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
1973年底,在湖南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的发掘中,发现了一批极有价值的古代帛书,尤其《老子》乙本卷前的古佚书《经法》、《十大经》、《称》、《道原》四篇最为重要。据唐兰等学者考订,认为这便是见于著录而久已失传的《黄帝四经》。此帛书的发现,引起学界的普遍关注,并先后出版过几种校释、整理的本子,这其中有1974年文物出版社出版的《老子乙本卷前古佚书》、1976年文物出版社出版的《经法》、1980年文物出版社再出版的《马王堆汉墓帛书(壹)》等,各本以后者为优。此外,还有友人余明光教授著《黄帝四经与黄老思想》(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及其新作《黄帝四经今注今译》(湖南岳麓书社1993年版)。这些版本、著作,都是我主要的参考书。
1992年春天,我在北京大学哲学系研究生班开帛书《黄帝四经》研究的课程。一方面,我注意到这本书和《管子》、《文子》、《鹖冠子》等战国黄老之学著作的内在联系;另一方面,我也留心到它和《易传》的思想脉络发展的关联。出土的《黄帝四经》是现存最早也最完整的黄老道家的作品,为我们了解在战国百家争鸣中取得思想界主导地位的黄老学派的发展线索,提供了一种重新认识与评估的极大便利。可以说,由于它的重见天日,不仅丰富了中国古代思想史,也使得我们对先秦各学派之间的流脉关系需要做一番重新的省察与探索。为此,我投下了不少的心力来阐释这一珍贵的出土文献。
本书在撰写当中,试图建构起一个较完整的注译体系。出于这样的思考,因此,体例是这样拟定的:每篇下列解题,每小节下列内容提要,每小段由原文、注释、今译、阐述等四部分组成,书末附《马王堆帛书〈黄帝四经〉校定释文》。“阐述”部分旨在更具体、更明确地解说全书的文义和思想底蕴。本书主要依据1980年帛书小组整理出版的《马王堆汉墓帛书(壹)》本,书末所附校定释文即以此帛书小组本为蓝本。
我在本书写作的过程中,经常和北大哲学系副教授王博讨论书中的细节。在本书告竣即将付梓之时,我要特别感谢青年学者、北京大学古文献研究所毕业硕士研究生赵建伟副教授,书稿的全部核对工作是由他帮助完成的;还要感谢《道家文化研究》主编助理沈红宇女士,她承担了全部书稿的打字工作。商务印书馆(台湾)负责本书编辑工作的陈淑芬小姐,为之付出极大的心力,在此一并致谢。
陈鼓应
1995年春序于台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