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人文课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4.要有容纳不同意见的胸怀

你豁达了,也就收获了。

——黄侃(曾任北京大学教授,著名的语言文字学家)

北大教授黄侃曾说过:“你豁达了,也就有收获了!”的确,在这个多元化社会,言论自由是进步的前提,只有听取大家的意见和建议,才能从中提取有益的意见和建议,聚集大家的智慧,才会事半功倍。

而蔡元培正是因为对各种不同学派和思想的豁达胸怀,才能够让那么多优秀但是个性突出的人才为他所用。

蔡元培非常欣赏“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他认为:大学之说以称之为大,就是因为它可以包容各种文化和思想,是一个学术自由交流的地方。他在选择教师时主张“苟其确有所见,而言之成理,则虽在一校之中,两相反对之学说,不妨同时并行”。

他还认为:办好大学应该求大同存小异,每一个学科的教员,甚至同一个学科的教员之间,即使主张不同的学术观点,只要是合理的,都可以存在。对于学生而言,他们可以按照自己的观点和喜好进行选择,这样才能培养出具有个性的学生。

在担任北京大学校长时,蔡元培主张思想自由、学术自由,接受各种文化和不同的思想,只要是有益于学校发展和学术提高的,他都会欣然接受。治校的兼容并包思想体现在对待各种学术文化思想方面,这是他兼容并包主义的支柱和核心。

历史上有不少因故步自封而失败的例子:商纣王自高自大,一意孤行,最终落得个葬身火海;楚怀王闭目塞听,弃屈原的劝谏而不顾无奈客死他乡。反之,唐太宗虚心纳下,开创“贞观之治”;齐威王善于纳谏,门庭若市,赢得诸侯朝拜。这都是给我们指出要善于接受他人正确的建议。

魏徵是中国史上最负盛名的谏臣,以直谏敢言著称,即使在太宗大怒之际,他也敢面折廷争,从不退让,甚至说话很难听。

有一回,在上朝时,魏徵当众触怒了唐太宗,唐太宗十分生气,退朝后回到了宫中,大怒:“太放肆了,竟敢如此顶撞我,我一定要杀了他!”

长孙皇后听闻后,立刻前去求情:“陛下,魏徵之所以敢如此直言相谏,正是因为他知道您是明君,辨得是非,才敢冒死直言。”唐太宗听后,不但没有杀魏徵,反而升职嘉赏。

唐太宗不仅一直容忍魏徵,甚至有些敬畏他。一次,唐太宗准备好行装,想去秦岭打猎取乐,但又怕因此耽误朝政而惹来魏徵训斥,便又将此事推迟。后来,魏徵问及此事,太宗笑着答:“当初确有这个想法,但害怕你又要直言进谏,所以很快又打消了这个念头。”还有一次,唐太宗得到了一只鹞鹰,甚是喜欢,一直把玩,刚要将它放在肩膀上,突然,远远地看见魏徵走了过来。于是,唐太宗赶紧把鹞鹰藏进怀中。其实,魏徵早已看见,所以他故意奏事很久,而唐太宗却一直不敢取出怀中的鹞鹰,致使鹞子闷死在怀中。

魏徵去世后,唐太宗李世民亲临吊唁,痛哭失声,并说:“夫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朕常保此三镜,以防己过。今魏徵殂逝,遂亡一镜矣。”

古语有云:为上者不可不从下,师以政宽人,方能长治久安。作为领导者,要鼓励大家有不同的建议和意见,这样才能调动大家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服众才能有信,特别对于一些反对的言辞要谨记:“信言不美,美言不信。”不要觉得不好听就不听,学会分析是否正确,是否值得听取才是最重要的。领导者不能合理地应对分歧,那么必然会造成治下不安、属下不明的状况。

此外,在日常生活中,也要多听取他人的好的意见,使自己避免固执己见,才能少走弯路,少犯错误。当然,在虚心听取建议时,不要“亦步亦趋”。要学会取舍,去粗存精,舍害存益。

总之,无论是治国还是管理一个企业,包容不同意见,乐于听闻反对意见,都是管理者必修的课程。只有学会多听意见,你的思路才能拓宽,才能收到来自各方面的声音;要有海纳百川的雅量,虚心听取各种不同的声音,才能善于集思广益,博取众家之长,来补己之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