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 统计的产生和发展
1.1.1 统计活动的产生和发展
统计作为人类的一种社会实践活动,是适应社会生产的发展和国家管理的需要而逐步产生和发展起来的,历史非常悠久。
原始社会时期,人类的简单计数活动就已经孕育着统计的萌芽。到了原始社会末期,奴隶社会的形成过程中,已初步形成了统计的雏形。我国在公元前2000多年的夏禹时代,就有了人口、土地的历史记载。古埃及在公元前3000年已有人口、财产数字记载。古希腊在公元前600年就进行了人口普查,古罗马在公元前400年就建立了出生、死亡登记制度。不过,在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里,由于生产力水平低下,统计实践仅仅是为了适应奴隶主和封建王朝实现赋税、征兵等需要而进行的人口、土地、财产等的登记和简单计算工作。它不仅深深地打下了阶级的烙印,而且由于自然经济封建割据的束缚,统计的范围、统计制度和统计方法都是比较落后的。
知识链接
史料记载,我国早在父系氏族公社的伏羲时代,劳动人民在长期测量土地、清点人口、牲畜和观测天象的过程中,总结出了九九乘法口诀。夏禹时期,人们已经能够运用“准绳”“规矩”等工具进行实地测量,如《后汉书》记载:“禹平水土,还为九州,今禹贡是也”,那时(公元前2200年)人口数为13553923人。商代,人们就能够对社会资源和劳动成果进行一般的算术计算了。西周时期,建立了统计报告制度,称日报为“日成”,月报为“月要”,年报为“岁会”。秦统一中国以后,建立了中央集权制国家,从中央到地方形成了比较完善的“上计”报告制度。进入封建社会以后,中国的户籍统计和田亩统计都有很大的发展,不论是统计方法、统计制度还是统计组织,都在世界上居于先进水平。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在人类历史上确立以后,对统计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也大大促进了统计活动的发展,为统计科学的产生奠定了物质基础。
1.资本主义经济的迅速发展极大地拓宽了统计研究的内容
自16世纪起,欧洲各国经济进入了工场手工业时代,工业、商业、交通运输、通信等行业得到了迅速发展,各部门都要求提供更多的统计资料。于是,统计活动开始从一般的人口、税赋、军事领域扩展到社会经济活动的各个领域。到了18世纪,随着现代机器大工业的发展,生产的社会化分工日益精细,部门之间的依存度明显提高,经济统计形成了工业、农业、商业、交通、邮电、海关、银行、保险等专业分支。在经济统计不断发展和完善的同时,社会统计、科技统计、环境统计等又从经济统计中分离出来,从而形成了比较完整的统计内容体系。随着统计实践的丰富和发展,统计指标体系、统计核算体系和统计理论研究都产生了长足的进步。
2.统计机构专门化、统计活动专业化
为了适应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对统计工作的客观要求,从19世纪初开始,各资本主义国家在政府中纷纷设立统计机构,把统计机构从政府机构中独立出来,并制定了有关统计工作的法律法规,从法律上界定了统计机构以及统计工作在政府工作中的地位。
3.概率论和数理统计等现代统计方法的运用
概率论和数理统计作为研究随机现象分布特征和规律的科学理论,到19世纪中叶已经达到了实用阶段,随机抽样方法到了20世纪30年代已经为各国所普遍采用,这些方法不仅解决了统计描述方面的问题,而且在利用样本数据进行统计推断以及进行统计分析和预测方面,展现出了蓬勃的生命力。20世纪50年代以后,以国民经济整体为研究对象的国民经济账户体系和投入-产出分析方法进入推广应用阶段。新的数学方法的介入,极大地丰富了统计方法体系,为提高统计的认识能力插上了有力的翅膀。
4.电子计算技术在统计工作中的应用
随着电子计算技术不断完善及在统计工作中的广泛应用,一方面大大提高了统计数据的效率和准确性;另一方面,也为统计信息的储存、更新、检索、加工、反馈以及进行统计分析和预测创造了条件。而建立在数字通信技术和网络技术基础上的统计信息网络系统,打破了统计信息传输的时空界限,在提高统计信息的社会化和共享性方面开辟了一片新的天地。
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为统计工作的繁荣和发展创造了有利的制度环境,展现出广阔的前景。新中国建立以来,统计事业同其他各项事业一样,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就,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发挥了巨大作用。市场经济是以一种市场机制配置资源的经济,是由政府宏观调控的经济。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社会经济统计一方面要建立宏观调控统计体系,满足政府对社会经济进行宏观管理的需要,另一方面也要建立市场经济统计体系,做到治而不死、放而不乱,大的方面管住管好、小的方面放开放活。以科学的统计理论为指导,坚持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认识路线,扎扎实实地做好统计工作,为各级政府、有关单位和部门提供可靠的统计资料是各级各类统计机构和统计工作人员的重要而神圣的任务和使命。
建立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统计管理体制和统计方法体系,还要注意吸收和借鉴西方发达国家成功的经验和做法,把我国统计工作推向一个新的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