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点状织体
点状织体(punctiform texture)即由点状形态写法构建的音乐结构。点状织体有两层意思:一是指与线状织体相对的织体写法,常见于托卡塔或谐谑曲;二是指以这种点状形态发展而来的新的音乐风格,即点描主义(pointillism)。特别要提及的是,点描主义的点状织体不仅强化了音色元素在结构中的地位(有的甚至起到主要结构力的作用),同时还体现出音乐事件的时空观念。点描主义的创作在宽广的音响频率范围内,通过短促、断续、跳跃、多变的织体形态,抽象地表达了另一种“连续”,这种连续可能是色彩链条的连续、内在张力的连续、隐形逻辑的连续等等。
例3-5:贝多芬《第三交响曲》第三乐章开始片段
这是该交响曲第三乐章的第一部分,带有谐谑风格。虽然木管主题旋律是点状与线状结构的结合,但整个弦乐队的织体写法以及所营造的音响却具有明显的点状结构特点。
例3-6:里盖蒂《室内协奏曲》第三乐章开始片段
这是现代音乐文献中最为经典的音色音乐范例。该片段不仅显示了里盖蒂极其敏锐细腻的音色内心听觉,同时也展现出其高超的作曲技巧。作曲家通过同节奏律动,但不同的起奏点重音位置安排与不同节奏和律动的共时性触发等多种方式,给听众展现出一个广阔并充满各种节奏律动、起伏错落、张弛有度的行进状态;此外,又通过乐器间相似音色和对比音色的巧妙安排与各种新演奏法的使用绘制了一幅色彩斑斓、奇声妙响、美轮美奂的时空图景。
例3-7:潘德列斯基《广岛悲歌》中段
该例为作品的第二部分。作曲家在这个部分中用十二音的音高技术与不同演奏法(极端音区演奏、特殊演奏法等)相结合,并通过点描织体来与作品第一部分之大规模的音块噪音线性结构形成对比,表现了遭受核袭后广岛一片混乱、满目疮痍的景象。该段落的后半部又逐渐侵入了第一部分的音色卡农材料与噪音的线性结构以完成作品之再现型整体结构。
例3-8a:威伯恩《小交响曲》第一乐章开始片段
第一乐章为用十二音及点描技术写成的具有三分性(奏鸣曲式)结构特征的二重卡农曲。作品显示了作曲家极其严谨的结构形式逻辑、成熟的十二音写作以及极富美感且精湛的音色点描技术。
本例取自第一乐章之第一部分。例3-8a展示了这个严格对称的二重卡农原形。[1]例3-8b是该作品的总谱,所有声部以及相互的关系都用不同的颜色给予了标注。(见彩页例3-8b)
威伯恩在这部作品中发展了勋伯格在1909年创作的《五首管弦乐曲》Op.16之第三乐章践行的“音色旋律”做法——即用不同的音色赋予同一和弦以不同的色彩,将以不同音高组成的整个卡农之线性结构(四条旋律)分配给不同的乐器来演奏,其声响犹如四条色彩斑斓的音色链条在时空中交错盘旋。通过对例3-8b的观察,在这些似乎没有关联且变幻莫测的闪烁音响后面,却隐藏着十分严密又精美对称的音高关系逻辑连续。
注 释
[1].Kathryn Bailey,TheTwelve-note music ofAntonWebern,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1,p.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