出是y e, y f- y e就是因资源闲置而没有被生产出来的商品和服务的数量,也就是被闲置的那一部分生产能力或产能。潜在的总产出y f又被称为充分就业的总产出,所以y f- y e也可以度量非自愿失业[4]的数量。如果潜在总供给曲线位于图0—3中E点的左侧,那么表明经济中的生产能力利用过度,经济出现过热,通货膨胀将会登场。

picture

图0—3 潜在产出与实际产出

y f- y e又被称为产出缺口(output gap)。从理论上看,产出缺口可以是正数,也可以是负数,当y f- y e> 0时,表明经济的生产能力或资源利用不足;当y f- y e< 0时,意味着生产能力利用过度。一般地,经济运行的常态是y f- y e> 0。

所以,生产过剩(overproduction or excess production)和产能过剩(excess production capacity, or excess capacity)并不是完全等价的两个概念。生产过剩主要是指在一定的价格水平下实际的总供给大于实际的总需求(有效需求),一部分已经生产出来的商品和服务滞销。而产能过剩主要是指经济中实际生产出来的商品和服务的数量小于最大的生产能力(充分就业条件下)所能够生产出来的商品和服务的数量,即实际产出小于潜在产出,一部分产能没有得到利用,一部分资源被闲置。

但是,生产过剩和产能过剩又存在一定的联系:(1)生产过剩往往是产能过剩的前奏或序曲。由于内部原因或外部冲击导致经济中的有效需求大幅减少,与原来的总需求水平相适应的产出有一部分就过剩了;随着企业库存(存货)的意外增加,产品滞销,追求利润最大化的企业必将减少产量,减少就业量,一部分产能将被闲置,生产过剩就转化成产能过剩。(2)二者都是总供给和总需求在数量上不均衡、在结构上不匹配的结果或经济表现形式。生产过剩可能是有效需求不足所致,也可能是生产者的预期过于乐观导致投资过度和(或)生产过度所致。因此,生产过剩通常是一种相对过剩———相对于当时的有效需求水平来说,一部分商品生产过多了,过剩了。产能过剩则可能是有效需求减少或有效需求增长落后于生产能力增长所致,因为最大的产能通常是在经济繁荣(经济周期的峰顶)时期形成的,当经济由峰顶转向下行时,一部分产能就过剩了;产能过剩也可能是潜在总供给结构与实际的总需求结构不匹配所致,而总供给和总需求在结构上不匹配通常表现为产能过剩与生产不足并存,这就是所谓产能的结构性过剩。

所以,产能过剩又分为绝对过剩和相对过剩:一部分生产能力从技术标准和经济原则来看应该被市场淘汰而没有被淘汰,这部分产能就是绝对过剩产能。这种绝对过剩产能为什么没有被淘汰往往需要从市场机制失灵和政府干预不当等角度进行考察,即可以从体制上找到原因。相对产能过剩是指由于某种原因(例如国际金融危机)导致有效需求暂时萎缩或有效需求增速减慢,从而使一部分产能不能被有效利用,这部分产能从技术标准和经济原则来说是有存在的合理性和必要性的;当市场复苏、需求转旺时,这部分产能会被充分利用起来。

本书把生产过剩和产能过剩统称为供给过剩(supply surplus)。

总需求—总供给模型不但可以用来分析一定时期均衡产出和均衡就业量的决定,也可以用来分析经济增长或宏观经济运行的动态过程。

经济增长是一个从特长期的视角分析的宏观经济问题。[5]经济增长过程就是一个经济的生产能力(潜在的总供给)不断增长的动态过程。这个过程也可以用总需求—总供给模型来描述。

图0—4刻画了经济的增长过程。

picture

图0—4 供给是长期经济增长的主要决定因素

从特长期来看,一个经济的劳动力和资本都会不断增加,技术会不断进步,经济体制会发生调整和变革,这些供给侧因素的变化会导致潜在产出增长,即潜在LS曲线向右平行移动。图0—4显示的是1953年到2015年这六十多年中三个不同年份一个经济的潜在产出水平y 1, y 2y 3。图0—4中的AS 1AD 1AS 2AD 2 AS 3AD 3分别是这三个年份的总供给和总需求, E 1, E 2E 3分别是这三个年份的短期均衡点。由于生产成本提高,因此短期总供给曲线是不断上移的;因为生产的扩大会引起需求的扩张,所以总需求曲线也是不断上移的,这说明从特长期来看,价格总水平是不断提高的。用一条曲线连接E 1, E 2E 3就构成了长期经济增长路径(图0—4中的虚线)。例如,就中国经济来看, 1953年、1978年和2015年的GDP分别为824. 4亿元、3 678. 7亿元和689 052亿元, 2015年的GDP分别是1953年和1978年的835. 8倍和187. 3倍! 1953年、1978年和2015年的人均GDP分别为142元、385元和49 992元, 2015年的人均GDP分别是1953年和1978年的352倍和129. 8倍!按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来衡量中国经济中的价格总水平的走势,如果1978年的CPI为100的话,那么2015年的CPI为615. 2,物价水平提高了大约5. 2倍。

无论是生产过剩还是产能过剩,都是总需求—总供给关系失衡(包括数量失衡和结构失衡)的结果和表现形式,因此可以用总需求—总供给模型来进行分析。至于总需求—总供给关系为什么会失衡,那就需要通过对需求侧的决定因素和供给侧的决定因素进行解析来寻找答案。而无论是需求侧的决定因素还是供给侧的决定因素,都受一个经济现行的经济体制和政治体制的制约和影响,因此,一个经济的总需求—总供给关系的失衡需要从这个经济的体制上去挖根源。

当然,用总需求—总供给模型来分析产能过剩有其局限性,主要是:(1)我们只能从总需求与总供给在数量上的对比关系或差距来分析产能过剩,而无法从结构上来分析产能过剩,也就是说,总需求结构与总供给结构不匹配也可能导致产能过剩,这种结构性失衡表现为产能过剩与生产(供给)不足并存。(2)产能过剩可以区分为绝对产能过剩和相对产能过剩。前者是从技术原则和经济原则来看,这部分产能过剩了,因为它们在技术上落后了,或从经济原则上看使用这些产能已经不合算了,因而这些产能应当被淘汰或消灭;后者是从技术原则和经济原则来看,这些产能还需要保留,只是相对于目前的经济下行和市场需求低迷状况来说,它们暂时过剩了,但是当经济回升和市场需求增加时,这部分产能还可以得到有效利用。因此,从总需求—总供给模型来看,我们只能根据总供给能力>有效需求来判断存在产能过剩,但是我们无法根据这个模型来判断哪些过剩产能是绝对过剩产能,哪些是相对过剩产能。

所以,我们还需要在总需求—总供给分析框架的基础上添加其他的分析。

本书余下部分将按照上述逻辑思路来展开分析。

[1]参见方福前:《当代西方经济学主要流派》(第二版),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14。 ②20世纪五六十年代美国年均经济增长率为4. 2%, 70年代末下降到3%以下;年通货膨胀率在60年代是2%~ 3%, 70年代末猛升到8%以上;年均(劳动)生产率增长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的头20年达到3%,此后不断下降到1%, 1977年开始出现负增长。

[2]参见方福前:《寻找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理论源头》,载《中国社会科学》, 2017(6)。

[3]根据凯恩斯的界定,非自愿失业是指愿意接受现行的市场化的工资水平和劳动条件但仍然找不到工作的失业人口。

[4]特长期(very long run)分析假定可利用的资源(自然资源、资本、劳动力)和技术是可变的,它重点关注经济的生产能力的增长;长期(long run)分析和短期(short run)分析都假定可利用的资源和技术是一定的,但是长期分析认为实际总产出主要由总供给一方的力量决定,而短期分析认为实际总产出主要由总需求一方的力量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