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四经今注今译(陈鼓应著作集)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北京商务印书馆重排版序

帛书《黄帝四经》和《管子》四篇是研究先秦黄老道家的重要文献,我先后对这两本书作了详尽的解释,现在由北京商务印务馆以简体字重排出版。

战国百家争鸣,黄老独盛;黄老学说,可说是显学中的显学。

先秦是中国哲学的开创期,学界不少人由于对战国黄老缺乏基本的认识,因而对先秦各学派思想的交互流向把握得含糊不清,例如保存在《管子》书中的材料,具有哲学内容的作品,多属黄老道家的遗著(其中以《内业》《心术》上、下与《白心》为代表)。又如《吕氏春秋》这一巨著中,黄老学说已成为该书的主体思想。如果不了解黄老道家在战国中后期向各地传播的情况,就不会注意到《庄子》外、杂篇吸收了不少黄老的思想,也不会留意到荀子的自然观和认识论直接来自黄老思想,当然更不会想到《易传》由天道推衍人事的思维方式以及《系辞》“天尊地卑,贵贱位矣”等等思想观念可能受到《黄帝四经》的影响。

先秦道家派别繁多,早先我留意老、杨、列、庄四子,马王堆帛书出土后,才由老、庄而用心研究黄老。春秋末的老子到战国中期崛起的黄老学派和庄子学派之所以统称道家,是由于他们都以形上之道为宇宙本体之最高范畴,并以道德统摄性命之学。道家各派间虽有很大的差异,正如儒家中孟子不同于孔子而荀子又不同于孟子一样,但各派都有以“道”统摄众说的气概。

道家的开创者老子,首次把人的思想视野从现象界提升到“道”的领域,从而将道与物的关系纳入到整体性的理论建构中。老子在道论的哲学系统中,阐发自然、无为、虚静、有无等学说,凡此皆化为黄老与庄学等后继者共同倡导的哲学论题,一如孔、孟、荀共同发扬仁、礼、孝悌的人伦德行(儒、道在视角上最大的不同,不完全在政治议题上,而在于道家从事于哲学思考,儒家仅着眼于社会文化层面问题)。道家各派,有其共性,也有其个性,我们不可因其共性而无视其殊性,更不可因其殊性而否定其共性。如庄子“游心”、“忘”境的哲学精神,不仅为老子思想中所未曾想象,而其《逍遥游》篇旨所展现的“以游无穷”的精神境界和《齐物论》之表达的齐物思想,也为诸子百家所未曾触及。同理,黄老思想的殊性,也有别于老庄。

战国黄老在道家阵营中具有这些重要的特点:(1)引法入道:周代礼制社会到春秋末已呈礼崩乐坏之势,战国时代法制应时而兴,为治理政局所必需,黄老道家迎接时代思潮,乃在道论的前提下,援引礼、法以入道,《黄帝四经》开篇便揭示“道生法”的宗旨。(2)主时变:老子提示行动要掌握时机(“动善时”),黄老更加强调主时变——掌握时代动脉,推动政治社会变革。(3)君臣各司其职:老子说“无为而无不为”,意指不妄为就什么事情都做得好。黄老转化而为君主“无为”而臣下“无不为”——君主掌握基本方针政策(“主道约”),不得越权干预下位者职务,各级官吏专职分工,各尽其能。黄老这一政治主张,影响至为深远(魏晋时郭象注《庄子》,犹反复倡导黄老各司其职的观点)。此外,黄老还倡导以“虚无为本,因循为用”以及采各家之长、动用众智等观念。所以,黄老是老学治道更加向现实世界落实的一派学说。

陈鼓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