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中论篇
【导读】
本篇主要讨论和分析了鼓胀、血枯、伏梁、热中、消中、厥逆、热痛等疾病的病因、病机、症状、治疗方法和禁忌等内容。因为上述疾病都是发生在人体的腹中,所以篇名“腹中论”。
【原文】
黄帝问曰:有病心腹满,旦食则不能暮食,此为何病?
岐伯对曰:名为鼓胀[1]。
帝曰:治之奈何?
岐伯曰:治之以鸡矢醴。一剂知,二剂已。
帝曰:其时有复发者,何也?
岐伯曰:此饮食不节,故时有病也。虽然其病且已,时故当病,气聚于腹也。
【注释】
[1]鼓胀:是一种以腹部胀大如鼓,皮色萎黄,脉络显露为特征的病证。
【译文】
黄帝问道:有一种心腹胀满的病,早晨吃了饭晚上就不能再进食,这是什么病?
岐伯回答说:这种病叫鼓胀病。
黄帝问:怎样治疗呢?
岐伯说:可以用鸡矢醴来治疗,一剂就能见效,两剂病就好了。
黄帝问:这种病有时还会复发,是什么原因呢?
岐伯说:饮食不注意而无节制,所以病就会时常复发。这种病虽然表面上看要痊愈了,但又不注意饮食,邪气就会再次聚集在腹中而复发。
【原文】
帝曰:有病胸胁支满者,妨于食,病至则先闻腥臊臭[1],出清液[2],先唾血,四支清,目眩,时时前后血,病名为何?何以得之?
岐伯曰:病名血枯,此得之年少时,有所大脱血;若醉入房中,气竭肝伤,故月事衰少不来也。
帝曰:治之奈何?复以何术?
岐伯曰:以四乌鲗骨一藘茹[3],二物并合之,丸以雀卵,大如小豆。以五丸为后饭,饮以鲍鱼汁,利胁中及伤肝也。
【注释】
[1]臭(xiù):气味。[2]出清液:吐清水。[3]乌鲗(zé)骨:即乌贼骨,又名“海螵蛸”。藘(1ǘ)茹:即茜草。
【译文】
黄帝问:有一种胸胁支撑胀满的病,妨碍饮食,发病时先闻到腥臊的气味,口中吐清水,然后先吐血,接着四肢逐渐发冷,头晕目眩,时常大小便出血,这叫什么病,是如何引发的?
岐伯说:这种病的名字叫血枯,得病的原因是在少年的时候患过严重的失血病,使内脏有所损伤,或者是醉后肆行房事,使肾气耗竭,肝血损伤,所以月经衰少甚至停经。
黄帝问:怎样治疗呢?要用什么方法使其恢复健康?
岐伯说:用四份乌贼骨,一份藘茹,将这两种药混合,用麻雀卵和制成丸,做成如小豆大小的丸药。每次服五丸,饭前服药,以鲍鱼汁送下,这个方法可以补益胁肋和受到损伤的肝脏。
【原文】
帝曰:病有少腹盛[1],上下左右皆有根,此为何病?可治不?
岐伯曰:病名曰伏梁[2]。
帝曰:伏梁何因而得之?
岐伯曰:裹大脓血,居肠胃之外,不可治;治之,每切按之,致死。
帝曰:何以然?
岐伯曰:此下则因阴,必下脓血,上则迫胃脘,生鬲,侠胃脘内痈。此久病也,难治。居齐上为逆,居齐下为从,勿动亟夺[3]。论在《刺法》中。
【注释】
[1]盛:胀满。[2]伏梁:古代病名,指脘腹部痞满肿块一类疾患,多是由气血瘀滞而造成的。张介宾:“伏,藏伏也。梁,强梁坚硬之谓。”[3]勿动亟夺:不可以用按摩以求立即消除伏梁病。亟,急。夺,削除。
【译文】
黄帝问:有一种小腹坚硬盛满的病,上下左右四周按压时都有明显的根底,这是什么病呢?能够治疗吗?
岐伯说:这是伏梁病。
黄帝问:伏梁病是怎样得的呢?
岐伯说:小腹部包裹着大量的脓血,而且位于肠胃之外,这种病不容易治愈;在诊治时,经常会因为重按而致死。
黄帝问:为什么会这样呢?
岐伯说;少腹下部是小腹和阴部,如果用力按摩会使脓血从下部穿溃排出;上部是胃脘部,用力按摩会使脓血向上靠近胃脘,导致横膈与胃脘之间出现痈。痈属于慢性病,很难治疗。一般来说,这种病的病位在脐以上的是危重的逆症,在脐下的则是预后较好的顺症,总之千万不能用按摩以求立即消除疾病,以免使少腹之病发生下夺。关于本病的治法,在《刺法》中有具体的论述。
鼓胀、血枯和伏梁病的症状及治疗
【原文】
帝曰:人有身体髀股胫皆肿,环齐而痛,是为何病?
岐伯曰:病名伏梁,此风根[1]也。其气溢于大肠而著于肓,肓之原[2]在齐下,故环齐而痛也,不可动之,动之为水溺[3]涩之病。
【注释】
[1]风根:平素感受风寒之邪。[2]肓之原:脖肤穴,即任脉经的气海穴,位于脐下1.5寸。原,原穴。[3]水溺:小便。
【译文】
黄帝问:有的人身体髀、股等部位都发肿,而且环绕脐部疼痛,这是什么病呢?
岐伯说:这种病的名字叫伏梁,这是平素感受风寒所导致的。风寒之气充溢于大肠而滞留附着在肓膜上,肓的原穴在脐下的气海,所以会环绕肚脐而痛。这种病不能用攻下的方法治疗,如果误用攻下,就会发生小便涩滞不利的病变。
【原文】
帝曰:夫子数言热中、消中[1],不可服膏粱[2]芳草石药,石药发瘨,芳草发狂。夫热中、消中者,皆富贵人也,今禁高粱,是不合其心,禁芳草石药,是病不愈,愿闻其说。
岐伯曰:夫芳草之气美,石药之气悍,二者其气急疾坚劲,故非缓心和人,不可以服此二者。
帝曰:不可以服此二者,何以然?
岐伯曰:夫热气剽悍[3],药气亦然,二者相遇,恐内伤脾。脾者土也而恶木,服此药者,至甲乙日更论。
【注释】
[1]热中、消中:即后世之人所谓的三消病。王冰:“多饮数溲,谓之热中。多食数溲,谓之消中。”[2]膏粱:即高粱。[3]剽悍:轻捷峻猛。
【译文】
黄帝说:您多次说患热中、消中病的人,不可以吃厚味精粮,也不可以吃芳草和矿石类的药物,矿石类药物能使人发癫,芳草类药物能使人发狂。患热中、消中病的多为大富大贵的人,现在禁止吃厚味精粮,这不合乎他们的心意,禁止服用芳草、矿石类的药物,有的病又不能治愈,希望能听您讲讲其中的道理。
岐伯说:芳草的气味香美,石药的气味刚烈,这两种药物的药性都急疾、坚劲,所以,如果不是性情平和的人,绝不能服用这两种药物。
黄帝问:不能服用这两种药物的原因是什么呢?
岐伯说:内热的性质本来就是剽悍刚烈的,而药物之性也是这样,内热与药热相遇,就可能伤害人的脾气。而脾属土,土恶木,因此病人如果服用这类药物,到肝木主令的甲日和乙日时,病情就会更加严重。
【原文】
帝曰:善。有病膺肿、颈痛、胸满、腹胀,此为何病?何以得之?
岐伯曰:名厥逆。
帝曰:治之奈何?
岐伯曰:灸之则瘖,石之则狂。须其气并,乃可治也。
帝曰:何以然?
岐伯曰:阳气重上,有余于上,灸之则阳气入阴,入则瘖[1];石之则阳气虚,虚则狂[2]。须其气并而治之,可使全也。
帝曰:善。何以知怀子之且生也?
岐伯曰:身有病无邪脉也。
帝曰:病热而有所痛者,何也?
岐伯曰:病热者,阳脉也,以三阳之动[3]也。人迎一盛少阳,二盛太阳,三盛阳明,入阴也。夫阳入于阴,故病在头与腹,乃脘胀而头痛也。
帝曰:善。
【注释】
[1]“灸之”两句:张介宾:“阳气有余于上而复灸之,是以火济火也。阳极乘阴,则阴不能支,故失声为瘖。”[2]“石之”两句:张介宾:“阳并于上,其下必虚,以石泄之,则阳气随刺而去,气去则上下俱虚而神失其守,故为狂也。”[3]三阳之动:三阳之脉盛大而搏动剧烈。三阳,少阳、太阳、阳明。
【译文】
黄帝说:讲得好!有人患膺肿、颈痛、胸满、腹胀,这是什么病,是什么原因引起的呢?
岐伯说:这种病名叫厥逆。
黄帝问:怎样治疗呢?
岐伯说:这种病如果用灸法便会失音,用针刺就会发狂,必须等到阴阳之气上下相交合,才能进行治疗。
黄帝问:为什么呢?
岐伯说:上为阳,阳气又逆于上,重阳在上,则上部的阳有余,如果再用灸法,就是以火补火,阳极乘阴,阴不能上承,所以会发生失音;如果用砭石针刺,阳气随针外泄,阳气虚精神就会失其所守,所以会发生神志失常的狂证。必须在阳气从上下降,阴气从下上升,阴阳二气交并以后再进行治疗,才可以痊愈。
黄帝说:讲得好!怎样知道妇女怀孕将要分娩呢?
岐伯说:身体不适,好像有某些病的征候,但却按切不到病脉。
黄帝问:有病发热而且疼痛的是什么原因呢?
岐伯说:阳脉是主热证的,外感发热表明是三阳受寒,所以三阳脉旺盛。要是人迎脉比寸口脉大一倍,表明病在少阳;大两倍,表明病在太阳;大三倍,表明病在阳明,传入三阴。病在三阳,则发热头痛,如果传入三阴,就会出现腹部胀满,所以病人有腹胀和头痛的症状。
黄帝说:讲得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