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3章 分析框架与理论假说
1978年,我国进入改革开放的历史新纪元。纵观30多年的改革历程,核心无外乎要处理好两个基本关系:一是政府与市场间关系,二是政府间财政关系。前者的关键在于明确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政府职能定位以及政府干预的合理边界,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和决定性作用;后者的核心则在于完善中央政府与各级地方政府间的责、权、利关系,建立健全有效的激励约束机制,促进各级政府职能优化。毫无疑问,一个科学合理的“政府间关系”是规范政府行为、构建良好的“政府与市场间关系”的前提和基础。正因如此,财政管理体制改革成为30多年前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特别是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突破口”,亦成为深刻认识和理解30多年来中国市场化进程快速推进、经济持续高速增长的一个重要切入点。
那么,30多年间,我国政府间财政关系以及财政分权模式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呈现出怎样的特征和趋势?这些变化又是如何影响着我国地方政府的利益动机、目标定位和行为选择的?进而对我国市场经济发展和经济增长会产生怎样的影响?其背后的作用渠道、影响机制和逻辑机理是什么?诸如此类的问题正是本章所要探讨的。具体而言,本章首先系统梳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财政管理体制和财政分权模式的演进历程,探究我国地方政府财政收支行为的变化特点及其与财政分权化改革之间的内在逻辑联系;然后以地方政府行为为核心,以财政分权和经济增长为主线,构建一个综合理论分析框架,深入剖析财政分权及其制度安排对地方政府的利益动机、目标定位和行为选择进而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及其作用机理,提出本项研究的核心理论假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