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袖制板原理与造型设计
一、一片袖制板原理
常用配袖方法有三种,其一为以B′/5±(0.5~3)cm确定袖肥来配袖;其二用袖窿高的比例来计算袖山高;其三自前肩点向下2.5~3cm来确定袖山高后绘制袖子板型。另外,不同的衣身形体袖型设计也不同,例如在以西服为代表的收身类套装中,袖子制图中袖斜线长等于前后袖窿弧长/2±(0.5~1.3)cm,泡泡袖除外。此处调节数据的大小需根据面料的吃缩性能、袖山的容位量、袖山省量的变化作出相应调整。对于常规袖类,自前肩点下降2.5~3cm来确定袖山高来源于对人体立体状态的分析。当把衣片的肩缝、侧缝缝合后(烫平缝份),由肩点垂直向袖窿底测量,得到实际袖山高,假如这个高度不适合袖子整体会受到影响(针对套装类合体立体造型较好的袖型)。而2.5~3cm则是肩膀厚度所需的量,由于肩膀厚度在立体状态下形成一种转折面,从而减少了袖山高度,所以袖山的高度不需要做到肩端点。最后袖肘线一般都定于袖山顶下30~32.5cm。袖肘线这个数据来源于人体站立状态下袖肘位于腰节位置,而袖肘本身同样是个立体形态,不是单纯的一个点,所以只要注意这一位置整体的顺畅就可以。图2-6为基本袖的配制方法。
图2-6
不同的一片袖会在不同的款式设计中使用,一片无省袖造型简洁顺畅,在肘部用容量加上前袖内侧缝的扒开处理手法刻画袖臂的弯曲趋势(图2-7)。一片有省袖则利用收省做出袖臂弯势(图2-8),两种一片袖用不同的手法解决了前后袖缝的缝合差和造型需要,在对应款式设计时可根据服装风格与面料特点分别选用来制作板型。
图2-7
图2-8
用前后袖窿设计袖山弧线和袖山头造型(图2-9),其后可以根据造型变化调整袖山局部造型。
图2-9
二、袖山与袖肥的不同设计
袖山弧向上旋转,袖肥变小,腋下量挖掉的比较多,板型贴体,立体感强,由于挖掉量较多,手臂上抬受到牵制,如图2-10所示;袖山弧继续向下旋转适量,形成一个比较合体适中的袖山板型,如图2-11所示;袖山弧再向下旋转,袖肥变大,袖窿下段内的量堆积增多,如图2-12所示;袖山弧接着向下旋转,袖山也一直减低,活动量更大,如图2-13所示;袖型逐渐转向平面化,直至出现一个尖形的袖底,活动方便,松量饱满,如图2-14所示。
图2-10
图2-11
图2-12
图2-13
图2-14
根据图2-15可以看出不同的袖山高度对应不同袖肥的袖子,反之亦然,由不同的袖肥对应不同的袖山高度。袖肥越小,袖山越高,袖山下段挖掉的量越多。胸前袖窿下段堆积的量越少。反之袖肥越大,袖山越低,袖山下段挖掉的量越少。胸前袖窿下段堆积的量越多。袖山造型和袖窿造型是互补的,两个位置的造型设计以相协调为宜。
图2-15
三、合体类插肩袖
合体类插肩袖由传统的基本袖转化而成。这类插肩袖型可以将袖型做出手臂的转折状态。挖掉袖窿下段结合处的多余量,使板型贴合人体。制作方法为将基本袖配到袖窿上,重合点取重合面最长的那段,给予肩头一定的转折空间量,这个空间量结合袖窿段内空间量综合考虑,两两中和,处理协调就可得到这种袖型的板型。
基本袖型分割位置在肩点,它的构成其实就如一只手臂状态,分割在人体实际分界的位置。而这种插肩袖的分割位置从领弧处开始,分割位置的改变使量的设计随之改变,如图2-16所示。因为Z点对应的上端位置是肩部,Z点的下段分割挖掉的量如果和基本袖一样,就需要考虑对肩部的影响。Z点下段挖掉的量越多对肩部的影响越大,造成肩斜的过大,将会使穿着舒适度受到影响。
图2-16
图2-17为将基本袖拼合到衣身上演变出各种造型的插肩袖。图2-17(c)中的板型由基本袖和袖窿结合后做出自由分割,将袖窿下段不能完全分割掉的量忽略不计,从而展开新的设计线,只要两条线(新产生的袖窿与袖弧)长度相吻合,差量不超过0.5cm就可以。在这种条件下也可以分割设计出图2-17(d)~(f)等各种风格的袖型。但万变不离其宗,就是符合人体形态。在分割中由于受到分割线形走势的约束,常会遇到袖窿和袖弧不等长问题,可以采用增减袖肥、增减袖底深度、增减袖窿深度等方法来综合调整。
图2-17
图2-17
四、一片式插肩袖
绘制一片式插肩袖时,先将肩线延长,袖窿深根据服装风格定下来后,在衣身上设计出造型线,然后根据胸围大小将袖肥按比例定出,接着依照衣身造型线长度画直线落到袖肥线上,其后绘制好袖片造型线,如图2-18所示。
一片式插肩袖由于受到肩缝处不断开的条件制约,所以无法实现很好的袖臂下垂转折塑造,腋下难以避免的将多余量转化为松量,这样运动方便,但静态时不美观。如果想去掉腋下多余量,就会使肩部受到影响。图2-19为正常袖窿深度状态下做出的一片式插肩袖,腋下留有大量的余量无法去除。如果袖型处理了大量多余,为了使肩部不受影响,所以衣片上的分割线会更加弯曲。图2-20中的款式分割线较为顺直,为了同时满足款式和人体两方面的需求,增加袖窿深度和袖山深度,从而实现分割线顺直,又尽可能去除多余量的一种板型。这样设计出的板型手臂活动受到些许拉拽。
图2-18
图2-19
图2-20
板型设计服务于款式设计,前提是尽可能的不背离人体形态来完成款式设计,过程中遇到板型构成和人体形态不和谐的地方,需要折中处理。
按照正常的袖型需要处理插肩袖型,必须将分割造型线设计的弯度足够,才能符合体型的需要。后袖原理同前,做好前后袖后,将其合并成为一片袖。
图2-20中一片式插肩袖型如果造型线很顺直,无法将所需去掉的腋下量去掉,只能加深袖窿深度,放缓线形走势,同时起到尽可能合体的作用。但是如此处理会出现袖型对手臂的牵制,减少了活动空间量,如果弥补此缺陷就需要将袖肥加大,增加量的补给。
五、两片袖制板原理
两片袖结构是在一片袖的结构基础上,将手臂的形态分割得来的。在正装类的两片袖中,袖山分割位置在袖底距衣身腋下点2.5~4cm内,袖口的前弯势量设计随着肘线部位内弯量而变化。袖肘线分割位置设计在后袖肥的1/4附近,这个位置是后片袖分割的最佳位置,如图2-21所示。
图2-21
图2-22中袖肥为B/5±(0~3)cm,此处调节数来控制袖肥大小,配合上前后袖窿总弧长的二分之一加减调节数来配袖,此处调节数根据袖山的吃缩量大小、有无而设定取值,以符合袖山造型和缝合的需要。设计袖型时,袖中和袖口的收放量配合调整。袖中收量减少至向内外移动,袖口放出的量随之减少或者加大,始终保持袖内弯线的顺畅。
图2-22
①、②此处量根据袖山造型需要设计
③、④此处量根据袖山造型和后袖窿匹配需要设计
⑤、⑥此处量为变数,根据袖型设计需要调节
⑦、⑧此处量根据袖型设计需要调节0~3cm,特殊款式时候会大于3cm
不同的制板方法,塑造出同量不同型的板型,如图2-23、图2-24所示。
前面一片袖中提到过袖山省的设计,这个袖山省的设计是保证袖山高、袖肥大的状态下的一种处理方法,可使后袖袖型饱满圆润,如图2-25所示。
这个两片袖和前面那些略有所不同,也是最常使用的一种配袖方法,先确定袖肥为B/5±调节量,然后根据前后袖窿弧长来定袖山高度,如图2-26所示。
图2-23
图2-24
图2-25
图2-26
袖子内侧缝的造型设计直接影响着整个袖臂的造型,从下面的袖内侧线的形态可以看到这些变化。每个袖子因为袖臂内线的走势而弯曲或偏直,弯与弯稍不同,直与直微有异。就是这些稍微的变化,点点滴滴构成板型气质的变化,如图2-27所示。
图2-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