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舞蹈思维
舞蹈,是身体的艺术;
舞蹈,是心灵的艺术;
舞蹈,是身体与心灵一起飞翔的艺术。
确切地说,舞蹈是心灵驾驭身体、身体表现心灵的艺术。
按照习惯的说法:科学家的思维特征属于抽象思维范畴,艺术家的思维特征属于形象思维范畴。舞蹈,是艺术家族中一个情感色彩很浓的成员,其创作的思维特征,自然应属于形象思维的范畴,但是,本章开篇便明确标出“舞蹈思维”,而不是“舞蹈的形象思维”,这是为何?
当思维科学已经发展到能够认识思维本身的今天,人们已经从实践中了解到,抽象思维与形象思维都具有普遍性,而不是科学家或艺术家的专用方式。
抽象思维、形象思维都是一种认识活动,一种认识活动的深化过程,它们都是以具体的、感性的认识为基础。只是在深化过程中,各自按照自己的特点向前进行。抽象思维的特点是从具体到抽象,从事物的次要特征中抽出主要特征;从一些细节中抓住主要的东西,使事物的本质裸现出来。形象思维的特点,则以保留鲜明生动的具体形象或细节为前提,经过艺术加工、改造、重组的创造性思维过程,诞生出新的艺术形象,达到对事物本质的揭示。
令人注意的是,作为同是一种认识活动的深化过程的抽象思维与形象思维,都是思维活动的一种形式,而且形象思维又是文艺创作中不可缺少的一种特殊思维活动,为什么在普通心理学著作中没有专门章节加以论述呢?
根据笔者的理解,一般普通心理学,是以正常成年人的心理活动规律为对象,主要研究人的认识过程、情感过程、意志过程及个性心理特征的一般规律,是一门基础的、入门的心理学。现代科学发展的特点是:一方面科学知识高度分化,分化出许多细微的新学科;另一方面,彼此原来脱离的学科相互渗透,联成一个新的统一整体,成为一门新的学科。心理学在其发展过程中与其他学科相互渗透,相互融合,经过近百年的发展,已成为一个分支繁庶的庞大知识系统。以艺术创作中不可缺少的形象思维等艺术心理学方面的研究对象,就留给艺术心理学的研究家们去做专门的研究了。故而,普通心理学对此只是点到为止,而不设专门的章节进行论述。
艺术心理学,又是另一个分支繁庶的知识系统。从总体上看,艺术创作有许多共通的规律。但是,一项有价值的专业研究,重要的任务不是研究其共通中的“同”,而是研究共通中的“异”。为了研究“同中之异”,就必须立足于对本门艺术的创作规律的深切把握,从“异”的局限中发现“同”的自由。
俗话说,隔行如隔山。当我们沿着寻找“同中之异”的导向深入时,便会发现,原来相通规律中的“异”是那样的突出、那样的鲜明,那样坚实地为一门独立于艺术之林的专业标定出特殊的艺术规律。这就告诉我们,不同的艺术门类,其创作过程中的思维方式的特殊性确实各有奥妙。一个笼而统之的“形象思维”,在电影、戏剧、美术、音乐、舞蹈等不同专业领域里,会以不同的方式证明它的实际内容及进行规律。这样,在一般意义上,笼统的谈“形象思维”,就难以达到对具体艺术门类的思维活动以较为准确的描述。因此,不同艺术门类的创作心理学的研究家们,必然会以本门艺术的自身规律去研究创作过程中的思维特征,并由此派生出不同艺术门类专业性的研究课题,达到艺术心理学的专业性、系统性。由此,我们便能理解,普通心理学著作中没有设立专门章节论述形象思维,这是心理学家们的明智,他们留下的空间,是奉送给艺术心理学研究家们的广阔天地,由不同门类艺术创作心理学研究家们去探索、去发现、去自由地翱翔。
可以这样认为,在艺术大家族中,没有哪一门艺术像舞蹈艺术那样要求灵与肉、情与思、艺与技、意与形的高度和谐与交融。每一部舞蹈作品的诞生,都是舞蹈家心身契合的一次全新体验,一次创作心路历程及外化操作过程的完美结合。简而言之,呈现于舞台的视觉形象,是舞蹈思维运动过程及其结果的物质显现,是多种思维形式交织渗透的结果。这就是本章开篇没有用“形象思维”这一具体概念,而是用“舞蹈思维”这一概括性较强的概念的原因。
所谓舞蹈思维,有两层含义:一是指舞蹈家的思维过程(即创作构思的过程),一是指舞蹈家的思维结果(即舞蹈形象的诞生)。舞蹈思维贯穿于“选材”“结构”“编舞”三大创作步骤的全过程。虽然,就舞蹈创作的一般程序而言,常常把一部作品的诞生分为“选材”“结构”“编舞”三个步骤,但在实际创作过程中,这三个步骤并非截然独立的三个阶段,而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浑然渗透的孕育过程。对于这种浑然渗透的孕育过程,用文字语言去进行条理清晰的描述,确实有一定的困难,但又不得不面对困难而为之。
既然,我们试图用文字语言去描述这个浑然渗透的孕育过程,就必须服从文字语言的叙述规则,按照一定的顺序,加以叙述,只要我们心中明确,舞蹈思维活动贯彻于舞蹈创作的每一步骤,每一步骤不是截然分割的独立环节,而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浑然渗透的孕育过程这个基本特点,即使在文字叙述上分出先后顺序,同样能够理解本文所强调的特点。