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者谈供给侧改革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一、书名释义

肇始于2015年11月的中国经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实质上是一场“中国式供给革命”。

1979年开始的改革开放是中国经济的一场革命———是对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的革命,是对闭关锁国或封闭式发展模式的革命;始于2015年11月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中国经济的又一次革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本身是要对经济结构进行大调整,对发展方式和宏观调控方式进行大变革,要实现这种大调整和大变革并推动经济结构和发展方式动态优化,必须着力推进全面深化改革,对造成中国经济结构刚性、周期性失衡和发展方式粗放的体制机制进行革命。如果说前一次革命是为了做大做富中国经济,缩短中国与发达国家的发展差距,尽快使中国脱贫,那么本次革命则是要做强做优中国经济,强健中国经济的体魄和筋骨,提高中国经济的发展潜力和国际竞争力,使中国经济顺利跨越中等收入陷阱,进入发达国家行列。如果说1979年改革开放的主要目标是解放生产力,促进总供给增加,消除短缺经济,不断提高人均国民收入水平和生活水平的话,那么本次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主要目标则是优化总供给结构,开发供给增长新动力,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和人民生活质量,增强经济可持续发展和均衡发展能力。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并不是中国的首创, 20世纪80年代美国里根政府时期就进行过大规模供给侧结构性改革[1],但是中国目前进行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不是套用和复制美国的供给改革。中国经济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中国经济实践提出的重大课题,是中国经济发展进入新阶段、新常态的一种客观要求。中国目前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与美国里根政府时期的供给改革有许多不同,有质的差别,这是一场“中国式”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或中国式供给革命。

美国里根政府时期的供给改革的背景是20世纪70年代中后期美国经济陷入滞胀:经济增长停滞、失业率攀升伴随着越来越高的通货膨胀率。滞胀形成的原因是20世纪70年代两次石油危机导致美国生产成本和生活成本大幅攀升,美国陷入越南战争泥沼导致巨额财政赤字和政府债务,经济结构失衡,生产率增速不断下降。[2]1979年9月17日美国《商业周刊》上的一篇文章在描述里根政府供给改革和供给学派产生的背景时写道:“由于这10年经济增长无力,通货膨胀加剧———在此期间,美国经济一直苦于商品短缺、生产率增长迟缓、资本投资呆滞和制造业生产能力不足———现在的主要问题很清楚已经不是如何刺激需求而是如何刺激供给。”这种经济背景导致供给学派大流行,导致里根政府经济政策大转向:放弃自罗斯福新政以来美国政府一直奉行的凯恩斯主义刺激总需求的政策,转向供给学派倡导的供给改革和供给管理。

中国经济在2010年第一季度以后增长速度下滑,劳动生产率和全要素生产率(TFP)走低,但是中国经济面临的主要问题不是商品短缺和制造业生产能力不足,而是生产相对过剩和低档次产品的绝对过剩。更重要的是,中国经济自2010年第一季度下行以来一直是通货紧缩而没有通货膨胀。这说明目前中国经济的主要问题是增长动力不足和市场需求趋冷,这种经济形势与里根政府时期的经济形势大不相同。

美国里根政府的供给改革是以当时流行的供给学派经济学和货币主义为其理论基础的,在改革措施上主要采用的是供给学派的供给管理和结构调整政策以及货币主义的稳定货币供给政策。中国政府提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主要是基于中国现阶段的主要经济问题的症结,基于中国经济深化改革和进一步发展的需要,而不是基于某一种现成的经济学理论,更与萨伊定律、供给学派和里根经济学无关。[3]实际上,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政府出台的重大改革举措和重要政策调整都是从中国国情和当时的实际需要出发的,而不是从某种现成的理论出发的。因为,中国的改革开放也好,中国在破除计划经济的基础上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也好,都是史无先例的创举,本轮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也是“中国式的”或具有中国特色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