胆囊
胆囊的形状很像一个青梨,它紧贴在肝下面的胆囊窝内,容积30~50毫升,有胆囊管与胆总管相通。胆囊就像是一个储存囊,可以储存胆汁并调节胆汁的分泌。平时肝脏分泌的胆汁先流入胆囊,通过黏膜吸收水分,使胆汁浓缩,并贮存起来。未浓缩的胆汁呈金黄色,浓缩后的胆汁呈深绿色。进食时(特别是进食脂肪性食物时)胆囊收缩,胆汁经胆囊管、胆总管流入十二指肠内,协助脂肪消化。胆汁是在胆管中流动的一种特殊的体液,由肝脏分泌产生。胆汁的生成过程非常复杂,肝脏产生的胆汁称为肝胆汁。肝脏不断地生成胆汁,每天的生成量为100~200毫升,并随着人们的活动、饮食的质和量,以及饮水量的不同而变化,进餐时肝脏产生的胆汁比平时多得多。胆汁味苦,其中极大部分是水(肝胆汁中水约占97%),在水中溶有许多种物质,其中包括能帮助脂肪消化和吸收的胆汁酸,以及与消化无关的肝的排泄物胆红素,胆汁的颜色就是由胆汁中胆红素的含量决定的。此外,胆汁中还含有磷脂、胆固醇、钠、钾、钙、磷酸盐和碳酸盐以及少量蛋白质等成分。胆汁有两大作用,一是作为消化液,帮助脂肪在肠内的消化和吸收;二是将某些代谢产物从肝脏排出。在正常情况下,胆汁中各种成分的含量相对稳定,当胆汁中各种成分发生较大的变化时,就会引起胆管疾病。
1 常见健康问题
胆囊息肉
生活中所说的胆囊息肉,在医学上属于“胆囊息肉样病变”范畴中的一种疾病。胆囊息肉样病变包括多种疾病,其中最常见的是胆囊胆固醇性息肉及胆囊腺瘤等病变。以前者最为多见,临床上所说的胆囊息肉主要指胆囊胆固醇性息肉这一种疾病。
症状
胆囊息肉多无特定的临床症状,但常表现为右上腹隐痛不适,时而出现肩背部的放射性隐隐作痛,多数患者无发热及剧烈疼痛。
治疗
胆囊胆固醇性息肉常为多发性,而且体积较小。目前认为,胆囊腺瘤呈潜在的恶性性质,有恶变为癌的可能性。因此,患有胆囊息肉样病变的患者,应经常到医院看病并定期复查B超以观察其增长情况。若息肉直径超过10毫米以手术切除胆囊为好。
胆囊炎
急性胆囊炎及慢性胆囊炎发作均是胆囊的急性化脓性炎症。引起其发病的原因是胆囊内有结石,胆囊胀大,里面浓缩的胆汁排不出去,这种浓胆汁对胆囊壁产生强烈的化学刺激,在此基础上较易并发细菌感染。由于细菌的侵袭,胆囊壁水肿、发炎,又可引起胆囊壁的血液供应障碍,从而进一步使胆囊壁的炎症急剧恶化。
病因和症状
急性胆囊炎起病多与饱食、吃油腻食物、劳累及精神因素等有关,常突然发病,一开始就出现右上腹绞痛、呈阵发性加剧,并向右肩或胸背部放射,伴有恶心及呕吐。在发病早期可能没有发冷及发热症状,当胆囊有化脓感染时,则可出现寒战及发热。有些患者还可能出现双眼巩膜黄染。当炎症波及胆囊周围时,病情日益严重,腹痛加重,范围也比原来扩大。这时右上腹部不能触碰,稍加用力按压更感疼痛难忍。有时深呼吸、翻身或咳嗽等动作可使疼痛加重,以致患者屈身静卧,不敢活动。1/3~1/2的患者可在右上腹摸到一个稍微隆起、鸡蛋大小的肿大胆囊,触压时疼痛加重。大部分患者在积极有效治疗后,上述症状能逐渐缓解,但也有少部分患者,尤其有动脉硬化的老年患者,可发生胆囊坏疽和穿孔。此时,患者腹痛剧烈,病情发展较快,出现脱水、休克及腹膜炎等症状,严重时可危及生命。
慢性胆囊炎一部分为急性胆囊炎迁延而成,但多数既往并无急性发作史。约70%的患者伴有结石。由于胆结石刺激,加上在长期慢性炎症的基础上,有过反复多次的急性发作,可使胆囊萎缩或囊壁纤维组织增生肥厚,终致囊腔缩小、功能丧失。若胆囊管被结石、炎性粘连或瘢痕完全阻塞,胆汁无法流进胆囊,而胆囊内原有的胆汁,因胆色素逐渐被吸收,黏膜仍不断分泌无色水样黏液,即可形成胆囊积水;当继发感染后,则演变为胆囊积脓。其症状多数表现为胆源性消化不良、厌油腻食物、上腹部闷胀、嗳气、胃部灼热等,与溃疡病或慢性阑尾炎近似。有时因结石梗阻胆囊管,可呈急性发作。但当结石移动、梗阻解除,即迅速好转。胆囊区可有轻度压痛或叩击痛。若胆囊积水,常能扪及圆形、光滑的囊性肿块。
防治
注意饮食。食物以清淡为宜,少食油腻和炸、烤食物。
保持大便畅通。六腑以通为用,肝胆湿热,大便秘结时,症状加重,保持大便畅通很重要。
要改变静坐生活方式,多运动。
若患急、慢性胆囊炎,目前皆以切除胆囊疗效最好。
胆结石
胆囊可以储存与调节胆汁的分泌。胆汁是肝脏所分泌的液体,经过胆管输送到消化道,可以帮助脂肪乳化(让脂肪变成微小颗粒均匀分布)和消化。胆结石就是胆汁因为种种原因无法保持液状,结成颗粒状结晶,沉淀在胆囊及胆管而成。患胆结石的原因,是食物中脂肪含量过高,导致肝脏分泌的胆固醇量超过胆汁酸所能溶解的量,于是过量的胆固醇形成结晶。大约80%的胆结石是这样产生的,另有20%是钙与胆红素结合的产物。许多人没有症状,在体检时才发现,有人则会有程度不一的右上腹疼痛、发热、食欲不振、黄疸(皮肤、眼白和尿液变黄)等状况。此病多见于中老年人,但近年来逐渐有低龄化趋势,16~25岁胆结石患者明显增多。
以中医的观点来分析,胆结石的形成主要是由于长期肝气郁结,进而化湿蕴热,湿热交阻,从而致使胆液蒸熬凝结成石。一般来说,当胆石处于静止状态时,可表现为“有病无证”,但在胆绞痛发作时,就会表现为肝郁气滞。如并发感染,则表现为湿热或毒热。
防治
预防胆结石,最重要的是保持定时定量的饮食习惯,并且应该控制体重,避免暴饮暴食与摄取过量的脂肪。据统计,肥胖者患胆结石的概率比正常体重的人高4~6倍。该类人群可以采取不激烈的活动方式,如每周步行2~3小时,即可预防胆结石。治疗胆结石通常采用以下几种方法。
胆结石溶解治疗。服用药物溶解胆结石。
体外冲击波震碎结石法。从外施予冲击波,震碎胆结石。
腹腔镜下胆囊摘除术。在腹部开一个小洞,插入腹腔镜,取出胆囊。
剖腹胆囊摘除手术。将腹部剖开,取出胆囊。
2 保健和护理
脂肪摄入应适度。脂肪摄入太多,就会导致胆汁内各成分的比例严重失调。
少吃甜食。食入过量的糖,增加胰岛素的分泌,加速胆固醇的积累,造成胆固醇、胆汁酸、卵磷脂三者之间的比例失调。过量的糖还会自行转化为脂肪,促使人体发胖。
不可盲目减肥。有些人盲目减肥节食,造成胆汁分泌减少,胆囊不能正常收缩。
饮食应合理搭配。过多吃精制食物,可增加胆汁中胆固醇的饱和度,使胆固醇沉淀而形成结石。
饮食要有规律。有人吃饭常饥一顿、饱一顿。有人长期不吃早餐,会使胆汁的成分发生变化,有损健康。
胆结石的中医疗法
按摩疗法
贴敷疗法
对症取穴
双侧肝俞、胆俞、内关、足三里、合谷。
用药
白芷10克,花椒15克,苦尖子50克,葱白20个,韭菜兜20个,白醋50毫升。
操作方法
1.把药材研成细末,用白醋调成膏状。
2.对所选穴位皮肤进行消毒,把药膏加热后贴在患处。
3.每日1贴,可连续贴敷2~4次。
背部对症取穴
中医专家教你的小窍门
饮食注意荤素搭配,避免过食肥甘厚味。尤其是晚上,应避免进食高胆固醇类食品如鸡蛋(尤其是蛋黄)、肥肉、海鲜、无鳞鱼类、动物内脏等食品。
宜多食各种新鲜水果、蔬菜,低脂肪、低胆固醇食品如:香菇、木耳、芹菜、豆芽、海带、藕、鱼肉、兔肉、鸡肉、鲜豆类等。宜用煮、蒸、烩、炒、拌、汆、炖的烹调方法,不宜用煎、炸、烤、熏的烹调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