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元视角下的当代动画解读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一节 地域与社会形态:汤姆·摩尔和文森特·帕兰德的宗教思想与人文特征

不同地域诞生出不同的社会形态,而在不同社会形态中又诞生出不同的社会特殊意识形态——宗教。例如被称为当今世界三大宗教的佛教、基督教、伊斯兰教。佛教诞生于古印度,基督教发源于罗马的巴勒斯坦省,伊斯兰教则源自阿拉伯,不同地域由于其不同的文化、政治背景孕育出了不同的宗教。除此之外还有道教、犹太教、印度教等。在人类发展历程中,宗教与美术以及具有象征意义的图案符号紧密结合在一起,历史上大量经典的艺术作品都与宗教有极深的联系,有着宣传宗教观念、教育信徒的目的。宗教发展至今仍然在世界各地活跃着,这必然有它存在的缘由,在此不作过多论述。本节选取了两部宗教色彩浓厚的动画作品,主要希望从受到宗教影响的动画文化所体现出来的独特艺术价值以及地域人文特征的角度进行分析和解读。这两部作品分别是《凯尔经的秘密》和《我在伊朗长大》,一部以中世纪爱尔兰经典手绘经书为原型,另一部则以信仰伊斯兰教的伊朗为故事发生地。两部动画无论剧本叙事还是画面表现均具有各自宗教的独特风格,这使得它们呈现出了与普通商业动画电影完全不同的感染力。

一、爱尔兰民族的历史独白:《凯尔经的秘密》

《凯尔经》也译作凯尔书卷,是一部圣经福音手抄本,由于其奢华复杂的插图,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被认为是爱尔兰珍贵的国宝,也被视作装饰艺术的里程碑,同时这本手绘经书中的插图也代表了中世纪凯尔特美术的最高成就。动画作品《凯尔经的秘密》以《凯尔经》的起源为线索,加以改编。讲述了布兰登从少年时代开始怀揣理想,历经千难万险最终完成《凯尔经》绘制的故事。无论是作品的色彩应用、角色和场景设计还是配乐都散发出浓厚又独特的爱尔兰风情,如同该民族的历史独白一般,向观者显示着它的魅力和吸引力。

(一)民族内化特征:别样的图像

1.色彩信仰:爱尔兰民族

每个国家或者民族都有着不同的色彩偏好和崇尚,这些特殊的色彩被一代又一代人传承延续,这就是民族文化的继承性。不同国家或民族由于地域、风俗等因素的影响,对色彩的偏好和搭配方法都有所不同,民族色彩象征性的差异尤为突出。例如在中国,红色代表喜庆,黑白代表丧病,黄色在历史上则是皇帝的专用色。而本片汤姆·摩尔在画面中大量使用了爱尔兰三色国旗中的绿色和橙色,这绿色象征着传统的爱尔兰人,也象征着爱尔兰的绿色宝岛,对历史有所了解的观众看到传统色彩明显的画面,马上就能将绿色和爱尔兰联系起来。细腻的手绘加上亮丽的色彩让每一帧画面都值得细细品味。充满象征性的颜色同时也给观众带来了极大的引导作用,让人自然而然地把影片画风与爱尔兰的民族文化以及历史联系到一起。

2.宗教场景:民族图案与意象符号

在人类文明发展过程中,图案与符号一直是人类传播信息和传承文化的重要工具之一。人类最初在动物的尸骨上、洞穴的石壁上刻下具有特殊意义的符号,由此文字开始慢慢成型。无论是部落首领还是宗教创始人都深知图案和符号的力量,因而创造出各种具有辨识度的符号,以此来寄托族群希望、凝聚人心或者传播宗教理念。不同民族或者宗教的图案符号意义也各不相同,一些图案在历史长河中早已内化为一种超越单纯审美范畴的象征符号,拥有了更高层次的意义。《凯尔经的秘密》中出现了大量颇具爱尔兰特色的图案,例如号角图案、螺旋纹、地中海纹样等,这些图案大都来源于凯尔特民族。图案和符号除了装饰场景和赋予地域特色的作用外,更重要的是引起观众对符号背后象征含义以及哲学意义的思考。例如在《凯尔经的秘密》中,布兰登为了找寻克伦巴努之眼来到了黑暗生物鲁姆克鲁克的巢穴,在充满危险的黑暗巢穴里,布兰登与鲁姆克鲁克斗智斗勇,最后布兰登夺取了鲁姆克鲁克的眼睛并把它禁锢在了自己绘制的圆圈中,此时失去眼睛的黑暗生物也失去了它的理智,不断试图冲破布兰登的圆圈并一点点将自己的身体蚕食干净。在身体变短的过程中,鲁姆克鲁克嘴衔尾,形成了经典的衔尾蛇图案。衔尾蛇的形象一般是一条蛇或者龙正在吞食自己尾巴形成的圆环状,这种形象在不同的文化中出现时具有不同的解释。基督教信徒普遍认为衔尾蛇是物质世界的界限和边境,如此一来就可以解释鲁姆克鲁克形成衔尾蛇图形所要表达的意义:在布兰登为了绘制《凯尔经》克服恐惧进入森林里采摘绘经用的颜料豆子,打破了自身与外界的界限,之后追寻并获得克伦巴努之眼的过程中,打破了叔叔用围墙构筑起来的村民与外界事物的界限等。此外衔尾蛇还是泛神论与神秘主义中“自我毁灭”的代表,即无论是人们筑造起来的界限还是人类自身,都会随着时间自我消灭。除衔尾蛇图案外,该片中还有大量民族符号的应用,值得观者细细体会分析。

3.森林之眼:战争与救赎

这里所说的森林之眼,也就是潜藏在自然中窥视着人类与森林、洞悉一切的眼睛,是智慧的象征。导演牢牢抓住他希望通过眼睛元素表达的想法,即信仰与知识带来的真理普及才能最终解救水火之中的人民,使得眼睛元素贯穿全片。影片以精灵阿诗玲的独白作为开场,简述了故事背景,开场画面如同黑夜中的太阳,跃动着象征生命的各种凯尔特图案。下一个镜头,树叶间出现了阿诗玲的双眼,这是“森林之眼”的初次登场。接下来无论是布兰登所在的村庄,还是黑暗生物鲁姆克鲁克的巢穴,或是绘制经书所需要的克伦巴努之眼,全都具有眼球一般的形状。除此之外,绘经院也如同一只半埋在地下的眼球。片中不时出现的眼睛元素,使得观众不由自主想要一探究竟。片头布兰登在赞美绘经院的修士所绘制的经书是最美的时,其他修士告诉他,艾丹修士利用克伦巴努之眼绘制的经书可以让有罪之人窥视一眼便会双目失明,达到了如此玄妙的境界,这个故事也成为了布兰登不懈追求《凯尔经》奥秘并最终给世人带来福音的开端。布兰登的叔叔、布兰登与艾丹修士分别代表了两种完全不同的立场。在外敌入侵肆意杀虐的时期,布兰登的叔叔(即修道院院长)一心想要通过砌筑高墙来防御来自北方的暴徒,他所代表的是生命的救赎;而战争年代在生命安全无法受到保障的情况下,对外敌的一味恐惧无法让人们得到救赎,还会使得他们在恐惧中失去信仰和希望。因此与修道院院长立场相对的艾丹修士和布兰登,他们不惜一切代价绘制经书,则代表了心灵的救赎。片中出现的侵略爱尔兰、带来暴力与战争的“北方人”其实就是维京海盗。当这些野蛮的“北方人”入侵时,人们稀松平常的宁静被打破时,冰冷的围墙没有成功救赎他们,而布兰登和艾丹修士绘制的《凯尔经》做到了。他不惜违反叔叔的命令走出修道院,收集绘画需要的颜料,为了获得克伦巴努之眼,只身进入鲁姆克鲁克的巢穴,最终绘成《凯尔经》,用信仰和知识拯救了一群深受北方人侵害的人们。“知识能够化黑暗为光明”这句话代表着爱尔兰民族坚定不移的民族信仰,用战争换来的只有另一场战争,足以抵抗暴力的“高墙”始终会被更强大的暴力破坏,唯有知识能够驯化野蛮,换来救赎。

(二)民族认同的强化:符号与记忆

1.图像符号:角色与场景

影片中的人物形象、动物形象,包括场景设计,都大量使用几何图形和线条的组合来表现,这样的设计使得影片风格简洁美观,加上一些民族符号和宗教象征的融入,更加具有爱尔兰特色。例如开场时主角和几个教友的形象,仅仅从剪影便能分辨出人物角色,有圆形、长方形,肢体和服装都在外轮廓之内进行设计,动作转换时也保持了简洁的外轮廓,这让影片的动作表演充满了特色和表现力。让人印象深刻的还有艾丹修士的猫,半圆形的身子和脑袋,狡黠又有灵性。仅仅通过简单的几何图形的组合,便形成了极具民族特色和风味的人物、物体形象,这便是角色设计的魅力。这样的人物设计不禁令人联想起中国早期的动画作品,如《大闹天宫》《三个和尚》等,这些作品都是由简单的线条、几何图形的组合设计出独具特色的人物形象。《凯尔经的秘密》中的大部分场景都是由充满设计感的几何图形所构成,具有丰富的色彩,几乎没有留白的画面却不会让人觉得过于复杂。这种独特的色彩风格和画面风格,与宗教美术的审美特点相呼应,既灵动又神圣。此外导演对于颜色的精准把控,将神圣、庄严、活力、压抑、不安等各种不同气氛都表现得淋漓尽致。灵动流畅的线条、简练的图形组合、神圣的宗教图案、丰富而又恰到好处的色彩搭配让影片在最大限度还原地域和宗教美术风格的同时,还能够将故事以新的形式——动画的形式呈现在万千观众眼前,使沉睡在历史长河中的美丽图案能够跃动在荧屏上,为古老的传说故事带来新的阐释。

2.记忆符号:色彩与宗教

在不了解爱尔兰文化、天主教历史的观者看来,《凯尔经的秘密》可能只是一部普通的、色彩明艳的、讲述着传说故事的动画电影。但若了解过相关背景之后再来细细品味这部影片,则能够看出它在简单故事之后蕴藏的深刻哲理和宗教思想以及导演创作时在色彩、构图和形象设计上的良苦用心。影片中的色调和构图都是近乎完美的:翠绿的森林,血腥的战场,精美至极的经书,通过作者精心的色彩搭配和构图设计,无一不被描绘得精彩绝伦。历史故事被注入了动画艺术的新鲜血液,就像《凯尔经》中绘制的精美超凡的配图,都同样是在厚重的宗教文化基础上用图像展开的另一番解读,使深奥的哲理更加浅显易懂。甚至可以说和谐统一的色调和经过精心设计的构图、与宗教美术的完美融合是这部影片能在视觉上获得赞誉的原因。

3.语言符号:音乐与歌声

该片不仅在符号和色彩方面极具爱尔兰特色,配乐也同样有着浓浓的爱尔兰风情。一部具有民族特色的动画片之所以成功,就在于可以让观者一瞥、一听便知其来历渊源。看过《凯尔经的秘密》的人一定不会忘记阿诗玲如天籁般的《潘歌庞》,纯净而空灵,仿佛有一只纤纤玉手在心上轻弹,为跌宕起伏的剧情和充满意境的画面锦上添花。除了令人印象深刻的精灵歌声,还有法国著名配乐人布鲁诺·库莱斯的配乐。这位音乐人曾为《鸟的迁徙》和《放牛班的春天》献上精彩配乐,今年又同时在《凯尔经的秘密》和《鬼妈妈》中一展才华,让这两部动画达到了视听的完美统一。在本片中古雷和Sprit录音团队一同打造了配乐、混音效果,选用极具凯尔特古风的乐器,灵动轻巧的弦乐和圣洁恢宏的唱诗相辅相成,与影片画面所呈现出的宗教神圣感相契合。巧妙动人的音乐与歌声,让这部动画由内至外都散发着爱尔兰的独特魅力。

二、叛逆与自由——《我在伊朗长大》

经历过自由与开放的地方,更不会停止对自由的想象。伊斯兰革命之后伊朗境内对人们行为和思想的禁锢,让处于各种禁忌下的人们蠢蠢欲动。西方的一切在这里都被禁止,墙壁上的自由女神像是一具举着火炬的骷髅,宗教警察随时随地会蹿出来警告路人不合适的行为,也会在深夜突击检查聚会喝酒、听音乐跳舞的年轻男女。但正如《越禁忌越美丽》一书中所提到的,伊朗人的公共生活和私下生活完全是不一样的景象,公共生活都是禁烟酒、穿黑袍,一切都小心翼翼,而私下里却会聚会、跳舞、喝酒、听演唱会,即便这演唱会质量无法保证,却深受伊朗人青睐,如作者所说,正因为被禁止,才更加想要尝试。《我在伊朗长大》便是在这种境况下作者对自身经历和从孩童到成年期间思想碰撞的讲述,通过自传的形式直白而又犀利地表达了对社会、对传统的怀疑和不满,以及最终辩证的认同。

(一)直白的抗争与锐利的语言

1.禁忌与美丽

动画大部分以回忆的形式推进,讲述了一个伊朗女孩玛姬从几岁到二十几岁的成长过程。玛姬从小就是一个具有强烈好奇心以及充满反抗精神的女孩,加之成长过程中遭遇国内政治的不稳定,家族成员参加革命,周围的人因战争而惨死,玛姬的反抗精神便随着成长日益凸显。在小女孩时期,玛姬听闻革命人士被政府人员关押虐待,便试图对政府公职人员的孩子进行类似的惩罚,少年时期喜欢被禁止的朋克音乐,被送出国后又对封建的宗教做出反抗,这种种事件都是对主角性格的深刻描写。该影片比其他作品更加犀利和直白的地方则在于主角性别与年龄的特殊性。在一些穆斯林国家,女性的社会地位极其低下,通常被认为是男性的从属,出门在外必须长袍裹身,面戴黑纱。这样的形象和地位使得影片中的女性角色更加成为一种对传统的挑战,同时主角的年龄却不大,家庭条件相对优越,周围人也都具有革命的先进思想,这让玛姬不同于其他墨守成规的传统女性,更具有敢于批判一切、敢于向传统的糟粕提出反抗的精神,更加反传统。玛姬在影片中一次次向权威提出挑战,少年时对宗教老师的反驳,青年时期对执法者的抗议。于是在这样的背景下,玛姬和她少年时期喜欢的音乐一样,变成了一把尖刀,在黑纱上破开一个小口,窥视到了自由与未来的影子,禁忌而美丽。

2.自由与希望

在影片中,伊朗被描绘成一个充满战争与恐怖的国度,主角幼年时期曾看见自由的希望,但很快便被随之而来的黑暗所笼罩,禁止西方音乐,禁止喝酒,所有女性必须戴上黑色头巾、穿上黑色长袍,加之两伊战争的炮火更是让伊朗人民处于水深火热之中。曾经被绚丽的色彩和繁复的花纹所围绕的美丽波斯,成为了我们印象中遥远而充满战乱的国家。“封闭”“落后”“危险”成为了他国人民对伊朗人的固有偏见。主角第一次身在异国时,除了自己的朋友,其他周边人听闻主角来自伊朗时都会表现出厌恶的神情,正处于内心敏感时期的主角对祖国的坚持因此而动摇,后来开始拒绝承认自己来自伊朗。当主角第一次向别人撒谎说自己来自法国时,失魂落魄地从聚会上离开,在路灯下主角的影子逐渐剥离,奶奶的影子出现在了身后,质问着主角为什么说自己来自法国,让她一定要坚持自我。这与开篇不久主角的叔叔告诉她“无论多困难,都不要忘记对家的记忆”相呼应,也正是亲人的支持和不断提醒,最终成就了主角自由而坚定的灵魂。主角既是作者本人的真实形象,也是无数向往自由的伊朗人的映射,现实有诸多无奈和痛苦,但内心充满希望便不会被黑暗所吞噬。哪片土地被战火肆虐得越多,哪片土地的花朵就会开得越鲜艳。在这样一个不自由的国家,自由却如雨后春笋般生长在人民的心中。正是因为这片土地的不自由,与人类追求自由的意志相违背,才有了片中人们的斗争以及主角的挣扎。

3.传统与新潮

伊斯兰教文化中有五大先知,诺亚、亚伯拉罕、耶稣、摩西和穆罕默德,是造物主安拉派到世界上的使者,而《古兰经》认为穆罕默德是人类最后一名先知。当玛姬还是个懵懂无知的小女孩时,执着于成为最后一个女先知,对造物主安拉的存在深信不疑,并能在独处时与上帝交流获得启示。玛姬也曾经认为当时的国王是天赋神权,这时的她虽然对世界充满好奇,却又具有虔诚的传统信仰。玛姬的父亲则告诉她事实上并不是这样,并给她讲述了国王的故事,也告知她爷爷是皇室成员,同时还是一名共产主义者,这让玛姬对此充满兴趣以及崇拜之情。当从事革命事业的艾诺叔叔被杀时,她不再聆听上帝的安慰和开导,大声叫喊着:“走开,走开!”暗示着玛姬的心境开始转变,对传统和宗教的信仰逐渐开始破裂,反抗思想开始在玛姬脑海中发芽。

当玛姬成长为一名少女时,开始疯狂迷恋摇滚乐。她在衣服上写着“PUNK IS NOT DEAD”,冒险去街边买摇滚乐队的音乐带。这些事情与当时的社会主流相悖。而在影片中,这一部分正是新潮与传统相互碰撞的最好体现。在玛姬看来,摇滚是西方传来的新潮文化,是混乱压抑生活的一剂解药,也是对灰暗现实的一种反抗。玛姬的价值观与社会主流价值观相对立,就如同摇滚音乐与传统文化的对立。两者碰撞出了激烈的火花,也让身为观影者的我们感受到了作者通过影片传达出的对自由的向往。而主角内心冲突达到最高潮的时候,是在隆隆炮火声中听着朋克音乐,疯狂地跳着舞,对传统以及战乱的讽刺意味冲出屏幕直达观者心底。

(二)对比叙事的表现力

1.幽默与讽刺的交相呼应

虽然影片故事情节以压抑低沉为主旋律,但其中的叙事方式和动态表现却不乏幽默。这些黑色幽默恰如其分地表现了作者对当时社会现状的批判。例如影片中幼年的主角在得知邻居是政府公职人员的小孩之后,便带领同伴想要对其进行裁决。这些片段在成人看来是十分幼稚和可笑的。但在幼年的主角心中,这却是她应该做的事情。这种反差使得影片看起来既幽默又讽刺。还有,在玛姬和心爱的男友分手后,将和男友相处的片段都做了丑化,丑而有趣,既是对自己的一种安慰和开解,也是对遇人不淑的嘲讽。而全片中类似的片段还有很多,这些片段在整个影片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使原本压抑晦涩的内容变得生动起来。不仅提升了影片的趣味性,也让观影者在逗笑之后更加深刻地意识到影片表达的主题。

2.彩色与黑白的交织

一般认为梦与回忆是没有颜色的,影片在色彩的运用上也同样遵从了这个通常认知。为了让观影者能清楚地分辨出回忆与现实的区别,在描述回忆的情节时采用了黑白画面,而在回到现实时则采用彩色来描绘。因此才会出现影片开头画面中的彩色随着主角思绪飘远而变换成黑白。之所以用黑白来描绘主角的过去,是因为无论是小时候经历的不间断的国内战争,还是出国后因恋爱失意产生的挫败,都是消极而压抑的。黑白画面经过作者的刻意处理,能够很好地表达这些负面情绪,让观者在观影时内心受到触动。而主角在完全离开国家之后出现的彩色画面,也意味着在告别过去之后获得新的希望与重生。黑白与彩色的交替让整个故事变得层次丰富、内容丰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