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佛情商课(经典案例升级版)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情商到底是什么

在以往,我们常常认为一个人的智商基本上决定了其一生的成就与作为。后来心理学家们提出,决定人生的还有另一个重要因素,即人在情绪、情感、意志、耐挫折等方面的素养。他们把这种素养称之为情商,简称EQ。

情商这一概念,来自于一个很有意思的故事。

20世纪70年代中期,一家美国的保险公司雇佣了5000名推销员,并对他们进行了职业培训。当时该公司花在每一位推销员身上的培训费用高达3万美元。可万万没想到,雇佣后第一年就有一半人辞职,4年后这批人只剩下不到1/5。

该公司负责人赶紧找原因。原来,在推销保险的过程中,推销员得一次又一次地面对被拒之门外的窘境。许多人在遭受多次拒绝后,便失去了继续从事这项工作的耐心和勇气。

这是个很严重的问题,该公司决定请宾夕法尼亚大学心理学家马丁·塞里格曼来调查,希望他能为公司的招聘工作提供帮助。调查的重点是:那些善于将每一次拒绝都当作挑战而不是挫折的人,是否更有可能成为成功的推销员。

塞里格曼教授当时一直在研究人的情绪对于成功的影响。他认为,当乐观主义者失败时,他们会将失败归结于某些他们可以改变的事情,而不是某些固定的、他们无法克服的困难。因此,他们会努力改变现状,争取成功。

塞里格曼教授接受该保险公司的邀请之后,对1.5万名新员工进行了两次测试,一次是该公司常规的以智商测验为主的甄别测试,另一次是塞里格曼自己设计的、用于测试被测者乐观程度的测试。之后,塞里格曼对这些新员工进行了跟踪研究。

在这些新员工当中,有一组人没有通过以智商测验为主的甄别测试,但在乐观测试中,他们却取得了“超级乐观主义者”的成绩。

跟踪研究的结果表明,这一组人在留有人中工作任务完成得最好。第一年,他们的推销业绩比“一般悲观主义者”高出21%,第二年高出57%。从此,通过塞里格曼的“乐观测试”便成了该公司录用推销员的一道必不可少的程序。

塞里格曼的“乐观测试”就是情商测验的雏形,当时情商概念还没有提出,但是它已在保险公司取得了成功。这个故事证明了与情绪有关的个人素质在预测一类人能否成功时起着重要作用。

美国耶鲁大学的彼得·沙络维教授和新罕布什维尔大学的约翰·梅耶教授正式提出“情感智商”这一术语,并对其应包含的能力内容做了界定。这三种能力是:区分自己与他人情绪的能力、调节自己与他人情绪的能力和运用情绪信息去引导思维的能力。

从上面有关专家对情商的描述,我们可以给情商下一个定义,简而言之就是自我管理情绪的能力,一种准确觉察、评价和表达情绪的能力,一种接近并产生感情以促进思维的能力,一种调节情绪以帮助情绪和智力发展的能力。

著有《情感智商》一书的作者丹尼尔·戈尔曼认为情感智商主要包含五个方面的内容。

(1)了解自我:监视情绪时时刻刻的变化,能够察觉某种情绪的出现,观察和审视自己内心世界的体验,它是情感智商的核心,只有认识自己,才能成为自己生活的主宰。

(2)自我管理:调控自己的情绪,使之适时适度地表现出来,即调控自己。

(3)自我激励:能够依据活动的某种目标,调动、指挥情绪的能力,它能够使人走出生命中的低潮,重新出发。

(4)识别他人的情绪:能够通过细微的社会信号,敏感地感受到他人的需求与欲望,认知他人的情绪,这是与他人正常交往,实现顺利沟通的基础。

(5)处理人际关系:调控自己与他人的情绪反应的技巧。

在情商概念普及之后,一些企业家便用情感智商的有关理论对自己的职员进行分析。分析后发现,那些工作业绩好的员工,的确不都是具有高智商的人,而是那些情绪传递得到回应的人。

于是又有人试着从情商的角度去解读那些“昙花一现的主管人员”,果然发现,这些人之所以失败,并不是因为技术上的无能,而是因为情绪能力差,导致人际关系方面陷入困境而最终失败的。

由于其在企业界的成功应用,情感智商声名大振,逐渐在全球普及开来。

从此,“情商”作为一个时髦的名词,出现在人们的言谈话语中。EQ概念成为美国人,甚至全世界人茶余饭后的话题。

从某种意义上讲,情商甚至比智商更重要,随着未来社会的多元化和融合度日益提高,较高的情商将有助于一个人获得成功。哈佛大学身为世界著名学府,早就意识到了这一点,因此格外注重对学员的情商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